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飞
艺术院校德育内容构建既要遵循高校德育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艺术院校的独特规律。从宏观层面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到微观层面的艺术院校和艺术生的特殊性,在结构上分为制度性、传统性、开放性和特色性,共同形成了新时代艺术院校德育内容构建的三大适应性原则和四个层次。艺术院校德育通过最优化的内容体系实现协同育人,提高艺术院校德育的实效性。
教育内容是整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和基础环节。从学校教育的独立视角看,教育内容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经过特定的价值理念构建而纳入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思想理论、知识信息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要坚持社会性和个体性的双向融合原则,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也要满足教育对象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需要。从广义的范围来把握,德育是引导和塑造教育对象将特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
艺术院校德育既要遵循高校德育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艺术院校特色的独特规律。面对艺术院校,内容体系构建作为德育的基本要素,既要遵循一般性又要体现特色性。德育是教育整体中“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教育,而立什么德、树什么人需要满足和适应不同国家以及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的道德素质的一致性要求,这决定了艺术院校德育在内容构建上的主导性;
同时,由于个体性和社会性是教育的双重属性,这就决定了德育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要求,而且也要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体性期盼,这就决定了艺术院校德育内容构建的多样性。德育实践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开展的,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根据学校的层次类型和教育对象的身心认知现状,从特殊性的层面选择和建构德育内容。相比于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重实证理性,艺术学具有强烈的感性抒发和情感表达,这种学科特性赋予艺术院校和艺术生鲜明的特色,因此艺术院校德育要适应艺术学科的专业特性,德育的内容建构要体现出艺术特色。
1 新时代艺术院校德育内容系统化构建的三大适应性原则
从宏观层面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到微观层面的艺术院校和艺术生的特殊性,共同决定了新时代艺术院校德育内容系统化构建的三大适应性原则。
首先,新时代艺术院校德育内容系统化构建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德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从教育经济学的一般原理看,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条件下,教育不仅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而且要前瞻性支撑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最活跃的主体。德育的目标是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人的精神潜能。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正如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另一方面,人的高水平思想道德素质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会转变为无穷的精神力量,从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德育的核心要义在于使人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可以有效地提升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人的精神动力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德育通过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人更好地认识到改革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消除旧生产关系的阻碍,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实现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德国著名学者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著作中认为,资本主义现象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中宗教改革后出生的新教伦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韦伯的论述在学界被称为“韦伯命题”,这一命题充分说明了观念系统、特别是思想认识和道德认同,对个体和共同体的行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德育塑造和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德育的内容建构一定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其次,新时代艺术院校德育内容系统化构建要适应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有效地发挥德育的文化功能。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上,提出新时代的文化发展方向:“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于任何民族而言,都面临一个民族传统文明向民族现代文明转型升级的时代共同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德育本质上是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当然包括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不仅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也来自现代化发展趋势中各国文明的交流借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根本依托是塑造既具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又融汇世界现代文化视野的时代新人,这与德育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目标是一致的。文化功能是德育的内生价值,思想道德是德育的主体内容,而思想道德属于文化系统之中。德育的文化功能一般可分为文化选择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创新功能。德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是基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选择最有利于社会统治阶级意愿和利益的文化内容,将之纳入德育实践过程之中,以实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引领和道德养成;
