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4篇)有关于基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等主题材料汇编(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基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强化政治治理效能及实现预算管理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不仅涉及面广,而且难度也相当大。尤其是区级作为中央、省市级与乡镇的连接点,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区级经济的发展质量会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关键的影响。基层财政的管理运行质量对其治理水平和经济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而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则直接反映了财政系统的运行效率及效能。
自20xx年x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出台以来,财政部陆续发布《中央部门预算绩效运行监控管理暂行办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等多项制度、办法。在财政部积极有力的推进和带动之下,各地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进程不断加速,xx省第一时间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出台全面落实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印发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三年行动计划,以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方式系统推进改革,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集中财力办大事财政政策体系和资金管理机制,全面开展部门整体绩效预算改革,率先实现预算与绩效管理一体化,“三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初步建成。
作为“xx模式”的重要贡献者之一和改革创新热土的xx省xx市xx区,随着税收优惠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减税降费工作大力推行,土地市场持续低迷,区级财政收入受到一程度的影响,导致财政支付压力与日俱增,再加上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近年来更加重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希望通过加强基层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来减少低效无用资金,以此提升财政系统的整体运行质量,发挥其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重要领域的“推进器”功效,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总体框架
(一)基本思想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建设,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实现预算管理方式上的突破创新,以“客观有序、科学规范、约束力强”为目标进一步构建预算管理制度,形成以结果为导向、强化责任约束、注重成本效益的创新管理模式,以此来促进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使用效益不断提升,努力重塑民营经济新标杆,积极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为地方加快转型跨越、精彩蝶变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目标
按照总体上进行设计、统筹上进行兼顾的大方向,遵循“重点有突出、推进很全面、约束很有力、公开透明且规范”的原则,发挥绩效对构建财政政策体系的目标导向作用、对推进资金管理机制建设的结果导向。打造全方位的绩效管理运行机制与多领域的绩效管理体系,形成有目标的预算编制、有监控的预算执行、有评价的预算完成、有问责的结果应用。为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一体化提供保障,强化对资金统筹调控的能力、促进财政资金聚力增效,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方案措施
一是全力打造预算绩效管理“全方位”新格局。绩效管理深入到地方收支预算中,拓宽绩效覆盖范围。以资金效益、项目数量、政策质量为抓手,有效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综合评估项目资金投产比、现金流情况及资金使用效果,并进一步加大预算管理及统筹力度。根据地方发展规划、行业发展目标及各部门单位工作职责进行综合统筹考虑,以成本效益、资金管理、绩效产出为核心,建立包括但不限于收支平衡、运行情况、管理效能、履职水平、可持续发展、社会影响面及满意度等多方面、全方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促进部门预算分配、奖惩制度与单位整体绩效水平挂钩。二是大力构建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盖”新体系。预算绩效管理应全面覆盖四本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国资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事前精准开展绩效评估,尤其是新项目开展情况、重大政策出台情况、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确保项目实施可行、立项必要、绩效合理、资金经济、投产比可控,并将重点评估因素作为项目开展、资金申请的依据。全面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点投资等“三重”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实际应用,形成绩效监管问责机制,严肃查处财政资金低效无效、造成重大损失浪费的行为。三是持续构建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新机制。要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实干目标,就要以绩效为核心,加快推进财政政策体系、资金管理机制的建设和创新。全面优化预算管理流程和制度,完善从预算编制到执行再到监督的各项环节。进一步优化各业务流程,特别是事前绩效评估、目标管理、运行监控和评价管理等环节,将其深度融入到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一体化预算与绩效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使内控制度实现科学合理、动态调整、细化量化、可比可测、共建共享的目标。以行业和领域为分类标准,进一步优化预算项目设置规范和支出标准体系。
(四)组织保障
