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禁渔令下渔民转产就业问题及渔业转型策略研究——以环巢湖地区为例

禁渔令下渔民转产就业问题及渔业转型策略研究——以环巢湖地区为例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10-04 11:38:02

王一新,赵 伟,曾丽如,张建军,王东坡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计划是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旨在保护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政策,规定各地最迟自2021年1月1日起实行暂定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其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十年禁渔”是国家面对长江流域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作出的重要约束性政策,其目的不仅在于保护鱼类,更在于恢复和维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为长江沿岸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生存环境。在此背景下,相关区域及产业必然经历由粗放型发展模式到绿色内涵式发展模式的转变。

巢湖是长江中下游的重要湖泊,也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合肥市内湖,面积约800平方千米,渔业资源富饶。渔业是巢湖市的优势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巢湖实行季节性休渔,但由于水体污染严重、非法捕捞过度等问题,巢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鱼类总量逐年减少。“十年禁渔”计划发布后,巢湖湖区于2020年1月1日起全域十年禁渔,以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使环巢湖地区的捕捞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环巢湖地区的渔业经济正在经历一场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模式向绿色化、内涵化转变的“阵痛”:退捕渔民的转产就业困境、环巢湖地区“名片”的丧失、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旨在分析环巢湖地区退捕渔民转产就业以及渔业产业转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应对措施与发展策略,为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2.1 调研地概况

环巢湖地区的渔民大致可分为专业渔民和兼业渔民两种。通过事先了解的巢湖沿岸各村镇渔民退捕状况,选择环巢湖十二镇中渔民较为集中的黄麓镇和中庙街道作为研究对象。

黄麓镇位于巢湖北岸,拥有千年古刹相隐寺、张治中故居等历史文化景点,素以“文化之乡”著称;
中庙街道位于巢湖半岛内,集“湖、山、岛、塔、祠、庙、村、花”为一体,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中庙街道多职业渔民,而黄麓镇渔民主要为兼业渔民,两地涉及渔民类型较为全面。通过走访黄麓镇下辖村庄中渔民最多的芦溪村和张疃村村委会以及中庙街道禁捕退捕办公室,收集了大量当地渔民退捕转产情况的一手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分析。

2.2 渔民退捕转产就业现状

2.2.1 渔民基本信息

根据所走访的村委会及退捕禁捕办公室提供的数据,黄麓镇芦溪村有渔民70人,张疃村有渔民34人,中庙街道有渔民457人。芦溪村、张疃村(无受教育程度数据)和中庙街道渔民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退捕渔民中,男性渔民多于女性渔民,约占60%;
年龄构成方面,50岁以下渔民约占58.1%,50~64岁渔民约占37.4%,65岁以上渔民约占4.5%,退捕渔民的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趋势;
受教育程度方面,未受教育的渔民年龄普遍较大,而年龄在35~64岁的渔民中约有七成的渔民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上,但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渔民数量较少。由此可知,虽然大部分退捕渔民具备一定学习能力,但由于其本身学历水平限制等原因,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技能,这也使得渔民的转业培训工作具有一定难度。

2.2.2 渔民就业情况

渔民退捕后的就业类型大致可分为四类:进入企业工作,记为企业吸纳;
自己做生意,记为自主创业;
政府部门对其进行雇用兜底,记为公益岗位;
从事农业生产(包括水产养殖)等其他工作形式,记为农渔业以及其他(见表2)。芦溪村、张疃村和中庙街道退捕渔民的具体就业情况如下(见表3)。

表2 渔民就业类型

表3 渔民就业情况统计

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就业率方面,退捕政策实施两年后渔民的总体就业率约为89%,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而就业率较低的张疃村样本数量较少,所以其数据的代表性有限。就业去向方面,通过实地查访村委会的渔民档案可知,将近80%的退捕渔民都被企业吸纳,且从事建筑施工、水电装修等工作的渔民占比较高;
而许多未就业渔民在退捕之后选择带小孩、陪读;
还有一些年纪较大的渔民居家养老,不再进入劳动力市场。收入方面,较多渔民在访谈中表示“十年禁渔”之后个人及家庭收入有所下降,对当前就业情况并不满意。

