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的逻辑机理、现实际遇与实践路径

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的逻辑机理、现实际遇与实践路径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7-09 14:57:01

[摘 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必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文化产业在增强文化自信上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增强文化自信上的这种优势作用。新征程中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将面临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不够健全、意识形态领域新趋势新问题、国际文化贸易中的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等风险挑战,破解这些风险挑战应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胸怀天下,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以及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创新,优化相关政策支持。

[关键词]文化产业;
文化自信;
机理;
际遇;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124;D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3)08-0046-10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本国主流文化持有较高的认同度,坚守本国主流文化的基本立场,并对本国主流文化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具体而言,文化自信表现为一国之民众对本国主流文化的高度文化认同,对主流文化立场的自觉恪守以及由本国主流文化发展活力和日益增加的世界影响力而产生的较强文化优越感。文化自信是实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治久安和赓续发展最基本最深厚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要“坚定文化自信”,党的二十大立足于发展新征程新形势又进一步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并且将“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列为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战略手段。那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为什么我们党要强调通过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来增强文化自信,如何才能更好作为?本文试图对此做出学理论证与科学回答。

一、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的逻辑机理

探讨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问题,首先需要回答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何以必要、何以可能的问题,即要明晰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内在机理,这也是对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这一时代命题展开讨论的逻辑基础。

(一)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的价值意蕴

1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是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需要

文化领导权思想是由葛兰西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如果无产阶级政党不能获取市民社会的文化领导权,就不能真正赢得国家政权[1]。他的这一思想得到了列宁的认同和完善,列宁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产阶级政党要与时俱进自觉加强对工人的“文化灌输”,“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2]339。他还强调,在开展“文化灌输”活动中,“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能够借助于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知道的事实”[2]279。我们知道,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业的首要属性,这也就意味着文化产业具有天然的“文化灌输”功能,而且它在“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上具有强大优势,是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手段。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后,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带动作用的日益凸显,这就使得其在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方面的作用显得愈发重要了。与此同时,欧美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出现,加紧了对我国的和平演变攻势,借助于网络和其他科技新手段制造各种新样态的文化商品,并以此为载体,

向我国党员干部和社会市民宣扬①他们的政治理想和价值观,在党员干部与社会市民之间制造敌对政治情绪,企图动摇我党在“市民社会”中的文化领导权地位。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如要更好地反制这一局面,唯有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更加丰富、更具引领力的文化商品来筑牢党员干部与广大社会市民的文化自信,确保党牢牢掌握文化領导权。

2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3]28。当前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疫情防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创新体系不健全等风险挑战,这些风险挑战具有复杂性和全局性特点,要破解这些风险挑战,既需要有坚守自我、固本强基的定力,也需要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心力,这些精神力无不源自于我们优秀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自信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引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文化自信心越强,则他们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以及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动性就会越强。既有实践证明,文化产业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具有强大“肌能”和巨大潜力。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发展文化产业来激发优秀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所蕴含的各种有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精神力量。

3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地提出了“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文化建设目标。要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就必须着力增强文化自信,这是因为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赖以赓续延绵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增强文化自信是事关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发展安全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可持续性的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基于我国文化发展实际和既有文化发展经验,就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做出了五个方面的战略部署,“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报告强调,“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大项目带动战略”等都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进而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应有之为。

(二)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机理

1文化产业能够有效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

在当代中国谈文化自信,就其本质内容而言,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认同。在当代,影响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因素很多,而从文化发展趋势维度来看,文化的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趋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形成了较大的挑战。文化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主要描述的是当代一些资本主义强国借助于文化贸易向全世界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的现象。文化市场化,主要描述的是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从萌芽走向成熟的过程。文化网络化,主要描述的是文化在互联网平台交流和传播的现象。然而,无论是文化全球化、市场化还是文化网络化都与文化产业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这样就使得文化产业成为这三大文化趋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施加影响的重要渠道和载体。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要遏制和消减这三大文化趋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不利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成为关键变量。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可以提升我国文化商品的吸引力和价值引导力,从而对文化全球化中西方列强试图借助文化商品倾销来输入其价值观念的做法形成有效遏制力;
大力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文化产业能够强化文化市场的社会主义属性,从而有效遏制文化市场化发展中由于市场的自发性而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
大力发展守正创新的网络文化产业能够有效遏制网络传播“去中心化”、即时性等带来的文化传播“失序失控”现象。