坚持党领导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财政部门需发挥协调组织作用,在本地区域深入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研究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案,确保制定具体明确、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单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和内部组织构架提供指导和保障。在党组织全面领导下,各部门单位需组织领导对本部门单位预算绩效工作,充沛内部管理人员,优化基层单位和资金使用终端预算绩效的管理。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成果应用,增“绩效影响”
建立“挂钩”机制,与预算的安排、目标、监控、评价挂钩,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大范围内将财政资源配置端与预算绩效相融合,使得绩效管理的硬约束得以强化。对各项财政资金使用安排的各类项目进行资金动态“穿透式”监管,跟踪监测资金绩效,及时纠正偏差,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以深入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深化各预算单位主体责任意识。如20xx年,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共核减当年预算指标x.xx亿元。构建多部门绩效评价联动机制,会同人大、纪检监察等单位筛选重点政策和项目展开绩效评价工作,xxx个自评重点项目的复评工作已于2022年全面完成,涉及评价资金x.xx亿元,增幅达xxx%。首次开展低效工程绩效评价,对xx个单位共xx个工程项目进行评价,发挥“以评促管”作用,促进预算管理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双提升。针对绩效评价结果部分“良”和“中”的支出项目共核减预算资金xxxx万元。在开展2023年预算审核时,遵循全面、客观的原则,从四个维度优化绩效目标和预算安排,经审核共核减项目预算资金x.xx亿元,有效有力地将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进行高度融合,有效压减不合理支出,挤干项目“水分”,让绩效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严控投资总量,铸“成本控制”
出台《xx区级预算事前绩效评估管理办法》,设计好“钱”与“事”的相关决策流程,让事前绩效评估及审核在适当的决策环节发声,发挥参谋部的作用。该办法明确了事前绩效的评估主体、内容方法及程序等事项,要求重点项目、民生实事项目必须将预算绩效审核关口前移,有助于更好地让财政部门全面了解预算单位的绩效组织管理、项目实施计划、绩效环节评估等情况,从而合理地安排预算资金,提高财政资金预算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权威性。结合政府投资项目特点和项目生成决策机制,从项目可行性研究环节入手,进一步加强明确事前绩效评估的对象、节点、方式和结果运用,将事前绩效的要求融入政府投资项目前期研究的全过程,事前绩效评估与项目可行性研究同步开展、同步完成、同步审查。通过系统改革,打破以往部门“先圈钱再定项目”的保基数做法,强化“先谋事再谋钱”,从“被动买单”向“主动服务”转变。
(三)重塑追加机制,强“资金效益”
针对xx区资金追加情况仍存在项目较多且分布零散,执行率、绩效情况均不佳等情况,不仅出台全面预算绩效管理、严格财政支出管理等一系列实施意见和操作办法,更是重拳出击发布《xx区预算追加管理办法》,明确所有的预算追加事项于每年x月一次性由区长办公会议集体研究通过,并纳入预算调整提交区人大常委会审批。要求区级各主管部门应细化绩效目标和资金测算,提出资金用途、补助对象、分配办法和实施期限等建议,对追加的新增重大政策和项目组织开展事前绩效评估,评估意见同新增政策一并按规定提交区委区政府决策。2022年全区单位申请追加xx.x亿元,核定追加x.xx亿元,核减率达xx.x%。
(四)防范债务风险,谋“持续发展”
xx区将绩效理念引入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中,通过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全周期管理模式,把专项债券的法律法规与实务工作、绩效管理充分结合,开展全生命周期规范化监管,出台《xx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试行)》,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项目储备、申报与发行、资金拨付与使用、预算管理、项目建设运营、还本付息、绩效与监督等x大内容进行规范,有序推进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严格实施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压实绩效责任。坚持将专项债券信息披露贯穿项目发行到债券偿还的全过程,倒逼各部门、单位从“要我有绩效”向“我要有绩效”转变。因绩效工作到位和准备充分,2022年x个项目xx.x亿元专项债券发行成功。
(五)狠抓绩效考绩,促“效能提升”
为深化各预算单位的绩效管理理念,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20xx年起xx区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纳入区政府考绩中,出台系列预算绩效管理考核相关细则,按照绩效管理改革“小切口推动大转变”的思路,不断优化考核,将绩效与各单位考绩相挂钩,为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保驾护航的同时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引入了激励机制,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各部门能动性,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经过多年实践推进,xx区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得到有效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协力念好了绩效的“紧箍咒”,实现了预算管理的“硬约束”。
三、存在问题
(一)绩效意识有待加强
目前,虽然各预算部门基本已经形成绩效管理意识,但有个别单位粗浅地认为资金绩效、绩效使用管理等仅是财政部门的事情跟职责,依然停留在年末完成年初制定的绩效计划的认识层面,没有充分认识到资金使用部门才是资金绩效管理的主体单位,负有主要责任。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分配,轻管理”“重投入,轻产出”现象。部门单位的绩效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缺少“谁用钱谁负责、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能动意识。对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推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二)绩效评价基础薄弱
在实际操作中,绩效目标细化度、量化度、操作度均不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标设定不够科学、绩效编制比较粗略、评价指标缺乏可行性,比如有单位为了设定的绩效目标能顺利完成,设置高标准的绩效目标,造成事后绩效评价时因标准过高而不便评价,从而默认为已完成目标;
或者是采取刻意模糊设定的绩效目标,以便降低事后绩效评价的难度,导致目标完成率偏高。绩效管理数字化不足、模块跟模块之间关联度不够,在指标体系方面完善度不够,所设置的共性或个性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情况,特别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与审核,有时候并不能体现实际情况。绩效管理跟预算安排时间上难以有效衔接与真正挂钩,预算安排往往受到其他诸多现实因素的干扰及影响,这导致绩效结果难以实际应用到预算安排中,无法起到实质性决定作用,“无效必问责”难以落到实处。
