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30篇)9-10月组织工作学习心得系列评汇编(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D建+”加出社区治理融合“新图景”
日前,中央组织部、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联合举办全国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视频培训班,首次通过视频直播形式对全国所有社区带头人进行培训。这也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社区工作非常重要!人是社区治理中的关键要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需求日趋多样化、多元化和多维化,社区融合治理难度日渐增大。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基层党组织要着眼于服务对象“一个不能少”,尤其要聚焦“老小青”群体,通过“D建+”模式,打造出社区治理融合“新图景”,推动D建工作和社区治理有机融合、协力共进。
打造“D建+养老”“幸福圈”,展现“一妆红境谁怜上,风采依旧领风骚”的温馨图景,提升社区治理新效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全社会关切的民生热点。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现象已日益突出。如何做好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服务,是摆在各级基层党组织面前的一道考题。基层党组织应以老年居民需求为导向,以D建赋能养老服务工作,将D建优势转化为养老服务优势、将D建资源转化为养老服务资源,积极打造“D建+养老”融合发展“幸福圈”。依托家门口的党群服务中心、市民驿站开设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老年之家等,使之成为老年人的暖心港湾。针对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文化学习、娱乐健身、心理疏导等场所,打造家门口的“幸福驿站”。同时,引领带动广大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传递增添正能量,助推广大老年人成为基层治理新主角,激活基层治理新力量,提升社区治理新效能。
打造“D建+儿童”“阳光圈”,展现“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关爱图景,贡献社区治理“童智慧”。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的未来。作为社区治理的基层单位,社区党组织应积极探索和打造“D建+儿童”健康向上“阳光圈”,以加强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生动鲜活的各种形式,为儿童成长筑牢绿色防护墙。利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等载体,常态化免费开展“第二课堂”,解决辖区儿童节假日、寒暑假的“空窗期”,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解决家长看护“空档期”的后顾之忧。协调辖区在职党员、志愿者会同社会组织,有的放矢开设定期开展各类活动,如手工制作、绘画唱歌、故事会等,开设各类宣传讲座,如防溺水、交通安全、法治宣传等,助力儿童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同时,搭建儿童议事平台,通过孩子的视角,以童言、童语、童心,为社区发展贡献“童智慧”,争做社区治理小管家。
打造“D建+创业”“就业圈”,展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励志图景,激活社区治理“青春密码”。青年具有创业热情、创新动力、勇于探索,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但由于青年人缺乏财富积累,在经营管理、市场拓展、人才支持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短板,致使在创业路上不断受阻。社区基层党组织应全面了解、掌握辖区内有创业意愿的青年情况,主动担当,积极打造“D建+创业”服务青年“就业圈”,依托各类D建项目和机构组织,开展一系列有深度、有实效的精准帮扶举措。依托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项目,开设网络直播间,开展青年创业沙龙、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等。依托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或社会保障机构,开设就业指导讲座,邀请创业成功“大伽”与青年面对面交流,帮助青年树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大力培育青年社会组织,丰富活动形式载体,引领广大青年在社区治理中提高参与意识、加强实践锻炼、增长本领才干,促进美好和谐社区建设,为社区治理注入青春动能。
“锻骨”“塑形”“畅血” 乡村振兴焕新颜
党的20D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今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20D精神的开局之年。各地区要坚决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目标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致力于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实产业发展,擦亮生态底色,配强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锻骨”“塑形”“畅血”。
抓项目,锻“产业”之骨,畅通乡村振兴联结渠道。抓项目就是抓发展,项目的大突破带来发展的大提升。中国幅员辽阔,乡村各呈风貌,不同的区域优势带来不同的乡村产业布局类型和发展模式,通过区域内产业的优势互补,可以实现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要在联动基础上储备项目、争取项目、实施项目,整合原有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采取“以点带面,整体提升”的发展方式,前期建立常态化项目储备制度和资源储备制度,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办站所全员抓,村社干部和市场主体共同抓的工作机制,打造诸如革命文化研学区、农耕文化体验区、渔旅休闲娱乐区、场镇商业配套区、智慧农业科普区等区域联动模式,后期集中时间、人员和力量,开发集红色教育研学、历史古韵传承、农耕文化体验、特色产品销售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升级发展,带动实现乡村振兴。
靓风景,塑“生态”之“形”,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充分证明,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根基,担负“美丽乡村”的责任自觉,乡村生态“颜值”和建设发展“品质”才能“比翼齐飞”。绘就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实则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总揽,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关键,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腾出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要怀揣“坐不住”的责任感、“等不起”的紧迫感和“慢不得”的危机感,挖掘乡村已有的产业潜能,发挥生态资源的优质效应,美化公共空间,改善村容村貌,加强环境整治,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以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新建或修复当地传统建筑群落,改造老旧工厂片区,盘活闲置农房,配套餐饮住宿等方式,融合生态风貌和文化内涵,既突出乡土味、留住乡村情,又让“沉睡资源”变为“鲜活资本”。
筑新巢,畅“良才”之“血”,搭建乡村振兴青春舞台。乡土人才是宝贵的资源财富,也是引领时代发展的强劲“引擎”。要充分发挥D建引领“主心骨”作用,坚持发扬党管农村工作的传统,注重从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农村致富带头人、复员退伍军人、单位业务骨干中培养优秀干部人才,针对乡村振兴项目招募一批专业机构研究员,培育一批农村职业经理人,安排一批结对党员,确保队伍质量“过得硬”、发展步骤“理得清”、人才管理“方向明”。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教学、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人才在业务培训、岗位练兵、案例研讨、挂职锻炼等活动中“充电续航”,在学懂弄通中深化,在知行合一中内化。以提高各类人才执行力、抓落实能力为目标,探索建立人才薪酬待遇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机制、督导考核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发展壮大乡村振兴力量,着力配强干部人才队伍,凝聚敢干敢创的强大能量。
“借”“融”共通释放人才创新活力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指出,必须把青年科技人才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践中建功立业。
A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过程中,人才工作需凝聚更加广泛的力量,应汲取“草船借箭”的思路,向“区域协作”借势、向“校地合作”借智、向“市场运作”借力,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智力支撑。
借“区域协作”之势,融合“产业链”协同创新。新时代人才资源争夺战日益激烈,在这之中既有竞争也少不了合作。新时代人才工作要牢固树立紧密型创新生态圈思维,坚持把“区域协作”作为重要突破口,积极“南北借力”,方能“东西逢源”。要拓展“引才朋友圈”,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灵活运用“研发飞地”“双向兼职”“技术入股”等模式,针对性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扩大“育才交流圈”,加大与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在项目推介、体育赛事、文化惠民等方面交流力度,搭建人才发展促进会、HR联盟等平台,推动优势互补、联合育才。要优化“留才生态圈”,探索高端人才评价互认和公共服务跟随机制,推动人才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共享互认,全面营造区域间服务无缝衔接、人才宜居宜业的一体化环境。
借“校地合作”之智,融汇“培养链”驱动创新。高水平人才的培育离不开多元化、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开展多方位、多层面的校地、校企合作既能拓宽培养渠道,又能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要强化创新平台支撑,支持高校院所与地方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联建产业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等平台,以“人才+项目”的校地合作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要加大人才柔性引育,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双线培养模式,聘请“产业教授”“星期天工程师”等专家学者开展决策咨询、规划设计、课题研究、项目合作与学术交流,扩充“本土高水平人才库”。要构建人才培养链条,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科学设置特色产业学科,“订单式”培养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园、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为高校提供实习实训、课题论证实验、成果转化平台促进校地合作共赢。
借“市场运作”之力,融通“服务链”激活创新。资本市场在动员和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聚集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人才工作也应该向市场借力,引入市场化机制,广泛集聚科技创新“合伙人”。要促进人才服务更加便捷,整合社会和政府资源,搭建人力资源综合服务平台,推动高层次人才认定、创新创业、联系服务等方面人才服务“上线入云、一网通办”。要让改革人才评价更加多元,坚持人才资源由市场配置原则,遵循人才成长和创新资源开发规律,逐步建立市场调节、企业分配、人才参与、政府监管的薪酬制度,引入专利发明运用、成果转化推广、创办领办企业等多维要素考核评价人才。要推动人才支持更加有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以政府出资撬动社会资本,设立创新创业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形式支持产业发展,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
“量体裁衣”做强基层人才“吸纳磁场”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人才。做好新时代基层人才工作,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引领作用,让人才这匹“千里马”真正尽其用、尽其才,而非困于“槽枥”之间。“量体裁衣”在“引”上做文章,让人才有劲头;
在“育”上下功夫,让人才有奔头;
在“用”上见实效,让人才有干头,打造基层人才聚集“强磁场”。
量好“尺”,因地制宜“引才”,让人才有劲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更需要坚定“筑巢引凤”的决心、持之以恒的三顾茅庐精神以及“周公反哺”的诚心。把人才引进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创新人才引进方式,突破束缚思维的桎梏,量好引才之“尺”,建立灵活可用的引才机制,致力于构建乡村需求与人才需求信息对接的“金桥”,以人才“缺什么”为导向,深入高校和企业,举办人才引进现场会、基层就业宣讲会,制定人才需求清单,实现供需匹配,同时充分发挥本地特色优势,提高特色政策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提升人才引进的“含金量”;
激发人才的劲头,在引才工作中打破僵局,灵活运用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介,线上和线下共同发力。
下足“料”,以心换心“育才”,让人才有奔头。育才的关键是做好人才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思政课的教学工作,把人才引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必须坚持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法,有针对性地针对不同的人才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通过跟踪培养,点对点师傅带徒弟,在实践中淬炼成长,科学建立人才全链条全方位的培养机制及时补齐人才能力对接基层的短板。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使人才“茁壮成长”。人才由于经历,阅历不一,能力水平有异,不应拔苗助长或急功近利,不应置若罔闻或听之任之,不应专事挑剔或缺少宽容,应遵循基本的成长规律,建立和完善人才容错机制,给予足够的成长时间与空间,才能厚积薄发。增强其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爱才惜才敬才的好氛围,使人才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干事创业有奔头。