2文化产业能够有效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始终保持旺盛的文化创造活力,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得以赓续传承、长盛不息的重要诉求。那么,人的文化创造活力从哪里来呢?马克思曾经讲过一段名言:“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4]他的这段话实际上揭示了人的社会行动根源在于自身的社会需求。文化创造作为人的社会行动的一种,其动力源泉必然来自于自身的社会需求,具体而言,这主要来自于自身的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丰富精神享受的需要。要激发人的文化创造活力,就需要使文化创造活动能够更好地满足其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丰富精神享受的需要。相对文化事业而言,文化产业在这方面更加直接有效,尤其是在第一个需求的满足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发展文化产业能够使文化产品创作者和生产者直接从市场上获利,而且他们的创造力越强,其从市场上获利也会越多,从而也能够使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得到较大的改善。文化产品与一般产品不同,具有“天然的”精神文化属性,无论是文化产品创作者、生产者,还是文化产品的销售者、消费者,都能从文化产品中得到不同程度的精神享受。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且更有品质的文化产品,使人民群众在丰富精神享受方面的需要得到更多更好满足,这也反过来会更有力地刺激受益者在文化创造上的激情和活力。

3文化产业能够有效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华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是用来区分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简称。本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先进性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而文化先进与否,主要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大势,看其性质和发展方向,当今中国人民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文化自信,主要在于我们正在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是文化先进性的重要指征,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当代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越强,则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也会越强。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其思想内容先进与否,而且取决于这些先进的思想内容能否被更多世人所接受,其蕴含的机制准则能否成为当今世界越来越多人的生活指南。一般来说,先进民族文化所蕴含的先进思想内容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是有一定“间距”的,而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含的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更是难以在普通劳动者特别是那些长期受资本主义思潮影响的普通劳动者生活中自发生成,必须要从外面加以“灌输”,当然这种“灌输”决不能“硬塞”,恩格斯曾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愈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愈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愈会深入他们的心坎。”[5]这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学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所蕴含的先进思想内容和价值准则用更加“巧妙”“柔和”的方式渗透到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实践中去。既有发达国家的文化发展实践表明,文化产业具有显著的创意性、市场性特点,通过发展文化产业,将“思想内容”蕴含于普通劳动者喜闻乐见的文化商品中输送出去,能够巧妙地将“思想内容”与普通劳动者的实际生活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通过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就能够生产出更多的令他国人民喜爱的蕴含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和价值准则的文化商品,将之推送到世界各地人民的手中,从而达到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以及增进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目的。

二、新征程下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的机遇、挑战与应对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已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在奋进新征程的关键时期,通过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来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成为我国既定战略举措,然而这其中将面临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正确把握与应对。

(一)重要机遇

1文化产业的国家战略地位更加巩固

近年来,文化产业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这一方面反映在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带动作用日益显著。“十三五”时期,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加了14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亦增加了03个百分点,年均发展增速超过两位数,向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稳步迈进②。据国家统计局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2021年对全国65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展开调查,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 064亿元,全部43个行业种类中超过95%的行业营业收入实现增长③,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韧性和经济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在国家层面出台了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把“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纳入“十四五”规划。2021年以来,国家层面先后制定出台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等导向性政策以及《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开发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等扶持性政策,表明了国家政治高层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决心和信心。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日益增强以及发展政策生态日益优化的局面,为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以及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2国内文化消费处于“高速增长期”