(三)专业力量有待提升
在基层实际中,绩效管理专业力量薄、从事绩效管理工作的人员少之又少,专业水平更是参差不齐,专家库建设方面存在阻力。构建客观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对评价架构的准确性、客观性、公正性起到关键作用。然而,当前由于专业水平和组织保障等受限,在绩效目标的设定、监督评审、事后绩效管理等方面极不健全,导致专家库建设步履维艰。即使采用中介机构评审的模式,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能力良莠不齐,难以达到新时代绩效评价的要求。
四、意见建议
(一)提升绩效管理意识
为落实好“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预算管理要求,各预算部门单位需树立主体责任意识,强化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从绩效评价结果应用这一根本出发,多措并举实施绩效结果应用、促进预算管理、推进绩效信息公开等,有力地推进预算管理体制及绩效问责机制落地,确保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宣传,使各预算单位绩效管理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扩大绩效评价范围,不断增加实施绩效评价的部门数量和项目数量,让更多的单位参与到绩效工作中,让绩效评价更加注重评价实效,以强化部门单位的主体责任和绩效意识。
(二)探索绩效数字化建设
以“整体智治”理念,探索数字化财政绩效新模式,应抓住契机,加快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平台的建设,让绩效的事前评估、预警监控、结果应用和目标管理评价机制等模块同步嵌入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结算决算全过程。建立“态势感知、精准预警、主动推送、快速反应”日常绩效管理机制,促进预算和绩效、监督“三位一体”深度融合。以全面数字化改革为突破,牢牢把握管理与服务两个核心,通过数字化改革推进财政治理智能化、科学决策精准化、运行服务高效化,实现资金流、决策流、业务流、信息流、绩效流“五流合一”。
(三)加强镇街绩效管理指导
自20xx年以来xx区一直坚持对辖内财政所实施垂直管理,按照属地原则实施镇街财政分片管理,逐步推进基层财政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下一步,结合镇街反馈的年度预算绩效目标设置内容不清晰、绩效指标选取困难等问题,将以镇街财政所为纽带、以问题为导向、以服务促管理为目标,分析梳理镇街现阶段绩效目标管理薄弱环节,制定对象明确、针对性强的培训指导方案。将绩效目标重点审核、绩效指标体系建设与绩效目标编报指导有机结合,采取集中培训、现场交流和电话咨询等多种手段,引导镇街结合年度工作计划做好、做实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实现从预算管理源头提升财政资金管理绩效。
(四)注重中介评价机构监管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适时组建绩效监管专家库,加强中介机构或者是科研院所等第三方力量的评审水平。应开展预算单位绩效经办人、财会员工的绩效管理培训工作,逐步完善绩效管理机制,发挥绩效管理应有的作用。开发第三方机构管理平台,将第三方评价过程的业务数据、工作底稿纳入平台,通过信息化留痕,实时展现第三方机构参与绩效管理各项业务的开展情况。绩效管理科室等相关单位可审阅过程化数据并提供在线指导,实时把控评价工作进度和质量。评价结束后实施“买家”点评,由预算单位、绩效科、业务科室围绕第三方的报告质量、服务效率、沟通能力、满意度等内容,对服务质量进行一星至五星评分,也为后续第三方机构质量考核、择优采购提供决策依据。加强对第三方的指导和培育,尤其是对绩效评价从业人员的培养,在各类资质继续教育中充实预算与绩效管理的知识内容,创造第三方交流、合作的平台和渠道。
强化财政内控建设实践与思考
一、打造财政内控建设的“xx模式”
一直以来,xx省xx市财政局党组都高度重视财政内控建设,把完善内控机制作为创新财政管理的重点,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以全员定岗确责为基础,以“x+x”财政资金内控机制为重点,以“三系互动制衡”财政管理体制为支撑,以“x+x+N”财政内控制度体系为保障的财政内控管理体制。
(一)制度体系持续优化
1.优化“x+x”内控制度。20xx年,xx市财政局党组把建立财政内控制度提上日程安排,在对廉政风险和资金运行安全进行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完整的财政资金指标管理体系、严格的财政资金拨付程序、统一的非税收入管理模式、规范的政府采购流程四大制度为主体,以预警防范的内审制度和会计轮岗交流制度两大措施为保障的“x+x”财政内控机制,实现了“预算一个盘子、支出一个口子、收入一个笼子、创新政府采购”的监管模式。
2.优化“三系互动制衡”工作机制。20xx年,通过优化财政内部治理结构,构建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三系互动制衡”的工作机制,实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把财政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3.优化授权与执行分离、执行与审查分离机制。20xx年,通过完善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财政大监督体系建设为载体的内控制度体系,开展了财经纪律专项检查,对市财政局内部财务收支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建立了权责清晰、职能明确、相互制约、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实现了授权与执行分离、执行与审
查分离的约束制衡机制。
4.优化“x+x+N”内控制度。20xx年,按照省财政厅的统一部署,印发了《xx市财政局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结合财政工作实际积极研究和构建严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20xx年x月,xx市财政局全面完成了三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即x个基本制度,x个专项风险控制办法,xx个内部控制操作规程,初步完成了“x+x+N”内控体系建设。xxxx年,按照《省财政厅关于深化财政系统内控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结合机构改革后的实际情况,全面启动了财政内控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20xx年底修订完成。
(二)运管机制不断完善
1.加强组织领导。财政内控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主任,其他局党组成员为副主任,各科(室)、单位负责人为委员的xx市财政局内部控制委员会(简称“内控委”)。承担“内控委”日常工作的“内控办”设在财政监督局,办公室主任由财政监督检查局局长担任。各科(室)、单位设置内控管理岗和内控管理联络员,形成了分工明确、责任清晰、齐抓共管的三级组织管理架构。
2.注重宣传引导。xx市财政局先后多次选派科(室)、单位负责人以及业务骨干,到上海财经大学、北京大学集中学习,多次邀请省财政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内控专家给全局干部集中授课,着力营造“言必谈内控,行必思后果”的良好氛围,“资金安全、干部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同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内控理论研究,形成以《“八个必须”推动财政内控建设——以xx省xx市为例》为代表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可供借鉴的“xx经验”。