打好“版”,不拘一格“用才”,让人才有干头。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用“千里马”拉磨,其效率与普通马并无区别。人才同理,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才会使人才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从而达到“日行千里”的境界。优化用人制度、健全人才体系、公正任用程序,知才所长,练好“伯乐相马”的过硬本领,定期考察、日常分析研判,结合服务对象评价和工作考核评价,全方位立体化了解摸透人才的个人特长和能力水平。依据人才自身特点和所学专业与重点领域、岗位相匹配。协调人才资源配合乡镇发展重点工作,编制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坚持“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适宜”的原则,根据德才配位的标准,将适宜的人才安置到适宜的岗位上,以其所长,以其为本,构建人岗相适的“双向匹配”优化组合,释放“最大效能”人才,干事创业才有干头。
以容才之量、用才之道、聚才之制,充分发挥基层人才“磁场”优势,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人才的基础阵地,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破”“立”之间让青年科技人才“出圈出彩”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明确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大人才观”,聚焦需求、以人为本、精准服务,在“破”与“立”中持续发力,实现青年科技人才“破局出圈”,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坚强人才保障。
破除引进青年科技人才广泛撒网难题,立足于“需”靶向引才,在人才和发展双向奔赴中形成集聚“强磁场”。文件强调,要坚持党对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科技人才,激励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引才固然重要,但要防止盲目跟风、随大流,关键在于聚焦需求精准引才。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把准青年科技人才“需求脉”,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五湖四海”用人原则,建立完善顶层设计,探索建立项目引才、异地用才等多元化柔性引才机制,利用“双招双引”、东西部协作等平台,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制度,以超常规举措引进各类青年科技人才,畅通发展通道,将各类青年科技人才聚集起来“为我所用”。
破解培育青年科技人才按部就班难题,立足于“精”细化育才,在智慧和效能涌流迸发中建立发展“增长极”。文件强调,要制定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加强青年科技人才专业技术培训。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人才不是与生俱来的,要有计划、分阶段地持续培育,千锤百炼才能成长成才。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按照“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缺少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定制培育方案,依托各级实训基地、职业院校等平台,通过走出去现场取经,把专家等请进来传授经验,培养更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等各方面青年科技人才。要有计划地选派青年科技人才到基层一线、艰苦边远地区等进行锻炼,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招商引资等接受淬炼,激发潜能、提升效能,推动青年科技人才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破解使用青年科技人才论资排辈难题,立足于“适”分类用才,在人才和岗位深度契合中涵养效能“生态圈”。文件提出,要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结合实际需求凝练科学问题,开展原始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人才作用如何发挥最大化,适时合理用才是关键。因此,各级各部门要探索更多授权松绑事项,敢于放权,持续为青年科技人才干事创业提供更优舞台,大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倾向和数“帽子”倾向,辩证地看待青年科技人才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不能以瑕掩瑜、以偏概全,既要用人之长,因事择人、因才用人,又要容人之短,对其充分信任、放手使用,把青年科技人才用在最合适的岗位,实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
破解留住青年科技人才僵化单一难题,立足于“优”用心留才,在拴心和留人合拍共鸣中打造智汇“新高地”。文件要求,要加大青年科技人才生活服务保障力度。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各级各部门要把提升服务、优化环境作为核心竞争力来抓,认真履行“店小二”职责,完善专家人才联系机制,走访了解服务事项、咨询解答相关政策、倾听收集各类诉求,积极为青年科技人才解决住房、就医、社保、子女就学等问题,提供多元化、精准化、个性化的周到贴心服务。要分类别、分层次挖掘一批先进事迹,传递政策“好声音”,讲好人才“好故事”,真正让一流的人才享受一流的待遇,全力营造青年科技人才“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
“四招变式”化解农村党员教育难题
党员教育作为每位党员的必修课,是党常抓不懈的政治任务,对于培养国家储备人才、建设干部队伍意义重大。各地区要不断夯实党员教育基础,以“流动讲堂”“乡音土话”“云上共享”“应用实践”为“扭转点”,打破农村党员教育困境,激活农村党员教育“一池春水”。
变“固定教室”为“流动讲堂”,化解教育信息“传达难”。结合乡镇农村党员实际情况,针对老年党员多、农村住宅分散、交通条件不便利、学习教育集中难等情况,通过以讲、问、分享等形式,由党员讲师将教育信息送到家门口,以“庭院党课”为载体,告别传统课堂的“固定式”授课,打造灵活多样的流动讲堂。同时整合本土师资力量,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推出一批科技型人才、驻村干部、“土专家”、“多面手”,组织专家技术团队下沉一线为农村党员带来最新的种植方法和技巧,使教育信息面对面传达让大家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用得上,进一步提高种植技术和发展潜力,提升全乡科学文化素质。
变“照本宣读”为“乡音土话”,化解教育内容“理解难”。精准把握相关政策、法律法规、DS学习等教育内容的主要特点,培养“会说土话”“善讲故事”的讲师团队,采取“身边人说身边事”“流动讲堂”等方式开展学习教育,让党的理论知识以农村党员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递,为农村党员提供“量体裁衣”式的培训,用当地语言领学知识,打破“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加入“体验式”“互动式”教育,在完成“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集中培训”等党员教育的“常规动作”外,积极采取各类“创新动作”,利用党员上台讲、实践大课堂、擂台比武活动等方式,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学习活动,每年实现党员轮训全覆盖,让党员教育更有“吸引力”,化解教育内容“理解难”。
变“死板教条”为“云端共享”,化解教育形式“同步难”。当前,很多流动党员、年老体弱党员无法准时按期参加线下党员教育活动,要想抓实农村党员分类管理,不妨结合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党员特点,研判确定培训主题、培训标准、培训内容,精心制定培训方案,个性化、差异化开展培训,充分运用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积极探索建立党员管理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找准其“需求点”,依托“学习强国”APP、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平台,打造“指尖”学习阵地,采取“云课堂”的形式,以观看优质教学视频、专题培训、线上测试为主要形式,打破地域性、空间性限制,推动学习方式从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实现农村党员教育学习全覆盖、不断档。
变“纸上谈兵”为“应用实践”,化解教育理念“落地难”。紧扣农村中心工作,开展弘扬劳模精神、爱国主义、防溺水等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队伍积极参与“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民情日记”活动,以D建引领创新教育理念,实现农村党员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双提升,激发党员敢啃“硬骨头”,敢接“烫手山芋”的担当精神,切实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的关键问题,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群众满意奋勇拼搏。搭建农村党员“实践平台”,开设“田间讲堂”,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青年、新型技术人才下沉到农业生产一线、产业培育一线,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村党员群众传授有效施肥、害虫防治等专业知识。
唱好农村党员教育“三场戏”
加强农村党员教育培训,是提升农村党员素质能力的关键举措,是新时代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迫切需要。新时代新征程,农村党员教育要用好“三计”唱好农村党员教育大戏,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融入实践。
唱好政治教育“开场戏”,推动农村党员教育走深走实。按照“内选外聘、专兼结合”的方式遴选师资队伍,建立涵盖由党政领导班子、优秀党员干部、“土秀才”“田专家”、客座教授等优秀人才为一体的师资人才库。以开展“走找想促”活动为契机,组织师资队伍到项目建设、生产生活一线挖掘理论指导实践的鲜活案例、生动故事,选入教学资源库,提高党员教育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政治理论教育、党章党规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知识技能教育等方面精选党课学习内容,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学习菜单,村党组织书记对精选党课内容进行试播试讲,并发放观评问卷,根据评分对选题和内容进行调整撤换,在确保学习内容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的同时让广大农村党员愿听、乐听、想听。
唱好方式方法“连环戏”,推动农村党员教育入脑入心。着力改变过往“你讲我听”的单向度、静态式教学模式,开设“党员讲堂”,建立党员人人上讲台,人人讲党课的机制,党员既可以谈对党的大政方针的理解,也可分享身边的红色故事,既可以谈学习心得又可以谈落实举措,通过不限形式、不限内容的方式,推动党员教育走深走实。创新打造“流动课堂”,组建“流动课堂”工作专班,在村组院落、屋场搭建临时观影院,播放乡村振兴、和美农村建设等党教片,用“小故事”反映“大时代”,用“小互动”拓展“真知识”,真正让党的理论以“接地气”“冒热气”的方式入脑入心。结合精品水果、中药材、水稻制种等地方产业发展资源优势,成立乡镇党校,创建党员教育实训基地,完善立体多维教学体系,广泛推行“田间课堂”“林下教育”“车间培训”,通过室内讲理论,室外教实操的方式,帮助党员群众在“富脑袋”的同时“富口袋”。
唱好实践服务“重头戏”,推动农村党员教育见行见效。坚持深入推进党员干部联系服务机制,严格执行“设岗履职、纪实管理”制度,通过党员村干部压实担、联村党员干部蹲点指导、农村党员履职践诺,推动完成村庄美化、庭院绿化、村组亮化、产业强化、风气净化等重点工作、民生事项。以村(居)代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为契机,成立新乡贤理事会,聘请优秀退职村干、致富能人为理事,党员干部为监事,明确连心五责,充分挖掘新乡贤理事在宣讲政策理论、调节矛盾纠纷、引才引智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有效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享”。依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群众深入开展以政策宣讲、护水护绿、门前三包、领岗服务、家风建设等为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在整治耕地“非粮化”,森林防火、防汛救灾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从“一张床”到“一片区”让青年人才落脚
A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重视解决青年人才的实际困难,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异乡求职就业的青年人才遇到的“第一难”就是住宿问题,各省市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工作中,要抓住引才留才机遇,做好引才服务保障,把握好阶段性住宿这一工作重点。
以松弛有度的“一张床”,让云有泊处,安心择业。
要为异乡求职的青年人才提供临时落脚点,让人才“既来之则安之其身”。要对标“五全”目标,建设高标准人才驿站,让人才“睡踏实”“择好业”。要为现有驿站“拧紧螺丝”,实时动态更新驿站入住率、定时专业评估驿站设施条件、适时网络宣传驿站贴心服务、及时问卷收集驿站入住感受,做到“信息收集全周期”。要给未来驿站“拍松被棉”,尽早推进青年人才需求调研,拓宽人才抓取“大道”,加宽青年短居“通道”,瞄准青年驿站“赛道”,做到“迎才大门全开放”。开展未来驿站规划设计工作,开展未来驿站点位竞选,实现“青年驿站全覆盖”。提升未来驿站服务品质,依托网络平台构建“一键式”入住窗口,同步完善设施,增设各类生活服务,力求实现“引才服务全方位”。真实宣传驿站活动方案,开展互联网多平台“引流”,力求展现“青年驿站全角度”。
以自主自在的“一套房”,让云有归处,定心就业。
要为异地实践实习的青年人才提供短期驻足点,让人才“既来之则安之其心”。要把握好“五活”方针,建立高质量人才公寓,让人才“自在住”“就好业”。盘活闲置存量“地皮”,鼓励企业新建改建自有闲置土地和房屋建设人才公寓,月度汇报入住概况,季度汇报改建进度,年度对接企业需求。敞开公寓入住“门窗”,降低入住门槛,延长入住期限,鼓励提供按需换房服务,满足大学生情侣、外地夫妻、高校实践小组等的住宿需求。装饰公寓活动“照片墙”,成立青年活动社团,如宠物社团、公寓乐队等,结合住户提案投票,组织月度主题聚会,如合作厨房、宠物聚会等。安装公寓服务“网线”,开发“人才公寓&物业”模式,提高公寓员工水平,建立“人才公寓树洞”平台,定期反馈并及时解决并记录人才入住遇到的难点。设计未来公寓“天花板”,鼓励区域内闲置房产自发改建,参与人才公寓未来点位竞选,进一步开展青年设计竞赛,鼓励在校大学生参与内外环境设计,并支持方案落地建设。
以软硬兼备的“一片区”,让云有落处,舒心成业。
要为异地就业创业的青年人才提供安聚点,让人才“既来之则安之其志”。要落实功能与服务体系,建立高质量人才社区,让异地就业创业的青年人才安心入住“精装房”,在阶段性居住点“享资源”“成好业”。用心做好社区功能“硬装修”。打造“追梦门户区”,为异地就业创业的人才提供免费住宿、城际专车接送等。打造“居住生活区”,提升社区配置,满足人才日常所需。打造“创业孵化区”,为在孵企业提供场地支持、政策咨询、项目申报等服务。打造“资源供给区”,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项目申报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等,助力成果转化。贴心做好人才服务“软装修”。成立人才社区党委,建设集综合服务、金融支持、诉求受理于一体的实体服务阵地,实行实体化运行。成立人才业委会,制定人才社区日常管理办法、居民公约等专项制度,配备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等智能安防系统,实施规范化管理。探索“社区合伙人”制度,联合“人才交流协会”等社会组织,定期举办社区活动,实现常态化联系。