自2019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以来,我国文化消费进入高速稳增长期。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从2019年到2021年,尽管受到新冠疫情、金融风险等各种复杂而又不确定因素的冲击,全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在人均消费总支出中的占比仍维持在10%左右,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2 599元,相较2012年增加了一倍多④。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与上海创圖公共文化和休闲联合实验室联合发布的《2021年全国文化消费数据报告》,目前国内居民文化消费呈现出多元化消费趋势,既有对文化休闲、大众体验式文化产品消费的追求,也有对文化场景、抒发情感与个性化产品消费的追求。居民对于沉浸体验、实景游戏、康养社交、数字阅读等新型文化消费表现出强烈需求。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目前我国数字阅读用户数量已突破5亿,人均阅读量电子阅读超过11本,而且在疫情持续冲击下,我国居民的这种数字文化消费习惯将得到进一步加强,数字文化消费规模将持续大幅攀升。这一文化消费需求持续高增长形势为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3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马克思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6]。这就告诉我们,一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输出状况必然受制于该国的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一国的综合实力越强,其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也会越强。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研究报告,近年来我国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大幅跃升,从2013年至2021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速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速4个百分点,GDP总量翻了一番,2021年我国GDP的世界占比达到185%⑤。从2018年以来,我国上榜世界500强榜单的企业数量开始跃居全球第一,连续霸榜至今⑥。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公布的《2021世界竞争力报告》,在参与排名的64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位居16名,较之前又上升了几名⑦。我国国力的跃升、世界竞争力的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为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赢得了相比以前更好的国际市场环境与机会。

(二)主要挑战

1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不够健全

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市场属性双重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指一种内容现代性较强以及产业结构与发展布局能较好地反映现代化潮流的文化产业体系。我国当下所建构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必须是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文化产业体系,具有现代化文化行业门类占比重、产业链条完整、科技含量高、内容成分中国特色明显、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等特点。现代文化市場体系是指由各类现代文化产品与服务市场以及现代文化生产要素市场相互联结、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种市场体系,除了具有一般现代市场体系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特征之外,还具有“意义”承创性、交换价格非对称性、生产要素地域垄断性等特征。建立完善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是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功能的内在要求和基础条件。然而目前我国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尚不够健全,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据国家统计数据,2021年凸显现代化发展潮流的数字文化新业态的营业收入占比仅有三成多一点。文化服务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制造业三者之比为472∶158∶370,文化服务业仍是主导,而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文化制造业比重相对较低⑧。二是产业空间布局不平衡。目前我国不同地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由于地域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对文化产业发展有极大的影响,这就使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城乡空间以及不同区域空间之间呈现出显著的不平衡性,据国家统计局针对2021年全国65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的调查显示,2021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0 429亿元、17 036亿元、10 557亿元和1 042亿元,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⑨。三是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在文化产业发展领域,金融、人才等要素错配问题突出,目前金融资本多向国有文化企业、规模文化企业集聚,少向民营文化企业、中小微文化企业流动;
文化领域的低层次人才相对过剩,而高端人才缺口较大,且高端人才倾向于向原本高端人才就比较富集的沿海城市、发达城市流动。四是文化市场治理现代化法治化不够。目前在一些新兴文化市场领域存在立法空白、既有立法层级较低等问题。在对文化市场的行政执法管理上,存在部门重复管理、政令打架、职责不清晰、执法手段现代化程度低等问题。数字文化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欠缺,数字文化领域的盗版侵权行为的法律认定、责任界定及其判罚存在依据不明确,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2意识形态领域新趋势新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3]14。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之后,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政治价值观与制度模式之争成为焦点。2021年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开启了迈向中等发达国家的车道,一旦顺利达成,我国将摘下“发展中国家”的标签,也将彻底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所建构的世界秩序。这是西方列强所不愿意看到的,它们势必会百般阻扰。而为了最大限度地孤立中国以及更好更多地集聚力量来遏制中国,大肆渲染中西政治价值观与制度模式的对立性,成为它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逻辑。在2021年2月召开的第57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一些西方大国就明确提出要构建遏制中国的“价值联盟”,并大肆攻击中国的政治价值观和制度模式,这次会议被一些西方主流媒体评论为遏制中国的“价值联盟的开端”。二是西方技术霸权严重冲击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习近平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7]。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 年6月,我国互联网网民数量达到1051亿人[8],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几年我们的网民规模还会进一步扩大,这也就意味着,互联网已成为我国大多数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知道,西方列强在互联网领域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目前互联网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都掌握在其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是它们的既定战略,另外,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时今互联网发展已进入颠覆性技术创新变革时代,这些网络颠覆性技术对意识形态格局的塑造功能更强,西方列强在网络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仍然走在前面,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三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与扩大条件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元性和不稳定性增强。近两年一些学者开展的有关社群思想状况调查结果都反映了这一状况。比如,有学者在对“00后”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中发现,他们的思想状况参差不齐,少数“00后”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认同上不太理想,理论自信度偏低[9]。有学者在对灵活就业群体思想状态调查中发现,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存在严重的焦虑心态和躺平心态[10]。有学者在对青年群体奋斗观调查中发现,新时代青年的个人追求具有多元性,有致力于学业的,又有致力于身心健康的,还有致力于公益慈善的[11],等等。