此外,中庙街道由于拥有中庙景区,退捕渔民自主创业的比例远高于芦溪村和张疃村,而芦溪村和张疃村作为农业资源较为丰富的乡村,从事农渔业生产的退捕渔民多于中庙街道。

2.3 小结

总体来看,大部分渔民或依靠自己的能力,或结合居住地资源禀赋,在退捕之后成功转业,但是当前的退捕转产情况仍然具有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根据有限数据可知,芦溪村65名已就业渔民中,有19名渔民外出务工,占已就业人数的30%,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乡村的空心化。

(2)渔民转业后就业类型不理想。根据统计数据可知,渔民退捕后大都从事建筑施工、超市收银等高强度体力劳动或技术含量偏低的劳动,难以利用自己在渔业方面的经验。

(3)渔民转业后收入降低。在问卷调查及访谈中,许多渔民表示退捕之后收入有所下降,对现在的收入并不满意,因此也应当重视退捕渔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4)渔民接受就业培训的意愿不强烈。研究区域的退捕渔民中,只有寥寥数人希望接受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由此可知大部分渔民对于学习新技能持消极态度。此外,就业培训的形式与质量也可能存在问题。

3.1 渔民转产就业困境分析

3.1.1 渔民身体素质及学历水平的限制

其一,退捕渔民的人口结构趋于老龄化,有半数以上渔民年龄在45~64岁。一方面,这一部分渔民群体由于年纪偏大,体力远不如年轻人,他们接受、学习新事物的能力也较低,转产转业的意愿并不强烈;
另一方面,由于渔业作业方式的高强度化,大部分渔民的身体素质欠佳,有些甚至患有慢性疾病,所以,在退捕上岸以后进入其他产业的难度较大。

其二,大部分退捕渔民所接受的教育水平较低,拥有高中学历的很少。部分相对年轻的退捕渔民,尽管身体状况较好,但是由于文化程度较低,且基本上无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资源,掌握的生产本领单一,退捕上岸之后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渔民较多,这也是导致退捕上岸渔民就业情况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3.1.2 政府部门相关扶持工作有待完善

一方面,政府部门采取的组织就业培训等措施效果不够理想。由于疫情的影响,政府组织的线下培训的范围和频次都不大。巢湖市曾于2020年9月举办了首期建档立卡退捕渔民职业技能培训班,为期10天,内容主要为“水产养殖”工种培训。由于培训时间较短,无法使渔民真正掌握相关技能,效果不佳。除此之外,根据调研数据也可以看出,渔民对于相关就业培训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

另一方面,政府的经济扶持难以保障渔民退捕转业后的生活水平。针对“十年禁渔”政策,巢湖市人社局发布了《禁捕退捕渔民安置保障政策清单》,针对不同就业方式的渔民以及吸纳退捕渔民的各类企业给予一定补贴,以鼓励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比如,如果劳动年龄内的退捕渔民与小微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每人会获取3000元的一次性就业补贴。虽然这在短时间内稳定了退捕渔民的上岸生活,但根据实地调研可知,大部分渔民转产就业后的收入有所下降,且就业类型不理想。由此看来,在“十年禁渔”期间,从根本上保障并提高渔民长期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1]。

3.2 环巢湖地区渔业发展问题分析

3.2.1 发展模式粗放,传统渔业后继乏力

环巢湖地区的渔业主要以捕捞业及水产养殖为主,属于传统的“靠水吃水”模式。捕捞业方面,第一,生产工具落后,生产方式单一,渔民主要利用船舶和渔网等传统工具进行捕捞,随后将捕获的水产品进行简单的加工、营销等;
第二,过度捕捞现象严重,捕捞业从业者往往不顾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规律,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同时,渔业产量也逐年减少[2]。根据巢湖管理局发布的相关数据,2016—2018年,巢湖特产毛鱼、银鱼等主要品种的年产量下降幅度分别为52%和17%[3]。水产养殖业则存在基地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技术水平落后等问题。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可知,2015—2019年,我国渔业人口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见图1)。通过实地访谈了解,在2020年“十年禁渔”政策出台前,环巢湖地区已有一些渔民选择“退捕上岸”,选择从事渔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由此可知,传统渔业已经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难以提供理想的工作环境和收入水平,禁渔政策的实施只是加快了渔民转产转业的步伐,粗放式发展的渔业已经后继乏力,亟须转型以实现进一步发展。