3.引导全员参与。牢固树立“大内控”“大监督”观念,既充分发挥财政监督部门内控“主力军”的作用,又注重调动全局财政干部积极参与内控建设与管理,把岗位责任、惩戒机制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确保全员参与、全程控制、全面覆盖、全部关联,真正让每个人都动起来,实现人人都是监督员,个个都是内控对象。
(三)内控执行全面加强
1.细化职责目标。坚持把财政内控工作作为抓D建、抓业务的重要抓手,作为实现财政管理目标、防范业务与廉政风险的重要保障手段。通过对整个权力运行环节进行全面搜索,对廉政风险进行全面排查,共查找了xxx个风险点,列入管控重点。同时,对每一个岗位职责都进行了界定、明晰和细化,使风险防控责任具体化、可量化、可考核,确保风险防控直达神经末梢,真正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2.严格监督检查。牢固树立“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意识,层层压实责任,狠抓内控执行。20xx年,印发《xx市财政局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办法(试行)》,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开始作为一项年度例行工作常态化开展。20xx年,印发《内控制度执行及财政资金安全监督检查办法(试行)》,监督检查的内容更加全面、检查的方式更加规范、检查的质量逐年提高。20xx年,印发《xx市财政局内部控制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和《xx市财政局内部控制检查办法(试行)》,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内控制度“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3.强化结果应用。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建立“三级考核评估机制”(自评、测评、考评),持续开展清廉机关建设,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内控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落实“一岗双责”。通过严肃内部监督检查,查找隐患、发现问题,切实将监督检查结果作为科(室)、单位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加大追责问责力度,将内控考核评价的成果转化为强化责任、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
二、财政内控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
xx市财政局内控建设经过xx年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距离“构建较为完备的内控管理制度体系、运转有效的内控执行体系、管控有力的财政风险防控体系、责任明确的内控管理运行体系”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内控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财政内控工作实施多年,多数财政干部对内控工作都有了一定认识,但距离“要我内控”到“我要内控”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少数财政干部还没摆脱“重视资金分配、轻视内部控制”的错误观念,还有极少数内控管理岗、内控联络员单纯认为内部控制工作仅仅是内控办的事,日常风险识别管控流于形式。此外,一些工作人员受“以和为贵”等传统文化影响,工作中怕得罪人,忽视了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导致内控制度执行打了折扣。
(二)内控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内控委、内控办自成立以来,各方积极围绕职责开展工作,强化宏观指导、密切协同配合、加大督办力度,各项财政内控工作有序推进,财政内控建设管理水平逐年提高。但由于内控办没有专职人员,各项工作只能由监督局负责内审业务的x名人员兼职,受日益繁重的监督检查业务牵扯精力,内控办日常风险事件的统计处理、考核评价、协调督办等工作只能见缝插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内控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内控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20xx年以来,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积极推进财政内控信息化建设,将信息化建设进程与内控信息化要求紧密结合,充分运用财政内部建立的各专业信息系统,加大对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以及机关运转等主要业务的信息化监控力度,干扰业务流程的人为因素逐年减少。但客观来讲,内控信息化建设水平还不高,信息采集和风险预警等技术手段应用还很有限。一方面,内控信息化平台建设还处于论证摸索阶段;
另一方面,财政信息化建设统筹协调机制还不够完善,引导内控办主动介入财政业务信息系统的前期规划和模块设计还不够,距离将财政业务风险识别控制精准嵌入财政业务信息系统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
三、进一步强化财政内控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财政内控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化和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财政内控建设面临许多新的变化、新的要求,必须坚持常抓不懈、持续强化。
(一)在推进财政内控与D建工作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
深化财政内控建设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贯彻落实A总书记关于财政工作重要论述的客观需要,必须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内控工作放到全面从严治党和财政中心工作大局中去思考谋划、去部署落实。要坚持把内控考核评价工作与“五彩D建”品牌创建、清廉机关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内控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业务管理的新变化、新要求有效衔接,与全方位监督制约财政核心权力的工作机制相匹配。同时,积极加强内控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紧密结合个人工作实际探索适应新时期财政内控特点的方式方法,提高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逐步适应内部控制新常态,从“要我内控”向“我要内控”转变,为全面强化财政内控建设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让内控建设真正转化为廉洁理财的内驱动力。
(二)在加强财政内控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功夫
