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连梅,李炜
摘 要:当前,大中小幼四阶体育课程囊括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育。文章运用文献比较法、逻辑推理法等,从目标、内容、方法、形式等四个方面对我国大中小幼四阶体育课程构建导引进行探索;按照青少年儿童年龄、身心发展特征、运动技能学习规律等,将四阶体育划分为两大类别,即幼儿园与小学、中学与高校;
并提出四阶体育课程构建建议,包括创新理念、拓宽机制、改善条件等。
关键词:大中小幼四阶体育课程;
类别;
导引;
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3)02-0049-04
以生为本,不断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体育教育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大中小学及幼儿园育人主旨任务存在差异,它们体育课程开设基本处于割裂自主发展状态,存在逻辑不够清晰、主线不够聚焦问题[1]。为更好地发挥体育课程的功能,应根据青少年儿童各阶段体质、技能、心理等方面的差异,遵循体育发展规律和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对我国大中小幼四阶段体育课程(简称四阶体育)进行整体规划、构建,以促进我国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四阶体育课程构建导引
(一)目标导引
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是保证幼儿身体健康,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幼儿动作协调、灵活。2012年教育部出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青少年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育目标分成四大板块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其体育教育理念亦是健康第一。最新版本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以育人为本,配合德育、智育和美育,促进高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体育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其是在延续高中体育教学目标基础上以强化学生终身体育、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
比较大中小幼体育课程目标可以发现,以生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贯穿始终。然而,在实践中,四阶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却缺乏一定的现实土壤。如一些幼儿园缺乏专业体育教师,幼儿体育都是由非专业老师指导完成;
一些小学体育“大班化”现象比较突出,阻碍了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运用,45分钟教学内容大多是体育课的准备部分。在升学压力迫使下,中考体育尚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程,高中学生参与体育就显得被动了。中小学体育存在壁垒,使得大学体育也难以取得与网络游戏的对冲优势,体育课程也是踽踽前行。总体而言,多重羁绊因素弱化了四阶体育课程的预期目标。
因此,明辨当前我国大中小幼体育教育目标,有利于我们正确树立四阶体育课程的目标导引。这个目标导引的核心是健康第一,条件是中小学“小班化”教学,保障是结合实际。契合“小班化”教学,技能学习目标才能实现,大学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才能顺理成章。只有目标与实际相结合,大中小幼体育课程目标才具有现实意义与实施价值;
也只有条件和保障精准到位,四阶体育课程“健康第一”的核心目标才能凸显。
(二)内容导引
当前,许多人认为我国四阶体育课程的主体内容是:幼儿园为玩;
小学为游戏;
初中为中考四项;
高中为自主娱乐;
大学为分项技能学习。对内容作这样简单排列,一方面是考虑到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是我国不同阶段教育目标侧重点差异造成的困惑。多年来,学校体育安全事故导致的严重隐性后果以及教师对教学风险的担忧、惧怕,使得大中小幼四阶体育课程内容回归到最初原点——玩。假使初中阶段没有中考体育的加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缺乏形式上的监督,我国四阶体育课程内容或将理论与实践各行其道。因此,能否设置学生喜爱又极具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来激发学生健身潜能,兼而实现国家竞技体育回归校园的任务则显得十分必要。
眼下,以“三大球”为主的球类运动及早下放至小学阶段甚至幼儿阶段已成为一种时代吁求。球类运动的健身价值及内在精神力量已被反复考量,以球类运动带动其它运动的升级和改进是可行的。幼儿阶段到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运动兴趣的关键时期,儿童少年在小学阶段客观上存在课程压力小、闲暇时间多、家庭支持力度大等优势,主观上兴趣比较容易培养,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撑背景,小学应是四阶体育课程安排的核心阶段。当然,这需要另一个外部条件作为推动力量,即将球类运动纳入中考体育项目且为考核重点。小学体育内容一旦确定且具有可操作性,效益远景可观,高中、大学体育顺势就会成为自然受益者,国家体育后备人才储备继而也会得到有效补充。
(三)方法导引
]从体能教学到快乐体育再到素质体育,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步伐从未停止。内容、方法、器械、师资等不断革新,学校体育也在中肯与质疑中反复起伏,体育课程俨然成为提升青少年核心素养的重要工具。从另一角度看,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实质上就是一首学校体育课程方法变革的演奏曲。体能教学的枯燥要求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情境和导入方式,博采各种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以实现快乐体育目的;
