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晓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提出了五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水平分层,其中史料实证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和方法。新课标定义“史料实证”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1]。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笔者拟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为例,在历史大概念的统摄下,将问题设置、史料解读、史料辨析三个维度结合,在教学中实现基于重现历史真实的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一、宏观构建:大概念的确定
《辛亥革命》一课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本单元系统的介绍了随着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展开。这场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以南京临时政府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法令,图求民族的独立与国家的民主。但是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后,逐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进行了不懈斗争。这一时期,特殊的内外环境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短暂的发展。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继续通过各种形式的斗争力图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民主。在1915年,陈独秀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反封建、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在思想层面探求民族独立、国家民主的道路。纵观本单元的历史发展脉络,可以将本单元的大概念设定为:民国以来救亡图存的探索。
结合本单元的大概念设定,第19课《辛亥革命》的具体主题则可以设定为清末民初的救亡图存的探索。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形成和发展以及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是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中国人探寻民主革命之路的一次伟大尝试,奠定20世纪中国民主革命思想基础。那么,如何具体、全面、客观地呈现这场清末民初的救亡图存探索呢?笔者拟从“史料实证”出发,以问题设置、史料解读、史料辨析三个维度结合,围绕“救亡图存”的大概念进行基于重现历史真实的探求。
二、大概念建构下的 “史料实证”教学
(一)教学目标确立
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课堂的落实需要可操作的、具体的目标,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课标、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目标内容。以第19课《辛亥革命》为例,笔者把“史料实证”的教学目标表述为:运用史料教学和问题探究,以图画资料、文献史料等为依托,引导学生了解史料的类型,运用史料解读、辨析以探究辛亥革命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分析、论证史料的实证精神。
(二)问题引领,培养基于重现历史真实的史料实证素养
如何解读史料?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问题引领史料解读,设计有效问题是培养基于重现历史真实的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环节。有效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知識迁移联想能力、辅助构建学生的历史知识脉络。
史料1:
1872—191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投资厂矿情况统计
史料2:庚子和辛丑之交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半殖民地的深化在这里表现为半殖民制度的确立。它意味着旧式的民族反抗和斗争难以改变中国的命运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设问1:聚焦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现状?
设问1的设置在于使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形成有其特殊时代背景。立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现状,从历史的纵向发展理解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探索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得出历史结论:鸦片战争后各种救国方案失败,民族危机加深。
史料3: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之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
——《孙中山全集·第2卷》
设问2:结合所学和以上三则史料,归纳辛亥革命产生的背景?
“史料实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史料进行解释历史的过程。”[2]笔者通过问题驱动,设置学生“够得着”的问题,学生自主阅读史料,围绕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既立足于时代背景,又与孙中山个人的经历相关,从而促进学生从多方位了解辛亥革命产生的背景,进而深入理解清末民初进行救亡图存的必要性。在理解历史这个环节中,围绕史料实证目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史料进一步分析,进而深度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史料4: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
——《孙中山全集· 第2卷》
史料5:今日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
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同盟会宣言》
设问3: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三民主义”的哪些内容,其内涵分别是什么?
设问3均涉及到历史理解,理解历史是建立在对所学知识掌握理解基础上的,要挖据史料的内涵,为了突破“三民主义”这个历史概念,笔者引导学生以史料为依据,对《同盟会宣言》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归纳出以下表格:
通过完成表格内容的学习, 学生认识三民主义的内涵,挖掘三民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也正是通过对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深入理解,才能够更深入的体会辛亥革命的时代性;
也正是基于此分析,与此前救亡图存探索的对比,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到辛亥革命的特殊性。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阅读不同的史料,借助史料理解历史问题,提升了的历史理解能力。
史料6: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
中华民国成,清朝灭;
总统成,皇帝灭;
……剪发兴,辫子灭;
……爱国帽兴,瓜皮帽灭;
……鞠躬礼兴,拜跪礼灭。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史料7: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中国同盟会对外宣言》
史料8:当满清帝国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时,革命党人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因此不顾孙中山的反对,情愿同袁世凯这种毫无原则的人进行妥协。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设问4: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吗?
设问4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在研读史料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形成两种结论:一种结论是认为改变了中国的命运,由上述史料4、5、6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及其三民主义表达了国人实现民族独立的愿望,成为领导辛亥革命的纲领,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思想,移风易俗。另一种结论则是认为并未改变中国之命运,辛亥革命存在局限性,由史料4、5、7、8认识到三民主义存在局限性,例如:在民族主义中没有明确反帝主张;
民权主义缺乏普遍性,民权未有保障;
民生主义中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三民主义的局限性限制了辛亥革命的发展,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夺取后,虽然孙中山开展了一系列民主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此设问以辩证的分析,将辛亥革命的意义客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既可以全面、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也可以使学生从宏观层面进一步看待清末民初救亡图存探索的积极与不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到史论结合和论从史出的过程。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应担当“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辨析史料,继而对史料进行解读、探究,建立起对历史的自主认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史料实证的目标。
以历史大概念为引领,与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相适应,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史料的分析与辨析,体现了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特征。借助史料教学,在问题驱动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在历史课堂中既体验并学会了分析论证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从而实现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页。
[2]朱汉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释义》,《历史教学》2018年第3期,第7页。
猜你喜欢三民主义辛亥革命史料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辽金历史与考古(2021年0期)2021-07-29三民主义说当代作家(2021年12期)2021-01-15史料二则郭沫若学刊(2019年3期)2019-10-12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9期)2017-11-08史料教学,史从何来中学历史教学(2016年6期)2016-11-11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6期)2015-12-01论毛泽东对三民主义的认识决策与信息(2015年24期)2015-11-29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