龙建?丁裕珍?单宏健
摘 要:苏中地区位于中国江苏省中部,下辖扬州、南通、泰州等城市。这一地区方言属于江淮官话,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丰富的方言资源。扬州方言作为江淮方言的重要代表之一,无论是词汇量、表现形式、语言内涵,都以其独特的发音、语法和词汇为特点,在中国方言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以扬州方言演唱的扬州清曲、扬剧等音乐种类更是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宝贵的财富,可见,扬州方言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的,它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有着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方言的了解不多,不够重视,使得扬州方言面临着严重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扬州方言在歌唱语言中的传承与保护,为扬州清曲、扬州民歌等音乐种类更好地传播奠定语言基础。同时也为苏中地区方言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苏中地区歌唱语言;
扬州民歌;
方言传承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H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11-0-03
一、扬州方言源流
扬州方言,作为江淮官话的代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其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在当时,扬州地区诸侯割据,多种方言并存,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些方言逐渐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扬州方言。东晋时期,中原战乱,大量人口南迁,扬州成为南迁人口的重要聚居地,汉语方言也随之传入扬州。南朝刘宋时期,扬州成为都城,大量北方移民涌入,带来了北方方言,与当地的吴越方言融合,形成了南方方言与北方方言的交融地区。隋唐时期,扬州成为经济文化中心,汉语方言进一步交融,形成了早期的扬州方言。北宋时期,扬州成为江东转运使的驻地,交通便利,商业繁荣,人口流动频繁,扬州方言得到进一步发展。元明清时期,扬州方言逐渐定型,形成了今天所听到的扬州方言。扬州方言的形成和发展是不断交融、演变的过程,受到了地理位置、历史变迁、人口流动等的影响,成为扬州地区独特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1]。
二、歌唱语言中的扬州方言
(一)发音与吐字
扬州方言的音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
首先,扬州方言的声母分为浊音和清音,共有18个声母,其中浊音在发音时声带振动,清音则无振动。这与普通话的声母体系相似,但扬州方言的浊音保留较多,使得其在发音上有别于普通话。其次,扬州方言的韵母丰富多样,共有36个韵母,主要有单元音、复合元音和鼻音韵母等。这也使得扬州方言在日常交流中听起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五种,这与普通话的声调有很大差异。在实际发音中,声调变化丰富,使得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有趣。另外,扬州方言中的儿化音较为常见。儿化音是指在词语或句子末尾加上一个卷舌的“儿”音,如“小孩儿”等。儿化音可以使表达更加亲切、柔和,也是扬州方言吐字的一大特点。
(二)演唱风格
扬州方言的演唱风格以委婉柔美、细腻动听为特点,受到了江淮地区民间音乐的影响。扬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传统,如扬州清曲、扬州民歌等,这些音乐形式和扬州方言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扬州方言演唱风格。这种演唱风格不仅丰富了扬州地区的文化艺术,也为中国音乐文化增添了独特的色彩。
(三)歌唱中的情感表达
扬州方言在歌唱中的情感表达有着独特的魅力。扬州方言在歌唱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演唱者常常运用地方特色词汇和俚语,使得歌曲更具有生活气息和亲切感。另外,扬州方言还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包含丰富的情感元素,如爱情、亲情、友情等。同时,歌唱中的扬州方言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扬州方言在民歌中的应用
(一)《杨柳青》发音吐字
扬州民歌的演唱都很有地方性的特点,最显著的特点便是使用方言演唱。歌曲《杨柳青》是典型的江苏民歌小调(如谱例1),因此对扬州方言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方言与民俗关系十分密切,很多民俗事项往往要通过方言才能表达出来。因此,了解方言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扬州方言中没有平翘舌之分,所有的翘舌音都读成平舌音。比如,歌词中“晨”不读“chen”而发音为“cen”。其次,扬州方言中无明显前后鼻音之分,很多的后鼻音都是用前鼻音读出来的。例如,歌词中“青”“情”“幸”等这些字都是读前鼻音韵母“in”。这也是扬州方言中相当显著的一个特点。再次,扬州方言中没有儿化韵,如“二”“而”“耳”等字的发音为“a”。最后,在发音的声调方面,常把平声中的一些阳平读成阴平,甚至许多字的声调都会读成阴平声。如歌词中“早”“露水”等都应该读成阴平声。同时还具有许多入声,如歌词中“七”“起来”等都应该发音短促而快,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地方特色[2]。
在咬字方面,一些字词会采用轻声的处理方式,使歌曲更加柔和、亲切。演唱者还常常使用倚音和滑音的技巧,以此来装饰旋律,使歌曲更具地方特色。另外,演唱者根据歌词的内容和情感变化,会调整咬字的力度和方式,以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意境。
(二)《茉莉花》演唱风格
《茉莉花》是中国民歌中的经典之作(见谱例2),起源于江苏扬州一带,最初是一首流传于民间的小调,后来经过多次改编和创新,成为中国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歌曲在演唱中,需要保持整首歌曲统一的音色和状态,速度为中速。为体现其优美舒畅的音乐效果,音色要适当甜美干净,以展示茉莉花纯洁高雅的气质以及赏花者由内心散发的对花儿的赞美之情。同样在演唱这首作品时,首先需要的就是气息要沉下来,以保持每一次吸气的位置不变,获得平稳的气息位置和状态。在混声比例方面,要通过高位置获得一个真假声几乎对半的混合声,以达到音色和音域的要求。第一个乐句虽是唱词的重复,但后面的“好一朵茉莉花”比前一个的起音高一个小六度,这个大跳音程在情感上体现出对茉莉花喜爱的加深。
