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10-11 18:57:01

杨秀清

摘  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是追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文章就一位思政教师在选用“一根木棍容易折断,而一把木棍就折不断”的“折木棍”教学案例时,遇到的偶发事件——学生在实验中折断了,出现的课堂尴尬现象,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提出如下见解:一是教师选用的教学案例应多思考可行性;二是课前准备不充分,会直接影响课堂效率;三是随意性课堂教学难以达成教学目标;四是面对偶发事件要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五是探究性学习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应得到较好的呈现;六是课堂观察能促进教师及时纠正教学失误。

关键词:教学案例;课堂教学;道德与法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教学实施中要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注重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运用案例典型,通过成功案例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初中生的综合辨析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从而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因此,文章基于一位思政教师创设的“折木棍”教学实验的课堂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注意的要点。

一、教学案例描述

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八课《美好集体有我在》第一框第二目“良好的氛围”中的知识点“美好集体是善于合作的”。其设计意图是要求学生懂得:在美好集体中,人们既要分工合作,又要优势互补,实现共同提升,充分发展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在集体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最强的作用。

一位思政教师执教这一教学内容时,选用的教学案例内容如下:

一根小木棍代表一个人的力量,一把木棍代表集体的力量。请一位同学折一根小木棍,然后再让他折一把木棍。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

1. 为什么一根木棍容易折断,而一把木棍就折不断?2. 从实验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3. 你尝过成功合作的喜悦吗?请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教师选用“折木棍”教学案例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懂得人们需要合作,合作力量大,合作是成功的土壤,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其感受合作共享的快乐。

教师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明了,没有合作就没有人类社会,合作在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合作就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个人或群体为了达到自己无法达到或者难以达到的目标而相互配合、协调的一种人类社会互助行动的过程。而共同的目标是合作的基础,配合与协调又是合作的关键。在合作的过程中,人的知识、情感、心理、能力等要素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合作的方式和程度。建设一个善于合作的美好集体有利于建构和谐的集体氛围,使积极的氛围在学生间相互传递,良好的习惯在学生间相互迁移。以集体建设为例,通过集体活动的开展加强学生间的接触和合作,正是提高学生的集体凝聚力与集体认同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集体合作意识的有效手段。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创设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情境,安排了一个学生活动,让学生亲自感悟“一根木棍容易折断,而一把木棍就折不断”的道理。教师从教室后面堆放扫帚的墙角找了一把竹丫扫帚,抽出其中的一根竹丫代表一根小木棍。然后让一名学生在不借助其他外力的情况下,用双手折一根小竹丫,然后再折这一把竹丫扫帚(大约由15根小竹丫组成的一把),让学生感悟“一根木棍容易折断,而一把木棍就折不断”的“折木棍”道理。

教师将活动规则向学生交代清楚后,安排一位男生上讲台进行实验,这位男生先用双手很容易地把教师事先抽出的一根小竹丫折断了,再用双手比较吃力地把大约由15根组成的一把小竹丫折断了。

此时,观课教师坐在教室后排仔细地观察着整个教学过程,当时教室一片哑然,执教教师的脸开始变红,然后沉默不语,因为教师在活动前已按教学设计中的答案告诉了学生实验活动的结论——折不断,而学生实验的结果却折断了。另一位男生站起来质疑“一把木棍就折不断”的说法不正确,存在不准确性。教师对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感到茫然,深感教学中的失误。要学生当场实验和分析“一根木棍容易折断,而一把木棍就折不断”的“折木棍”活动失败了。

在这个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必须从小就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让学生通过“动”来体验合作的力量,共享合作成果和合作的积极意义,是与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相符的。然而,正是这个失败的教学案例,本文认为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值得思考,遂提出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二、基于“折木棍”教学案例的思考和建议

(一)教师选用的教学案例应多思考可行性

教师在编写教案中,选用“为什么一根木棍容易折断,而一把木棍就折不断?”的“折木棍”教学案例时,没有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准备不充分。我国有句古话:人心齐,泰山移。在社会生活中,谁都不可能脱离集体或群众而单独生活及在世界中生存,因为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在集体中生活生存,并与他人有效合作,个人才会有更多战胜困难的力量。“折木棍”这一个教学案例,是想说明人多而且合作力量大,而不是人多力量就大,而需要考虑同心所向的问题。因此,教师在选用教学案例时要从启发学生思维的角度去考虑,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为什么一根木棍容易折断,而一把木棍就很难折断?”更符合从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教学中,案例选择应坚持正面引导为主,要具有可行性、真实性,有利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注重典型案例的感染作用;遴选有助于师生课堂活动与学习目标达成的教学资源,进行信息处理和整合。课程资源的选择要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资源的代表性和适切性,注重教学案例与课堂价值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发展的导向作用。

