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江南傲龙董欣宾

江南傲龙董欣宾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10-10 16:00:03

“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青少年”

东方属木,灵兽为龙。董欣宾(1939—2002),20世纪江南地域诞生并飞腾而出的一条人文傲龙。

江南清嘉灵秀,绘事发达。仅无锡绘画传统就蔚然可观:顾恺之、倪云林、王绂、王问、邹一桂、吴观岱、胡汀鹭、贺天健、诸健秋、秦古柳、董欣宾……在这个系列当中,特别重要的节点,或者说地方聚积之灵气尤钟于某人者,个人认为:公元4世纪有顾恺之;
千年以后,公元14世纪有倪云林、王绂;
又过600年,再继之者,董欣宾可堪担任。

江南僻野的大自然,最早唤醒了董欣宾生命中对美的领略意识。

董欣宾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县张泾乡泾北大队乌土坝生产队黄泥沟村。父母都是底层的种地人,他真正是生于泥土田野之中。

但他这个家乡很了不起。古镇张泾,古名泾皋,文脉非常深厚。历史上哺育过东林党人顾宪成、顾允成兄弟,著名词人顾贞观,状元顾皋等文化名人。尤其是乡贤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胸怀气度,深刻熏染了董欣宾。

董欣宾这样总结自己生命的初始阶段:“我天生爱自然,风里,雨里,山窝里,上树捉鸟,烧山放火,下水捉拿鱼,加上私恋打铁这玩意儿,算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俱全的青少年。”

董欣宾的人生轨迹,约略如下——

6岁,拜无锡书家张云耕为师,学习书法。14岁,拜无锡著名书画家秦古柳(1909—1976)为师,学习传统绘画。秦古柳是功力深湛的传统书画家,秦先生之一生,只求索于道,而不趋奉于时。但其艺道之精,据说徐悲鸿、刘海粟、亚明、钱松岩等均曾以恭敬之心,来求教过他。

除书法、绘画,14岁时董欣宾还拜无锡形意拳名家、医家高童柏(1916—1980)习武。19岁,考取南京艺术学院附属中学美术班。24岁,应征入伍。30岁,转业,在南京新华印刷厂当工人。37岁,考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当中医。41岁,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成为院长刘海粟的山水画研究生。44岁,研究生毕业,分配至江苏省国画院,正式开始一生之艺事。农、工、兵、医、武、画,董欣宾丰富复杂的人生经历,在他的同代人中是少有的。

“时空里我必将永恒”

老子曾说:“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而董欣宾,偏偏是个“自为大”的异数。在江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中,他是罕见的既狂且傲,有大抱负,且不事掩饰。

跟董欣宾同辈且同居南京,彼此间非常相熟的无锡籍画家潘小庆,有一次跟我聊董欣宾,说:董欣宾的真正内心,是想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

小庆的这个印象,可以用王晓丹女士转述的一句话来佐证。王晓丹,董欣宾好友,定居海外。董欣宾曾对王晓丹表明心迹:“达则兼善天下,不达则吟诗作画写文章。”董欣宾最想拥有的,其实是“兼善天下”,作画吟诗是他“不达”之余事。

董欣宾表示:个人的成就只有登上了民族文化的峰巅,才能对民族作出最杰出的贡献,个人的名字亦将与民族的历史长存。他内心就是这样自我认定的。他在50岁时即清醒知道己身在历史中的地位。董欣宾的“五十题照”是一首诗,题目为《时空里我必将永恒》——平静地抖落浮云,播种我天上星辰,抚览我心里明月,时空里我必将永恒。

“时空里我必将永恒”,现在回顾董欣宾,他的这种自信,不仅令人感动,而且让人油然而生一种肃穆之情。

作家高晓声,当年曾把自己的长篇小说《青天在上》送给董欣宾,书上的题赠文字是:“送给英雄好汉董欣宾”。

如此独特的董欣宾,在具体生活中也从不中庸。

董的同乡、南艺校友施锐江,讲述过董欣宾与其师陈大羽的逸事。

事情要从董欣宾考上南艺研究生,跟陈大羽先生学习国画说起。董欣宾的母亲想到儿子有了一位名画家做先生,怀着乡下人朴实真挚的感情,亲手做了一双棉鞋,交代儿子送给陈大羽先生,以表心意。董欣宾是个孝子,遵照母亲意愿,将这双棉鞋送给了大羽先生,并转达了母亲的谢意。

陈大羽先生经历过不顺,但后来时来运转,名声大噪。就在这样的时候,董欣宾代表母亲送给了他一双由董母手做的老式蚌壳棉鞋。

然而,陈大羽叫同学把这双棉鞋退还给了董欣宾。

这一举动,深深刺痛了董欣宾的心,“你看不起我董欣宾不要紧,你不能看不起我娘,家慈一针一线一片真情,你却不屑一顾,你没有我娘,我也没有你先生……对不起!”

