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专题学习研讨发言材料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走的道路行不行,关键要看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能否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社会稳定,能否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能否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大成果,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百年来,党的奋斗目标一以贯之,一代一代地接力推进。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
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是以创新为动力的发展道路,是以绿色发展为目标的发展道路,是以全面开放为基础的发展道路,是以共享共治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推进改革,不断加强治理,不断弘扬中华文化,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为全球治理作出贡献。
当前,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但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和决心,一定能够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我们要继续坚持中国式现代化这条正确道路,加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全面开放、共享共治,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
研讨发言
尊敬的领导、老师和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主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是每个国家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的必经之路。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及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让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速。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呢?在我看来,中国式现代化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进行分析。
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领域表现为经济迅速发展以及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推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中国的科技创新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在高铁、移动支付等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政治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于实现了民主法治的进一步建设。我们的国家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大力加强法治建设,加强司法体
系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国家从上到下实行了科学的决策和民主的决策制度,不断提高人民的参与程度和国家决策的科学性。并且,中国坚持执政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我国的政治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文化多元化和文化自信。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保持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也吸纳了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我们不仅注重优秀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倡导创新和包容的文化,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感。这样的文化多元化使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加自信和自豪。
社会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平的不断完善。我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为每个人提供了基本的福利保障。同时,我们也在努力推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让每个人都能分享现代化发展的成果。
尊敬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任务,但我们有信心在未来取得更好的成就。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更需要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
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为我们的国家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精神研讨发言稿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中国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它的重要性在于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大地上正在展开的伟大实践,有一系列亟待求解的理论问题需要思考与解答;也在于这一伟大实践是在文化久远、传统深厚、历史跌宕、特色鲜明的当代中国进行的,由此形成的理论视域、理论意向、理论课题及理论资源,具有极富典型性的理论原创意义;又在于伟大实践所面临的难题、所取向的目标、所拓展的路途,具有事关人类生存的普遍意义,即如何在人类生存的现实困境中,建构人类生存发展的理性,步入全新的文明社会。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实践与精神是一对基本的哲学关系,西方二元论的基本倾向是割裂二者的联系,把实践归依到精神中,使之成为精神实践。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否定了这种割裂,匡正了这种颠倒,揭示了实践对于精神的本源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由此创构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具有颠覆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论,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与本质的理解,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精神的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提到的变革性实践
突破性进展
标志性成果,便是对伟大实践展开过程的特征性把握,即过程特征、发展特征、效应特征,通过这些特征类型揭示见诸特征的内涵,即
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实践的展开是物质性的,具有直观性,即可以听、可以看、可以切身体验;实践的内涵则是精神性的。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精神的思考,就是在实践的直观性中揭示精神的普遍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所阐发的理论体系中,已经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精神进行了严谨且要点突出的概括,由此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理论空间。对比西方现代化的历史状况及现实困境,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精神可以从六个方面予以阐发。
质文化等表现出来并发挥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历史以一种历史效应的方式发挥作用,它以思维结构、习俗的方式得以延续,随时被构入现实的社会心态及日常交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精神,是注重历史承续的精神,是弘扬优秀传统的精神,是
守正创新
的精神。守正,是对历史延续的守持;创新,是有所守持的历史发展。像中国这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承的国家,其现代化的历史基础得天独厚。
代化的五个方面,既是中国特色的,又是创新发展的,是需求、道路、目标的统一。西方的现代化也有创新,但其需求、道路、目标与中国有天壤之别。科学创新的共性因素无须多谈,在文化上,西方的创新主要是将现存之物或现存之思推向极端,进而标新立异地另求一端。这种极端而反向的思维本身常常不是创新,而是变形的复归。
组织部长研讨发言:感悟思想伟力真正掌握马
克思主义看家本领
马克思主义是强大的思想武器,领导干部只有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将其转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动力。根据研讨发言主题,我谈几点体会,以供同志们参考。
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训,引导学员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中真正体悟马克思主义的大本大源。这个“大本大源”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领导干部要在“精”和“用”上花大功夫、下大力气,原原本本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吃透内在本质要求。同时,学习马克思主义还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准确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社会、人类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掌握并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性质、特点及辉煌的实践成就决定了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作用。历史一再证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也是科学认识、分析、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方法论。党员领导干部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学习和运用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读
经典著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死记硬背其中的词句,不是为了从中寻找关于当代问题的现成答案,更不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装潢门面”的手段,而是要“悟”其中的基本原理,掌握贯穿其中的方法。新时代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需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将走到“终点”,历史的发展只有资本主义一条道路。受此影响,一时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甚嚣尘上。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其理论已无法解释或不适用于当代社会问题。例如,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已经通过改良和调节的方式得以缓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具体实践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差距较大,反而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接近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等等。当然,如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个别语句对号入座地认识当代社会,肯定不能令人信服,我们应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秉持“过时论”“无用论”观点的学者和政客们根本不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更不理解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对其最有力的批驳。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当前存在的一种错误态度。马克思主义认为,原理的实质是正确的,但在不同时期对原理的理解与应用是不同的,要实事求是地作出不同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充分证明,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会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20世纪30年代,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对革命道路问题和斗争的方向问题提出了错误的政策,对革命性质、形势、阶级关系作出了错误的分析,使中国革命一度陷入绝境,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危害。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对教条主义进行了深刻地批判,提出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研究和解决问题。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面对新时代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领导干部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创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
二要深入社会实践,开展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发现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深入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根本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们为了了解工人阶级的状况,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资料,一次又一次地到工人住宅区进行社会调查、和工人们交谈、参加工人的集会,同许多国家的工人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揭露了资产阶级榨取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秘密。深入、细致、严谨的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的制胜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中国共产党人深入社会实践,进行调查研究的目的是科学分析不同时期社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深刻揭示其成因、把握本质和规律,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繁重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求我们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什么,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原因在哪里等基本问题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并将其作为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新时代进行调查研究提供了行动指南。对党员干部来说,调查研究既是一种工作能力,也是一种工作态度,必须做好这篇“大文章”。这要求我们要坚持好党的群众路线,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困难的地方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了解情况,反馈群众的意见;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只有本着唯实求真的态度深入实际,才能听真话、察实情,从而掌握全面的第一手资料,找准对策、解决问题;要坚持调查和研究并举,在具体工作中不能只有调查没有研究,同时要注重对调查结果的运用,不仅要发现问题,而且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三要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际出发,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要持之以恒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要把“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联系起来学、贯通起来学,掌握这一思想的主要内容、理论体系、实践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坚持守正创新,主动从学习中汲取奋发进取的智慧和力量,积极识变应变求变,有效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新时代十年,党带领人民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其根本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在科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受住了世界格局加速演变、新冠疫情冲击、国内经济下行等多重考验,接下来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是,未来并非一片坦途,还有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迫切需要我们进行新的伟大斗争。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
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四要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理论的生命力体现在自身的科学性和指导实践的效果之中,也体现在不断创新完善发展之中。坚持理论创新是党百年奋斗的宝贵历史经验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难探索、付出巨大牺牲所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做了理论概括,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回顾一百多年来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从党的指导思想创新角度看,党的百年历史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
代化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同志们,实践永无止境,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永无止境。党员干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具体工作中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中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从而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