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中的汉代丧葬观念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中的汉代丧葬观念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10-08 16:38:01

白雪宁

1971年1月,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开始发掘,墓中出土的漆器、丝织衣物、简帛文献等文物展现着汉初历史文明的辉煌。在墓主轪侯夫人辛追(前217-前168年)的多重棺椁之上,一幅图案诡谲的帛画徐徐展开了汉代人的丧葬思想及宇宙观念……

瑰丽的画面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出土于内棺盖板上,整体呈T形,上宽下窄,由3块绢帛拼接而成,通长2.05米,顶端宽92厘米,末端宽47.7厘米。帛画顶部固定一竹竿并附有系绳,以便悬挂。

帛画的背景部分填满红色,绘制内容大致以T形的横轴与竖轴划分为两部分。

上半部分为T形的横轴,画面顶部日月分立左右,红日内立一金乌,其下蜿蜒着扶桑树枝叶,八个小太阳隐于其间;
月亮上托一蟾蜍,月下有一女子正奔月而去。日月之中飘浮着一位人首蛇身女子,红色长尾自环其身,左右各伴若干禽鸟引颈而歌。日月之下两条飞龙腾云而舞,云气缭绕间飞鸟、捷豹等珍奇动物交错其中。横轴最下方绘制两个倒T形门柱,柱间二人头戴爵弁、身着汉装相对而立,呈倾身交谈之状。

帛画下半部分以华盖、朱雀及蝉纹与上部相接,正中平台上承托着画面主体人物:一位老妪身着彩色花纹长袍,侧身拄杖站立;
老妪身前跪拜二人,身后随侍三人。人物之下为两条巨龙交叠盘绕谷纹玉璧,飞龙左右对称,横贯帛画下部。谷纹玉璧下悬挂着色彩鲜明的多色帷帐及一巨大玉璜,帷帐上对栖两个人首鸟身神怪。帐下又横置白色平台,平台上承托二壶三鼎,器皿之后设一食案,案上摆放若干酒食,七位人物分别位于长桌两侧,拱手而立。平台由一四肢发达的裸体力士托举而起,一条赤蛇自力士胯下缠绕而过,头尾蟠于两侧飞龙躯干。力士两侧对称分布着口衔灵芝状物的大龟,龟背驮伏鸱鸮。力士足下两条头尾赤红的青鳞飞鱼交错呈环形,鱼尾各站立一只足爪挥舞的羊形动物,整幅帛画绘制内容至此终止。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一经出土便引发学界竞相争论,考古、历史、艺术等从业者皆从不同角度对其性质、功用等进行细致入微地剖析与解读,梳理已有观点,“引魂升天说”与“招魂复魄说”二者最具代表性。

“非衣”与“引魂升天”

早年,以文史学家唐兰为代表的诸多学者认为此T形帛画应为“非衣”,是置于墓中棺椁之上引导墓主人灵魂升天之用。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遣策(详尽记录墓中祭祀及随葬物品的清单,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共有312枚)载“非衣一,长丈二尺”,另有《荀子·礼论》中称“非衣”亦可名“无帾”,唐代的杨倞注解为“所以覆棺”。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此幅T形帛画正置于棺椁上,外形“似衣而非衣”,故唐兰等学者认为遣策所载“非衣”即指此件T形帛画。

升仙思想在汉代丧葬观念中由来已久,时人认为人死并非终结,可借由灵魂升入仙界。从此角度来看,画面内容皆为墓主轪侯夫人灵魂升天服务。以平台为界,帛画自上而下可分为三层:第一层绘日月、升龙及天门,表现“天上世界”场景;
第二层以帷幕为界,表现墓主轪侯夫人在“人间”生活情形;
第三层为平台以下,是对于“地下世界”的想象与再现。

具体而言,“天界”绘制着古人对于神仙世界的想象:成书于公元前140年左右的《淮南子·精神训》载“日中有踆乌,月中有蟾蜍。”可见日与金乌、月与蟾蜍的对应渊源已久。红日下的缠绕枝叶为栖息着太阳神的扶桑树。据《山海经》所言:“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画面中萦绕在枝叶间的红色圆点可能就是“十日”的再现。月下女子即为嫦娥,嫦娥奔月最早见于《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画面此处当为汉代人民对于嫦娥奔月的较早描述。至于日月正中的人首蛇身人物,一说为女娲,象征人类之祖立于天界之中;
另说为墓主人在天界的化身,是墓主人升仙后的本体所现。两侧相伴的仙鹤乃是瑞禽之兆,它们与向上腾飞的双龙、向下回首的飞豹一样,承载着引领死者灵魂升天,飞往仙界的导引作用。两个倒T形门柱则构成区分天界与人间的“天门”,按《离骚》载:“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则此天门也可被称为“阊阖门”,天门之上攀谈的侍者可能就是天门的守门神“帝阍”。