董欣宾越说越气,当着同学们的面,拿出一个印章大声说:“你们看好,这是陈大羽给我刻的,我们每人一个,今天这个章我不要了。”说完,就在桌下水泥地上“嚓嚓嚓”给磨了。

原南京博物院院长徐湖平曾撰文讲述董欣宾大骂高晓声的故事。

1984年,南京博物院原院长姚迁被迫害,含冤自缢身亡。董欣宾与姚迁并无深交,但闻讯后义愤填膺。他是第一个赶往现场看望姚迁的院外朋友。后来,董欣宾四处找人,向中央反映姚迁的冤情。

期间,董欣宾找到著名作家、时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的高晓声,问怎么办?高晓声说:“我有什么办法?”董欣宾闻听此言,当即大骂年长其11岁的高晓声,骂他忘恩负义。

因为高晓声在“文革”后期走投无路时,拎着一个破旧的旅行包,曾在姚迁的保护下,免费住南博招待所近半年,为落实政策到处奔走。高晓声被骂之后,如梦方醒,遂帮助想办法,对姚迁的最后平反起到了作用。

“倒董”

董欣宾脾气大,他的一位朋友记述:“在画界,董欣宾是个罕见的知识渊博的人,平日手不释卷,个人魅力极强,身边永远不缺高朋和学生,家里天天开流水席。但是能和董欣宾相处几十年如一日,相敬如宾的高朋和学生不多。因为在治学和他认为的原则问题上,董欣宾是一个爱争论很挑剔的人,争论挑剔中,咄咄逼人的言辞常常让人无法接受。多年来,我就目睹了数位董欣宾的好友,就因为一个小争论,比如行文中‘落榻‘下榻用哪一个更对更好,争论中,面对董欣宾的咄咄逼人,感觉不能忍受,最终拂袖而去。”

董欣宾的直率与狂傲,让“他受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对待,也受到了不应有的压制”(李小山)。

董欣宾研究生毕业画展轰动江苏,刘海粟给予很高评价。“但匪夷所思的是,他竟然找不到工作,连镇江画院都说‘小庙容不下大菩萨,省美术馆也不肯要他。我曾骑着自行车帮他四处奔走,想方设法找单位,最终没有着落。亚明那时在省国画院当支部书记,或许是因为爱才,终于同意接受他。但由于种种原因,半年未予报到上班,他仍住在南艺的学生宿舍里。直到胡耀邦办公室的秘书郑德兴来江苏(郑当年下放连云港,与董有交往)过问此事,他才获准正式去省国画院报到上班。”(徐湖平《百感浩茫诗与画》)

最典型的是1992年左右的“倒董”事件。其时,董欣宾是江苏省国画院理论工作室主任,但他的艺术成就已经全国瞩目。江苏省文化厅决定任命他为省国画院副院长。当时省文化厅厅长潘震宙与董欣宾交好,他将任命之事口头通知了董。

然而,任命还没有宣布,就受到画院内部人员的强烈反对。一时间,江苏省委电话来信不断,事情越闹越大,最终,以“倒董”势力大获全胜而收场。

“我常对他说性格即命运,他那睥睨一切不善圆通的个性为他的发展设置障碍。”(庞瑞垠《怀念艺术大师董欣宾》)

董欣宾想要发财是很容易的,但他不屑以画谋财,他的生活条件十分一般。

“他画了几十年画,却没有画室,没有画案。他长期居住的‘天地居——南京南湖新村8栋19号101室,说起来是一天一地,一个小套在六楼,一个中套在一楼,都是小房间,无法画大画。他作画时,只好在迄今未经装修的房间的水泥地上、墙上、门上铺上宣纸,泼墨挥毫。他家的地上、墙上、门上浸透了墨迹,漆黑漆黑,地上铺满了毛笔、颜料,狼藉满目。”(郑奇《大师的艺术苦旅》)

董欣宾友人周国忠告诉我,董欣宾常在家中地上作画,家中的水泥地,已经被画得微微凹陷。董对周国忠说过:“我画掉的宣纸要用几卡车装了。”

董欣宾基本不卖画。“95%以上的可视为作品的画,都在自己手中”。董欣宾辞世后,整理其画室,赫然有万余作品入目。

“画家,岂能属于市井琐小、名利俗癖间……”董欣宾如是说(周玉峰、陈祉娴《重生:怀念老师董欣宾先生》)。

自觉触摸、领悟到绘画天机

董欣宾的画,以50岁为分水岭。就绘事而言,可能确实要到50岁后才能成熟。董欣宾生命最后10年的画,即20世纪90年代的画,跟80年代相比,面貌大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书渐老,恣肆烂漫。董欣宾的画,雄强沉郁,有独特的生命呼吸存在,显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虽是同样用传统的毛笔、水墨,但从他画中扑面而来的气息,古之未见。以传统的、近乎程式化的中国画笔墨,他最终写出了鲜明的个人面目。