3国际文化贸易中的保护主义明显上升

近年来,伴随俄乌冲突持续不断、世界经济增长放缓、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日趋激烈,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抬头,国际文化贸易环境发生了一些不利于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变化。比如,欧盟议会通过《针对扭曲内部市场的非欧盟成员国补贴的条例草案》《国际采购工具》等法规政策,进一步提高了非欧盟国家文化产品的欧盟市场准入门槛,与此同时,欧洲议会通过《企业尽职调查和企业责任法案》等法规政策,将西方列强的人权標准、疫情防控指控与文化贸易议题挂钩起来。美国单方面擅自对来自中国的艺术品和古董加征关税。等等。

(三)应对原则

要应对好新征程下涌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更好发挥文化产业在增强文化自信中的积极作用,就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以下几个重要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2],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3]7。在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实践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实践循规律不走样的根本政治保证。正如前文所分析,在新征程中,国际国内敌对势力忘我之心昭然若揭,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复杂激烈,若没有一个“定心盘”,势必容易乱了方寸,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在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实践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贯彻落实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原则,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实践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

2坚持人民至上

习近平指出:“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13]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实践的终极意义就在于能够提升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指数。在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实践中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3]19。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前文所述的各种艰险复杂的挑战。这也就要求,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保障人民文化权益和提升人民文化获得感作为自己的根本实践旨趣;
必须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
必须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力促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3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3]20正如前文所分析,在新征程中,开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实践活动,必将遇到诸多前所未有的来自国内国外引诱实践偏轨的因素和问题,其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都没有也不可能有现成的答案,我们只有坚持守正创新,才有可能推动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实践健康高质量发展。在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实践中坚持守正创新,要求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摆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先次序,着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把握好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规律,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激发文化产业创新创造活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无产阶级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坚持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解决好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推动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实践应时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的源动力。正如前文分析,新征程中,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实践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如果不能树立和突出问题导向思维,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实践将难以顺流而进。在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审视实践,聚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关系国家文化发展大计问题、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应对实策。

5坚持胸怀天下

在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行动都不会也不可能是孤立的行动,必然是与世界文化发展形势联系在一起的。如前文所分析,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战略和文化贸易行动对我国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实践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进一步拓展世界眼光,洞悉世界文化发展进步潮流与总体形势,积极借鉴和汲取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为实践服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善于从国际文化发展形势变化中育新机、开新局,在增强本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同时,也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文化困境做出贡献。

三、新征程下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创新与政策建议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一个充满艰险挑战的征程,要顺利到达彼岸,就必须着力增强文化自信,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充分调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奋进新征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前文所分析,文化产业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有效手段,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来增强文化自信,就是要发挥好文化产业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以及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产业在增强文化自信上的优势功能,规避潜在风险,就需要优化既有发展路径,开拓新的发展路径,完善政策支持和保障。