在技能学习的同时要求穿插爱国、尊师等文化素养以体现素质教育的意图。无论是哪种实施途径,体育课程方法始终是条红线,教师、学生、内容、目标都不能脱离这条红线独自前行。然而,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方法改革似乎与当前需要渐行渐远。一味从教师立场要求教学方法的诱导性和兴趣性,忽略了学生主体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意识控制,从而让体育课堂出现更多不和谐声音,不配合、顶撞、辱骂甚至转移殴打其他学科教师事件时有发生。体育课程方法的变革需要教师、学校、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进行深思,即当前我国体育课程施教方式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和体质健康的增长?笔者认为,我国四阶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从课程方法如管理方法、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导引。既要体现体育课程的多学科、多文化、多元素的功能属性,也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配合的“双核心”平等理念。
(四)形式导引
当前,我国四阶体育课程实施模式是班级授课制,部分大学尝试推行半俱乐部制或完全俱乐部制,效果不佳以致无法规模化推广。长期以来,体育改革进程并不缺乏课程形式方面的研究,如男女分班授课、小班化教学、学训制等,百花齐放却始终难觅一种全体认同的课程模式。当然,我国区域、气候、民族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亦是课程形式不一的重要成因,但笔者认为,我国四阶体育课程形式之所以无法形成一个体系,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一种支撑四阶体育课程可持续化的基础,即团队、合作、共享的氛围。从国外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轨迹可寻,学生崇尚团队体育,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阶段都无须学校或教师督促,学生会自发寻找自己喜爱的运动俱乐部并积极参与俱乐部各种活动与比赛,这也是国外团队型体育深受追捧并广泛开展的主因之一。
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可以对四阶体育课程形式进行整体性改革。即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从幼儿体育课程开始,引入团队型、集体型、合作型体育项目或多开展此类性质活动;
从小学阶段开始逐步树立俱乐部体育理念,分项目、分级别成立不同体育俱乐部;
在中学阶段形成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俱乐部格局,让俱乐部成为体育课程的重要阵地;
在大学阶段实施体育课程俱乐部化,人人参与俱乐部,体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在国家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竞技项目背景下,大中小幼四阶体育课程形式也应与时俱进发生部分或整体性变化。笔者建议在对四阶体育课程形式进行整体性改革过程中应坚持“三个结合”,即课内外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学校配合相结合,家庭关注与媒体宣传相结合,否则,将俱乐部形式强行附加于四阶体育课程体系,校园体育改革或将流于形式。
二、四阶体育课程构建的两个类别
大中小幼四个阶段的体育课程内容、方法、目标等有没有类别、关联或模块,对于四阶体育课程构建意义重大。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2],按照青少年儿童年龄、身心发展特征、运动技能学习规律等,笔者将四阶体育划分为两大类别,即幼儿园与小学、中学与高校。
(一)幼儿园与小学
在我國,儿童少年在幼儿园、小学接受的体育教育时间约为6-9年。4-13岁是儿童少年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科学研究表明,男生的身高生长发育高峰年龄为8岁,女生身高、男生女生体重、BMI、体脂率和肌肉含量的阶段生长高峰年龄都是9岁,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性[3]。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调查发现,儿童 2岁时智力发育水平已达成人智力水平的50%, 8岁时智力达成人水平的70%, 其余的20%则是在8岁至17岁期间完成的[4]。依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四阶体育可将幼儿园、小学划为一个类别。少年儿童心理认知、体格体型等存在很大可塑性,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敏感期,5-12岁是柔韧素质的敏感期, 7-14岁是协调能力的敏感期, 速度敏感期从7岁开始, 10-12岁是力量素质的敏感期[5]。因此,幼儿园、小学阶段的体育课程内容构建应以全面发展少年儿童身体素质为主,如柔韧、灵敏、速度、协调等,避免专项技术过早化学习。课程方法应主推游戏法、竞赛法,充分发挥少年儿童自主想象力,避免过于教条的机械主义教学。课程目标应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乐观、敢于拼搏的运动精神和运动氛围为主,避免空泛的技能、体能目标的罗列与要求,提倡实现体育课“流汗”简单教学目标[6]。简言之,幼儿园、小学体育课程构建应以促进学生基本身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形体发育为原则。
(二)中学与高校
将中学和高校体育课程设计为一个类别,其基础仍然是人的身体发展及完善过程中身体动作发展和身体练习形成的规律[7]。青少年灵敏性的突增年龄为12~14岁, 肌力、耐力、爆发力的突增年龄为13~16岁[8]。身体速度的最佳训练时机一般来说是15岁。18岁甚至更早时间是青少年掌握技能、提高水平的身体敏感期[9]。综合来看,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敏感发展年龄应该为13岁,此年龄段的青少年刚从小学毕业迈入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是初中阶段的延续。目前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远远弱于中学生群体[10]。因此,笔者认为中学、高校可划分为一个类别,其教育方法、理念、运动技能学习方式、内容等都具有相似性。四阶体育课程可以将中学与大学作为一个整体来构建。中学、高校体育课程构建应以逐渐过渡到运动技能、终身体育学习,注重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为原则。
综合上述,以增强青少年儿童体质为主线的幼儿园与小学、中学与大学两个类别虽侧重点不同,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准备,后者是前者的科学延续和成果展示。没有幼儿园、小学阶段的良好素质基础,中学、大学阶段的青少年也难热爱体育以及形成对终身体育的正确认知,以此角度来看,两者实际是一个有机、有序、不能割裂的整体。
