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砚镭,刘 飏,杨蕊竹,于阳洋,宋文利
(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我国就高校课程思政培养目的与培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在“培养什么人”及“为谁培养”的目标定位中给予明确思路,但在中观的操作层面,各学科尚未形成系统的、可操作性的思政元素和实践举措。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全面深化的基本方向和行动指南,体育教育理论作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学规律的学科,是服务于体育课程与教学发展的科学理论,其目标是以培育优秀体育教育从业者,通过提升体育教学理论水平推动我国体育教学理论革新、体育教育优化与体育教育人才高质量培养。
目前,体育学科类课程普遍存在课程思政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 ,存在“胡子眉毛一起抓”的“慢灌式”现象;
以案例资源、教材资源、项目文化资源等不同思政课程资源类型的简单“罗列”、无序“积累”、蛮力“硬搭”的方式应用于各类体育学科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以致学科思政课程建设方式的区分度不高,在实践的推展中忽视了学科自身的特性,相关课程思政元素的落细存在壁垒,教师在执教中很难建立起课程内容和多个教学环节的内在联系,仅能对某一教学环节施行碎片化或瞬时性的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无法育化于人,流于表面。为回应学科课程思政建设重点不清晰,建设过程难整合,建设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课程思政聚焦以独立学科教学推展为根本的课程思政建设,避免课程目标指向过于广泛、集中分拣课程资源、确立课程素材选用范围的重要举措,更利于课程价值导向与课程思政目标的协同。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纲要》强调要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进而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指明工作靶向。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素质要求包括牢固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精神等具体内容,并对培养未来优秀教练员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方向与要求。思政元素作为内化于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微观指向,是将传统意义上以知识与技能教授的单向度育人转向以健康与精神为追求的人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内涵意旨。
体育学科类课程不同于体育实践类课程,二者的思政教育现存在相互“漫用”“乱用”的现象,即将体育实践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生搬硬套于体育学科类课程,无形中弱化了体育学科类课程的学理性,削弱了体育学科类课程独有的价值意旨和育人功能,学科功能与学科价值发生错位。课程思政把握学科的专业性,围绕教学任务,选取适切、精准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探索学科独有价值的思维向度中,反复摸索与实践,保障体育学科思政建设的专业性与独特性。
系统性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落实到具体学科课程中,系统性是从中观层面建立起教学各环节的逻辑性与关联性。注重学科知识框架的分拣与重整,是建构教学思维框架、梳理教学逻辑、整合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的重要举措,进而促进课程思政元素要点精准支持的课程思政建设。对不同知识模块的核心思政元素进行深度开掘与提炼,对应不同知识模块的思政教学目标,探寻思政元素与知识模块的融通路径和实施方式,遵循知识认知与习得的自然规律,在知识学习、引领实践、方法掌握等具体教学环节中实现课程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的有机统一,推动体育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精准与有效实施。
体育学科类课程思政教学按照课程思政建设方式与建设思路,突出该学科类课程特点,提高其教育方式的独特性和精准性。通过课前设计、课中落实和课后反思的阶段化实施路径(图1),实现学科类课程思政元素与核心知识、能力塑造的有机融合,明确体育学科类课程思政教学的力行思路、具体操作范式和实施靶向,推动体育学科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提质增效。
图1 体育学科类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3.1.1 知识提炼 以全面性和系统性作为体育学科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抓手,构建完整的体育学科类课程思政知识体系,跳脱以体育课程思政素材为基础,漫灌所有学科课程的思政教育误区,引领体育学科类课程思政的全方位建设,进而全面提升体育学科类课程思政效能。
3.1.2 思政元素融入 体育学科类课程的学理性较强,知识内蕴的科学性和思辨性较强。如何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体育学科类课程?以什么方式融入?如何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培养的同向聚合?要达成“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点的衔接方式尤为重要。一个教学模块往往含有多个思政元素和思政目标,思政目标的聚焦是解决体育理论课程实践推展、把握思政课型特征、落实课程思政任务的前提。明确教学重点,整合教学过程,以实际有序、有效结合的方式,预设重点,摒弃教学目标过泛、课程素材过杂、理论推演过深的实际内容。
3.2.1 情境创设 情境创设是一个依存于学生情感变化,满足于学生情感需求并具有动态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教师可通过外在情境的设计实现对学生内在情感的疏导,并使其对教师在课堂中知识与情感的输出产生共鸣。情境创设在于建立体育学科内在知识的联系,以结构化的学习情境创设,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既定的任务情境,为学生的学习建构平台。无论是理解体育理论的结构、功能,还是自我认同与职业认同的培养,亦或是教师职业精神和良德情操的塑造,均为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引导学生置身于不同的教学情境中,以语言互动、行为互动等良性互动方式,促发学生在既定的角色任务和角色职责中,体验思政教育的意义。
3.2.2 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如果学习发生了,常是以建构的方式发生的,基于“学习是知识的建构”的学习隐喻,一种开放系统的教学观点被证明是有效的。专业教学作为生成课程思政价值与精神内涵的实践,应为学生创设一种具有情感共鸣与情感疏导的动态的和自由的学习情境,以自身认知、个体间与群体间的互动、讨论、协商、启发的方式来建构学习的意义,在为学生学习释放自由空间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体验、感受与反思。基于建构主义知识观的观点,意义学习遵循“情境创设(实物或图片、动作、表情)——情境带入(提问、启发、讨论)——意义建构(体验、感受、反思)”的实践路径。
3.3.1 经验分享 课程思政教育实则是在思政元素导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激发个人对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的深层理解,以促进理论与实践、学习与生活、意识与观念的统合,从而彰显学科的独有价值。经验分享是教学对象化实践的重要方式,通过个别的、群体的、小组的课后经验交流与分享,形成个体独有的社会责任模式,从而有效推进思政教育“外显—内化”生发机制的形成。
3.3.2 社会实践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更是实践的准绳,脱离理论的实践缺乏科学性,而缺乏实践的理论则是空谈。社会实践代表着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习意义可持续建构的来源和动力,与思政教学目标相符合的社会实践尝试,能够促发学生理解知识的外显形式,并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文化涵养,实现与思政育人目标的深度契合。
体育学科类课程作为体育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肩负着为我国培育优秀体育教师,发展体育教育事业,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多重任务。“润物无声”“化盐于水”,全面助力我国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是新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在此形式下,体育教师将思政教育根植于体育学科类课程的价值导向与目标规范之中,引导学生形成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猜你喜欢 建构思政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年4期)2022-07-08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土木工程学科简介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03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新世纪智能(高一语文)(2020年9期)2021-01-04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超学科”来啦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建构游戏玩不够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2016年12期)2017-05-24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