(一)文化产业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之要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42-43。由此而论,增强当代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最首要的就是要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即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主张的价值观念、政治理念、生活方式等持高度肯定的态度,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道德操守,并在实际行动中予以自觉践行,最终外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内涵来看,主要包括民族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执政理念认同等,其中最核心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文化产业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最根本就是要在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上下功夫。具体而言,一是要注重优化文化资源开发的程序与内容筛选机制。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不同的文化资源其文化价值主张亦不同,有些文化价值主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而有些文化價值主张却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我们需要从程序和内容审核两个维度着力,建构起一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文化资源的优选开发机制,这包括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法规,进一步规范内容开发的标准和程序,提升内容审查的透明度和效率;
推动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建立健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筛选体系,加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整合开发,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体系等,通过这套机制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挖掘出来进行整合性开发,而把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资源从文化产业领域剔除出去。二是要构建更加完善健康的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生产要素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质内容生产领域高效集聚。要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要着力提升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力,实现高质量供给。这就需要发挥市场在配置文化生产要素资源上的重要作用,畅通要素流动渠道,保障优质文化产品民营生产商和国有生产商能平等获取所需生产要素。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尤其在把控意识形态导向上的重要作用,做到放活与管好有机结合,提升要素市场的监管和服务能力,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优质内容生产领域集聚。健全管理、科技、创意等资源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完善这些资源要素的交易规则和服务,使之更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健全交易风险防范处置机制[14]。三是要加强培育和规范文化产业新业态。以新一代通讯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新业态,在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上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要与时俱进修订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加大对新涌现的、为人民群众青睐的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引导、支持和规范,对那些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发挥正向作用的文化产业新业态要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政策便利;
对那些有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产业新业态要加强法律监管,消除文化产业新业态领域的“法律盲区”,提升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监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加大对文化产业新业态领域出现的有损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内容生产经营行为的执法力度。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实现过程来看,它是主体(人民群众)、客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介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人民群众联结渠道和手段)相互作用、协同促进的过程。文化产业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就需要从这三个维度同时发力。一是在主体维度,要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促进人民群众积极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其中蕴含的文化知识、文化理想是高于现实的,普通大众要能真正理解和认同这种文化,需要具有好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一般来讲,主体的文化水平和审美情趣越高,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接受度也会越高。发挥好文化产业在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方面的积极作用,需要深化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提升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率和老少边穷地区优质文化产品的供给量,掐断“三俗”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供应渠道。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有针对性创作生产更多为青少年群体和党员干部群体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引导这些重点群体自觉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场,发挥这些重点群体的示范引导作用。推动实施健康文化消费计划,在人民群众中倡导文明消费观,用发放文化消费卷、增加文化消费补贴等方式引导人民群众主动“接近”富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子的文化商品。二是在客体维度,要着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
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9-10这也就告诉我们,文化自身的先进性和说服性,是文化认同的原动力。发挥好文化产业在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方面的积极作用,需要在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说服性上下功夫。其中,在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方面,要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成果在文化产业领域转化运用的体制机制。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成果在文化产业领域转化运用,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化产业领域一些重大而又为人们所关注的实践问题的解决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另一方面也可以给研究者带来相应的物质利益,这些物质利益又反过来促进研究者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进一步努力。在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说服性方面,要着力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多创作一些宣传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具有市场效应的优质文化产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三是在介体维度,要着力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传播的途径与方式。在线上文化消费规模迅速扩张的今天,要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数字化传播计划,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运用人工智能、XR、5G、大数据、AIoT等数字技术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人民群众的联结效应。

(二)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之要

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强弱,是判断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程度的重要指征。一般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越强,则意味着该民族的文化自信度越高。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上下功夫。文化创造活力主要是指具有较高的文化生产力和创新力,这与文化企业及其从业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文化市场竞争、文化管理以及创新氛围与条件等密切相关。