(二)课前准备不充分,会直接影响课堂效率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活动,在教学前,教师需要进行必要的课前准备,进行高质量的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打造优质课堂、优化教学流程的关键。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深入钻研教材,明确目标要求,分清重难点,准备好教具,才能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本节课,由于这位思政教师在教具的准备上不充分,不仅没有事先准备“折木棍”的教具在课堂上让学生实验,还随意“就地取材”,将教室里的公共财产作为教具,并且“木棍”与“竹丫”其结构、硬度、特点是有明显区别的,随意拿教室里的“竹丫”代替“木棍”做实验,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位思政教师上课前根本没有做好教具的准备。

要上一节高质量的思政课,必须在头脑中有计划,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因此,思政教师要树立合理的教学资源观。在本教学案例中,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审视创设的课堂情境内容,注意教学资源的选取和整合,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把握好“折木棍”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以及操作的严密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游刃有余。

(三)随意性课堂教学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课堂是师生合作学习、沟通交流的平台的理念。每节课要努力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学习资源充足科学,思路清晰,结构紧凑,方法恰当,运用自如,以生为本,技能娴熟,功底扎实,短时高效,效果才能明显呈现。

课堂教学是有组织的活动,活动的内容就应该提前做好准备,不能到了课堂才进行所谓的“应变”,随意拿教室里的扫帚作为教具,不但没有达成教学目标,而且把扫帚损坏了,这样的活动不利于在课堂中出现,也不利于引导和教育学生。甚至是在损坏公共财产,教师作为德育工作者,在学生中应该言传身教,这是值得一线思政教师思考的问题。

(四)面对偶发事件要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

在教学中,当课堂出现上述这种偶发事件时,教师一定要沉着冷静地处理。即使是知识渊博、功底深厚、经验丰富的名师,也很难避免在鲜活的课堂教学中出现差错。更重要的是在课堂失误之后如何正确处理,能否巧妙应对和及时补救。课堂教学为什么永远充满生命力,就是因为教师的教学对象是鲜活的、富有个性的、有不同差异的生命个体。因此,虽然每课堂都是在预设中生成,在预设中发展,但每节课都是不可完全复制的。而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还要勇于面对学生的课堂非预设性,主动应对,冷静处理,把学生的非预设性生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并运用好这种来自学生身边的资源。教师的课前备课即使做到周密细致,但毕竟只是教学前的计划编制,在教学实践中,难免会碰到各种非预设性情况,需要教师具有临场应变的能力和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出现偶发事件是难免的,教师准备不足、创设情境达不到预期效果等情况难免出现。教师在这时候要敢于正视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差错或失误,保持心理的平衡,积极主动地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在该“折木棍”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课堂失误和不足,不能因为所谓的师道尊严而打压学生,以至于损坏思政课教师的形象。教师完全可以就学生在讲台上出现的活动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教师创设的情境,分析结论是否准确,或实验是否科学,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案例内容,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并进一步探究“折木棍”在什么情况下不易断或不能断。这种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教学态度才是当下教师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

(五)探究性学习在思政课教学中应得到较好呈现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与学过程中,贯彻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创设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提高学生运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另外,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是引导学生探究的良好手段,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既然是探究,那么就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在学科实践活动中发现新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进而解决问题,实验的结果不是教师在实验前就告诉学生,而是要学生在实验后总结、归纳而得出。由学生谈自己与他人合作的经历,分享合作的成果,感悟“折木棍”活动的道理,这样的教学才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才会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并包容他人的不足,感悟美好集体是充满活力的,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激励和合作是集体发展的动力。

(六)课堂观察能促进教师及时纠正教学失误

听课者多维度观察和思考课堂上的一些偶发问题,就可以洞见到一些有价值的课堂资源。它对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因此,对信息比较闭塞,与外界接触较少的教师,能得到名师亲临课堂听课指导,是及时发现教学不足、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观察能为思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元素,对课堂进行精准量化、分析,从而帮助教师获得专业指导和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的每一个有效观察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度。主要关注学生为什么学习、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以及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而运转。高质量的课堂观察和课堂评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得失,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探寻一条专业化成长路径。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实现更好地课堂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创设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情境,打造具有活力的思政课堂,致力于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路径。另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意外事件,应做好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效果,做好学生的课堂和人生的引路人,更好地培养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沈毅,崔允漷.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胡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案例教学研究[J]. 当代家庭教育,2020(30):108-109.

(责任编辑:何田田)

猜你喜欢 教学案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年10期)2016-11-30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巧及案例分析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反转课堂模式与数学教学案例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年19期)2016-11-22促进初中化学定量观建构的教学案例化学教与学(2016年10期)2016-11-16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作文教学研究(2016年1期)2016-07-05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年6期)2016-06-12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