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高校信息化精准建设的价值指向与路径优化

高校信息化精准建设的价值指向与路径优化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7-03 18:38:02

李明波,李辉鹏,郑泽涛

(1.武汉理工大学 学生工作部,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理工大学 质量评估处,湖北 武汉 430079;3.华中农业大学 本科生院,湖北 武汉 430064)

2012年,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旨在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出台,是教育发展与智能环境交相呼应的必然选择;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则为深化新时代教育信息化改革、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同频共振奠定坚实基础。经过一轮建设周期,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取得一定进步,逐渐呈现数据集成、应用集成、权限基层的特点。伴随“双一流”建设发展新任务和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向纵深发展,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特别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新需求和发挥信息化建设在高等教育中的“倍增效应”,由于强化精准供给思维不力而导致的信息化赋能乏力、提质不明显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此,在精准供给视角下对高校信息化精准建设开展研究,进一步着眼于新发展阶段推进教育数字化、聚合教育创新发展新势能,以提升高校信息化建设精准度和水平为研究主线,试图探索一条理念精准、模式精准、服务精准、治理精准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新路径。

解决供给侧改革中协调发展的矛盾,关键和重点是引导需求、供给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高校信息化发展同样也需要供给侧改革。精准供给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首要目标,也是核心目标,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背景下的最直接要求[1]。信息化建设精准供给,必须从解决教育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矛盾入手,既要解决供给端的问题,如高校行政部门、二级学院等部门的供给问题,更要解决学生、受教育者这些需求端的问题,使受教育者能有自主选择各种教育的机会。

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高校教育信息化必须为解决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实践问题和现实需求服务。因此,高校信息化精准建设就是要聚合大数据、云计算、5G等优势智能技术,强化教育起点问题导向、创新教育过程供给方式、提升教育阶段服务能力、完善教育结果管理评价,以“精准建设”促进“教育赋能”功效,提升高等教育服务个人需求精度和社会期待契合度[2]。实现高校信息化精准建设,要坚持以下价值取向。

2.1 学习环境供给:推动智慧校园精准建设

智慧校园的核心宗旨是满足师生个性化服务需求,能精准捕获物理环境,学习情景、个体特征能被及时、准确识别,网络通信无缝互通、衔接有序,能有力支持教学过程反馈、评价和决策的智能化,实现生活环境、教育教学环境舒适与开放便利[3]。学习环境供给是智慧校园精准建设的核心,基于“精准供给”视域下的智慧校园建设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推动学习环境精准识别原则。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以及5G通讯技术,充分利用算法推荐的信息抓取与配置优势,①能精准捕获与人、资源、设备等要素有关的信息;②能精准感知学习中与时间、空间、伙伴等情景有关的信息;③能精准画像包括受教育者的学习特征、注意场域、价值偏好等在内的个性特征。

(2)推动海量数据精准稳定原则。基于数据挖掘和算法技术可以实现对共性特征的数据进行精准模型建构,而智慧校园与传统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区别在于通过对海量校园数据的精准挖掘和分析,研判信息变化背后反映的用户特征的趋势变化,并对用户行为特征进行展望和预测,实现个体模型构建和精准预测;智慧校园构建“信息反馈-内容诊断-及时反应”的稳定动态调整机制,可以快速反应、主动应对,与传统僵化、滞后的教育信息化获取和反应相比更具优势。

(3)推动学习环境精准开放原则。培育过硬的实践能力和现代化的创新精神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从封闭走向开放也是受教育者的应然诉求。智慧校园支持教育教学参与者精准拓展“最近发展区”,理论上用户可以精准获取自己想要的任何数字资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以打破传统教科书的路径依赖;智慧校园支持打破时间限制,让学习从课上拓展到课下,线上线下协同作用,让泛在教育成为现实;智慧校园支持打破空间限制,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突出价值就是真实情境、虚拟情境精准结合,让学习更加生动、形象、有效。

(4)推动师生服务精准智能原则。提供精准、智能、个性化服务是智慧校园环境及其功能理念建设的集中体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校园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全面化的服务是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核心目的。因此,倡导智能服务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2.2 教学模式供给:赋能教学模式精准创新

新时代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以引导为核心、以服务为基础、以陪伴为支撑”,从引导学生使用技术到引导学生创新技术,从向学生传递知识到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形成终身学习习惯。信息化建设赋能教学新业态主要体现在:①教育信息化赋能教学理念精准培新,教育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融合发展促进了传统课堂向现代课堂的转型,教师既要传授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善用工具、技术的思维和理念,学会灵活应对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提升学习效率和质量;②教育信息化赋能教学硬件精准更新,智能一体机、电子白板、电子书包、移动学习终端构建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使教学空间拓展为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区空间的无缝链接,教育信息化建设对教育现代化的推动作用逐步显现[4];③教育信息化赋能教学模式精准创新,基于对教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认知行为特点的研究,组织开展个性化学情分析和因材施教活动,对教学评估过程进行跟踪与监测,重塑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评价、教育服务、学科管理模式,准确掌握学生学情、动态与效果,实现教师教学过程可控,以综合性、多维度评价替代传统单一评价,同时致力于信息化需求与学校建设标准深度契合,建设具备泛在性与开放性特征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契合、集约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构建处处能学、人人想学、时时可学的新型教学模式[5]。