当前,随着财政收支矛盾愈发突出,各类财政运行风险也在不断加大,如何实现开源与节流并举、提升资金绩效、化解财政风险,对财政内控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内控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充实加强内控办人员力量,至少确保x名专职人员负责内控办的日常工作,解决目前兼职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进一步优化调整各科(室)、单位内控管理岗和内控联络员,选配业务熟悉、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确保内控工作精准有效。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内控业务培训力度。财政内控工作专业性很强,要提升岗位风险识别处置能力,仅依靠个人工作经验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定期开展系统专业的集中培训。要扎实开展“财政业务建设年”系列活动,依托财政讲堂,定期邀请财政内控工作走在前列的兄弟单位或院校财政内控专家来襄进行辅导授课,阐释制度、传授方法,不断优化内控管理岗、内控联络员的专业知识结构,提升内控风险识别处置能力。
(三)在加快财政内控信息化建设上下功夫
信息化手段有助于实现实时、精准的内控机制,要提升财政内控的效率和水平,必须重视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要把内控信息化建设纳入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统筹考虑,通过数据比对、预警分析等信息化手段,达到对预算编制、执行等关键环节的内控监管,在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缩小人为裁量空间,达到简化流程、优化管理的控制目标。同时,积极研究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内控考核评价向“互联网+”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动态监控、全程留痕。同时,探索建立财政内控信息交流平台,方便加强同级之间的业务交流和对下开展远程业务指导,丰富完善财政内控案例资料数据库,通过信息共享、学习交流,促进财政内控行业水平整体提升。
(四)在加大财会监督检查力度上下功夫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为确保《意见》落实到位,维护会计法规准则制度的权威性,必须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督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全面做好财会监督检查工作。一是加大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力度。各级财政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会计监督检查,开展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执行情况专项检查,保障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顺利推进,确保政府会计准则顺利实施。通过查调结合,以点带面,围绕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加大调研力度,为完善政策和制度提供有价值的建议。二是进一步夯实会计监督工作基础。深入做好“互联网+监管”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相关工作,严肃查处会计违规行为,加大惩戒力度,以儆效尤;
建立会计监督检查台账和跟踪反馈制度,广泛听取意见,加大整改力度,做到立行立改。三是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检查成果利用。会计监督检查结束后,财政监督机构要深入剖析检查发现问题的成因,提出改进财政管理和完善制度的意见建议,并将检查结果和意见建议反馈给相关业务机构,业务机构将检查结果作为日常监督、完善制度、预算安排的依据,同时业务管理机构及时督促相关单位及时纠偏,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对内部检查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分析研究,制定修订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内部控制措施;
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制度,利用相关平台对检查处理结果进行依法公开,有效增强会计监督检查的吸引力和威慑力。四是注重监督成果综合利用,发挥考核评价作用。及时修订完善《财会监督工作考核办法》,严格内部工作考核,提升财政检查质量;
强化对各级部门财经纪律执行情况的考核力度,压实主管部门对下属单位的监督管理责任,推进部门高效执行财政财务制度。
新形势下银行的财务转型探索与实践(银行)
传统银行业务模式主要通过存款、贷款、汇款、信用卡等业务来实现盈利。然而,这种模式存在着以下几个瓶颈:首先,竞争压力巨大。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增加了银行的竞争压力,尤其是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对传统银行的业务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其次,风险管理困难。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运作方式,往往需要建立大量的风险管理体系,但这样的系统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而且管理难度较大。因此,在传统银行业务模式下,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最后,成本压力加大。随着市场的变化,银行面临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传统银行业务模式下,银行需要维护一系列庞大的设施和人力,这将进一步加大银行的成本压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新型金融业务逐渐崛起。这些新型金融业务主要包括移动支付、互联网银行、P2P借贷、数字货币等。这些新型金融业务的崛起,对传统银行业务模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比如,移动支付的出现让人们的支付方式更加便捷和快速,进而降低了人们使用银行卡的频率。而互联网银行则让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银行业务,节省了时间和成本。数字货币则更加方便了跨国汇款,降低了跨境汇款的成本。这些新型金融业务的崛起,已经迫使传统银行必须进行财务转型,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满足客户的需求。
一、银行财务转型的方向与策略一、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是银行财务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让银行的业务更加便捷、高效和透明,同时降低成本和风险。数字化转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银行应该通过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来提高业务效率、降低风险和成本,同时也要加强对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其次,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银行应该构建一个数字化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最后,实现数字化风险管理。数字化风险管理是数字化转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银行应该通过数字化技术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加强对数字化风险的监测和控制。