图1 2015—2019年渔业人口统计

3.2.2 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

环巢湖地区渔业经济总产值中第一二产业产值占比较大,第三产业占比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十年禁渔”实行之前,当地渔民以及水产养殖从业人员主要通过直接售卖湖鲜和初级加工渔业产品获得利润,经济收益并不理想。环巢湖地区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生产的产品附加值普遍较低,缺乏竞争力。此外,环巢湖地区缺乏水产深加工产业、休闲渔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下游产业[4],没有形成成熟完善的产业链。粗放型发展模式、不完善的产业链决定了环巢湖地区传统渔业的脆弱性,因此当生态环境严峻、禁渔令势在必行时,环巢湖地区渔业产业举步维艰,渔民生存压力骤增。

3.2.3 文化特色不突出,地区品牌效应弱

巢湖生态资源丰富,曾以“巢湖三珍”——银鱼、螃蟹、白虾闻名遐迩。但当地渔民及景区商家表示,“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使巢湖失去了大批钟爱湖鲜、排斥养殖鱼的顾客,以致巢湖“人气”下降,周边商家收益有所降低。由此可知,环巢湖地区以口耳相传为主要宣传方式的特产“名片”抗风险能力较低,地区品牌效应十分脆弱。

实际上,环巢湖地区不仅有丰富的湖鲜资源,更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厚重的渔业文化底蕴,具备发展休闲渔业的资源禀赋,但环巢湖地区的休闲渔业并没有蓬勃发展。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休闲渔业产业规划、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旅游业业态单一。以合肥市重要的近郊旅游地——中庙为例,中庙景区位于巢湖半岛,邻近峔山岛,拥有一座小型码头和历史悠久的中庙寺,但由于游玩项目较少、商业业态单一、缺乏多样化消费空间等原因(见图2),景区每况愈下,效益降低。

图2 中庙商业街

经上文分析可知,“十年禁渔”令的颁布,既是保护巢湖流域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的需要,也能够促使环巢湖地区渔业产业探索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道路[5]。在禁渔令颁布之前,环巢湖地区渔业产业明显存在过度依赖自然资源、产业链发展不完善、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为了实现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除了严格落实“十年禁渔”政策、保护渔业资源、切实帮助退捕渔民转产就业之外,还必须积极推进传统渔业的转型升级。

4.1 扶持政策精细化,促进渔民多渠道转业

经实地调研发现,退捕渔民中愿意接受培训的渔民较少,且这部分渔民也都表示想要接受水产养殖方面的培训。因此,应当对扶持政策进行改善和细化,对于有不同就业需求的渔民进行分类帮扶。首先,相关部门可以与专业培训学校进行合作,为年龄合适且有培训意愿的渔民提供时间更长、专业性更强的培训[1]。其次,应做好与本地企业的对接与合作,帮助富有经验和技能的渔民在本地水产养殖类企业就职。最后,对于打算自主创业的渔民,要深入了解其诉求,进行创业指导,给予一定生活补贴,保障渔民生活的平稳过渡。

由于大部分渔民依然希望从事与渔业相关的行业,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因此,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并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才是解决渔民就业问题的良策。

4.2 完善渔业产业链,推进产业集聚发展[6]