村级后备力量队伍建设要定好“步子”
村级后备力量是党在农村的“蓄水池”,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村“两委”换届中出现了找不到干部、推不出干部等“瓶颈”问题。因此,要坚持把建强村级后备力量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重点任务来抓,在筛选、培育、管理、使用的各个步骤上定标准、定方式、定机制、定岗位,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村级后备力量队伍,为推动乡村振兴夯实坚强人才支撑。
选“苗”要定标准,优中选优促“量足”。俗话说:“好苗不愁长。”要把“选苗”放在首位,拓宽识别渠道,严把选拔入口,确保储备足量好“苗子”。因此,要紧扣“组织部牵头、部门负责、乡镇(街道)主抓、村级组织实施”的责任链条,推动组织、人社、教育、乡村振兴等相关部门与乡镇(街道)形成联动,发动村干部、驻村干部等多方力量开展拉网式摸底调研,确保底数清、情况明。要采取通过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将致富能手、返乡创业青年、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作为培养对象进行跟踪培养,及时将讲政治、爱农村、懂发展、善服务的培养对象选入村级后备力量,纳入台账规范管理,把好“入口关”。要建立“线上+线下”沟通联系制度,线下充分利用暑假、春节等契机,组织村级后备力量人员召开共商共谈座谈会,让其在了解家乡发展中看见村级发展前景,提升回乡发展积极性、主动性。线上建立微信群、QQQ等常态化联系载体,时时了解其思想动态,沟通家乡发展,协调解决问题,听取在产业发展、基层治理等方面意见建议,引导其积极为家乡发展发挥作用、贡献力量。
育“苗”要定方式,帮带锻炼促“能强”。选苗是前提,育苗是关键。因此,要建立结对帮带机制,明确县乡干部、村干部等与村级后备力量建立“一对一”“多对一”结对帮带关系,通过政治上帮、思想上带、经验上传、方法上教进行“传帮带”,帮助打开思路、开阔视野、提升素质。要按照“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的思路,全面收集村“两委”班子助理、集体经济“协管员”、乡镇办公室文员等实践岗位,结合其特长、爱好、专业等开展实践锻炼,同时选派到村“两委”跟岗学习、列席会议、参与村组事务管理等进行试岗锻炼,积极压担子、交任务,在实践中经风雨、长才干、强筋骨。要把村级后备力量纳入各级年度培训计划,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等内容,线上通过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等平台,让其随时随地在线学习,线下依托各级党校培训、“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分批开展村级后备力量培训,全面提升其综合能力素质。
蹲“苗”要定机制,优上劣下促“质优”。好“苗子”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要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实行村级后备力量“一人一档、一乡一册、一县一库”档案管理,可通过乡镇党委定期座谈,村“两委”定期沟通,组织村级后备力量围绕思想、工作、学习等情况定期汇报,了解掌握培育和发展状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培养提升。要建立上下联审机制,坚持“一个标准”严把关口,通过村级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对后备力量培养对象进行民主评测,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综合确定初步人选,乡级采取座谈、谈话等形式对初步人选作进一步考察,进行公示征求各方意见,全力防止“带病进入”。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实地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定期对村级后备力量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和群众认可度进行综合考察,坚持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邀请党员、群众代表进行评议,按照“能进能出、动态调整”原则,对符合标准的继续培养,对思想松懈、工作不力的及时动态调整,确保整体活力,提升队伍质量。
用“苗”要定岗位,因才器用促“使实”。古语云:“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因此,要积极研判“晾晒”,根据村级后备力量培养方向和个人特点,结合现实表现情况,定期对村级后备力量作用发挥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把发展成熟的在村级公示栏等“晒”出来,提前让其接受“岗前”培训,干好“岗上”工作。要完善激励保障,针对表现突出的,在评先选优、党员发展、推选“两代表一委员”等优先考虑,积极开展走访慰问,落实谈心谈话、创业就业支持等措施,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让其“有前途”“有盼头”。要积极选拔任用,注重在产业发展、安全生产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全面了解其现实表现、作用发挥情况,对表现优秀、作用突出的进行重点关注,将服务能力好、发展能力强、群众普遍认可的,按照选举程序选入村干部队伍,让其干有舞台、干有奔头。
打造“三课”提升党员教育“三率三力”
A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党员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和长期战略任务,加强党员教育对激发党员先锋示范作用,对推进党组织创新发展起着重大意义,各级党组织必须把立足自身实际,挖掘地方特色,深耕细耘党员教育理论、移动、实践三类课堂,推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走深走实、点面开花。
打造凝心铸魂“理论课”,保证教育“纯净率”,提升党员“向心力”。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坚持把加强政治意识、增强党性观念、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第一要务,将课程涵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20D精神、党的理论、党的政策、党的建设等方面内容,有计划地让干部接受系统的党的创新理论培训,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完善思路、破解难题、推进工作的自觉行动。扩充师资资源库,吸纳思政老师、百姓名嘴、离退休老干部、新业态群体,组建党员教育宣讲团,通过支部书记带头讲、优秀党员示范讲、先进模范现身讲、专家学者辅导讲等方式,搭建理论课堂,引导党员干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瞄准“需求侧”,注重将理论与业务相结合设置政治理论、党务知识、矛盾调处、经济管理等菜单式选学专题课程,分层分类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习走深走实。
打造多维互动“创新课”,增强学习“鲜活率”,提升党员“赶超力”。依托D建阵地集群,让家门口的“微阵地”释放“大能量”。移动课堂要涵盖A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党的20D精神、红色革命故事,通过“送书送学传精神”的方式,送到每一位党员手中,让每一名党员在学习教育中“不缺课”“不掉队”“不漏学”。要打造DS学习教育等党员学习教育“外延”阵地,点亮全域红色“充电”基点;
要串联起辖区红色资源、文化资源,形成党员教育精品线路,绘就党员教育“实景地图”。要走进基层一线、走进牧民家中,把党课从室内搬到文化广场、田间地头、农家炕头,让党课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常态化将党课搬到古街古巷、快递站点、商圈楼宇,开展“小巷课堂”等,以“家常话”诠释“大道理”。
打造学以致用“实践课”,抓好成果“转化率”,提升党员“战斗力”。坚持学做结合,以学促行,把教育培训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让党员干部在干中学、学中干,坚持把办实事作为检验党员教育成效的“经验交流”。将党员教育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发动机关、社区、“两新”组织以及新业态群体党员下沉挂钩网格,开展扶弱助困、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等惠民利民活动。坚持党员教育工作向中心聚焦,为大局聚力,在招商引资、征收搬迁、业态升级等攻坚一线打造实践课堂,通过设置党员先锋岗、组建党员先锋队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结合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各项重点工作,开展政策宣传、环境卫生整治、田间劳作、关心关爱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讲政策、带资源、优服务、解民忧,把理论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让党员干部在急难险重的主战场、攻坚克难的最前沿和为民服务的第一线增长才干、实践锤炼。
D建引领种出乡村振兴“好丰景”
A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如何做好抓D建促乡村振兴这篇“时代大文章”。各地区要牢牢抓住D建引领这个关键核心,着力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行动优势,真正激活D建因子的“红色引擎”,推动乡村振兴成果更丰、成色更足。
坚持组织引领“聚合力”,让乡村振兴之树“根深蒂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夯实乡村振兴“根基”。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20D精神、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以D建促乡村振兴、促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为主要抓手,着力打造D建促乡村振兴精品D建示范带升级版,筑牢坚强战斗堡垒。大力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领办产业发展项目、党员致富帮扶等工作机制,坚持将乡村振兴一线作为能力提升“主战场”,统筹选派骨干力量担任乡村振兴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创新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方式,坚持定期开展农村党员全员培训,不断强化党员的主体意识和党性意识,激发党员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
坚持产业助攻“添动力”,让乡村振兴之树“枝繁叶茂”。坚持以D建引领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持续发展“D建+产业”模式,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的产业联合党支部,在产业链条上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党小组),促进产业“抱团式”“链条式”发展。持续完善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政策体系、减贫带贫机制,重点抓好集体经济示范园、示范社、示范项目建设和乡村游、全域游发展,推动集体经济发展不断提升质量、增强后劲。全面推行“平台公司+龙头企业+联合社”“党支部+联合社+经济能人”“龙头企业+经济联合社+基地+农户”等经营发展模式,推动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利益联结机制,使发展集体经济的过程成为强村富民、共同富裕、提升党组织凝聚力的过程。
坚持人才驱动“增活力”,让乡村振兴之树“开花结果”。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智力支撑。从党校教师、农村致富能手中挑选业务骨干组建“师资团”,开展农村实用技能培训,构建“院地企”“校地”合作模式,分类打造农业种植、研学旅游各类人才实训基地,有针对性制定培训计划,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下乡+送技术下乡”相结合的方式,对广大农村党员骨干、青年农民、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等开展职业技能、创业就业培训,持续提升农村党员群众带头致富、带领致富本领。持续强化人才支撑,重点打造基层干部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乡贤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和激励措施,让乡村人才育得出、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党员教育要“凿深井”更要“出甘泉”
A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关键是教育管理好党员、干部。党员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和长期战略任务,加强党员教育对激发党员先锋示范作用,对推进党组织创新发展起着重大意义,组织部门要紧紧围绕新任务新要求,探索党员教育新模式,打造“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红色课堂”,切实涵养“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的恒心,推动党员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深凿“先进理论”之井,出“学思想、悟原理”之甘泉。理不学则不知,学不深则不通。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员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坚持把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教育的培训主线,根据干部岗位职责和成长需求,以提高政治素质、增强党性修养为根本,以提升专业能力为重点,将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20D精神纳入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内容,坚持系统性学习贯彻,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夯实思想理论基础。举办党员干部读书班,充分利用工作“碎片化”时间,灵活采用讲授式、研讨式、互动式等方法开展教育培训。组织开展D建知识问答、DS知识竞赛等趣味学习活动,融学于趣,让党员干部在“比学赶超”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深凿“红色富矿”之井,出“拾初心、励前行”之甘泉。立足本地红色资源,盘活“沉睡资源”,优化提升传统革命教育基地,打造党性教育微阵地,让党员教育变得有迹可循、有地可讲、有景可看。深入挖掘本土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用新潮的宣传形式,讲好红色故事。整理出一系列红色历史,运用微电影、微党课等形式将红色历史搬上荧屏,让党员群众看得见、听得懂、留得住。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用好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APP等新媒体资源,及时推送本地红色故事、红色知识等内容,实现教育资源“云端”共享,让广大流动党员能够随时随地参加党内生活、传承红色基因。定期召开党员线上座谈会,开展直播党课、知识问答活动,鼓励党员讲述红色党课心得体会,赓续革命精神,有效拉近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距离,增强流动党员学习参与感和归属感。
