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民族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探讨

民族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探讨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10-09 12:38:02

姜继标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非遗文化在保护和传承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我们需要探索一种将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相融合的新路径。本文以黔东南锦屏为案例,深入探讨了将民族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提出了加强资源利用、提升群众传承认知、多元文化教育推广以及制定文化保护政策的路径,以促进黔东南锦屏地区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有机融合,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民族非遗文化;
群众文化;
融合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5—067—03

在全球互通的时代,信息传播日益迅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这些交流为丰富文化提供了新的机会,但也带来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的风险。传承非遗文化的任务愈发紧迫,尤其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在全球化时代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群众文化活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舞台,其面临的困境不仅仅是单一文化内部的问题,更是跨文化交流和冲击的结果。因此,有必要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探索促使传统民族非遗文化焕发新的生机的有效路径。

一、民族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关系

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是两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文化现象,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下面从传承、互动和创新三个方面详细阐述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1)文化传承与群众参与。民族非遗文化通常代表着特定社群的历史、传统技艺和价值观。而群众文化活动是传播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通过庆祝活动、表演、展览等大型文化活动,人们有机会亲身体验和参与非遗文化,从而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这种亲身体验不仅有助于保护传统技艺,还培养了下一代对非物质文化的兴趣,以推动文化的传承。

(2)文化交流与群众互动。群众文化活动为民族非遗文化提供了广泛的平台,促使了不同民族非遗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文艺演出、手工艺市集等活动成为各民族之间了解彼此文化的桥梁。这种交流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文化多样性。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分享彼此的非遗文化,促使文化元素的更广泛传播。

(3)创新与非遗文化的融合。群众文化活动为非遗文化提供了一个创新空间,让非遗文化在当代得到发展与演变。通过音乐、舞蹈、手工艺品等领域的创新表达,非遗文化能够被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入,符合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需求。群众文化活动还是一个实验场所,鼓励创作者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并赋予非遗文化新的生命力。

二、黔东南锦屏地区概况

锦屏地处贵州省东南,被山峦环绕,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构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融、文化交流的关键地带。锦屏地区位于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传承。在锦屏地区,丰富的民族非遗文化成为文化宝库。尽管这些非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但在现代化与传统方面仍存在挑战。一些技艺面临失传,传统节庆的举办也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锦屏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展现出多样性和鲜明的特色。这些活动既是当地文化的重要媒介,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影响,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可能会面临逐渐衰落的问题,其保护和传承需要得到更多地关注和支持。积极开展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有助于维护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并支持锦屏地区的文化传承,以促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繁荣发展。

三、民族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匮乏问题

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这一难题在现代社会愈加显著。许多特殊的场所、工具和材料需要非遗技艺,这在现代社会很难获得,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实际困境。一方面,许多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除了文化遗产和群众文化活动之外,很难为文化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在这些地方,有限的公共资金和相对有限的文化投资限制了非遗传统技艺和群众文化的发展。一些传统技艺依赖昂贵的设备和材料,由于缺乏资金而面临损失风险,并给非优秀传统文化资产,特别是传统技能的保护和传播蒙上了阴影。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不健全也是非遗优秀传统文化和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缺乏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很难为这些文化活动建立可持续的经济模式。由于传统技艺的复兴和传承需要一系列的支持体系,包括生产、推广、销售等多个环节,如果缺乏相应的文化产业支持,这些活动将很难在市场上取得持续的经济效益。这就使得非遗传统技艺和群众文化活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面临生存压力,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传承方式的转化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和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口传心授传承方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尤其是在数字化和网络传播方式逐渐普及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无法接受传统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这使得非遗文化的传承面临严重的危机。相对于传统的口耳相传,群众文化更偏向于采用数字化和网络传播的方式。然而,这种传承方式的转变会导致非遗文化传承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和技巧的丧失,从而对非遗文化构成严重的挑战和危机。数字化传播通常注重于信息的简化和迅速传递,而传统非遗技艺往往需要深度地学习和实践,这导致了非遗的核心传承价值在数字时代受到冲击。此外,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年轻人对非遗传统技艺的了解和兴趣不足。并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人们对生活方式的追求更趋向于便捷和效率,这对需要时间和精力投入的非遗传统技艺传承带来了额外的挑战。

(三)文化认同冲突问题

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之间存在着文化认同冲突。其一,群众文化活动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这导致与传统非遗文化在价值观、审美观等方面发生冲突。群众文化在吸纳多元文化的同时,可能与传统非遗文化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标准,从而产生文化认同的差异。其二,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为不同世代之间带来了对文化的理解的显著差异,从而引发了文化认同冲突。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一代可能对传统的非遗文化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反应,使得他们与老一代之间存在代沟,这也可能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引发冲突。