发挥好文化产业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上的作用,要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也是文化生产和创新的重要实践者,文化企业在文化生产和创新上的积极作为,对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有重要推动作用。既有的经济实践业已证明,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企业制度,对于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创新力有极大的助力。由于文化企业与一般企业不同,具有市场属性和文化属性双重属性,且文化属性是它的首要属性,因此,为了更好发挥其在文化生产和创新上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就应推动文化企业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这种现代企业制度除了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等特征之外,还具有社会效益优先、意识形态为要的特征。推动文化企业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着力于推动文化企业树立社会效益优先的经营管理理念,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文化企业开展文化生产和文化创新活动的全环节、全过程;
着力于健全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实行所有权、经营权及监督权分立,推行独立董事制度,更好发挥董事会和管理层在文化生产和文化创新的专业性和积极性;
着力于完善文化企业薪酬分配和奖励激励机制,在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基础上,突出社会效益考核和创新指数在业绩考核中的权重,构建以文化创新为导向的薪酬分配机制,实行多创多得的薪酬制度。

发挥好文化产业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上的作用,要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是发挥市场在文化创新资源分配中基础性作用,激发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如前文所分析,目前我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尚不健全,还存在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空间不充分、文化生产要素不完全流动性、数字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乏力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利于发挥文化产业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上的积极作用。鉴于此,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就要着力于激发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文化创造活力,这包括进一步降低社会资本的文化市场准入门槛,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创新活动,参与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参与国有文化企业开展的各种经营性产业创新服务以及跨界跨行联合创新业务;
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进入对外出版、网络出版、文艺表演、文化艺术中介、博物馆等领域开展内容创新服务。要着力于增强文化生产要素市场的自由流动性,这一方面要以国家正在全面推进的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产权、版权、人才、技术、信息、数据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赋予文化生产要素所有者更加清晰的责权利以及参与市场进行公平竞争的机会,为这些文化生产要素进入市场自由运行提供应有便利;
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定价与交易机制,推动文化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举措,打造统一的全国文化生产要素市场,着力破除文化生产要素向文化创新领域集聚的行政壁垒和要素垄断障碍。要着力于加强数字文化领域的知识产权保護,这包括进一步利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完善数字文化创新成果的确权和授权方式,明晰数字文化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及其经营开发过程中的责权利认定;
推动国家数字文化主管部门联合文化企业、金融机构搭建全国统一的数字文化产权交易平台,针对网络直播、网络文学、数字影音、网络游戏等重点数字文化创新领域,形成定价合理、供需对称、售后完善的全国知识产权定价和交易体系,激发全社会的数字文化创造活力;
深化数字文化领域侵权盗版行为规律研究,完善数字文化知识产权判决中的举证制度和审判机制,加大对数字侵权行为的惩治力度,切实有效地保障数字文化创新创造者的产权与合法利益。