深凿“躬身实践”之井,出“夯本领、促发展”之甘泉。针对农村党员实际需求,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远教固定学习日制度,依托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学用基地等平台阵地,播放农村党员关注度较高的农村生产经营与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优质远程教育节目,拓宽农村党员致富信息获取渠道。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主题,邀请农技专家、农村企业家、科技特派员等专业技术人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发展、农村产业规划、实用养殖技术等专题培训,交流致富经验,让党员在手把手地传授和亲身实践中掌握实用技术,切实提升广大农村党员引领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能力。
勾勒乡村振兴人才“雁阵图”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乡村人才振兴,直接关系到推动乡村振兴的进度和成色。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着力打造乡村人才“雁阵”,让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让“头雁”领飞。群众富不富,就看村干部;
乡村强不强,就靠领头雁。村支书是农村一伙人的“班长”“头雁”。抓D建促乡村振兴,首先要抓实“头雁”队伍建设,建强“头雁方阵”,释放“雁阵效应”,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要持续铆紧村党组织书记“选育管励”全链条,深入实施“头雁工程”,用好“头雁学院”“头雁论坛”“头雁擂台”等创新平台,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头雁”培养体系,培养造就一支讲政治、懂“三农”、善抓发展的乡村“头雁”队伍。
让“归雁”回飞。农村走出去的乡贤能人,有浓浓的家乡情结,有回报乡梓的情怀,又比较了解村情村况,是乡村振兴适配度非常高的人才。但有些乡贤虽有回乡创业的想法和愿望,却苦于没有一个好的机会和平台,心里没个底,也就无法变现想法。要让外出乡贤返乡创业,既要打好“乡情牌”,推动领导干部带头跑贤、党群荐贤、乡贤请贤,以乡音乡情的感染和来自家乡的呼唤,吸引外出优秀人才返乡;
更要打好“政策牌”,完善优秀人才回乡发展政策,以政策红利释放人才活力,持续优化创业环境,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创业。
让“土雁”能飞。乡土人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根在农村,虽然大多缺少学历、职称,但他们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农村生活,乡村如何发展、如何振兴,他们最有发言权。激活乡土人才“活水”,让乡土人才“破土飘香”,必须更新人才观念,摒弃“四唯”思维定式,树立“有用就是人才”“人才就在身边”的新观念,把开发乡土人才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发现和培养更多散发着“泥土香”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
让“鸿雁”高飞。长期以来,一些农村发展出现瓶颈关键在于缺人才,主要还是缺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要扎实开展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领域专家人才到农村基层一线服务。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积极引导科技特派员、农业工作者等“三农”领域高素质人才走出实验室、奔向基层、扎根田野、服务乡村,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把才智和汗水挥洒在希望的田野上。
让“群雁”齐飞。乡村振兴,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既需要能工巧匠、乡土专家,也需要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不拒众流,方为江海。要打破“本地选、选本地”的传统观念,开阔视野、广开门路,下好引才先手棋。树立柔性引才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推行周末专家、线上专家、候鸟聘任等方式,探索推动“人才飞地”建设,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形成乡村人才“雁阵效应”,激活乡村振兴强大动能。
画好组织工作“雁阵图”
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明责考责、选人用人的重要职能部门,务必要以党的20D精神为指引,立足实际情况,紧扣大抓基层、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三个重点,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饱满精神在全党发挥“头雁领航、强雁护航、群雁齐追”的良好效应,画好组织工作“雁阵图”。
一以贯之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筑牢“头雁领航”阵地。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中国共产党的非凡成就与伟大变革,无不得益于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和有力的组织工作。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神经末梢,承担着教育管理党员、联系动员群众等基础任务,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的根基才能坚不可摧,党的战斗力才能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务必要牵住组织振兴“牛鼻子”,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不断巩固党的战斗堡垒和执政根基。要抓好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理论学习,用好主题教育红色引擎,坚持不懈用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引导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强化党性教育,提升党员素质。要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在整体角度上全面严把基层D建“质量关”“源头关”,明确各级党支部在组织架构、党员教育、制度建设、程序管理等重点环节的质量标准,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让党的领导“如身使臂、如臂使指”,筑牢“头雁领航”阵地。
久久为功加强党的队伍建设不松懈,巩固“强雁护航”根基。一名党员的觉悟涉及个人主观自觉和客观实践的统一,一支党员队伍的觉悟则事关中国式现代化持久内生动力的形成,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思想凝聚。要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以政治标准为首位,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要创新人才发展机制,立足实际情况、岗位要求、个人优势,根据“缺什么补什么”建立需求清单,多渠道、多形式、多样化开展“短、平、快”培训,着重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际性,杜绝培训“走过场”“搞形式”“做虚功”。要加强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干部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挥洒汗水,在乡镇一线“摔爬滚打”,在基层“熔炉”中“百炼成钢”,在实践中淬炼真功夫,在重大斗争中炼就真本领。在一系列的“花式考验场”中培养出一批遇到问题不回避、不退缩,遇到难事往前冲、往上顶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推动党组织人才各施其能,各展所长,全面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形成“百花齐放、强雁护航”的良好局面。
持之以恒培养能扛重任的栋梁之才,发挥“群雁齐追”效应。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中国式现代化之路任重而道远,务必要以人才发展为主线,搭建人才培养体系,组建多元成长平台,着力在全社会构建“位得其人,人尽其才,适才适所,人事相宜”的人才工作大格局,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要念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引育用留”四字诀,搭建青年人才“归雁”专项计划等干事创业平台,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乡村振兴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打好“乡情牌”推动本土人才资源返乡为家乡“反哺”。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组织建设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快高素质人才培育步伐。根据人才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专业特长、德才实绩做好岗位安排,做到依需择人、按岗选才、才尽其用,最大化为人才创造干事发展的空间。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创新服务举措,解决好引进人才密切关注的人才认定、购房补贴、安家奖励等专项问题,让人才无后顾之忧,通过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增加人才辐射效应,在全社会发挥“群雁齐追”的良好效应。
将“重实践”贯穿基层组织工作“全过程”
A总书记指出:“重实践,就是要自觉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事业发展,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积极识变应变求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作为基层组织部门,若想在“重实践”上寻求突破、取得成绩,就要切实将“调查研究、检视整改、建章立制”的工作法贯穿组织工作的全过程,只有切实围绕自身职责定位,努力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等方面下功夫、强能力,才能真正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通过“调查研究”工作法,找准组织工作“发力点”。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析事之要,更是组织部门必须掌握的手段办法。作为基层组织部门,要学会开拓调研思维,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形势对于组织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务,瞄准组织工作全局性、前瞻性重大课题,围绕干部、人才、组织等各领域各方面,精准选定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契合的调研课题,确保调查研究主题新、站位高。要充分掌握调研本领,通过建立联系点、蹲点调研、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沉到基层党组织,下到党员干部人才工作一线,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体察实情、把脉问诊。要强化目标导向,以当前干部工作、人才工作、基层D建工作巩固提升为前进方向,瞄准干部管理监督、村集体经济发展、人才引育留用等工作突破口,重点调研基础差、困难多的部门和领域,对发现的问题深挖细琢,通过解剖麻雀、寻根问底,打通组织工作贯彻执行中的堵点难点。
通过“检视整改”工作法,破解组织工作“问题点”。检视整改是主题教育的一项重点措施,彰显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作为基层组织部门,要“分层级”抓好检视整改,通过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以及普通党员干部检视整改问题清单、整改措施计划,切实做到检视整改因人施策,精准把脉;
要“分领域”抓好检视整改,县直单位要聚焦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提升能力等突出问题;
乡镇、街道要聚焦推动政策落地、建强基层组织等突出问题;
村、社区要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乡村振兴、提高基层治理能力等突出问题;
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要聚焦提高党的组织覆盖质量等突出问题进行检视整改。只有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抓整改,才能真正确保组织部门检视整改工作无漏洞、无死角,高效率、高标准。
通过“建章立制”工作法,巩固组织工作“根本点”。建章立制说到底就是巩固工作成果,确保工作作风不反弹,工作方法不走样。作为基层组织部门,要突出问题导向,对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推动发展遇到的问题,从制度上分析原因找症结,从规范角度研究对策找办法,尤其是系统性、普遍性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做到建一个规章堵一个漏洞、立一项制度治一项顽疾。要做好归纳梳理提炼,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把组织、干部、人才等各领域工作的好思路、好做法及时以制度形式规范起来、固定下来,把实践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做到长效常治。要结合当前组织工作实际,对现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该坚持的坚持,该完善的完善,着力补齐制度短板、机制缺项,确保建章立制不偏不虚不空,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念好“精”字决 提高培训“匹配度”
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31日召开会议,审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会议强调,要推动干部教育培训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更好满足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干部需求,不断优化教育培训方式方法,进一步增强教育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按需施教是我们党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也是干部教育培训实践的成功经验总结。党的事业发展,对干部能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从实际出发,紧扣事业发展需要,坚持需求导向、精准施巡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匹配度”,让干部能力素质更好适应事业发展需要,成为新时代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必答题”。
