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指向培养提升思辨能力的高中语文课堂策略

指向培养提升思辨能力的高中语文课堂策略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7-10 17:19:01

方婷婷

摘要: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和倡导的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本文探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通过巧设情境、问题驱动、辩证逆向思考、多学科融合等策略来引导学生发现、质疑、思考、迁移、辩驳、解决问题,从而提升思辨能力。

关键词:思辨能力驱动性问题辩证逆向思考跨学科融合

思辨能力是指思考、分析、推理、辨别以及说服、解释的能力,既包括思维能力也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思辨能力主要分为思辨阅读能力和思辨表达能力。思辨阅读能力具体为多角度思考、分析、推理、辨别的能力,思辨表达能力主要表现为表达与阐述观点、驳斥他人观点的能力。思辨能力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和倡导的在高中语文学科学习中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实际动态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践,引导学生发现、质疑、思考、迁移、辩驳和解决问题,不仅能使语文课堂焕发活力,也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语文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学科。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传统语文课堂对思维的要求是预设的合理静态输出,新课标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更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提升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在这一过程中尤为关键,会让语文课不再感性,让师生彼此的灵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与提升。同时,课堂上的有效生成辅以课后的正确延伸,使学生获取的知识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迁移,从而提升思辨能力。

高中语文新课标任务群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加上语文学习的读写形态就构成了思辨读写表达。因此,在现实的语文课堂实践中,笔者尝试用以下策略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情境巧设,理性输出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需要通过积极的语言和实践来积累和建构,依赖真实的语言情境和生活情境,思辨能力的提升也是如此。所以动态的高中语文课堂离不开授课教师的“灵光一现”——巧妙设置合适的情境来辅助教学,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群文教学中,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让学生领悟和感受到大师们的语言魅力,笔者突然想起以下情境:约翰逊先生在聚会上发现自己的大衣被穿在了别人身上,如果你是约翰逊先生,你怎样幽默而得体地要回大衣呢?

大家开动脑筋,答案五花八门,如“这件大衣怎么这么眼熟”“我就奇怪我的衣服怎么长腿啦”“怪不得衣服上有我熟悉的味道”“我就知道我的衣服不听话”“我的衣服穿在您身上果然比穿在自己身上要帅气得多”……种种答案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这其中尤以“哦,亲爱的先生,如果您再不将我的衣服脱给我,我就将我的靴子也脱给您啦”最佳,甚至比给定的标准答案“那我没弄错,我就是他。您错穿了他的大衣”要出色得多。

合理预设情境下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中大多都能完成,但现实的课堂往往是多元的、开放的、变化的、生成的,所以教师更应该随机应变,创造契机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短短几分钟的情境,很好地调动了课堂气氛,让教师和学生充分互动,让这节语文课变得趣味十足,也让学生们积极动脑,努力分析,用心表达,辨别优劣,用理性的输出来提高思维水平。

二、问题驱动,有效迁移

教师在动态课堂中可以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巧妙设置问题,用具有强烈动机的问题来制造疑惑,激发兴趣,驱使其进行有效、深入的思考和探究,进而解决疑惑,最终达到知识能力的有效迁移,提升思维品质。

驱动型问题的有效设计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在学习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芣苡》《无衣》时,又一次感受了“重章叠唱”这种表现手法的艺术魅力。于是教师用问题“大家认真阅读已学的《蒹葭》和屏幕上的《采薇》《伐檀》等篇目,认真观察,仔细研究,从形式上和表达效果上尝试总结出‘重章叠唱艺术手法的定义和效果”来组织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除了表述出简单的形式特征外,还对文本通过关键字或词语的变化表达出的作者复杂的情感和因此取得的艺术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有理有据地表述出来。在剖析、质疑、辩驳时,学生还有效地迁移了所学、所知、所畅想的知识,甚至还有学生利用“重章叠唱”的方式即兴创作诗歌。

驱动性问题的提出,可谓是“投石问路”“抛砖引玉”。学生在问题动机的驱使和推进下,通过积极主动地检索和应用已有的学习资源,以及针对性的探索与协作来收获学科知识、提升思维能力。有效的问题驱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有效迁移知识,使思辨读写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但是在利用问题驱动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时也要合理设计问题,避免劣构问题对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

三、思维辩证,多元解读

新课标中关于思辨能力的提升是要求学生“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問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这提醒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用变化发展的视角去认识事物,引导学生多角度、全面、深入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突破“非此即彼”的逻辑思维,使思维高阶化。

例如,教学《大卫·科波菲尔》时,教师提出观点:评论家评价狄更斯笔下的米考伯是“扁平化”人物。你怎么看?同学们开动脑筋,集思广益,用辩证的思维畅所欲言,现截取周同学观点:

我认为米考伯并不是“扁平化”人物,选文中的米考伯形象我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一方面,他爱慕虚荣,缺乏责任心,那诙谐幽默的上一秒用剃刀抹脖子,下一秒又擦着皮鞋、哼着小曲的乐天派形象给世界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另一方面,他的真诚善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米考伯夫妇本来有机会过上理想的生活,但出于善良而举报了律师卑鄙的阴谋。所以他是鲜活的、丰满的、立体的,就像生活中的每一个平凡的、真实的、复杂的人一样。所以我认为用“扁平人物”将米考伯表象化或者标签化,用一个单纯的定义去局限我们对人物的理解,就好比用锅底的特点去概括火锅一样荒谬。

思辨性阅读事实上是一个“理解—思考—超越”的过程,是尝试走进作者的论证思路思考其内部论证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判断其理由是否可靠、推理是否充分、立场是否全面等的全方位思考。课堂上对米考伯形象的探讨让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也许观点不准确,表述不流畅,论证不翔实,但却是新课标中培养和提升思辨能力的合理且合适的实践,动态生成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有价值的输出,正是他们思维火花迸发的有力证明。