发挥好文化产业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上的作用,要改善文化产业创新创造的管理方式和社会氛围。要充分释放文化产业领域的创新创造活力,其核心在于要处理好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既要帮市场、企业“守夜”,又不能过度干涉市场、企业的“干活”。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对一些关系意识形态较弱的创新项目的行政审批权予以下放,开辟地方重大文化产业创新项目行政审批的绿色通道;
持续降低文化企业创新创造活动成本,对政府收费服务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加强对违规涉企收费行为的整治;
完善政府文化服务购买制度,加大对文化企业创新创造活动的财政支持,提高政策性融资担保效能,缓解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微文化企业开展创新融资的困境;
健全文化产业创新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提升精准监管和综合监管能力,重点加强对文化产业创新活动的内容监管,确保正确价值导向。与此同时,要着力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创新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鼓励自主创新、包容试错的创新创造文化,将各地年度文化创新创造情况纳入政府、金融绩效考核体系,作为地方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主要领导晋升、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促进形成全社会各方力量协同支持文化创新创造活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之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就应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3]4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语境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主要是指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即是要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因素(文化符号、文化习俗、价值观、民族精神、文化产品、思维方式、政治信仰等)对中华民族之外的民族文化发展方向及其民族成员思想行为的作用效力。纵观世界现代文明发展史,一个民族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一是侵略,通过文化殖民强迫其他民族成员认同和接受本民族的文化;
二是交流,通过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来增进其他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赞许;
三是贸易,通过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来输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对贸易对象国消费者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固有环节和重要内涵。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境遇下,推动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毫无疑问成为我们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理性选择。迈入新征程以来,我国文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呈现出总体向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2021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首次突破2 000亿美元[15],但从对外文化贸易质量来看,仍处于低端水平,这突出反映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逆差较大、贸易竞争力较弱。既有研究表明,高端产业要素[16]、产业创新力[16]、数字运营能力[17]、文化距离[18]、新贸易保护主义[19]等因素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质量有重要影响。鉴于此,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重视高端产业要素的研发与利用,促进文化贸易高端化数字化发展。内容和技术是对外贸易中的高端要素,目前我国文化贸易质量不高,与文化产品的内容不优以及文化服务的技术含量不高密切相关,也与我国缺乏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和国际专利申请头部企业不无关系。要提升我国文化贸易质量,最首要的就是要加强具有民族特色的精品内容开发以及版权和文化科技专利研发。这也就需要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文化IP,并通过向现代文化商品中注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文化IP元素来提升文化商品的品位和消费吸引力,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需要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研发机制,加大对新文化IP、新文化科技的研发投入,与此同时,鼓励离岸创新,即鼓励跨国文化企业将海外新知识、新技术引进国内加以推广应用来增强本国文化创新力或是将本国的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海外优质产品开发及市场业务拓展[20]。目前世界已全面步入数字时代,我们需要重视数字内容和数字技术的研发应用,着力构建对外文化贸易的数字平台和数字生态系统。要鼓励我国外向型文化企业在海外建立和运营数字文化平台,积累和搜集海外用户的数字文化需求信息,促进供需对位;
也要鼓励我国外向型文化企业在海外组建数字生态系统,积极整合海外的优势数字资源,打造有利于提升企业产品和服务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

强化文化融通,发挥文化交流在文化贸易中的“润滑剂”作用。实践证明,促进文化贸易国双方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缩短双方民族民间文化间距,对提升文化贸易质量有重要帮助。为了提升我国文化贸易质量,需要构建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除了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等国家重大对外开放战略以及既有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国文化和旅游年等重要官方渠道,努力推进官方层面的文化交流活动之外,还需要积极拓展各种新的非正式的、民间的文化交流渠道与模式,这包括鼓励和支持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开展学术对话、国内文化企业与国外文化企业开展联谊交流活动、国际国内非政府组织联合实施公益性文化项目以及民间传统艺术的中外交流项目等,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中国与贸易对象国之间的文化包容性,达到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消减文化间距给文化贸易活动开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要注重文化贸易活动中的制度文化建设,国内文化企业在与海外文化企业开展文化贸易合作时,应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依据国际通用法规,建立相应的贸易合作规则,用制度明确双方在贸易合作中的责权利,减少贸易纠纷。

反对文化贸易中的保护主义,构建国际文化贸易新秩序。近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国际意识形态斗争日趋尖锐,文化贸易中的保护主义又有抬头,一些欧美文化强国在文化贸易领域大搞“双重标准”,进一步助长了这一势头,给我国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制造了不少麻烦和障碍。为了更好推动我国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反对文化贸易保护主义,着力规避和消减文化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建立针对国际文化贸易保护主义行径的预警机制,及时掌握文化贸易保护主义的最新动态,根据危害的严重性实行分级预警,组建专门机构,在认真研究国外文化贸易最新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及时提出应对预案;
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组织的各种政府间经贸磋商对话活动,进一步发挥国际协调合作和多边机制的作用,推进建立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文化贸易规则,尤其要未雨绸缪地在新兴数字文化领域争取更多的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上的话语权,有效遏制贸易保护主义在新兴数字文化领域的泛滥;
需要通过强化区域文化贸易合作来应对贸易保护主义,这包括进一步推动《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协定》的落实与完善,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进程等。

[注 释]

