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瑞睿 邹平 张坤
摘要: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技术革新、政策变化等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分析株洲职教城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及与产业适应性存在的问题,探讨增强株洲职教城服务产业发展适应性的策略。
关键词:株洲职教城;
服务产业发展;
适应性
近年来,株洲全面落实 “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1]按照 “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了株洲特色,以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为引领,加速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特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陶瓷、服饰传统优势产业的 “3+5+2”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2]2023年,株洲制造业实力持续上升,入围全国制造业城市40强,居第36位。其中,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天航空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增长较快。株洲市区域经济发展的活跃离不开株洲产业的创新发展,而产业的创新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技术革新、政策变化等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产生重要影响。
一、株洲职教城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契合度分析
(一)对接株洲市产业布局,形成支撑区域发展的职业院校布局
株洲职教城现名湖南九郎山职业教育科创城,位于株洲经开区南部片区,规划总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累计投资220多亿元,已建成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作为湖南重点建设的职业教育项目,株洲职教城自2008年启动建设以来,经过15年内涵式发展,形成了商住、教育、医疗等配套齐全,实训培训和承办赛事等功能完备,职教城、科创城、宜居城、旅游城 “四城合一”的综合功能城区。目前,九郎山职教科创城有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等5所高职院校,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所大专院校,湖南省商业技师学院、湖南航空技师学院2所技师学校入园。园区院校开设各类专业247个,在校学生超10万,年毕业生近3万,年培训人次25万,教师4 497名,规模体量居全省第一。各院校特色鲜明,对接产业紧密,办学实力强劲。9所院校中,国家示范性高职校1所、教育部 “双高计划”建设院校3所、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3所、国家中职改革示范校4所、省卓越院校8所,3所院校入围全国职业院校综合实力100强、全省前10强。
面向株洲市产业布局,株洲职教城共有实训基地 (中心)1 277个、研发孵化中心34个、“双师”工作室65个及院士工作站3个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刘友梅院士工作站、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丁荣军院士工作站、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李德毅院士工作站),累计申请专利达到1 135项。园区院校与1 388家企业建立合作开设订单班626个,培养学员45 329人;
开设现代学徒制班117个,培养学员4 553人;
国际办学合作项目达到135个,其中 “一带一路”项目培训2 505人。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80%以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连续五年在95%以上。组建了南方铁路运输、株洲服饰产业等11个职业教育集团,与156个行业企业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助力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二)职教城院校专业设置基本满足区域产业结构发展要求
株洲职教城园区内院校开设各类专业247个,基本覆盖了株洲市 “3+5+2”现代产业体系的重点专业领域,并且各有重点专业服务领域。其中,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开设汽车类、机电类、信息类、经贸类等专业43个,深度服务于株洲市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有中医学、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等20个医学类专业,深度服务于生物医药领域;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设招生专业 (含方向)35个,形成了紧密对接绿色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型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三主四环绕”专业集群。职教城内各所院校特色鲜明,与相关行业产业联系紧密。这些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满足了湖南省和株洲当前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职教城院校专业结构基本符合湖南省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
株洲职教城内的职业院校始终密切关注新技术、新产业形态的新变化、新趋势、新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以满足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2020—2023年,株洲职教城内职业院校紧密关注产业变革升级,新开办智能制造技术、增材制造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等专业。这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助于推动株洲职教城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持续创新与发展,为区域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株洲职教城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部分专业设置同质化
部分专业校际重复化较多,如职教城内大部分职业院校开设了大数据与会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财经商贸类专业。这类专业本身同质化严重,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没有特殊优势及特点。这类专业虽然对教学设备及实训基地投入的要求相对较少,但缺乏特色,不利于学生就业,也不利于精准对接地方产业体系。专业校际重复化较多、专业聚集度较低,盲目开设热门专业导致职业院校自身发展被动,加剧职业教育资源不平衡,不符合市场发展需求。
(二)第一产业相关专业设置较少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株洲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也在稳步提升。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剧了农业领域对农业相关人才特别是技术型、管理型和服务型人才的需求。但是,当前职教城内职业院校中现代农业服务类专业数量相对较少,第一产业相关专业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与产业结构不适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株洲市未来农业水平的发展。
(三)部分专业结构规划不符合市场需求
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工作职责的多样性日益增强,技术迭代的速度也在加快,催生了大量新知识、新职业和新型工作岗位。然而,在职教城内,各高职院校在对接新兴产业结构时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一些院校未能及时跟上新兴产业发展的步伐,导致在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上出现了滞后的现象。“创新”是推动湖南 “三高四新”战略的核心任务之一。新材料产业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然而,株洲职教城内院校开设 “新材料”相关专业较少,共开设航空材料精密成型技术、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储能材料技术、稀土材料技术、材料工程技术等5个专业,远远不能满足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
三、增强株洲职教城服务产业发展适应性的路径探索
(一)对接产业发展,提升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协同度