四、思维逆向,主动求异

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倡建构新知识的同时改造和重组原有的知识或经验,语文学习是主动求索生成新知的过程。因此,除了发展辩证思维外,教师还应该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主动求异。

逆向思维理论强调对约定俗成的或已成定论的事物和观点持相反态度,从而进行更具有深度的思索和探究,让原有或既定的思维向其反面衍生。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第二单元选文都闪耀着古代圣人、哲人的逆向思维和思辨的光芒,这些篇章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质疑探索、主动求异、反思包容进而提升思辨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向来被视作豪放词,其情感也是积极的、乐观的。词末“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也是专家学者、教师和学生探究的重点,大多数专家学者基于乐观做出积极的解释。

对此,胡同学提出异议:作者在前文中选取了意气风发、志得意满的周瑜与自己作对比,不正是凸显自己被贬潦倒的落寞吗?同时,被上帝如此眷爱的周瑜却英年早逝,这生命短暂与“人生如梦”是否正好契合?是否恰好是消极思想的体现?是否暗合了作者《赤壁赋》中发出的喟叹“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又如《〈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群文教学时,道家学派主张“天道无为”,让很多同学产生共鸣:快节奏的生活和物欲横流,让心灵上更向往顺应自然,安时而处。此时周同学却主动求异,反其道而行之:

我不赞成道家的主张,相反我对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处世态度非常赞同。在现代的困境下,人们似乎已经失去了给予生活以意义的想法,仿佛只能“摆烂”“躺平”“无欲无求”。但我喜爱的罗曼·罗兰曾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就像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又如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提到的在奋斗中寻找意义,将这种永无止境的努力视为意义的西西弗式英雄,也就是他在这本书里提到的“活着,带着世界赋予我们的裂痕去生活,去用残损的手掌抚平彼此的创痕,固执地迎向幸福”。因为坦然接受命运,不怨天尤人、不自怨自艾,就应该是快乐的;
不屈服命运,竭尽全力、无怨无悔,就应该是幸福的。

认同而不崇拜,反对而不偏激,用思辨的方式去选择、去熔解、去重铸,有价值的思想之种才会在宽阔阅读的基础上生根、发芽、开花。学生积极质疑、逆向思维、主动求异,甚至将所学迁移,这是新课标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提升的表现,也是思辨过程的真实体现,也许观点稚嫩,经不起推敲,但无疑是他们思维的理性光芒在闪耀,这是值得欣喜的。

五、融合多学科,正向辐射

新课标中强调所有的学科在主题或者大单元教学中,根据本学科的课程性质和育人价值,寻找学科间的有效关联,设立合理有意义的主题,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语文课程对于其他课程甚至是理科课程的重要性无需赘述,多学科融合过程中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也有目共睹。因此,其他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对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尤其是思维提升的正辐射作用更值得我们重视和挖掘。

教授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登泰山记》时,笔者将语文、历史、地理学科有效融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纪录片《脉动泰山》的片段来导入和辅助学习。节选的《脉动泰山》涉及泰山地质形成、帝王勒石封禅、文人刻碑抒怀等地理、历史知识,将学生学过的地理知识、历史知识和语文学科中的传统文化知识有效地衔接和整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大好河山的壮丽奇峻,在诗情画意中培养学生热爱山河大地、热爱风云四季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中,三科融合达到了预设目的,同时视频的直观呈现、感性输出和三科知识的有效整合,也促进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例如,课堂中教师提问:文章中除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你还能读出什么?

李同学:我通过视频介绍以及所学的地理知识,再结合文本第二段,感受到泰山的高峻和作者登山过程的艰辛。这和文本第五段极写山顶的“三多”“三少”“三无”是相印证的,我明白这是用来凸显泰山之巅的险峻峭拔和四下里“鸟飞绝”“人踪灭”,但是即便这样,作者却登上顶峰,是不是不仅有对大好河山的热爱,也有对“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认可?抑或是登顶后傲视群雄,舍我其谁的慨叹呢?

左同学:看了视频介绍的地理、历史知识和文本后,我觉得作者在第二段用了大量的文字烘托登泰山旅途的艰辛漫长,但在第三段中却用了“稍”“须臾”“日上”等词语极言美景的转瞬即逝,这追寻过程的“长”与美好胜景的“短”是不是与历史上作者此时的仕途经历有关?是不是体现我们在政治课中学习的生命哲学的奥义呢?

融会贯通是思辨能力提升的最优化预判。语文课堂上学生能够联想所学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和整合,甚至是迁移,发出追根究底的质疑,恰是多学科融合对学生语文思辨能力提升的正辐射作用。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不再是以课后习题的方式来被动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而是辅以单元说明、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这要求学生在阅读和学习中主动寻疑、质疑、释惑,也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中对于思维品质的高阶要求,更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启发和引导。探究思维的深度是思辨能力提升的体现,因为思维是可以跨越时空、思接千载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方法不同,效果各异,却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去激发、去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5.

[2]孙立.理性之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3]茹敏杰.建构论证模型:思辨性文本阅读教学新路径——以时评类文本的阅读为例[J].教學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9(7/8):53.

责任编辑:唐丹丹

猜你喜欢语文课堂学科情境不同情境中的水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2022年10期)2022-11-10【学科新书导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年4期)2022-07-08土木工程学科简介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3期)2021-07-03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6期)2020-07-27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超学科”来啦军事文摘·科学少年(2017年4期)2017-06-20护患情境会话护士进修杂志(2017年3期)2017-02-14特定情境,感人至深小学生作文(中高年级适用)(2016年3期)2016-11-11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2期)2016-05-04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