环巢湖地区渔业经济发展尚不充分,且渔业产业没有形成完善而成熟的产业链。因此,应当先对渔业的研发、养殖、加工、营销、服务等环节进行补充和完善,并使各环节有效配合且协同发展。通过改变以往粗放型、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现代化水平,做精水产加工,拓宽产业链,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从而加强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由于环巢湖地区紧邻合肥,是合肥市重要的近郊旅游地,因此渔业产品的生产应当紧密结合市民需求,打造多样化、精品化的渔业产品,拓宽产品市场。

此外,应引导水产养殖、加工、消费、服务等产业空间集聚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打造产业链完善、服务水平高的专业化生产园区,在提升产业竞争力、地区知名度的同时,为当地渔民提供更多渔业相关的工作岗位。

4.3 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要丰富业态,由于渔业产业生产的特殊性,其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具有较大吸引力,可以结合当下游客们的常年性消费需求,打造集观光游览、渔事体验、科普教育等多样化、特色化为一体的旅游消费项目,将渔业生产环节转化为旅游资源,促进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大型渔事活动,提升地区知名度的同时,吸引游客、拓宽消费市场。

第二,要合理规划,并完善基础设施。对于环巢湖地区的各个城镇、乡村,应当结合其资源禀赋进行分类规划与引导,按照适当的标准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进行特色化建设,完善各类游玩设施与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能力,打造完善的休闲渔业综合服务体系。

第三,因地制宜进行空间上的更新改建。经调研发现,黄麓镇与中庙街道都存在空间闲置的问题。可以结合规划与实际建设需求,对闲置的房屋、场地进行更新改造,在节约建设成本的同时,还能利用建筑物本身的机理与历史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

4.4 挖掘当地渔文化,打造地区“品牌效应”

环巢湖地区应当对本地渔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挖掘渔业历史、渔具渔法等特色文化遗产,并进行合理利用,实施品牌战略,借渔业这一优势产业打造环巢湖地区新“名片”。

渔业生产方面,可以引入“桑基鱼塘”等特色养殖方式,发扬渔业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为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了更多可能;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当结合本地渔业文化与历史文化建设渔业博物馆、渔事体验馆、主题公园等文化游览设施,为渔文化的发展提供合适的空间载体[6],同时可以聘请退捕渔民担任解说员等职位,促进渔民多渠道就业;
产品开发方面,应当创新渔文化产业的产品类型,除了体验式、游览式服务之外,还可以植入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文创纪念品以及线上销售渠道,建立线上线下相互配合的多渠道服务体系。

此外,应当重视品牌建设与宣传。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群体,采用不同的传播平台和宣传方式,实现品牌的有效营销,从而促进渔业的品牌化发展[7]。

环巢湖地区实施“十年禁渔”政策在促进渔业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同时,也给原本从事捕捞的渔民带来了生活和就业上的困境。当地政府为做好渔民转产就业工作,开展了就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补贴等相关工作,但实施成效并不显著。大多数渔民以企业收纳的形式就业,普遍出现收入下滑、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传统渔业发展模式的落后、渔民自身身体素质和教育水平的限制,以及政府部门有待加强的扶持工作是环巢湖地区渔民就业问题与渔业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环巢湖地区应当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完善渔业产业链的同时,保护和发扬当地的特色渔文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融合发展,这是因地制宜的绿色发展道路,也是解决渔民就业问题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转产巢湖渔民 复合肥转产管控注意事项磷肥与复肥(2022年8期)2022-11-26——基于山东省5个地级市的渔户调查数据*">海洋渔户转产转业的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山东省5个地级市的渔户调查数据*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2期)2022-04-13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华人时刊(2018年15期)2018-11-18巢湖颂歌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年10期)2018-11-15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大社会(2016年4期)2016-05-04春季和夏季巢湖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动态分析水生生物学报(2015年1期)2015-02-28“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14年6期)2014-09-18巢湖玉卮意蕴长大众考古(2014年7期)2014-06-26我国生猪养殖户转产仍有巨大阻力今日畜牧兽医(2014年6期)2014-04-15华能巢湖电厂脱硝系统的改造自动化博览(2014年6期)2014-02-28

推荐内容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