然而,当前,干部教育培训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不强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导致学用脱节、学非所用、训非所需,极大影响干部教育培训成效,不利于干部能力提升、成长成才。究其根源,在于没能从“干部成长缺少什么”出发设计培训课程,培训供给与需求匹配度不高。因此,破解这个问题,必须精细设计培训课程、精准掌握培训需求、精心安排培训形式,切实提高培训供需“匹配度”。
精细设计培训课程,增强教育培训的系统性。干部教育培训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对培训课程的精细设计里。在培训主体上,坚持系统思维,既盯紧关键少数,又突出后继有人,关注年轻干部,既针对新任职干部,又照顾基层干部,让干部教育培训覆盖各层级、各个年龄段。在课程设计上,围绕总体布局,科学系统设计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业务培训、能力培训课程,帮助干部弥补知识短板、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在计划安排上,不仅围绕当前重点和短期目标,制定详尽的“短精特”培训计划,又立足长远,注重能力提升,制定详实的“长广深”培训计划,让教育培训的系统性更强,更好地为干部成长成才铺路奠基。
精准掌握培训需求,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效果。精准掌握培训需求,是前提、更是基础。要倾力搞好培训需求调研,以训前、训中、训后发放调查问卷、组织现场访谈等形式,重点针对培训主题、内容、方式进行调研,全面掌握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个人成长需求,找到干部成长的共性需求,聚焦通用能力提升,设计安排培训课程,又结合个性需求,细化分类,依据个人经历、岗位职责、发展需求确定培训形式、内容和目标,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现按需施教、因人施训,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干部成长成才,实现分层分类递进式培养。
精心安排培训形式,增强教育培训的有效性。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性与培训形式息息相关。只有精心安排培训形式,从需求出发、从问题入手,才能让教育培训更加务实管用,让干部各方面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要始终以“党的事业需要什么”为指引,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用什么学什么”的原则,设计课程时突出问题导向,问题在哪里、症结在哪里,课程设计就跟进到哪里、重点学哪里,围绕问需、问学、问策、问效搭建培训框架,聚焦目标是什么、差距在哪里、具体怎么做设计培训班,争取达到培专赋能的效果。培训方式上致力于解决本领恐慌、学用脱节问题,既着眼能力提升,突出实效性,邀请名师大家定期开智赋能,多组织干部赴先进地区“对标精训”,倾力打造好传统课堂,又着眼发展需求,深化干部“事炼”计划,通过跟班深造取经、一线淬火历练等方式,让干部到重大工作一线经风雨、壮筋骨、长才干,倾力打造好实践课堂,切实解决好“纸上得来终觉浅”问题,以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为教育培训质效保驾护航。
求“变”说“不”开“方子”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李干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作总结讲话时指出了怎样解决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的问题。诚然,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败坏党风政风、贻误党的事业、破坏政治生态,需要各级党组织分类施策,标本兼治,主动求“变”,坚决说“不”,开好引导和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方子”。
打好“组合拳”,让“乱作为”变身“不违民意”的政绩观。整治乱作为,最重要的是严肃处理和加强教育并重,以严的基调促进干部正确政绩观的养成。选人用人上坚持重实干、重实绩,政绩考核上科学务实、导向鲜明,实施监管上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思想教育上注重经常、常抓不懈,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造福于民、全面协调、久负盛名、实功实做的政绩观,悟透“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为民情怀,涵养“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博大胸襟,增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从思想深处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怎样树好政绩”的问题,让干部真心谋事、实心干事、科学作为。
常打“预防针”,让“不作为”变身“坐立不安”的紧迫感。不作为侵蚀干部心志,污浊党风政风,如果不关注、不过问、不纠正,极易形成“破窗效应”。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要常打跟踪问效、躺下躺平的“预防针”,织密日常监管“约束网”,敢于向不作为“亮剑”,既用好年度考核、任职考察、巡视巡察、审计监督、信访举报、专项检查、“一报告两评议”等常规手段,又注重通过实地考察、抽查暗访、民意访谈、舆情收集等灵活方式,及时、主动了解干部担当作为的情况,常算“作为账”,常念“紧箍咒”,常用“检测仪”,给党员干部来一次“全面体检”,让其自知身上病征而“坐立不安”,倒逼其担当作为、有所作为。
输入“激活剂”,让“不敢为”变身“不甘示弱”的事业心。不敢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劣币驱逐良币”的导向问题,又有“问责过频过滥”的心理负担,更有激励机制的缺位缺失。要输入能上能下、容错纠错、澄清正名的“激活剂”,切实增加干部担当作为的“活性酶”,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真正为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遮风挡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努力营造“你追我赶争一流”的工作氛围;
要强化组织、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信访等部门的综合研判,严肃处理诬告陷害、打击报复等行为,及时进行澄清正名,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注重“练实功”,让“不善为”变身“无所不能”的大本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有过硬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要采取专业训练、实践锻炼、挂职交流等有效措施,围绕产业体系、乡村振兴、应急处突等重点开展专题培训,加强实战化培训,及时填知识空白、补素质短板、强能力弱项;
要把干部放到条件艰苦、问题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经受磨练,有序推进干部跨部门跨行业交流,不断提升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等能力;
要充分运用好东西部协作、轮岗交流等制度机制,强化帮扶地与被帮扶地之间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等互派挂职交流,加大同一行政区划内的上下级之间、市县部门之间、县乡之间的干部轮岗交流,增强适应不同岗位的能力本领。
让“不作为”无所遁形
有多大作为就会有多大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解决好不作为问题”,充分彰显了持续整治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深化拓展向为官不为者亮剑开刀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上率下,推进全党作风建设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使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在持续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下,仍然有个别干部感叹“为官不易”,缺乏责任担当,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进而不担当不作为。有的敷衍了事、走走过场,表态之后无行动,贯彻落实没下文;
有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遇事能躲就躲、能推就推、能拖就拖;
有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喊号子不拉纤,卷起袖子一边看”,这些拈轻怕重、缺乏担当的现象要不得,这类握着公权、占着位子,却无所作为的干部也留不得。
问题是表象,根子在思想。对于干部而言,要始终谨记“为官避事平生耻”,牢固树立为民造福的正确政绩观,把“小我”归入“大我”、“小局”服从“大局”,切实解决好“入党为什么、当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问题。要以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对照A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检验、五个要看”标准,主动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深入检视剖析自身能力素质存在的短板和弱项,不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切实解决好突出问题,确保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坚定,始终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
激浊方能扬清,让不为者“下课”,往往能够形成调整一个、警示一批、教育一片的强烈效应。各级组织部门要紧紧围绕全面从严治党主题主线,聚焦干部不作为问题,深入开展调研,科学精准研判,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措施,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
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要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抓好理论教育、党性教育、能力培训,教育引导干部夯实思想根基、增强宗旨意识、提高行动自觉,真正让为官者想作为。要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建立日常考核、分类考核、近距离考核的知事识人体系,完善专项考察调研、重点一线考察、干部履职正负面清单、民主测评等科学化办法,细化和明确干部不胜任、不适合、不作为的具体情形、认定程序、处理方式,确保考察结果公开透明。要加强综合分析研判,注重吸收运用纪检监察、巡视巡察、信访举报、选人用人专项检查、“一报告两评议”等成果,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是客观条件所限还是主观努力不够,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还是素质能力跟不上,是政策机制不完善还是贯彻执行不得力,精准识别一批作风不实、履职不力的干部。
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要突出刚性执纪,对不敢担当、不愿负责,敷衍应付、作风飘浮的,视情节轻重采取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诫勉谈话、回炉锻造、免职降职、纪律处分等方式处理;
对严重失职渎职甚至涉嫌违法犯罪的,严肃追责、从严惩处;
对普遍出现“不作为”现象的单位,要追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责任。与此同时,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准确把握“三个区分开来”,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推动干部以满腔热忱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让人才“马车”在发展道路上“驰而不息”
近日,A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加大人才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无论是东北振兴还是中国腾飞都离不开人才发挥“关键少数”作用,让广大人才这架“马车”在新时期的发展道路上“竞相奔涌”“驰而不息”。
打好人才引进“感情牌”,号召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乡音难改、故土难离,高校毕业生、在外工作的本土人才总是对故乡有故土情怀,可以通过组织谈心会,召开专场人才招聘会,职业发展规划咨询等方式,搭建企业与人才之间的平台,将外流人才引进山海关。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要用一系列福利政策让人才留得住。要用政策为返乡人才保驾护航,要真真切切解决好人才关注的“收入、上学、就医、住房”等各类民生事项,争取更多本土人才的补贴政策和创业资金,让人才事好办,把人才事办好,当好人才“店小二”,助力人才心无旁骛创新创造,持续赋能人才发展。
拓宽人才服务“边界线”,为本土人才充电蓄能。本土人才能留在家乡干事创业,这本身就是一种作为与担当,要在服务上更加精心、精细、精准。要建立好本土人才服务清单,对能工巧匠、致富能人、等本土人才进行走访调查,全面摸清底数,掌握其基本信息,分类列入本土人才信息库,以举办专题讲座、择优选派相关人才参加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土专家”“田秀才”充电蓄能。乡村振兴发展实践中人才引进与培养是关键环节,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吸引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引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提升乡村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设立相应的政策,如提供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等,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投身乡村振兴事业。
做好人才工作“加减法”,实现聚智赋能新突破。国以才立,业以才兴。人才作为发展中的第一资源,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人才工作嵌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关键节点引才聚才,放大人才“朋友圈”,发挥引才聚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大刀阔斧“做减法”杜绝非必要“喊口号”“充面子”“迎来往送”“人才争夺表演”;
精心打出“组合拳”,通过项目引才、平台聚才、政策留才,激励奖才,时刻关注人才普遍关心的项目发展中的问题,关心思想动态,把人才服务延伸到“最后一米”形成“全周期”服务链,让广大人才感受到全社会的珍惜和爱戴,引导高层次人才把精力集中在项目建设中,充分发挥人才在助推全面振兴新突破生动实践中的“催化”效应。
人才引进要“真”“管”“用”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深刻指出,聚焦有效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为了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全国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抢人”大战。但是人才引进只是建设人才队伍的第一步,如果后续的服务、培养和使用没有跟上,人才的作用发挥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干好新时代的人才工作,必须要做到“真”“管”“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字为先,“实事求是”明方向。何为“真”字?讲的不仅是引进的人才要“货真价实”,招引人才的地方更要“态度真挚”。目前一些地方为了完成人才招引任务,观念较为偏颇,要么是“拾进篮子就是菜”,不管应聘的人才能力如何、经验如何、素养如何,只要学历、学校等硬件条件达标,全都网罗进来,结果常常是“鱼龙混杂”;