美术评论家栗宪庭1989年在《中国美术报》发表文章,称董为南方画派的领军人物,是中国南方“线性绘画”的代表。

董欣宾临终前,曾托付郑奇,让郑奇辅导他儿子董博学习美术史。郑奇问董:“教不教他学画?”“不要。”“为什么?”“画里面的奥妙太多太多了。”

董欣宾有童子功。曾在董欣宾病危时接受董的委托,为其相寻墓地的无锡文史专家谈福兴曾向我介绍:“由于董欣宾从小就在秦古柳门下受过严格的用笔训练,直至晚年他仍能用手心握鸡蛋,虎口放杯酒,指尖执笔,运笔自如地作画写字而杯中酒不洒出一滴。”

谈福兴分析董欣宾画艺:“尤其是从中医的号脉、武术的寸劲、太极的推手、气功的吐纳等奥理中,他悟出并自创了提按、顿挫、转折、绞旋的用力变化和‘平腕中锋‘指实掌虚的握笔方式,不仅使笔锋与纸之间细微的作用力能迅即通过指尖极其敏感地反映出来,而且由于他已有数十年的气功和内家拳修养,所以他在作画时能够随心所欲地将自己的意念和气灌注于笔锋,使柔软的笔锋柔中寓刚、刚中带柔,运行自如。加上他又将武术中的招式巧妙地运用在他行笔的快慢节奏、章法的开合聚散和线条的穿插起伏中去,因而1982年当他的画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的研究生毕业画展上展出时,迅即震动了江苏乃至中国的画坛。”

董欣宾读书一向非常勤奋。“他长年累月,嗜书如命,遇有经、史、子、集、释、老、歧、黄,东西方古今哲学、军事、天文、地理、生理、心理、马列主义理论及现代科学方法论等等著作,便废寝忘食,朝暮捧读。”(郑奇《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后记)

所有这些,都是董欣宾艺术高厦之坚实广大的地基。

论述董欣宾的艺术和人生历程,必须提及一个重要的名字:郑奇。

“仿佛是冥冥中的安排,董欣宾在历经尘劫的中年,老天将同样学养深厚、睿智通达、识见不凡、志向远大又勤奋异常的郑奇赐给了他。”(周国忠语)

董欣宾和郑奇,这是中国艺术史上值得记取的奇特一对。

郑奇(1954—2009),郑板桥第二十三世孙。江苏泰州人,曾在扬州江苏商专任教,后任南京博物院古代艺术研究所所长,2002年起担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起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直至辞世。

郑奇比董欣宾小15岁,但他们是同届研究生。1984年,即他们研究生毕业后的第二年,董欣宾和郑奇在赴安徽合肥参加清代画家渐江逝世320周年纪念会的列车上邂逅,并一见如故,由此开始了他们之间亦师亦友的生命之缘。

相识之后,董欣宾曾要郑奇写“拜师帖”,拜他为师,但郑奇不能接受。“我与他是同届研究生,兄弟相称可矣,师生相称则不可”。他诚恳地动员郑奇:“一个人有个老师是很幸福的。我就十分迫切需要一个老师耳提面命,可惜我已没有这个福分了。”“中国古代优秀的师生关系都是老师寻找学生,次一等的师生关系才是学生去拜老师。”

慢慢地,郑奇越来越了解、理解董欣宾。1989年,郑奇写了《拜师帖》。郑奇告诉朋友——“董欣宾是一个有大智慧大视野的人,治史立论高远,常常能看到旁人看不到的东西。”“以董欣宾在学术界、绘画界的地位和本事,他靠卖画,完全可以活得很好,但他选择了一条注定要受苦的路。这样的人我不拜他为师,拜谁?我不崇拜他,崇拜谁?”

从此,“在中国的多数画家们都在忙于卖画的时刻,郑奇和董欣宾甘于清贫,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一位朋友记述:“我见证了他和董欣宾在老董那阴暗潮湿不足十平方米的蜗居里,夜以继日地撰稿,写出了《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六法生态论》。”

1990年4月,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了董欣宾、郑奇合著的《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和《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此后,他们又合作了《无锡县社队工业年谱》《人类文化生态学导论》。四部书写作于1987—1993年间,时间跨度为7年。

在董欣宾离开这个世界7年之后,2009年,郑奇脑颅出血,昏迷3个月,于当年7月24日辞世,追随董欣宾而去,终年55岁。

文化日心说和美性思维

董欣宾对中国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完全服膺且强烈自信。他预言:“中国文化在未来世界的整体协合中将处于主导地位,这是由中国文化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文化自体中的美性特点将对西方的理性进行整协,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性将整协西方的局部性,精神文化将整协西方的物质文化,天文化将整协人文化而实现人和自然的统一。因此,未来文化是以中国文化为主导的文化。”