二、智能化转型
智能化转型是银行财务转型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智能化转型的目的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来实现智能化决策、智能化风险管理等目标。智能化转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智能化决策模型。银行应该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来建立智能化决策模型,以实现对客户的需求、市场趋势等进行智能化预测和分析,从而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其次,实现智能化风险管理。智能化风险管理是智能化转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银行应该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实现对风险的预测和管理,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最后,建立智能化服务平台。智能化服务平台是智能化转型中的关键环节,银行应该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实现对客户的个性化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三、创新业务模式
创新业务模式是银行财务转型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创新业务模式的目的是通过新的商业模式来实现业务的增长和盈利。创新业务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构建开放式平台。银行应该构建开放式平台,通过与第三方合作来提供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服务,同时也可以实现业务的扩展和增长。其次,推动跨界合作。银行应该与其他行业进行跨界合作,通过合作来实现共赢,同时也可以将银行的金融服务与其他行业的服务相结合,提供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服务。最后,实现增值服务。银行应该通过增值服务来增加收入来源,例如提供投资咨询、保险服务等,从而实现业务的增长和盈利。
四、社会责任转型
社会责任转型是银行财务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社会责任转型的目的是通过社会责任的履行来提高银行的品牌价值和声誉。社会责任转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银行应该加强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通过实现绿色金融、可持续投资等方式来履行社会责任。其次,推动金融扶贫和脱贫。银行应该积极参与金融扶贫和脱贫工作,通过提供贷款、投资等金融服务来支持贫困地区和人群,履行社会责任。最后,加强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银行应该加大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的参与力度,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等方式来履行社会责任,提高银行的品牌价值和声誉。
银行财务转型的实践
银行财务转型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下是银行财务转型的实践案例:
一、xx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实践
xx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工商银行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了数字化服务平台和数字化风险管理系统,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办理和风险的准确控制。同时,工商银行还加强了对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和创新,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提高了业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二、xx银行的智能化转型实践
xx银行在智能化转型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xx银行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了智能化风险管理系统和智能化客户服务系统,实现了业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同时,xx银行还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增值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体验和满意度。
三、建设银行的社会责任转型实践
建设银行在社会责任转型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设银行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金融扶贫和脱贫、加强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等方式来履行社会责任,提高了银行的品牌价值和声誉。
一、银行财务转型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一、技术和人才的不足
银行财务转型需要依靠新的技术和人才来实现,但是目前银行在技术和人才方面存在着不足的问题。银行需要加强对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技术和人才的水平和能力。
人才是实现银行财务转型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在新形势下,银行需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适应新业务需求的人才队伍。具体措施如下:引进优秀人才。银行应积极招聘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尤其是对新技术和新业务掌握能力较强的人才,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方向的人才,以及具备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等能力的人才。提供培训和学习机会。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培训和学习机制,帮助员工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知识储备,增强员工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银行还应鼓励员工参加行业会议和交流活动,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和交流能力。建立激励机制。银行应该建立公正、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奖励和提升,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加强团队协作。银行应该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沟通,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团队文化,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合作能力。
