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关键节点调查与思考(完整),供大家参考。
制造业是全市的传统主导产业,也是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我们紧紧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加快培育制造业现代化体系,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十四五”时期,全市提出“打造全省先进制造业关键节点”目标任务,为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我市制造业发展现状及特色
(一)规模不断壮大,实力显著增强。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1家,其中制造业企业(自然资源开采企业除外)242家,占到了工业企业的92%。2021年1-11月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919.66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制造业产值占到了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已成为全省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二)科创引领发展,企业成长加快。我市深入推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共90家。围绕我市产业需求、产业集群特征和企业发展需求,引导企业主动对接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专家团队,推动企业协同创新发展。出台《全市创新驱动发展实施办法》,将每年为企业兑现奖励资金1000余万元。
(三)产业体系完备,集群优势凸显。“十三五”以来,全市逐步形成了以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为主导的六大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综合性制造业体系,现已拥有32个工业行业,6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以“一区四园”为依托,大力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产业集群效应逐步增强。装备制造产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并正式纳入省委、省政府的“两计划、一工程”战略,成为全省重点支持的83个产业集群之一。
(四)转型步伐加快,结构日益优化。一是全面实施工业技术改造。出台《深化工业技术改造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2020年,我市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23.4亿元。二是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对全市23家化工企业实施“关改搬转”专项行动,构建以基础磷化工、氟化工、化工新材料、医药化工为主体的生态型产业集群,推动化工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发展;
推进装备制造产业向高端装备领域提档,工程机械、大型成套装备的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国内前列。三是坚持“去产能”。全面梳理限制类、淘汰类产品、装置和生产线,加快落后工艺、设备淘汰清退。实行水泥行业错峰生产,化解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矛盾。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科创能力不突出,市场竞争力偏弱。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制造业发展仍以自然资源的初级利用、来料加工等粗加工方式为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弱,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未得到广泛运用,生产设备、工艺水平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效应差,在制造业市场占有率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除化工、水泥等几家龙头企业外,绝大部分企业规模偏小,在经济下行和疫情影响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明显不足。
(二)产业发展不均衡,产品同质化严重。我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共63家,其中输送机械类企业17家(主要生产矿山、港口、电厂、粮食、化工、环保等埋刮板输送机),机械设备类企业17家(主要生产石油设备、食品工业设备、环保设备),工业材料及配件类企业12家,铸造锻造类企业11家,同类型企业生产的产品基本大同小异,个性化特色产品较少。此外,产品高度同质化迫使部分企业以降价为手段争夺市场份额,低价竞争导致的低回报率进一步限制了产品创新,环环相扣形成恶性循环。
(三)资源要素日益趋紧。土地资源日趋紧张,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大,我省耕地占补指标成本高昂,已达每亩20万,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土地瓶颈突出。人才引进难,目前,我市正处于产业转型、新动能培育的关键阶段,相关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企业招工难问题凸显,目前,全市规模企业岗位空缺约 1500个,其中操作工1300个。
三、对策及建议
(一)建强产业集群。一是扬长。紧紧围绕装备制造、能源材料、精细化工三大优势产业,坚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推动传统产业做优做强,优势产业做大做精。二是补短。补先进制造短板,目前我市制造业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高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先进制造业比重较低,要创建科技创新体系,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补产业链短板,我市制造业大多集中在生产加工环节,产业链较短,附加值较低,要对制造业产业链配套状况进行普查,通过产业链招商延链、补链、强链。补领军企业短板,选择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创新发展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其通过并购重组、整合资源等方式做大做强。三是育新。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做强大企业,培育“小巨人”,催生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瞄准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氢阳储氢材料、江苏容汇基础锂材料等重点项目尽快建成达产,为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促进融合发展。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金融服务、销售维修等附加值高的配套业务,推动制造业企业向产业链上游的设计、研发、金融等环节延伸,向产业链下游的销售、租赁、维修等环节拓展。大力推进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发展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实现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四新”为代表的“三大”变革,全面推进“互联网+”和“企业上云”行动,逐步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成电路、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新产业发展。
(三)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强化政策扶持。落实国家、省、市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企业采用多种方式融资;
强化沟通,整合部门涉及证照(备案),落实“多证合一”和“证照分离”措施。二是构建人才高地。建立健全人才引育政策,结合实际,探索兼职服务、“候鸟式”聘任等方法,引进一批高端人才。三是破解无序竞争。鼓励企业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机结合,实现差异化竞争,破解同质化产品扎堆问题。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进战略合作,摆脱低价竞争,促进健康发展。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