三、四阶体育课程的构建策略
(一)创新理念
体育的本质是为教育服务,教育的目标是把学生塑造成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个体,体育与教育的关系虽称不上高度自洽,却也逐渐成为一种自发式社会共识。无论以何种形式、方法、角度去构建四阶体育课程体系,体育为教育服务的功能与目标无法改变。我国学校体育课程建构应理性接纳客观实际,厘清四阶体育两个类别的区别与关联,不能简单地认为体育就是运动技术学习。应科学把握两个类别体育课程不同的教学理念,即幼儿园、小学阶段以学生基本运动素质发展为主;
中学、大学阶段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学习为主,坚持20字方针,即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健康至上、区别对待、终身发展,构建四阶体育课程。笔者认为小学中段以上可开设瑜伽、形体等塑造学生体格的成人课程。同时,针对因不健康饮食、生活异样体质学生增多的趋势,增设体育保健课、安全课、处方课等。要重视体育与智育、美育、德育等学科之间互惠知识的宣传与普及,确保体育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拓宽机制
四阶体育课程构建的关键点在于教学要素衔接即课程体系的衔接。体育课程衔接既是一种课程理论,又是一门体育课程设计的技术[12]。体育课程衔接需要对各种机制进行串联与整合。尤其是基于国家将部分竞技体育项目融植到学校体育工作计划背景下,构建四阶体育课程体系则需视野更宽,除对传统体育课程内容继续深加工外,还应拓宽有关课程构建机制。第一,强化体育人才培育机制。推广以团队、合作、集体项目为代表的运动项目与体校优秀后备人才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机制,建立绿色体育人才输送通道及各级学校合作平台,实现后备竞技人才培养与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双重目标。第二,强化学生锻炼机制。适度增加中小学(幼)体育课程时数,增大大学体育俱乐部规模;
扩展幼儿园、小学阶段大课间实施方案,推广上、下午大课间30min方法,实现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第三,强化课程拓展机制。鼓励不同地域编制区域体育校本课程,提高民俗体育课程比例;
逐步提高中考体育分数,渐进推行高考体育成绩参考制度。第四,完善评价机制。改革现有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单一评价标准,规制课程多元化、多维度评价机制。
(三)改善条件
四阶体育课程构建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持,包括政策、教师、资源、财力、氛围等。首先,大中小幼体育课程需要科学政策来保障、统领、协调,以实现四阶体育的持续实施和完善。其次,教师是引领大中小幼体育课程发展的关键力量。应采取措施,吸引真正热爱体育事业、师德高尚教师加盟学校体育工作,培养幼儿全科教师,增强中小学体育教師专业化程度,持续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和师德水平。第三,应持续改善体育课程资源。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体育场馆建设比例;
加强学校体育资源集约型建设,以课程及学生体育活动为靶向对体育资源进行科学配置与整合;
建设体育课程教学文化、课外活动文化、体育场馆文化等,强化学校体育资源文化育人功能;
第四,四阶课程体系是一个构建——实验——再构建——再实验的多次螺旋上升的过程,参与的人、物、辅助措施等都要一定的财力支持,所以,学校应设立体育发展专项基金,各级体育主管部门应不断增加研发资金。最后,氛围是四阶体育课程构建和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学校应建立健全体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
参考文献:
[1]尹军.对大中小(幼)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18(09):30.
[2]季浏.论面向学生的中国体育与健康新课程[J].体育科学,2013,33(11):28-36,74.
[3]梁悦.不同发育类型儿童身体发育特征的五年追踪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9.
[4]王凤琴.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8(12):97-98.
[5]周国海,季浏,尹小俭.儿童青少年体能发展敏感期相关热点问题[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06):
114-120.
[6]季浏.“不出汗”的体育课需要改变[J].中国学校体育,2016(10):2-3
[7]邓若锋.大中小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诉求[J].中国学校体育,2018(09):31.
[8]及化娟,梁月红,魏孟田,等.对速度素质敏感期11岁男生身体素质灰色关联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06):804-806.
[9]胡建平.青少年儿童体能训练与身体发展敏感期的契合研究[J].运动,2017(21):9-10.
[10]李洋,余文颖.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及改善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9,6(51):184-186.
[11]李本源.不同学段衔接的体育课程研究领域与实践方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03):114-116.
猜你喜欢类别构建壮字喃字同形字的三种类别及简要分析民族古籍研究(2018年1期)2018-05-21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2016-10-14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服务类别新校长(2016年8期)2016-01-10多类别复合资源的空间匹配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5年1期)2015-03-01论类别股东会商事法论集(2014年1期)2014-06-27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养模式的探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16期)2014-03-01聚合酶链式反应快速鉴别5种常见肉类别食品科学(2013年8期)2013-03-11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