二、监管和风险的压力
银行在财务转型过程中面临着监管和风险的压力,需要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同时也需要与监管机构进行密切合作,共同推动银行的财务转型。加强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银行需要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加大投入,推进各项业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银行还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改善客户体验。银行需要从客户需求出发,加强服务创新,改善客户体验,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通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体验。提升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银行财务转型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因此,银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财务转型的顺利进行。具体措施如下:建立风险管理机制。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监控、风险报告等环节,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加强内部控制。银行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审计、合规、反洗钱等机制,确保业务合规性和安全性。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银行应该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培训和教育等方式,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建立风险应对机制。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包括应急预案、灾备方案等,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情况。加强监管合规。银行应该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监管和合规要求,确保业务操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三、竞争的激烈
银行面临着来自同行和其他行业的竞争,需要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研究,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推进合规和社会责任。银行需要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监管和合规要求,保证业务操作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同时,银行也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银行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高技术水平和人才的能力。
(2)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与监管机构进行密切合作,共同推动银行的财务转型。
(3)加强市场分析和研究,提高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4)加强品牌建设和社会责任履行,提高银行的品牌价值和声誉。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银行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行财务转型。银行财务转型需要从传统的资产经营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借助新技术和业务模式提高运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同时履行社会责任,提高银行的品牌价值和声誉。银行在财务转型中面临着技术和人才的不足、监管和风险的压力、竞争的激烈等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应对。总之,银行财务转型是银行在新时代下的必然选择,需要加强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对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加强市场分析和研究,加强品牌建设和社会责任履行,实现财务转型的目标。只有这样,银行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财务转型已经成为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新形势下,银行需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推进财务转型,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银行财务转型需要重视创新和发展,注重人才培养和激励,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银行财务转型的核心是数字化和智能化,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更高效、更便捷、更安全的服务,进一步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银行也需要在保障信息安全和防范风险方面做好充分准备,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银行财务转型将进一步加速和深化。银行需要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数字化转型能力,不断优化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期望,同时不断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银行财务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银行需要关注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加强技术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银行也需要注重风险管理和控制,加强合规和社会责任,为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
坚定不移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