要么是不顾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片面追求名校、高学历、高职称、海外留学等人才,结果常常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人才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方面要严把入口关,对“滥竽充数”的“人才”要敢于说不;
另一方面,人才引进不必一味追求“高大上”,还要从地区发展实际出发,从急难愁盼的需求出发,从岗位和专业人才缺口出发,汇总形成人才招引“清单”,只有招引进来的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才能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
“管”字为要,“以人为本”优生态。何为“管”字?讲的是人才不仅要招引进来,还要倾注大量的心血和资源,做好后续的培养和服务,创造出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抓好人才的政治理论教育,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
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体系,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定期与人才谈心谈话、调研座谈,及时了解人才的困难诉求。要完善人才服务政策体系,对于引进来的“金凤凰”,要做好“保姆式”服务,在政策、资金和生活上给予充足的支持和保障,重点解决好人才落户、子女入学、住房需求、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为人才干事创业免去后顾之忧。要完善人才发展绩效考核体系,坚决破除“四唯”倾向,大力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制度,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为人才松绑、为创新赋能,推动人才事业持续有序发展。
“用”字为重,“人岗相适”激活力。何为“用”字?讲的是“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引进人才的根本目的是用好人才,让人才发挥自己的知识和专长为经济社会服务。但是一些地方仍然有“重引进、轻使用”的认识,把人才引进来,却没有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导致人才的能力与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白白损耗了人才资源。用好人才,就要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才能把人才的最大效用发挥出来。要完善人才布局规划,将人才资源的开发、调配、使用与当地的重大项目、重点工作、重要产业密切结合,让人才成长与经济发展相融相促。要丰富人才使用载体,深化企业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创建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载体,不断拓宽高层次人才的就业选择范围。要树牢人才使用导向,通过轮岗锻炼、挂职历练、驻企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在服务群众的生动实践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
突破“局限性”让人才“竞相涌现”
A总书记在党的20D报告中指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组织部门要打破思想藩篱、摆脱目光束缚、扫除制度障碍,激活人才的“一池春水”,让人才在中华大地竞相涌现,蔚然成风。
打破老派的“思想藩篱”,广开贤路,蓄足后备力量“储备库”。“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不拒众流,方可汇聚成江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组织部门要树立“人才为本”理念,打破老派的思想藩篱,摒弃“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传统“四唯”观念,做到任人唯贤、选贤举能,以人才需求缺口为导向,主动发现和引进与地方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实用型人才。同时,要建立并完善人才需求清单式响应机制,定期发布重大项目引才需求清单,以“需求清单”为导向,筛选储备一批符合需求的人才项目,建立人才项目信息库,定向解决企业问题和人才需求。
摆脱短浅的“眼界束缚”,培根固土,练就可堪重任“真功夫”。“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人才的成长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搞人才速成。培养人才要注重打基础、利长久,只图眼前成绩不顾长远发展,无异于饮鸩止渴。因此,组织部门要耐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为各类人才“量身定制”个性化路线,做到“因材施教”、定向培养,突出人岗相适,让人才与岗位相互匹配,相互促进,实现人才与发展的良性循环。要注重人才衔接,防止对接空档,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加大力度培养青年人才实干技术,让青年人才好上手、快上手、早上手。通过学习培训、技能竞赛等方式多维度培养人才,提升专业能力,把人才锻造成一专多能的精兵强将,让其在助力地方发展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扫除畸形的“制度障碍”, 严管厚爱,织密真诚实意“管护网”。A总书记指出:“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组织部门要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约束和激励相统一。一方面,要通过从严管理形成约束,综合运用教育、管理、监督、查处、问责等手段,完善从严管理干部制度体系,特别是在人才选拔、重用、提拔等全过程进行监管,切实对人才在思想、政治、行动等各方面进行监督和管理,不越红线、不碰底线,锻造一支守纪律、讲规矩的人才铁军;
另一方面,要给足“砝码”,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多做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事,真正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让人才“有枝可依”,从而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大展身手”。
下足四种功夫让党性在熔炉里“淬火成钢”
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坚持把政治训练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教育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提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炼党性,强信念,方能把稳思想之舵,锚准人生航路。加紧干部政治训练,要下足四种功夫,引导党员干部旗帜鲜明讲政治,守好方向不偏移,才能在干事创业、谋篇布局中成就政治慧眼,锻造绝对忠诚。
固守正确政治信念,在常学常新中涵养政治坚定,下足“紧抓理论清醒”功夫。政治上的坚定源自理论上的清醒。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最大量、最经常、最实际的政治能力训练,首先是真学、真信、真用党的创新理论。“不闻大论,则志不宏;
不听至言,则心不固”。要切实将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结合主题教育工作深入学习贯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在常研常得中收获新知识、创新新方法,增强履职能力。要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一看家本领,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以能澄清各种模糊认识,排除外界诱惑干扰,明是非、辨黑白,站稳政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
净化纯洁政治灵魂,在培根铸魂中擦亮政治本色,下足“善用红色资源”功夫。丰富的红色资源往往是党员干部政治能力训练的鲜活教材。《开天辟地》、《建党伟业》、延安窑洞、韶山故居、汝城的半条被子…...党员干部们在红色影片中品“道义忠魂、前赴后继”,在红色故居里看“铮铮铁骨、艰苦卓绝”。革命党人的精神仿若指明灯影响着一代代党员干部。我们要强化党内政治文化教育,依托阵地建设,发挥地方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教育优势,创建红色文旅体验线路和文化精品,利用红色资源抓好红色精神的传承,让党内政治文化入脑入心。要在党内政治生活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练就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大局的政治慧眼,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定力。
锤炼过硬政治能力,在实践实干中强化政治责任,下足“常悟政治‘三力’”功夫。积好尺寸之功,务求点滴之效。政治能力训练虽作为一个宏大命题,却与每个党员干部都息息相关。我们定要着眼于细微“小处”,从每个干部对待政治问题的认识高度、分析深度、判断精度入手研究,引导党员干部们以端正态度看待肩上的使命担当,见大化小、望远拉近、闻虚探实,在学思践悟中廓清干部思想迷雾,自觉主动作为。我们要发动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到国家时政热点的判断、讨论中来,面对工作中的突出矛盾问题迎难而上、挺膺担当,面对重大斗争风险敢于亮剑、善于斗争,面对现实及网络中的敌对势力渗透攻击以事实说话、用真相还击,在实操实练中抵御噪音杂音,提升辨别能力。
秉持严明政治操守,在一言一行中规范政治要求,下足“严守纪律规矩”功夫。“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我们要严肃广大党员干部“政治观”以严格把好“政治关”,提倡建立清爽、干净的干部关系,树牢踏实、艰苦的实训导向。我们要在工作生活中紧紧拉起“纪律规矩”这根高压线,丰富开展“学法规、用法规、守法规”活动,狠抓经常性条令学习,观看廉政警示教育片,通过党内组织生活让知晓规矩、敬畏规矩成为干部的自觉意识。“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党员干部要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行动自觉砥砺“慎独慎初慎微慎友”的行为操守,不轻易越轨、不轻言逾矩,在小事小节中加强自身修养,扫清思想杂质,在高标准严要求的约束监督下开展工作、正心律行。
“心有所信、行有所止,方能致远”。我们要赓续精神血脉,让红色党魂永不褪色;
架高“功夫”木柴,让党性锻炼炉火越烧越旺。在新时代干事创业的汹涌浪潮中,我们要致力培养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团结一心、统一行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永不变色的坚定走好思想建党、政治兴党的光辉道路。
写好网格D建“聚”字文章
党的20D报告指出,“推进以D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D建引领网格治理又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起D建“聚力”、人员“聚合”、平台“聚能”的网格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要素向网格集中、服务在网格集合、问题在网格集办的高效能基层治理格局,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D建“聚力”建强“主心骨”,组织力量“沉下去”,网格治理“强起来”。沧海茫茫望灯塔,万山磅礴看主峰。党的领导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强化网格化治理能力、提升网格化服务水平的固本之举、长远之策。要坚持D建“铸魂”、网格“塑形”,以党的组织体系优化重构网格治理体系。要健全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体系,着力破除“九龙治水”“千条线一团麻”等问题,将基层D建和综治、民政、城管、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原有各类网格整合成“一张网”,提高网格快速响应和资源统筹能力。要深入推进“组网合一”全覆盖,全面建立一贯到底的党组织架构,积极选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网格长、党员担任网格员,实现“支部建到网格上”“党小组设到楼院里”“党员走进千家万户”,以扁平化管理稳稳托住基层治理的“底盘”。同时,加强党组织对网格准入事项的统筹协调,推动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工作“一网通管”,实现“千条线一张网”。
人员“聚合”建强“冲锋队”,服务力量“沉下去”,网格治理“实起来”。干事创业,关键在人。缺少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形象好的网格员队伍,网格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要选优配强网格员队伍,使之成为贯彻党的决定、优化社会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前哨”“堡垒”。要突出“优中选优”,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原则,选拔招聘一批学历合格、年龄合适、能力合用的专职网格员,使网格员队伍梯次更合理、结构更优化。要突出“本地优势”,推动经验足、地缘熟、基础好的社区党员干部、业委会成员、居民小组长等转任专职网格员,遴选原有临聘的流动人口协管员等已有力量下沉网格,进一步充实专职网格员队伍。要突出“专兼相济”,积极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和快递骑手、外卖小哥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担任兼职网格员,把各方力量全面融入网格管理服务体系。
平台“聚能”建强“数据脑”,数字赋能“沉下去”,网格治理“智起来”。勇立潮头才能引领潮流,顺势而为方能大有可为。数字化是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乘数效应的关键变量。A总书记指出,“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网格D建既要发挥“颗粒化”传统优势,又要注入数字化动能,让网格运转更便捷、更智慧,变治理为“智理”。一方面,要搭建网格治理信息平台夯实“底座”,联通城管、综治、信访等数字资源,一体设置信息采集、数据运转、督查督办等功能模块,通过信息数据集中汇总、集智分析、集成使用,实现D建统领网格治理要素、对象、过程等相关信息“一屏呈现、一键可查”。另一方面,要探索建立“问题发现、分解派单、处置反馈、核查结案”线上闭环运行机制,对各类网格事项进行数字化、协同化、闭环化处置,真正形成“一网通治”格局。
写实“下”后奋起的“逆袭”篇章
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A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建强堪当现代化建设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组织部门既要把好干部选准用好,更要对那些存在问题或相形见绌的干部进行管理调整,从扶正思想、严管厚爱到双向考核激发有为担当,不断写实“能下”促“能上”的“逆袭”篇章,真正实现干部能上能下闭环化。