2.3 教育服务供给:促进教育服务精准升级

高校信息化建设已由“网络校园”萌芽发展阶段和“数字校园”快速发展阶段转向“智慧校园”稳步发展阶段。为助力高等学校实现信息提取精确、工作流程简化、资源配置优化,提高办公操作、运作模式、评估体系质量,高校信息化精准建设要实现“三个升级”:

(1)教学服务数字化、个性化精准升级。基于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技术,开展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和启发式的教学,成为高校师生越来越接受的教学方式。新技术引领高等教育的教学、学习、评价等模式的变革,逐渐促进“互联网+教学=智慧教学”“互联网+学习=个性化学习”“互联网+评价=智能评价”的新型教学生态系统升级。

(2)管理服务人性化、智能化精准升级。从人性化、智能化视角看,利用虚拟化、均衡化和分布化的存储技术,组建智能、开放、统一的云计算平台,将资源、平台和应用进行深度集成与整合,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可以通过免费、租用等方式提供服务,教学与评价、学习与体验、管理与服务等教育用户的需求则通过各种智能信息终端来满足[6]。管理服务的精准升级,既能实现校内外学习资源的整合,又能实现图书馆、学校系统、社会机构等服务组织的多层次合作,教学与科研同频共振、管理与服务融合精进,以此达到资源共享、管理简化、效率提升的目的。

(3)安全服务保障化、可视化精准升级。虚拟学习环境给高校师生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平安校园、节能校园、移动校园的建设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支柱部分。5G通讯技术、移动互联与物联网等技术能借助无处不在的感知系统,完成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与共享,识别、抓捕和传播用户的个体特征、行为习惯和价值倾向,达到物理现实空间与数字虚拟空间的互联,使校园考勤、安保得到精准稳定保障并实现可视化。

2.4 教育治理供给:提升治理能力精准善治

高校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已经是国内教育技术的前沿热点。研究视角逐渐从管理转向治理、从管理绩效评价转向治理绩效评价。治理绩效评价可以规避鉴定式事后评价的缺陷,确保信息化建设达到期望水平。

(1)从“管理”转向“治理”,实现治理主体意识精准突围。管理是依赖于行政权力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指导、控制与协调;治理是指为实现“善治”目的,创建多元主体(利益相关者)参与共治的管理机制并加以切实落实的过程,“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力求释放活力、追求共生的制度安排和执行体系[7]”。管理意味着权威与强制,而治理则追求协商与和谐。治理并不否定管理,可以说“治理是管理的现代形态[8]”。在传统管理“自上而下”的模式中,驱动来自外部行政力量,基于信息化的教育治理则有赖于制度逻辑,核心驱动力量是多元参与和协商共治,既能充分调动多方人员的积极性和共同关注,又有利于破除事物发展的约束与制约机制,是“治理”的显著优势。深化高校信息化建设治理理念的纵深发展,建立多元、包容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参与机制,能有效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优速、稳定、健康发展。

(2)从“管理”绩效评价转向“治理”绩效评价,实现绩效评价方式精准破围。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程序,对评价对象的现实状况与预先确定的期望标准之间进行比较、衡量和评判的过程[9]。管理绩效和治理绩效属于绩效测量的两个方面,两者的视角、目的不同。从管理者角度出发的管理绩效评价,重点关注具体任务的实施,从而衡量、评判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效能与效益。反观治理绩效评价,从宏观层面出发,以制约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为切入点,以科学、客观、公正的方式对教育信息化治理目的与治理主体、治理内容与治理方法等进行衡量、比较与综合评判,其核心是推进机制评价,着重考察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建设和运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对推进和保障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的策略、制度、工具和手段等的评价则有赖于机制评价。治理绩效评价有利于监测高校教育信息化战略实施过程,也能及时反馈高校信息化建设推进机制建设成效,有助于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长远发展。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经历了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发展历程,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短板。实现高校信息化精准建设,需要系统性地梳理和总结经验,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显性和隐性的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和总结。

3.1 信息化理念与思维定位缺乏前沿性

纵观国外高校信息化建设历程,深入研究日本、英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发展特点可以发现,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制定了与国家信息化战略相匹配的规划方案,引入了高等教育研究者、高校领导者、教师与科研工作者、学生代表、社会力量以及其他利益者相关者共同参与规划制定,既要统筹全局,也要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特色。“重建设、轻规划”是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的现象,没有形成CIO(首席信息官)建制,导致顶层设计缺乏,一方面造成经济上的极大浪费和“信息孤岛”现象出现,如由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科研管理信息系统、人事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归属于不同的业务部门,缺乏CIO统一领导及顶层设计,数据标准不统一,难以融合和共享;另一方面,每个信息系统单独设计进入门户和密码,导致工作重复、管理效率低下[10]。

