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晶 彭宇飞 吴小芳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在推动乡村文脉延续的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和农民主体作用相贯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创了乡村文化振兴之路。本文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三个层面对中国共产党推动乡村文脉延续进行分析。
一、历史逻辑
回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余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带领人民开展文化建设,推动文脉延续。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脉延续响应革命需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内容延续乡村文脉。第一,革命文化教育为乡村文脉注入新内容。毛泽东强调,“因为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不是违反唯物论,正是避免了机械唯物论,坚持了辩证唯物论”。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发展,与之相应的革命文化应运而生,传统的乡村文脉也随着中国共产党对农民革命文化教育的深入而迎来了新的发展。通过兴办革命小学、农民运动讲习所、农民夜校,中国共产党对广大农民群众进行革命文化教育。第二,乡村文脉延续与革命事业发展相辅相成。为了更好地让广大农民了解革命,了解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苏维埃剧团、工农剧社等一系列文化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乡村,联系革命实际创作了大量红色歌谣、革命戏剧。通过这些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乡村文化建设与党的革命事业深度融合。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脉延续开辟崭新道路
社会性质的转变、农民社会地位的改变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主体活力,乡村文脉进入迅速发展时期。第一,社会变革重塑农民的价值观,激发了农民的主体活力。中国共产党重视激发农民的主体活力,通过对农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重塑了广大农民的价值观。第二,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基本国情,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乡村艺术表演团、农村剧团、乡村电影放映队等文化服务组织大量创立,社会主义理论和观念在群众中广泛传播,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极大提升。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脉延续迎来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推进,我国各方面事业迅猛发展。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乡村文脉延续迎来发展机遇。
第一,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一方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摒弃落后的封建文化,大力开展乡村移风易俗活动,破除农民的封建迷信思想、摒弃农村不良婚嫁丧葬陋习,培育社会主义文明乡风。另一方面,倡导辩证吸收外来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第二,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村文化开始回归全民视野。国家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0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文件,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国家议事日程进行整体思考布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文脉延续助力复兴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时期,乡村文化振兴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第一,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等部门组织开展“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评选活动,鼓励传统村落“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传统村落遗址和传统民居得到有效保护,大部分传统村落建立了文化旅游景区,成为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二,注重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为乡村文脉延续提供内生动力。赓续乡村文脉以民为主、为民所用,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增进农民福祉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推动乡村文脉延续的实践逻辑主要体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和农民主体作用相贯通,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效指导乡村文化建设,不断解决乡村文化建设出现的实际问题。第一,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明确乡村文化的服务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乡村文脉建设要满足人们的文化生活需要。新时代,我们党更加注重乡村文化建设和文脉延续为人民服务,通过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二,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两个结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乡村文化顺应群众要求、时代潮流不断发展。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意味着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传承和发展乡村文化。
(二)坚持党的领导和农民主体作用相贯通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乡村文脉延续的根本保证和本质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推动乡村文脉延续稳步前进,促进乡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第二,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乡村文脉延续的关键。一是提升农民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农民传承乡村文化的主人翁意识。二是提高农民的素质能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等方式,提升农民素质,增强农民的致富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传承乡村文脉。
(三)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
党的百余年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才能蓬勃发展。延续乡村文脉,在本质上要求我们正视和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与此同时,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科学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文明互鉴、文化共赏、协同共进。
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具体实际,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充分认识乡村文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延续乡村文脉不但是团结中华儿女的重要基点,而且也是新时代延续中华民族价值追求的重要环节。因此,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做到乡村文脉与时俱进和守正创新相结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价值逻辑
新时代,延续乡村文脉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厚植文化沃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动力。
(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厚植文化沃土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是农业大国,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离不开广袤乡村这片沃土。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要以中国本土文化为其提供文化养分,增强民族情感认同,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内容。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乡村文脉的前进方向,使乡村文脉不断在自我扬弃中淬炼出文化精华,迎来光明发展前景。
(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乡村文脉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代表着中华儿女的精神归属,始终是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只有把“家”建设好了,才能不断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凝聚起建设伟大祖国的内在动力。中国乡村文脉代表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汇聚的共同价值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力实现美好生活,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推进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新时代,乡村文脉的延续顺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乡村文脉延续,在保留传统村落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古民居、古建筑等有形的历史文化载体。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积极利用乡村历史文化遗迹,开发文化旅游胜地,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等多元价值,促进乡村文明现代化建设。
新时代,延续乡村文脉,必须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为乡村文脉注入主体力量。通过在农村大力推进新时代乡村文明现代化建设,实现乡村文脉创新性发展,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彭嘉琪,谢守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三重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3).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人民出版社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汇编》(1982-2014)[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5):6-14.
[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6):7-17.
[8]敖永春,周晓萍,马鑫.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百年变迁及展望[J].决策与信息,2021(12).
[9]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0]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N].人民日报,2015-09-23.
[11]习近平: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
[12]张力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
【基金项目】江西省2022年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西古村落文化传承发展研究”(项目编号:YC2022-s795)。
(作者李海晶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彭宇飞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吴小芳系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陈 影
猜你喜欢 文脉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华人时刊(2023年15期)2023-09-27《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散文诗(2022年13期)2022-07-29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古今农业(2022年1期)2022-05-05边疆治理现代化云南社会科学(2022年1期)2022-03-16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中国共产党100岁啦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1年8期)2021-08-17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现代装饰(2020年12期)2021-01-18设计的文脉 第1季现代装饰(2020年10期)2020-10-28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