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强调,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加大对行贿行为惩治力度,营造和弘扬崇尚廉洁、抵制腐败的良好风尚。
近年来,xx省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持续加大对行贿行为的惩治力度,形成强大震慑,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从xx省纪检监察机关近三年查处并移送审查起诉的行贿案件来看,一些行贿人不收敛、不收手,多次行贿、巨额行贿、向多人行贿,想尽办法“围猎”领导干部,以达到攫取巨额利益的目的。同时,在打击行贿犯罪过程中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也存在错误认识。有的片面认为反腐败首要任务是惩治腐败分子,行贿人不是查处打击的重点,存在“重受贿、轻行贿”“重调查、轻处置”的倾向;
有的将打击行贿犯罪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对立起来,认为打击行贿犯罪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和当地经济发展,主张网开一面;
有的认为打击行贿犯罪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事,对该承担的监督责任一甩了之,对管辖范围内发生的行贿犯罪视而不见。如果这些错误认识继续蔓延,无异于在一定程度上纵容行贿犯罪,势必影响反腐败斗争综合效果。
行贿是腐败行为的重要诱因,是腐败蔓延的重要推手,其危害性是全方位、深层次、多方面的。受贿和行贿是一体两面,行贿人“围猎”是政治生态的重要污染源。行贿人“围猎”党员干部无孔不入,一些地方单位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不仅自己被“拖下水”,其他干部也随波逐流,导致出现行业性、系统性腐败,这是当前腐败增量仍有发生的重要原因。行贿犯罪严重损害党和国家的利益,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员干部收受贿赂后,在推动政策落地、安排项目资金时,不是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而是看谁利益输送的更多,导致大量资金没有真正用在促进经济发展上。而行贿人贿赂出去的钱物都会想方设法弥补回来,有的拿到工程项目后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甚至直接转包分包、抽取利润,实际用到工程建设上的资金大打折扣,最终损害的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行贿犯罪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带坏党风政风,败坏社风民风。行贿人的不正当获利手段,本身就在破坏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正气不彰,歪风邪气就会盛行,势必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就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深刻认识行贿犯罪的政治危害,坚定不移推进受贿行贿一起查,彻底斩断“围猎”与甘于被“围猎”利益链、破除权钱交易关系网,决不让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被“围猎”和腐蚀的工具。
要坚持从政治上看、从政治上抓,突出重点、精准打击行贿犯罪。行贿的对象是党员领导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本质上就是政治问题,必须从政治上来看待。要自觉将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置于大局大势中来思考和谋划,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力度效果,对危害一方政治生态、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行贿犯罪给予精准打击、严厉惩治。当前,尤其要重点关注多次行贿、巨额行贿以及向多人行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
对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行贿;
在国家重要工作、重点工程、重大项目xx贿;
在组织人事、执纪执法、生态环保、财政金融、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帮扶救灾、养老社保、教育医疗等领域行贿;
实施重大商业贿赂等情形,该立案的坚决立案,该处理的坚决处理,持续释放零容忍的强烈信号。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始终,依规依纪依法查办行贿案件。思想政治工作是突破受贿行贿案件的锐利武器。当前,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问题越来越多,一些行贿受贿双方事先串供、订立攻守同盟,一定程度上增加查办案件工作难度,更加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这个法宝来打开局面。要把执纪执法与政策策略、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等内容结合起来,把受贿行贿一起查的政策讲透,把宽严相济的政策讲好,帮助行贿人转化思想、回归正道,促使他们认错悔错、相信组织、依靠组织。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严格措施使用,慎用限制人身、财产权利措施,规范、全面收集证据,切实维护党纪国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每一起案件都经得起检验。在查清问题的同时,要注重保障涉案人员及相关企业的合法权益,综合运用措施方法保障企业正常运营,营造全社会共同反腐的良好氛围。
要精准把握政策策略,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目的就是让“围猎”者寸步难行,让潜在的行贿人望而却步。要坚持严的基调,把握宽严相济原则,审慎给政策、给出路,综合考量动机态度、时间节点、性质程度、后果影响等要素,精准作出处置,做到纪法情理贯通融合。坚持查办案件和追赃挽损一体推进,尽力追缴行贿人非法所得,最大限度挽回党和国家损失,坚决纠正行贿获得的职务职称、政治荣誉、经营资格资质等不正当非财产性利益。强化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加强纪检监察机关与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统战部门、执法机关等协作配合,加快建设行贿人信息库,健全行贿人“黑名单”制度,让行贿人一次行贿、处处受限,持续提高治理行贿综合效能。
要坚持系统施治、标本兼治,不断压缩行贿犯罪生存空间。打击行贿犯罪不只是为了查处几个人,关键是揭示问题、促进整改、查漏补缺、建章立制,从源头上铲除贿赂滋生的土壤。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要强化“全周期管理”理念,深化一体推进“三不腐”的方法路径,推动办案、整改、治理贯通融合,惩治震慑、制度约束、提高觉悟一体发力。坚持边办案、边剖析、边整改,引导被审查调查对象主动帮助分析政治生态问题、监管漏洞、制度短板,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推动做实以案促改、以案促治。要注重发挥文化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作用,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强化正面舆论引导和典型案例通报曝光,营造和弘扬崇尚廉洁、抵制腐败的良好风尚。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