画面中部乃是墓主人在人间生活的场景:侧身拄杖而立的老妪当是墓主轪侯夫人生前的形象,头戴长簪,身着曲裾长袍,符合汉代贵族妇女着装特点,与墓内出土实物形制一致。轪侯夫人身后三人为随身侍女,服侍墓主日常起居;
跪拜二人展现轪侯夫人生前地位颇高、受人尊崇,死后灵魂亦接受后世吊祭。对于此段画面,另有以文史学家孙作云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表现的是天界与人间的过渡场景,跪迎二人则是从天至地接引墓主轪侯夫人升入天界的仙侍。

墓主所立平台之下为画面第三层,象征汉代人民对于地下世界的想象与描绘:两条飞龙自谷纹玉璧横贯而过,此种“双龙穿璧”纹在墓中漆棺壁上亦有绘制,表达升天之愿。人首鸟身形象为汉代神仙体系中的“羽人”,东汉王充曰:“图仙人之形,体生毛,臂变为翼,行于云,则年增矣,千岁不死。”作为汉代较为常见的丧葬图像,羽人承担着接引升仙、辟邪避祟的重要作用。帷帐下的人物及食具构成一幅宴飨场景,表现着轪侯夫人死后,后人对其的祭祀与吊唁。两侧乌龟为“玄武”,汉代四神之一;
背上驮负的鸟称为鸮(猫头鹰),作为古代不祥之鸟,是死亡的象征。裸体的力士与交错的青鱼则是古人对于世界承托方式的思考,青鱼谓之“鳌”,《楚辞·天问》中“鳌戴山抃”便是巨灵之鳌承载仙山的映照。

从“引魂升仙”主题可见,天上、人间、地下三方世界相互连接,呈现出墓主死后尸体接受供奉,而魂魄升入天界的完整过程,画面诸多内容皆展现着汉代人“灵魂升天”的诉求与追寻。

“铭旌”与“招魂复魄”

自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出土后,“引魂升天说”一直占据主流。近年来,以马雍为代表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帛画“非衣”定名予以反驳,否认其“引魂升天”的功能属性,认为此T形帛画应是“招魂复魄”所用的“铭旌”。铭旌作为死者标识及墓主灵魂凭依之处,在汉代丧葬习俗中占据重要地位,几乎贯穿丧礼与葬礼的全过程。

学者高崇文结合《礼记·郊特牲》记载的“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推断汉代丧礼中应有“招魂”传统,即在人死后向天地各处招求魂魄归来以享祭祀,死者魂魄返回后即依凭于铭旌之上。《礼记·檀弓下》载:“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识之。”可知铭旌为死者生前所制,其上书写死者姓名用以标识身份。铭旌制成后,悬挂于棺柩所在的阶堂之上,作为死者的象征接受宾客的朝拜与吊唁。在出殡途中,铭旌作为标识死者的魂灵之物,要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方。棺椁置入墓室后,作为死者灵魂依凭的铭旌也需一同入墓,放于棺椁之上。

从此角度来看,画面内容便不再是引导灵魂进入天界,而是汉代人宇宙观念的反映。秦汉时期,人与上天、地下神灵共居于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念普遍流行。着眼于此种宇宙观,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的三段式划分涵纳的正是天上神界、人间世界与地下冥界的完整宇宙空间。而位于画面正中的轪侯夫人居于天地之间,萦绕周身的日月、星辰、升龙、禽兽等,皆是与人共生的动物及神灵。此种宇宙观在铭旌上的呈现,或许亦传达着对于死者在各色神灵庇佑之下,死后依然生活在永恒宇宙空间的希冀。

跨越千年,我们仅能从残存的古籍文献中略查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之内涵意蕴,随着考古发现的扩充与历史文献之再探,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得以解开帛画的更多奥秘,对其内涵与功用也会有更加确切的推论。而现在,我们只需走进湖南博物馆,即可一观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的瑰丽与深邃,于尺丈绢帛间,建立起与汉代人的丧仪习俗乃至宇宙观念的共鸣与联结。

(责编:李玉箫)

猜你喜欢 帛画天界马王堆 基于K-means聚类的马王堆帛画色彩特征分析与应用包装工程(2023年16期)2023-08-25战国 佚名 人物龙凤帛画中国书法(2023年3期)2023-08-23裴庄欣油画作品选散文诗(2021年16期)2021-08-31无齿之唇安徽文学(2021年3期)2021-03-15马王堆下有古墓少儿美术(快乐历史地理)(2020年8期)2021-01-04浅谈中国古代帛画艺术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2019年9期)2019-05-08从敦煌本《度人经》及南齐严东注本看道教天界观的形成敦煌学辑刊(2017年1期)2017-11-10——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帛画”代表性传承人穆益林">三十载不闻窗外事 三千年帛画得复兴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帛画”代表性传承人穆益林非遗传承研究(2016年3期)2016-10-14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教学口令健身气功(2014年2期)2014-04-28《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西南学林(2013年2期)2013-11-12

推荐内容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