德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是以思想道德资源影响和塑造教育对象,将之内化于教育对象,实现保存和传递思想道德资源;
德育的文化创新功能是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在古今中外的对比中进行文化自省,把握先进与落后、精华与糟粕、文明与野蛮,推动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文化创新发展。总之,新时代艺术院校德育内容系统化构建要立足于适应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发展,在内容构建中实现德育的文化功能。
最后,新时代艺术院校德育内容系统化构建要适应艺术院校和艺术生的特殊性,有效地发挥德育对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教育不存在全适应、全通用的方式方法和内容体系,差异性和个性化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要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策略和资源,以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受教育者的学习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如果没有针对艺术院校独特的人才培养和艺术生的特殊性开展德育实践,就会极大地弱化了艺术院校德育的实效性,影响艺术生学习、掌握和运用社会主义艺术观的基础理论和创作方法,阻碍艺术院校“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艺术生的特殊性就是社会化程度比较高、较强的形象思维和感官敏感度、文化基础薄弱和执着于艺术学习与创作。不同于普通的教育对象,艺术生通常较早确定艺术专业,独立于父母家庭在外学习艺术课程和艺术创作,社会成熟度较高,对艺术专业忠诚度和专注度较高;
艺术院校的录取标准是以艺术科目为主,文化科目为辅的模式,导致艺术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
长期的艺术学习与训练,使艺术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情感和美感的敏感度往往较高,善于将这些情感转化为形象化的艺术作品表达出来。因此,新时代艺术院校德育内容系统化构建要从艺术院校和艺术生的特殊性出发,在内容构建中体现德育对艺术人才培养的引领。
2 新时代艺术院校德育内容系统化构建的四个层次
根据三大适应性原则,新时代艺术院校德育内容构建形成的是一个完整的内容系统。在这个内容系统中,分别根据德育内容构建所依托的制度根基、文化传统、人类共同价值和艺术特性,分为制度性、传统性、开放性和特色性四个层次。
2.1 艺术院校德育的制度性内容
艺术院校德育的制度性内容就是由社会主义制度规定和引领的、决定教育性质和方向的内容。“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全球学界形成普遍共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是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高校德育服从和服务于高等教育的重大职能,这是高校德育的中心主旨,因此制度性德育内容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制度性道德要求,体现了建设美好社会所需要弘扬和倡导的向上至善的价值观念。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决定了我国德育内容构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在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新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道德观就是新时代我国德育制度性内容的核心要义,就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当代表达。社会主义道德观是一种基于社会生产实践的道德体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是由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发展,真正的道德是建立在现实的人的基础之上。因此艺术院校德育的制度性内容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道德观为根本内容,服务于社会经济基础和现实的人,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的制度方向。
2.2 艺术院校德育的传统性内容
艺术院校德育的传统性内容就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两种文化资源组成,共同塑造、影响和提升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就是留在我们血脉里的东西,不能把传统等同于过去,对立地看待它。传统中有很多观念跟现代的思想观念是接轨的。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社会学家希尔斯在著作《论传统》中对传统有一个权威的解释即“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延续三代以上、继续影响当代人生活的,并被赋予当代价值和意义的文化”。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当下性和现实性,对当代人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德育与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二者的和谐发展对于一个社会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德育,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道德观念,同时传统文化也为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厚的道德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新时代艺术院校德育的传统性内容。德育是在具体的时空场域中开展的,绵延不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艰苦卓绝的革命传统文化构成德育实践的扎根中华大地的传统场域。中华传统道德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顺仁爱、诚信谦逊、忠诚节俭是基本特征,这与新时代德育对人的思想道德要求是根本一致和相互贯通的。从百年前的“五四运动”开启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革命传统文化,理想信念高于天、为人民服务、追求公正、不怕牺牲、团结统一是基本内核,这与新时代德育培养人的目标是高度契合的。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融入艺术院校德育的内容系统之中,有助于增强德育的文化底蕴和育人实效,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3 艺术院校德育的开放性内容
艺术院校德育的开放性内容就是着眼于文明的交流互鉴,立足人类共同价值,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的德育内容采取包容的态度,在实事求是地分析批判基础上,积极地学习和吸收相关要素,增强德育内容的开放性。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里蕴含着共同的道德追求和行为规范,这构成了我国德育内容开放性构建的价值根基。我们应该超越传统农耕文明的封闭狭隘心态,代之以开放融合的心态对待国外的教育内容,愿意接受的新知识、新理念和新观点。当然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要有批判性思维,能够对国外教育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和批判,对西方道德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优缺点进行客观评价以及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质疑和反思。不论古今中外,德育都要培育爱国主义精神,也许不同国家对爱国的基本内涵理解不同,但是对于有效的方式方法和情感体验,德育内容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