参见郭明飞、程玉璐的西方意识形态网络渗透的现实情势与应对策略,32-41页。

② 参见文化和旅游部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2021年6月2日,http://wwwsciogovcn/xwfbh/gbwxwfbh/xwfbh/whb/Document/1705520/1705520htm。

③ 参见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60%,两年平均增长89%,2022年1月30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01/30/content_5671312htm。

④ 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的《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

⑤ 参见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國际影响力显著增强,2022年9月30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09/30/content_5715091htm。

⑥ 参见国家统计局:《综合实力大幅跃升 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中国政府网,2022年9月30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09/30/content_5715091htm。

⑦ 参见商务部:《IMD公布2021世界竞争力报告》,2021年7月2日,http://tradeinservicesmofcomgovcn/article/yanjiu/pinglun/202108/118731html。

⑧ 参见国家统计局解读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中国政府网,2022年1月30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01/30/content_5671313htm。

⑨ 参见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60%,两年平均增长89%,2022年1月30日,http://wwwgovcn/xinwen/2022-01/30/content_5671312htm。

[参考文献]

[1]葛兰西.狱中札记[M].张跣,等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38.

[2]列宁.列宁选集(第2版增订版)(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8.

[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98.

[8]张晓娜.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N].民主与法制时报,2022-09-02(1).

[9]霍广田,李颖馨,王瑶.“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认同状况调查分析[J].青少年学刊,2022(3):28-30,46.

[10]贾晓芬,刘哲,邓楚韵.灵活就业群体生活状态调查报告(2022)[J].国家治理,2022(18):60-64.

[11]刘哲,单宁.新时代青年群体奋斗观调查报告(2022)[J].国家治理,2022(13):60-64.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13]习近平.坚持人民至上[J].求是,2022(20):1.

[14]郑自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0.

[15]谢希瑶.2021年对外文化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7-22(1).

[16]何传添,梁晓君,周燕萍.中国文化贸易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国际贸易,2022(1):33-42.

[17]花建,田野.RCEP与中国提升对外文化贸易竞争力[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38-49.

[18]管宁,宋一淼,王凯旋,等.文化距离对中拉贸易的影响[J].管理学刊,2022(3):17-28.

[19]徐浩,赵景峰.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22(3):77-82.

[20]PISANI N,RICART J E.Offshoring innovation to emerging countries:the effects of IP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firms decision to augment versus exploit homebaseknowledge[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2018,58(8):871-909.

The Logical Mechanism, Realistic Situ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Enhancing Cultural Confidence through Cultural Industry

Zheng Zili

(Hunan Social Sciences Academy(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Hunan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Changsha 410003, China)

Abstract: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is a great and arduous undertaking.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and further consolidate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 unity of the entire Party and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the country. The cultural industry has a unique function and advantage in enhancing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new journey of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socialist modernized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fully exploit this advantageous role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enhancing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new journey, enhancing cultural confidence through cultural industry will face risk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inadequate modern cultural industry and market systems, new trends and problems in the ideological field,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rotectionism in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trade. To crack these risks and challenges,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comprehensiv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adhere to integrity and innovation, adhere to problem orientation, hold the world in mind. It is also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he practice path of the cultural industry in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ist cultural ident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timulating the cultural creativity of the whole nation, enhancing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optimizing the relevant policy support.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confidence; mechanism; circumstances; route

(責任编辑:张丽阳)

猜你喜欢际遇文化自信机理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14期)2021-08-23郎世宁的际遇与转折又如何创造出独特的郎式写实风格艺术品鉴(2020年4期)2020-07-24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中国煤层气(2019年2期)2019-08-27雾霾机理之问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年2期)2017-04-06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DNTF-CMDB推进剂的燃烧机理火炸药学报(2014年1期)2014-03-20我们时常宽己苛人幸福·悦读(2012年2期)2012-05-08我们时常宽己苛人读者·校园版(2012年17期)2012-04-09青春启示录青年文摘·上半月(1991年1期)1991-01-01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