(四)商业化导向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非遗文化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商业化而过度营销,从而失去其原始的纯粹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导致了非遗文化在商业包装过程中变味,为迎合市场口味而失去其真正的传统魅力。商业化带来的经济效益成为非遗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而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逐渐被商业需求所取代。经济效益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非遗文化保存和传承的推动力,但在商业化过程中也会存在文化被忽视的可能性,使非遗文化变成了迎合市场的商品。由此可见,商业导向对非遗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也体现在文化的本质和传承方式上。

四、黔东南锦屏的民族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路径

(一)加强对资源的利用

第一,黔东南锦屏可以通过建立全面的资源调查和管理机制,以确保对非遗文化资源的详细了解。包括收集和整理各类非遗资源的信息。并通过建立资源数据库,向相关从业者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以便更有效地规划和利用资源。

与此同时,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平台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不同的非遗资源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展示和分享。第二,黔东南锦屏还可以积极与外部组织、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外部支持。通过国家和地方非遗文化保护项目的参与,以争取文化基金的资助,从而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资源的多元化利用,不仅丰富了非遗文化的表现形式,而且增强了地区的文化软实力。第三,通过设计和生产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产品,将产品引入市场,以增加其商业价值,打破传统非遗产品只存在于展览馆中的局面。这不仅有助于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而且能够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繁荣。

(二)加强群众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认识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不能脱离大众的,所以,要使宣传工作与大众密切相关,就必须提高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手段,可以提高群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度、认知度和参与度。第一,建立全面的宣传推广体系。可以在本地区内进行,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在线传播。在宣传过程中,宣传内容应当突出非遗文化的独特性、历史渊源以及对当地社区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公众的浓厚兴趣。第二,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在学校、社区等场所组织非遗文化的传统技艺培训课程。这不仅有助于将非遗技艺传承给后代,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学习非遗文化。同时,邀请资深传承者开设讲座,分享其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激发群众的学习兴趣。第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展文化传播途径。创建数字渠道,借助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等平台展示和分享文化。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生动展示非遗技艺的魅力,让更多的人通过手机等便捷的方式了解和分享非遗文化。此外,开发一个相应的文化互动应用程序,与群众一起体验虚拟的非遗文化,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第四,建立一支非遗文化志愿者团队,吸引更多热心公益事业的群众。志愿者可以在社区、学校等地开展非遗文化的义务宣传活动,组织文化体验活动,通过个人参与,增强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实际感受。最后,建立定期沟通与反馈机制。通过定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方式收集群众对非遗文化传承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宣传策略、优化培训方案,确保文化传承工作更贴近群众需求,并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加强多元文化教育传承和推广

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融合,一个主要途径就是教育融合。教育融合是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融合的重要路径之一,它可以通过加强非遗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和普及,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课程和校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提高群众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和支持。第一,建设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在黔东南锦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引入非遗文化内容。通过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多元文化特色,培养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并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热爱。第二,促进校外多元文化活动。与学校组织和社区合作,开展多元文化活动,将文化传统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传承。第三,推动多元文化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发展。在互联网平台建立非遗文化数字图书馆、在线课程等资源,使公众更容易获得多元文化教育的资源。这使得非遗文化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情况下广泛扩展和传播。第四,鼓励社区和家庭参与多元文化教育。通过将非遗元素引入社区文化活动,并将其带入家庭环境,使群众能够近距离地体验文化的丰富性。建立家庭文化传承的传统,可以让非遗文化在家庭中得以代代相传。此外,加强与文化机构和博物馆等机构的合作,促进多元文化教育的传承和推广。通过联合举办展览、讲座、工作坊等活动,为群众提供更多了解非遗文化的机会,共同推动文化的多元传承。

五、结语

总的来说,促进民族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融合的路径是找到更有效地利用资源的方法,增强群众的传承意识、促进多元文化教育和文化保护政策。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并促进文化多样性的繁荣发展。期待这些建议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并为其他领域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1]易晓梅.非遗文化传承保护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结合策略[J].中国民族博览,2023(17).

[2]罗均裕.关于非遗文化和群众文化相融合的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3(15).

[3]余汶松.黔东南州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22.

[4]王良.非遗文化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J].文化产业,2019(23).

猜你喜欢 群众文化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22年8期)2022-06-14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融合菜中老年保健(2021年11期)2021-08-22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1年1期)2021-03-19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无线电工程(2020年11期)2020-10-29《融合》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浅谈群众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浅析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10期)2016-11-03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