董欣宾除了绘画,更在文化上卓有建树,他的理论贡献,主要有三:

首先,董欣宾提出“文化日心论”,认为:地球文化之所以有南北东西之差异,在于宇宙的特殊运行方式影响了地球的水陆分布,形成了寒、热、温、凉等不同气候区,进而形成不同的文化区。“寒带以冰天雪地造就白种之人,热带以酷暑沙树,造就黑种之人,温带则以四季交运而养黄种之人。”“所以人类文明与天地寒热、日月星辰、气候变化相表里……”(董欣宾《中国风水学术记悟》)人类文化以太阳光照的不同,而形成不同区域。此说高屋建瓴,格局宏大,显示了惊人的洞察力和整合力。

其次,董欣宾认为,美性思维是中华民族思维模式的根本特征。“美性”这个概念为董欣宾独创。他以美性和理性相对偶,认为它们同属知感觉的高级阶段,中华民族是擅长美性思维的民族,西方民族是擅长理性思维的民族。董欣宾指出,中国属于精耕型农业文明,需要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由此形成一个视文化文明系统——象形文字、水墨绘画等便是这一文明的外象。中国的哲学也是象性的,“太极图”是形象,又是思想,是美性的、形象的、思想的综合。

再者,董欣宾构建了完整的中国绘画学科体系。董欣宾深刻而简明:“平心而论,世界上的文化,大略观之,中西对峙而已,是重听觉的拼音文化与重视觉的象形文化,即理性逻辑文化与非理性辩证象形文化而已。就此我也更深一步理解到这象形文字的高度艺术含量,即中华文明本身所具备的那份美的性格。”(董欣宾《画人物随感》)

“他从世界的角度,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从人类文化、世界文化的高度,来看待中国文化、看待中国画的价值和意义,视域之广阔、胸襟之开阔、自信心之强烈,……已经超出一般画家的思想框架和知识结构。”(赵启斌)

董欣宾精《易经》,通医道,会测字、相面、看风水,这在中国美术界早已众所周知。董欣宾的相人、看风水之功,对他的绘画帮助极大。所以有一次在电话中谈福兴先生感慨:“因为有董欣宾在,所以不懂风水,谈何画山水;
不懂面相,谈何画人物!”

“此身宛若云一朵”

2000年3月,董欣宾发现身患肺癌。2002年10月,逝世于上海长征医院,终年63岁。

在董欣宾辞世后两个月,即2002年12月,由江苏省文联、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大师的苦旅》大型画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幕。南博破天荒地将正殿八个展厅全部打开,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举办一个个人画展。时任江苏省委副书记的任彦申为画展剪彩,并接受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采访。任说:“他是一个多才多艺、多才多难的人,是一个好人。我看了董欣宾的画展很痛心,我们对他关爱、理解、支持得都不够。对他这样的特殊人才要扬长避短,扬长弃短,扬长护短,充分发挥天才的天赋,为社会作贡献。”并表示:有高山必有深谷,是天才必有怪癖,倘削平高山填深谷,使天才无怪癖,举世皆庸人矣!

董欣宾夫人李逸兰在《张泾人董欣宾》中说:“我深深地理解欣宾背着中西古今的十字架的那份决绝之情,所以就分外理解他对那些文化性格浅贱、以艺市利、技艺保守、损道求时、排斥精英者的鄙视。他应当得到珍惜与颂扬。”

南京艺术学院李向民:“我从来就认为,董欣宾有着不同寻常的大智慧,并且也因此具备了尘世间无法想象的法力,这种法力使他远远不只是一个画家、诗人、思想家、武术家、医家和星相家。他是一条龙,执着地翻飞在凄风苦雨之间。”

董欣宾安息于无锡雪浪白旄山麓,其墓背倚青山,面朝太湖。墓前,有栗宪庭所撰挽联一副:“青山留傲骨,天地居孤魂。”

傲骨孤魂,这是大自由的境界,应该适合董欣宾。

黑陶:诗人,散文家。1968年出生。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泥与焰:南方笔记》《漆蓝书简:被遮蔽的江南》《百千万亿册书》《烧制汉语》,以及诗集《寂火》《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等。曾获首届艾青诗歌奖,首届杨升庵文学奖,第二届三毛散文奖大奖,第十一届万松浦文学奖,第十八届十月文学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诗刊》年度作品奖等奖项。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22年4期)2022-05-06年味里的“虎文化”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窥探文化英语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谁远谁近?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8年9期)2018-10-16繁荣现代文化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构建文化自信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文化·観光人民中国(日文版)(2015年10期)2015-04-16文化·観光人民中国(日文版)(2015年9期)2015-03-20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