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桐
(辽宁开放大学〔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通过与社会的交互,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责任的社会人的过程。这一过程满足了大学生社交需求,促进了大学生个体发展。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高校、家庭、社会等育人主体要以大学生为中心,协同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推进育人主体的合作共赢,强化大学生价值认同和思想道德意识培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高校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做好多维度、立体化、全链条的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保障,要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是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要充分挖掘高校、家庭、社会的育人要素,凝聚教育合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完善的现实需要,要坚持把高等教育普遍规律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社会化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把自然人培养成具有自我意识,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并遵守社会规则的社会人的过程。笔者认为,社会化视角下高校家庭社会协同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要遵循互动性、普遍性、发展性、内化性原则,这是研究的逻辑起点。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都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影响,完善高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完善“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基础。
人的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不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的过程[1]。在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与高校、家庭、社会展开有效互动,满足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的需求,利用高校、家庭、社会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的良性互动中受到教育引导。
人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社会化过程是普遍存在的。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主观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逐步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高校、家庭、社会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政治、经济、法律、道德等方面的社会化发展,使学生个体行为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促进各育人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协同运行。
社会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2]。教育主体要以社会总体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多种育人载体,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提高育人实效性。
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化就是在现实活动过程中进行自我优化。社会化过程重点关注养成教育,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高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主体协同合作。目前,高校育人工作主要采取校、院(系)两级管理,条块结合、网状运行的模式,学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对独立[3]。家庭和社会育人往往与高校育人工作相脱节,未能将协同共建理念融入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横向协同不到位,多元协同的“三全育人”格局尚未形成,家庭和社会无法与高校形成育人合力。
协同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统筹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作用。当前的情况是,管理体系、育人内容、保障体系等方面多为临时性、形式性通知或协议,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统一运行机制。一方面,大学生多数远离家庭,与家长的沟通不如以前共同生活时那样频繁、顺畅;
高校与家庭的沟通也因频度、时间等问题易产生偏差,家庭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较难做到相辅相成,部分家长无限放大学校的育人责任,甚至忽略了家庭的育人责任。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社会在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其担当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现实中,有的用人单位不积极接收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或专业实习,导致一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效果不理想[4]。
在协同“三全育人”体系中,高校、家庭、社会分属不同育人空间,在价值观念、角色定位、组织特点、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造成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综合平台缺位。促进大学生完善和发展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统一平台尚不完善,互动协作的育人项目开发不足,协同育人活动缺乏连续性,难以发挥不同育人主体的共同作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三全育人”作用的发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容易对学生思想产生不良影响。一些高校线上育人活动不足,网络资源运用不够充分,教育活动开展频次不高、效果不理想,育人活动难以实现潜移默化。有的高校网络平台建设滞后,导致不同育人主体难以及时沟通,很难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新时代,应遵循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基本原则,探索社会化视域下高校家庭社会协同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有效措施。
高校要加强整体统筹,积极与家庭、社会联系,加强协同育人队伍建设,促进不同育人主体全员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高校要与社会密切合作,强化社会全员育人理念,促进社会组织、企业单位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拓展空间;
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加强校企合作,着力解决学生实习、实践和就业创业问题。另一方面,家长要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5];
父母和子女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一起为建设幸福家庭做贡献。
高校应牵头完善高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主体沟通机制。邀请家长配合完成学生假期思想行为的评价反馈,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实习、社会实践期间的工作表现;
通过研讨会、交流会、网络互动等方式积极开展日常交流,加强不同育人主体的信息共享与社会交往,形成纵向互通、横向互联的沟通途径,定期交流思想和反馈育人工作进展情况;
总结凝炼协同育人工作经验,宣传表彰有突出成效的协同育人工作团队或个人,发挥示范作用。
积极创建育人品牌项目,培育符合大学生心理特征、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育人载体。聚焦家庭美德、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就业实习等,成立协同育人工作室,推动高校家庭社会三方与大学生保持平等、稳定的联系,全方位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养成优良品德,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高校应统筹现有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企业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支教帮扶活动,将大学生在实习实践中获得的文化体验内化为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实践能力。
移动互联网的生活化应用,为高校和家庭实现有效沟通架设了桥梁。辅导员要通过网络家访、视频直播等形式,把高校教育教学过程和环境展示给学生家长,使家长深入地了解高校,并配合高校教育学生,进而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互促进、相互深化。加强“三全育人”舆论引导,充分利用学生的“微时间”,发挥网络育人在学生思想观念、生活技能、角色转变方面的积极影响[6]。强化学生自我习得能力,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猜你喜欢三全育人社会化协同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中国非营利评论(2019年1期)2019-06-18“四化”协同才有出路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学习月刊(2015年7期)2015-07-09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