另外,歌曲中常常会加入一些装饰音,如倚音、滑音、颤音等,以丰富歌曲的表现力,使旋律更加优美动人。演唱者有时会采用一字多音的唱法,即在一个音节上延长音高,形成一种富有变化的旋律,增强歌曲的感染力。这一歌曲节奏上较为自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演唱者会根据歌曲的情感和内容进行调整,使节奏与歌词紧密相融,以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使歌曲更具有江南水乡的韵味[3]。
(三)《撒耥子撩在外》歌唱中的情感表达
《撒耥子撩在外》是一首富有情感张力的歌曲(见谱例3),其歌唱技巧的独特性在于它对声音的细腻把握和情感的深度传达。这首歌的歌唱技巧主要包括对声音的掌控,即音色、音量、音调的变换,以及情感的传达,即情感的起伏、情感的转折等。这些歌唱技巧在歌曲中的运用,使得歌曲的情感表达更加饱满、立体。
《撒耥子撩在外》这首歌曲,初听给人的感觉是旋律优美、婉转曲意、豁达开阔。在这个体会引导下首先确定这首歌曲应当是愉悦的、轻松的、欢快的,以此情绪为基础展开歌曲。
演唱《撒耥子撩在外》时,演唱者必须以民族唱法为前提,在尊重它的地域特征及民俗风格的基础上,行腔得法地配合圆润优美的声音进行演唱。歌曲的音区跨度大,演唱弹性也会相对较大,这对演唱者的演唱技法要求较高。在演唱发声时力求做到字与字之间气息的连贯,自如地调整自己的呼吸。歌曲分为两部分,在情绪上应给人缓缓推动的感觉,做渐强处理。所以,在进行第一部分的演唱时应使用更易于贴近观众的亲切语气,同时还要注意演唱中歌词感情的表达,只有富有控制力和张力的声音,才能表达出这鹅毛撩心般的美好爱情,并将那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意境之美传递给听众。
四、苏中地区歌唱语言的传承思考
(一)学校教育
首先,将苏中地区方言纳入学校课程,作为地方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开设专门的方言课程,教授方言的特点、历史、语法、词汇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方言文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与方言相关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对方言的兴趣和热情。其次,在学校营造方言氛围,如使用方言的标语、广播、宣传栏等,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方言。同时,加强对教师的方言培训,让教师在适当场合使用方言教学,以提高学生对方言使用能力。最后,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录音、录像、数字媒体等,记录、保存和传播苏中地区方言,让学生更加方便地学习方言。通过以上措施,学校教育不仅能够在苏中地区方言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还促成学生对方言的传承与保护。
(二)家庭传承
家庭传承中,苏中地区方言的传承与保护同样重要。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与孩子交流,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和使用方言,提高他们对方言的熟悉度和亲切感。组织家庭方言主题活动,如方言故事会、方言儿歌、方言游戏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传承方言文化。鼓励家庭参加社区举办的方言活动,如方言讲座、方言表演等,加深家长和孩子对方言的认识,以共同促进方言的传承与保护。最后,家长要树立对方言传承与保护的意识,让他们了解方言在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中的重要价值。通过以上措施,家庭可以在苏中地区方言的传承与保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让孩子们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传承方言。
(三)社会推广
社会推广中,苏中地区方言的传承与保护同样重要。对此我们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对方言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方言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举办各种方言文化活动,如方言剧、方言故事会、方言演唱会等,展示方言的魅力和价值。同时,将方言纳入地区旅游推广计划,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了解并体验方言文化。鼓励文艺工作者使用方言进行艺术创作,如方言小说、方言电影、方言戏剧等,以丰富方言文化作品市场。在城市公共空间和旅游景点设置方言标志,展示方言的特色和历史,提高方言的能见度。最后,通过社区活动、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提高方言的传承效果。这样苏中地区方言的传承与保护可以在社会推广中发挥积极作用,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方言文化。
五、结束语
扬州方言在歌唱语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通过分析扬州方言在歌唱语言中的传承与保护,我们可以为其他苏中地区方言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方言的传承与保护提供良好的环境,使这些珍贵的语言文化资源得以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冯凌燕,许成桢.扬州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情感表达——以秧号子《一根丝线牵过河》为例[J].音乐天地,2021(09):59-63.
[2]伏晨娟.江苏民歌《杨柳青》创作特点及演唱分析[J].黄河之声,2020(16):40-41.
[3]赵雪.浅析民歌的相同题材,不同风格[D].中国音乐学院,2021.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指导项目“歌唱语言中苏中地区方言的传承与保护——以扬州方言为例”(项目号:202311117100Y)。
作者简介:龙建(2000-),男,贵州织金人,本科,从事音乐学研究;
丁裕珍(2003-),男,江苏淮安人,本科,从事音乐学研究;
单宏健(1973-),男,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教授,从事声乐表演与教学研究。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