要扶正思想,认清弄懂“何为能下、为什么下”的问题,让干部“下而无怨”。“能下”其实就是按下“暂停键”,重新审视自身、积极面对调整的一种状态。长久以来,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一直未有效解决,主要还是观念上对“下”普遍存在“下了难上”“下必有错”的惯性思维,特别是面对职位降退,觉得既丢面子又丢里子,肩负沉重的思想包袱。组织部门作为管党治党、选人用人的重要职能部门,要强化正面宣传,引导干部突破思想障碍和观念藩篱,正确对待违法违纪类的“必须下”、退休届满类的“自然下”、因不适宜担任现职而做出调整类的“应该下”,清醒认识“能上能下”就是正常的管理规则,有政策可依、有程序可循。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夯实思想根基,让干部尽快跳脱出“下”的本身,积极思考原因,重新审视自身问题,刀刃向内、深度剖析,把“为什么下”的本质原因找准,理顺心气、纠正思想,真正让干部明白,“下”的压力其实是组织对其“能上”的厚寄期望。
要严管厚爱,双向破解“得过且过、消极怠工”的问题,让干部“下而服管”。推进领导干部能下,根本目的在于推动干部整体素质“能上”,必须及时跟进干部的下后管理,最大程度地关心鼓励干部。现实中部分干部下后不好管、不服用,心态上消极、状态上摆烂,总想着反正都下了,那就站桩度日,不想为、不作为,这其实完全违背了“能上能下”制度的根本初衷。组织部门要第一时间为下的干部注入“有严有爱”的强心剂,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做好严管工作,切忌让下的干部淡离组织视线,要坚决“不放手”“不松手”,对下的干部建立专项档案,按照同等要求、严格管理,定期开展“复检”,持续跟踪了解思想动态和工作状况;
要突显“温度”,进行真心实意的谈心谈话,及时疏导干部的不良情绪,把思想谈透、问题谈清、意见谈明,让干部吃下“暖心剂”“定心丸”,逐步打消顾虑、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以积极心态投身到后续工作中。
要完善考核,分类解决“一下了之、躺平摆烂”的问题,让干部“下而有为”。其实“下”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以“下”的压力撬动“有为”的活力。通过不断健全的考核制度,让下的干部再次进行“优胜劣汰”。通过对下的干部进行“回炉”锻造,做到过而匡之、患而救之、失而革之,真正构建良性的干部队伍结构。组织部门要加强完善下后干部的考核办法,鼓励下后干部主动“揭榜赛马”,并结合蹲点调研、常态监督,从工作业绩、实践能力、群众认可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考量,对吸取教训、积极工作、表现良好且符合任职要求的,适时向上调整,因人而异进行重新安置,让其参与到中心工作调研、一线项目建设等重点任务中,让他们再次发光发热,赢得组织的认可;
对于积极鼓励、严管约束后,依然“教而不改”“躺平摆烂”的干部,要严肃处理,坚决亮剑动硬,根据情节轻重,采取调离岗位、免职、降职等方式进行调整,并通报“不作为”的典型案例,对整个干部群体起到警示教育作用,杜绝以“下”为借口而扰乱干部队伍良好风气的行为,真正推动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
以组织担当照亮复兴征程
近日,A总书记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现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要有新担当新作为。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使命需要新作为。各级组织部门要深学细悟A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准确把握新时代组织工作的新使命、新任务,忠诚履职、常抓不懈,以组织担当照亮复兴征程,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坚持大抓基层,以组织优势凝聚奋进力量。“治国安邦,重在基层;
管党治党,重在基础。”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肌体的“毛细血管”,也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只有把基层党组织筑牢、基层党员队伍管好、党组织覆盖面拓宽,其威力和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选优配强党组织带头人、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等方式,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要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推动党内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管理更加严起来、实起来,注重把各方面先进分子和优秀人才吸收进来、组织起来,严肃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增强党组织肌体活力,让组织体系的“经脉气血”更加畅通。要着力消除党组织设置的空白点,加强“两新”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扩大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将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组织和人群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
秉持选贤任能,以正确导向锻造过硬队伍。“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各级组织部门要落实好干部标准,着力把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好用好,树立正确鲜明的用人导向。要坚持忠诚首位,把那些政治过关、信念坚定、作风过硬的领导干部选出来、用起来,坚决将政治上的“墙头草”“骑墙派”“两面人”拒之门外,确保选出来的干部政治上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要坚持实干为上,大胆使用在重大斗争中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干部,以鲜明的“风向标”增强干部干事创业信心动力,释放“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带动效应。要坚持以廉为本,大力培养选拔严于律己、作风过硬的好干部,既察“八小时”内、又看“八小时”外,既察实绩潜绩,又看口碑形象,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了解干部工作和作风情况,真正把清清白白为官、干干净净做事的人选出来。
做好育才聚才,以人才集聚提振发展动能。“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各级组织部门要坚持“引育留用”全盘筹划,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以人才集聚赋能高质量发展。要千方百计“引”才,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意识,诚招人才“千里马”,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等领域按需列单、精准引才。要因材施教“育”才,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培养计划、搭建干事平台,有计划、分批次把人才选派到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增长才干。要真心实意“留”才,健全人才培养联系制度和激励保障制度,常态化倾听摸排人才需求,在学习、生活上联系帮扶,不断提升人才归属感、获得感。要人岗相宜“用”才,坚持“人岗相适、以事择人”的原则,充分考虑人才在成长背景、从业经历、认知特点的差异,因事择人、因才施用,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各类人才活力。
用“心”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组工答卷”
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强调,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赶考路上,组工干部要置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秉持为民初心、坚定创新信心、永葆坚韧恒心,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组工答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留下组工干部的奋斗足迹。
秉持“舟行千里定于锚,浪掀万丈稳于心”的为民初心。“山雄有脊,房固因梁。”从南湖“红船”开启奋斗华章到井冈山红旗映照革命初心,从百团大战伟大壮举到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从沿海一带建立经济特区到提出和阐述伟大的中国梦……历史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繁荣和富强。广大组工干部作为推进落实组织工作的中坚力量,要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带头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主动深入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和干劲,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不断提高工作成效,照亮为民服务之路,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坚定“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的创新信心。创新既是组织工作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实现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新时代新挑战新要求,如果一味求稳而不求进、守旧而不思变、怕错而不干事,就难以推动组织工作在攻坚克难中创新发展。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强化创新意识,破除思维固化、视野局限,摒弃事事“寻惯例”“找拐杖”的习惯,以学促用、以学促行,争做组织工作的“业务通”和“多面手”。要优化创新路径,运用好调查研究这个根本方法,从群众的智慧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化水平。要结合本地实际,自觉用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创新要求落实到组织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做到组织工作发展到哪里,创新实践就跟进到哪里、保障到哪里。
永葆“千磨万击还坚劲,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坚韧恒心。组织部门作为党委抓党的建设的重要工作部门,承担着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重要职责,其工作政治性、专业性、原则性强,这不仅要求组工干部在走好群众路线中厚植为民情怀、勤于学习思考中提升创新能力,更要在担当作为中永葆坚韧不拔的毅力。做好组织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组工干部要始终践行“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这十二字要求,不畏惧前进的困难,主动锤炼自我本领,在新时代勇闯“娄山关”“腊子口”,以“知难不畏难,知险不惧险”的干劲,坚持高标准、追求高质量,不遗余力务实功、求实效,坚持不懈选干部、聚人才、抓基层,用心做好每一次的工作,在完善工作机制上实现新突破,不断提升群众的满意度,推进新时代党的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
用好“连环招”破解党员教育“三不”难题
党员教育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工作和长期战略任务,加强党员教育对激发党员先锋示范作用,对推进党组织创新发展起着重大意义。新形势下,各级党组织要紧跟时代发展“节奏”、摸准党员需求“脉搏”,用好“连环招”破解党员教育困境,让党员教育出新意、接地气、有成效。
教学模式上出“妙招”,破解“送不到”难题,推动党员教育“出新意”。当前,农村党员呈现结构复杂、年龄老化、文化水平不高、流动党员比重大等现象,一些地方党员教育做不到党员全覆盖,一定程度影响了党员教育质效。要想破解教育信息“送不到”的问题,不妨结合乡镇农村党员实际情况,针对老年党员多、农村住宅分散、交通条件不便利、学习教育集中难等情况,通过以讲、问、分享等的形式,由党员讲师将教育信息送到家门口,以“庭院党课”为载体,告别传统课堂的“固定式”授课,打造灵活多样的流动讲堂。同时整合本土师资力量,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推出一批科技型人才、驻村干部、“土专家”、“多面手”,组织专家技术团队下沉一线为农村党员带来最新的种植方法和技巧,使教育信息面对面传达让大家听得懂、学得会、记得牢、用得上,进一步提高种植技术和发展潜力,提升全乡科学文化素质。
语言转换上出“实招”,破解“听不懂”难题,推动党员教育“接地气”。A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党员和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因此,不妨选派优秀驻村工作队员、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组建“红马甲”宣讲队,发挥民族团结志愿服务队作用,运用“土语言”“大白话”,通过讲故事、作比喻,全景式宣讲阐释党的20D精神实质、科学内涵。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远教站点等宣传文化阵地,常态化举办农家红色读书角、庭院党课、党的声音进万家等“红马甲”志愿宣讲活动,把官方语言转换成民间和民族语言,把理论语言转换成口头语言,将博大精深的政治理论“大餐”烹制成广大党员可口爱吃、容易消化的“家常便饭”。
实践运用上出“硬招”,破解“用不上”难题,推动党员教育“出成效”。“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A总书记一贯推崇实干,要求党员干部坚持“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创造出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要组建乡村振兴“顾问团”、基层治理“热点”、电商兴农“带货团”等,引导党员干部紧跟发展大局,扑下身子,深入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土地流转等“实战课堂”学以致用,结合党员设岗定责、承诺践诺等活动,鼓励党员立足岗位“办实事、谋发展、做奉献”,让党员在“实践课堂”中提升干事创业硬本领,不断以实干实绩检验党员教育培训“成色”,切实推动党员教育成果的转化应用,打破党员教育“光讲不做”的“怪圈”。
在乡土大地上写好人才“大文章”
A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要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素养,育好用好乡土人才,促进乡村人才振兴”。近年来,人才对激发乡村振兴内在活力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各地纷纷出台乡村人才赋能计划,力争在广袤乡土大地发掘培养更多“民间高手”。但个别地区将乡村人才工作做成了“一锤子买卖”,在引才上“大显神通”,却不注重人才队伍整体规划以及人才培养留用、服务保障。广大人才工作者们要坚持人才“引育留用”四力齐发,久久为功,深耕厚植人才沃土,助力乡村人才事业结出丰收硕果。