德育的开放性内容还要包括超越历史人文和制度差异、体现科学精神的文化内容。科学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现代文化形态,是在研究和探索自然、社会与人的思维进程中所取得的文化成果。科学文化强调对科学的尊重、理解和参与,通常属于工具理性的价值范畴,不涉及政治意识形态的立场差异。现代化是当今世界的普遍发展趋势,科学化是衡量和评价现代化的重要维度。艺术院校德育将相关的现代科学文化成果,例如现代心理学和管理学的有关知识体系,经过借鉴后融入内容体系,才能更好地被教育对象理性认同和真心信服,以内容的科学性支撑和推进德育现代化。
2.4 艺术院校德育的特色性内容
艺术院校德育的特色性内容就是基于艺术专业的学科特性和艺术生的思维特性,选择和改造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文化资源,将其有机融入艺术院校德育实践之中,有针对性地提升艺术生感悟生活、体验时代所要求的艺术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艺术专业的学科特性和艺术生的思维特性决定了有着鲜明艺术特征的特色性内容在艺术院校德育内容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艺术学鼓励个体观察和感知周围世界的细节和美感,艺术生常常通过观察自然、人类和社会现象来获得灵感,并将这些观察创作为艺术作品。艺术生渴望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点,他们将艺术视为一种表达和沟通的方式。德育不是纯粹灌输式的知识输入,艺术院校学生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生,他们身上结合了自身的学科特点和群体特点,个性张扬活跃、思想多元化、兴趣广泛、行为随意自由,有时存在一些叛逆心理,要采用引导为主的多元化教学路径,创新教学手段,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艺术与德育是高度契合、双向成就的,正如“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
艺术院校德育的特色性内容主要是社会主义艺术观、优秀的艺术作品和艺德高尚的名家大师。社会主义艺术观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产生和发展的艺术理念和观念,它强调艺术的社会责任和服务大众的功能,主张艺术应当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载体,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启发人们思考和感悟生活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艺德高尚的名家大师把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精品力作有机地统一起来,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其为人从艺的事例对艺术生有特殊的育人价值。
总之,艺术院校德育内容是分为制度性、传统性、开放性和特色性四个层次的有机系统。面对艺术院校德育实践,坚持一般与特色的有机融合,把四个层次的内容应用于德育的各个环节,通过最优化的内容体系实现协同育人,提高艺术院校德育的实效性。
3 新时代艺术院校德育内容系统构建的实践路径
3.1 利用自媒体手段提升教师队伍德育教育工作的技巧和能力
艺术院校学生个性张扬、思想多元、兴趣广泛,行为随意自由,喜欢标新立异,必须采用引导为主的多元化教学路径,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新鲜感。新时代下社会处于自媒体高速发展时期,艺术高校德育教师队伍要主动抓住这个契机和挑战,在德育教育教学中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把自媒体传播手段和德育结合在一起。教师队伍要努力提升运用自媒体教学的能力,让艺术高校德育教师扩大运用自媒体教学的范围,从网络媒体中提取更多有利于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视频或图片素材和新闻资讯,学习运用视频拍摄和剪辑技巧等,记录组织学生参与的德育学习活动或者讲座或者社会实践活动等,多和学生分享活动成果,引导学生讨论学习心得和实践体会。教师也可在班级群内定期推送优秀的德育推文和推荐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供学生作为期末综合评价参考,或与学生共同录制德育视频或者撰写推文,发送到群内共享等,都是很不错的德育工作新手段,这些新手段能充分发挥艺术院校艺术生“敢于表达、个性张扬、崇尚自由”的特点,让德育教育发挥润物无声的渗透作用,浸润于每一堂课、每一次社会实践,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深入探究,层层细化教学,丰富德育教育的形式和手段,提升以德育人的深度和广度。
3.2 搭建德育教育平台,丰富德育资源库
艺术院校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全面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坚持以德为先、以德促智的教育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教师为学生提供思想和行为上的双重引导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德育教育内容,很多优秀案例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例如家喻户晓的孔融让梨、卧冰求鲤等,都可以拿来作为教学素材使用,让学生拓宽眼界的过程中,学习榜样人物的崇高理想和科学人生态度,让榜样成为最好的教育方式。因此,要将德育教育纳入艺术院校在线教育平台中来,建立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经典文化的德育资源库,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同时搭建在线传统文化德育课程,教师可以专门录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课程,上传到教学平台中,细化课程体系,加强德育课程的自身建设。
4 结语
新时代艺术院校德育教育任重道远,以德育人,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是新时代德育的重要任务,是关乎人的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课题。艺术院校德育既要遵循高校德育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艺术院校特色的独特规律。德育内容体系的系统化构建,既要遵循系统的整体理念和方法,又要在结构上把制度性、传统性、开放性和特色性四个层次紧密相扣,在手段上可以结合新时代下的自媒体途径,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以实现德育内容的最优化和形式的最灵活化。
(作者单位: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德育时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小学教学研究(2022年21期)2022-07-28《中国德育》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教育文汇(综合版)(2020年4期)2020-06-15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7期)2019-05-28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现代计算机(2016年34期)2016-02-28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音乐探索(2015年1期)2015-04-27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