一是提升特色专业服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依据湖南 “一核两副三带四区”新经济格局,对接湖南 “三高四新”战略需求,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优先布局服务新一代半导体、人工智能、5G技术、合成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布局的专业。重点发展支撑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动力、电子信息、智能和新能源汽车、有色金属、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相关专业。面对新知识、新职业和新型工作岗位的不断涌现,职业院校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思维,紧跟新兴产业的发展步伐,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进行专业布局和优化,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二是促进重点专业与湖南省主导优势产业的协同。职教城内院校应积极调整战略,紧密对重点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快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湖南省高职示范性 (特色)专业 (群)与湖南省主导优势产业 (集群)的匹配。需要深入了解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准确把握新兴职业和新型工作岗位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学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高职院校还应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构建灵活动态化的专业调整机制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动态。适应产业集群式发展需要,引导职教城内职业院校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深度对接区域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预测人才需求远景,适度超前规划一批新专业,保持一定前瞻性。同时,实行预警及淘汰机制,定期组织阶段性评价和周期性评估监测,及时淘汰质量不达标、办学条件不足、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
(二)加强产业导向,职业引领服务发展
一是坚持产业导向。围绕经济社会产业重点领域,产业链整合升级,服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养解决复杂问题、进行复杂操作、确需长学制培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3]进一步提高职教城院校毕业生在本土的就业比例,增强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优化专业教育资源的投入结构,确保其与相应产业的发展需求相匹配,进而提升其对产业的贡献度。密切关注企业、行业、政府等用人单位和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育培养方案,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加大职业院校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为湖南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是坚持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强化职业性,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确保他们在某一领域具备专长和深厚的技术基础。这不仅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还能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职业院校应紧密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依托省级及以上重点 (特色)专业,大力发展和建设特色专业。这不仅能凸显学校的专业特色和教育品质,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推动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和行业的多元化需求。
三是坚持贯通式培养。稳固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加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主导作用,并积极推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有序推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本科教育的连贯培养,逐步增加长学制学生的比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严格考核评估,确保各个教育阶段之间的顺畅过渡。在部分具有高水平专业的中职学校开展五年制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同时,适度增加专升本计划,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模,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技能人才输送力
一是加强专业建设。对接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开发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等标准体系,建设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教材研究、编写、选用制度。
二是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岗位要求和学生成长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打造优质课堂,推进教法改革,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课堂的创新与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强化专业技能教育,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格和适用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
三是优化评价机制。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要求,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激励与调节功能,对接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保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要求,建立健全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行业企业相关证书的配套衔接。专业群建设坚持过程管理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对运行机制完善、建设成效显著的专业点给予一定奖励,对建设措施不力、成效较差的,减小支持力度或终止支持。
四、结束语
区域经济发展的活跃离不开产业的创新发展,而产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株洲职教城主动对接和适应产业需求,推动职教城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人才供给、技术服务与咨询、职业培训、公共服务、合作交流等社会服务功能,增强产业适应性,有助于服务株洲产业裂变升级,有助力株洲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有助于打造现代化高水平职业教育新高地,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吉秋.加强职教人才培养,服务 “三高四新”战略实施[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23(01):95-96.
[2] 株洲特色 “3+5+2”现代产业体系是什么?[EB/0L].[2020-10-21].株洲晚报数字报.https://zzwb.zznews.gov.cn/content/c1522061. html.
[3] 中国教育新闻网.本科职业教育迈出实质步伐[EB/0L].
[2021-02-0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1177798050528325&wfr=spider&for=pc.
基金项目: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株洲职教城服务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及产业适应性研究》 (项目编号:2022JJ50093)。
作者简介:
邹瑞睿,女,汉族,湖南邵阳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邹平,男,汉族,湖南邵阳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融媒体发展;
张坤,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农业科技通讯(2023年1期)2023-02-12下诺夫哥罗德仓库适应性改造项目现代装饰(2022年6期)2022-12-17三种防气抽油泵适应性模拟评价石油地质与工程(2019年4期)2019-09-10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中国外汇(2019年23期)2019-05-25开放在线课程教法的适应性变革:从OCW到MOOC现代教育技术(2016年4期)2016-12-01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6年9期)2016-11-16既定PSS在不同运行状态下的适应性分析电测与仪表(2016年15期)2016-04-12台湾嘉宝果引种适应性研究浙江柑橘(2016年3期)2016-03-11五个草莓品种在拉萨的适应性初探西藏科技(2015年1期)2015-09-26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5年6期)2015-02-06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