谋规划,绘蓝图,创新开源引入乡村人才“春江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焕发乡村人才活力非一朝一夕之功。人才工作者们应坚决走出“无人可用”的认识误区,树牢“人人可以成才”的理念,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紧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运用系统思维和全局视角对人才的“引育留用”进行深入统筹规划,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乱发力”。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深入开展乡村人才资源调研工作,不当坐而论道“漫谈客”,走到田间地头、拜访乡村企业,列好乡村产业人才需求清单,谋定乡村产业发展新“蓝海”,用好柔性引才“利器”,建好专家带徒“桥梁”,实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组合拳”,吸纳专业对口的优秀人才,建好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振兴人才池”。
盘存量,强识人,因地制宜打造乡村人才“凤还巢”。要培养一支干事劲头强劲的乡村人才队伍,既要注重“引增量”、也要强化“盘存量”。“欲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开发乡村人才资源应摈弃“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定式思维,利用好本土人才在方言沟通、乡情牵挂等留乡自有优势,壮大本土乡村人才队伍。广大人才工作者应坚持“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的责任担当,注重对引进人才的后续对接,不当“甩手掌柜”。搭建好产才对接平台,利用大数据资源建立包含乡村技能人才、科技人才、高素质农民在内的人才信息库,按照行业、层次进行细致分类,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做好产业与人才的牵线搭桥工作。根据人才缺口情况,探索系统化、定向化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技能指导、实战实训等方式重点培养一批乡村振兴带头人,统筹活用各类人才资源。
建家园,优环境,舒心减负打造乡村人才“生态圈”。做优做强生态聚才,增强新引进人才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是乡村人才工作的重要一环。“要留人乐业,先保障安居”,住房是影响青年人才长期择业的重要因素。对比城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活便利程度不足。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备的地段规划好、建设好人才公寓、保障性公寓,解决乡土人才的过渡性住房问题,展示留才诚意。公共服务软环境的打造是乡村人才工作的重要评价指标,人才工作者们要在医疗卫生、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人才重视的“关键小事”上下足功夫,让人才服务兑现过程中少一些“排队办”“等等办”,多一些“一键办”“码上办”,在乡镇基层便民服务大厅打造好乡村人才“急难愁盼”业务专窗,强化人才服务专员业务培训,确保人才服务体系建设联动衔接,上下贯通,让乡土人才享受更加便捷暖心的服务,打造出“水深鱼知乐,林茂鸟知归”的乡村人才“磁力场”。
找准“支点”把握乡村振兴“力量流动”
A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提高新时代党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地区要贯彻落实A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科学把握新形势下抓D建促乡村振兴的规律,充分挖掘利用本地红色资源,不断提升D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效能,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找准组织振兴“出发点”,把引领力量流向攻关处。“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有社区党委班子坚强有力,才能认真落实党组织的各项要求,有效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选好党组织“一把手”,通过“自荐公选”“两推一选”等方式,把熟悉乡村情况、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党员干部及时选拔到党组织领导岗位上来,把心系群众,讲奉献、讲公心的党支部书记培养成懂政策、善经营、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把文化程度较高、有一定工作经验、热心工作的干部选配到基层工作者队伍岗位上,真正选出众望所归的“领头雁”“当家人”,把支部建强,把合作社组织好、管理好、发展好,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才能顺民意、得民心,更能放大带动一片、带富一方的能人效应。
找准生态振兴“关键点”,把绿色力量流向发展处。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始终以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要以铭记革命光辉历史、承红色记忆、讲好革命故事为主线,创新“红色教育+红色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模式,凝聚红色力量。要坚持从乡村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出发,科学确定产业定位,分类明确主动方向。对于已经成型的产业,注重做好“固本提质”文章,坚定不移抓好巩固提升;
对于正在创新推进的产业,注重做好“有中生新”文章,与时俱进抓好改进完善;
对有发展潜力的空白领域,注重做好“无中生有”文章,集聚各方力量进行探索实践,打造一批根植于农业农村、农民主办创办、彰显地域特色的乡村产业集群,真正用“红色生产力”为乡村振兴“健体”。
找准人才振兴“切入点”,把关键力量流向紧要处。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然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当前仍突出存在农村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人才福利待遇不高,人才利用率不足,乡村之间发展不平衡等诸多“棘手”问题。因此,各地区要聚焦人才振兴需求,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号召力,筑牢乡村振兴的智力基础。要注重打好政策牌资源牌,围绕事业平台、薪酬激励、服务保障等方面拿出有竞争力的制度安排,把有意向到农村投资兴业、有意愿回报家乡的人才吸引过来。要重视培育本土人才,不断激发本土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持续加大“三农”领域实用人才培养,抓好农民企业家、致富带头人、新型经营主体培训,搭建农业科技站所、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创业带富基地、专业合作社等锻炼平台,择优遴选优秀乡土人才到对口高校进行定向培养,补齐乡村人才工作的短板弱项,提升乡村人才工作效能。
执农耕文明之“笔” 绘乡村文化振兴“新颜”
A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拥有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必须确保其根脉生生不息,做到乡村社会形态完整有效,文化基因、美好品德传承弘扬,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广大农民自信自强、振奋昂扬,精神力量充盈。四川是农业大省,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A总书记先后多次来到四川考察调研,亲自为四川发展掌舵领航、把脉定向,赋予了四川“要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的历史使命,我们高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把传承发展农耕文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路径,赓续农耕文化,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
传承农耕文化,用心留住乡村记忆
农耕文化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近年来,高县深入挖掘川南农耕文化精髓,按照“因地制宜、继承传统、适应时代、培育特色”的原则,在大小村落建立乡村史馆、修复古建遗存、复原民俗活动,通过点滴细节展示农村丰富的历史传统,创新融入式、场景式、沉浸式的方式,让农耕文化在新时代通过新形式绽放光彩,成为高县乡村振兴发展最强的“底气”“骨气”。以庆符镇小靖村为例,该村在民房墙体上,彩绘田园、乡村、插秧、耕田、放牛、收割等特色农味画;
在一座座农家小院里,修建了村史馆、农耕农具展示馆、农耕文化艺术馆、农耕文化体验馆,引导将勤劳智慧的农耕文化与农业农村发展相结合,从精神源头强化了本土乡村文化的“文化基因”,加快了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县步伐。
强化情感认同,用情激活文化底蕴
农耕文化传承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源泉,也是乡村的独特资源和优势。高县结合本土农村的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和生态特色,不断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成功让传统村落、山水田园、文物遗迹融入民众生活日常,现在已打造了多个较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同时也唤起了民众的族属亲近感、文化认同感,让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群众的共识。以来复镇大屋村为例,该村兴建文体广场、组建乡土文艺队伍,积极开展舞草龙、打糍粑、推豆花、踩高跷、犁秧田等农耕文化、乡村民俗活动,努力打造“以文引领、以山起势、以路串景、以景活业”的融合发展文旅圈,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文化气息”,更使传统村落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旅游打卡圣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的消费热点,让乡村振兴既“塑形”,更“铸魂”。
融入生产生活,用爱传递文明之风
乡村家风文化是乡村农耕文化的“根”与“魂”,深入挖掘本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家风文化、道德规范,对进一步凝聚人心、教化群众、纯化民风起着至关重要的重要作用。高县聚焦以“家风”促“乡风”,为乡村振兴“铸魂”,高质量开展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十大行动”(自治组织健全行动、文明创建深化行动、先进典型培育行动、村规民约完善行动、家风家训展示行动、特色文化品牌建设行动、志愿服务普及行动、城乡结对共建行动、环境卫生洁美行动、文明新风传播行动),以家庭为单位,全方位用家风家训凝聚人心、规范市民行为。打造建成一批家风家训馆,在传统节日里“晒”家训、树家风、亮乡风已成为高县一道特色文化风景线。以胜天镇安和村为例,该村顺应时代特征和社会需求,充分发挥农耕文化优势,通过开办本土文化讲堂讲村史、地方名人、先进人物及道德模范人物学习和事迹展示等活动,深入挖掘本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模范,唤起广大农民修身律己、诚信明礼、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进而培育了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拓宽文化载体,用力打造文旅品牌
打造农耕旅游,文化旅游,是将农耕文化发扬光大、广泛传播的有效方式,只有把农耕文化做好创造性转化,才能为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高县聚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坚持“全域化推进、全景式打造、全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充分挖掘本土农耕文化内涵,突出品牌差异化,持续打造“请春酒”“文昌宫灯会”“酒都夜宴”等民俗文化特色品牌,把最原始、最质朴、最真实的高县农耕文化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展示出来,让游客切身感受到高县农耕文化内涵,深刻领会农耕文化深远影响。留住乡愁的同时,提高旅游舒适度,让游客“愿意来”“玩得好”“带得走”,进而达到以文塑旅,以旅致富的目的。以庆岭镇桥坎村为例,2022年,庆岭春酒文化旅游收入超1000万元,“庆岭造”产品远销省内外,仅电商销售收入超110万元,实现了“家门口”创业致富。
抓牢三个“关键词” 让组织建设添“三色”
党的力量来源于组织,组织的根基处在基层。要想在基层添彩,就要立足组织根基,围绕“一个阵地”“一片叶子”“一线人才”三个关键词,融合发挥“D建红”“发展绿”“乡愁古”为一体的区位优势,以踔厉奋发的姿态绘就乡村振兴崭新画卷。
赓续红色血脉,打造“一个阵地”,让D建底色更“红”。基层组织建设不仅要抓好“头雁”,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抓D建、抓治理、抓发展、抓服务的能力素质,发挥先锋骨干力量;
也要筑牢“阵地”,在阵地建设、氛围营造上发力,让“头雁”有力可施,让“群雁”有家可回。要抓实D建示范核心点位创建,瞄准靶心,精准施策,规范提升党群服务中心,推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为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农村党员群众的主阵地。要在“D建红”“阵地红”上禀赋“传统红”“革命红”,深耕发扬红色文化,延伸“红色版图”,因地制宜打造红色教育研学基地、DS学习教育基地、党员干部实训基地,通过“实地约课+网络授课”“典型案例+现场教学”等形式,围绕主题教育指示要求开展“D建+干事创业”“D建+基层治理”“D建+为民服务”等专题教学,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准度、深度、广度,厚植党员为民情怀,涵养干事初心。
积聚产业动能,培育“一片叶子”,让发展底色更“绿”。评价党组织建设是否落到实处,必须要立足在是否富民增收,是否切实提升村民的参与感、幸福感上。要把“实”字摆在突出位置,将组织建设与实绩挂钩,以发展成效倒逼政策源流。因此,要牢牢树立“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理念,将“一片叶子”同“一方水土”紧密结合,写好生态产业、特色文旅等“土文章”,以创建“D建+乡村振兴”“D建+特色产业”“D建+生态旅游”为抓手,统筹优势资源、集中优势力量,着力围绕“一片叶子”,既要“松土施肥”推动传统产业固本强基,也要“修枝散叶”供给新兴产业源头活水,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人才操持、技术维持实现“多点支撑”,推动本土产业聚叶成树、聚沙成塔,以全方位灌溉实现多产业融合,打造绿色、质优、生态、有机的D建农产品品牌。
坚持党管人才,着眼“一线人才”,让乡愁底色更“古”。A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不动摇。组织建设离不开人的建设,离不开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因此,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时刻把眼光聚焦到人才队伍身上,做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当好一线人才、科研院所的“前哨岗”和“后勤部”。要以古韵乡愁、亲情纽带为线索,树立“内搭平台,外联老乡”理念,既要传播“家乡声音”,也要收集“游子诉求”,密切关心关注一线人才的“念家切”“思乡情”,打造涵盖本土特色、围绕中心工作、推动组织建设的人才交流平台。要坚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势互补、协调促进、互通共赢的原则,凭借外出引才和就地引才等人才引进机制,对人才分级管理、分类指导,不断完善人才作为平台、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推动形成人才返乡创业热潮,为D建引领乡村振兴激荡一池春水。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