3.2 信息化能力与素养供给缺乏适配性

高校信息化建设对教师教育教学提出新要求:即从“知识为本”转向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信息素养和人工智能交互素养。教育惰性导致的路径依赖使传统教学方式所呈现的教师信息化能力与素养的供给失准现象愈演愈烈,具体表现为:

(1)教师信息化技术能力供给失准。首先,虽然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意愿较高,但使用频次与方式有待提升,较少出现创新性教学行为;其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现实教学需求存在差距,有相关研究数据表明,6.1%的教师处于“感知阶段”,大多数教师处于“学习阶段”“明白阶段”“熟悉阶段”与“调整阶段”,分别占22.7%、28.5%、23.2%、14.4%,只有5.1%的教师处于“创新应用阶段”。

(2)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供给失准。首先,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制度供给严重不足。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已出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以此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增进课堂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共促互进,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标准体系指明方向并提供制度支持。然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由于缺乏规范、系统和权威的制度支持,各高校在对高校教师进行信息化素养培训与能力提升时,不能有的放矢,对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内涵与要求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难以真正得到有效提高。其次,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内容供给“水土不服”,不符合学生学情、不满足学校自身战略发展要求、不满足社会期待是各高校培训教师信息化素养面临的突出问题。最后,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供给研究存在错位与滞后。目前,如何根据学科专业特点,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互嵌、深度融合成为共性问题,特别是课程缺乏整合、资源质量不高、个性化设计不明显、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3.3 信息化资源与制度配置缺乏灵活性

(1)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弱能化。主要体现在:①传统教学模式严重依赖教室,教学资源配置局限、狭隘,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②大部分高校的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硬件系统以及学生事物管理系统相互割裂、信息不畅、缺乏共享;③部分高校网络软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移动终端输入、输出设备数量不足,兼容性差,依旧对教室、书本、黑板等传统教具保持高度依赖。

(2)课程与教学制度建设滞后。无论是网络化教学,还是远程教学,它们都是在虚拟教学世界中进行的,需要教学制度的规约。然而,传统的课程与教学制度是面向现实教学世界的。由于相应的课程与教学制度的缺失,网络教学面临很多道德问题亟待解决。譬如,武汉大学罗儒国教授指出:“如何合理搜集学生数据?谁可以搜集学生数据?怎么管理?谁可以看?诸如此类问题都涉及大数据伦理问题。”

3.4 信息化治理与评价管理缺乏标准性

以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为导向,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治理标准化管理失准,主要表现为:

(1)外围约束与监督缺失,导致管理标准化机制失准。国家政策文件都是零碎地提及教育信息化评价,没有全面的、系统的、针对教育信息化各要素的总体评价标准和详细方案[11]。高校信息化建设容易陷入“重建设轻评价”的误区,在信息化建设中常常忽视对专门评价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机构的建设,延续“自主建设、把控、评价”思维。出于挖掘自身优势、特色的现实需求,高校信息化建设通常采用自主建设的模式,但无反馈与规制、无响应与调整、无监督与考核,容易造成“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出现,进而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2)内部调适与防控紊乱,导致治理制度标准化失准。受制于认知局限,决策层缺少对信息化机制建设的追本溯源,容易出现决策前后不一致、内部治理不规范等问题,特别是决策机制不健全、信息化机构设置不科学、多主体参与的治理机制不完善、市场合作机制功能发挥不充分等,导致高校信息化建设内耗不断、错失最佳发展期,特别是传统高校信息化治理严重依赖IT技术部门,与高校内部管理严重脱节,无法组建协同治理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成为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障碍[12]。

(3)内外评价与约束失衡,导致评价制度标准化失准。内部评价是考察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调整信息化战略、完善信息化推进机制的主要参考依据,谢幼如等[13]认为内部评价具有强大的反馈、控制、激励和开发功能。然而,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内部评价作为教育信息化内部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14],并且实践中大多高校并没有建立信息化内部评价机制,或者由于没有责任认定机制和整改机制而置之不理、无动于衷。焦建利等[15]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不重视内部评价,就不能有效发掘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也就不能为信息化决策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外部评价缺失是外部治理机制缺失的典型表现。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受到“管理惯性”的影响,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专门机构没有独立建制,政府所倡导的第三方教育评价也迟迟未能就位[16],有些高校对第三方外部评价相当不屑,甚至持对抗态度。然而,外部评价对形成良好的教育信息化治理局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必须重视的研究课题,也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必须重视的实践课题。

新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必须以“精准供给”为“瞄准镜”,以需求导向、问题导向为抓手,树立“以人为本、面向服务、信息互通、数据共享”的新思路,构建适用与灵活、可靠与先进、开放与兼容、安全与经济的新型高等教育模式,才能为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质增效。

4.1 顶层设计:聚焦互联思维,创新立德启智的精准育人理念

聚焦互联思维,精准构建顶层新思想。①学校领导层要解放思想,将信息化建设置于学校发展全局和治理水平提升的高度;②学校中坚层要深化认识信息化建设这一重要战略资源在大学发展中的支配作用,要在“双一流”建设、高校综合改革和发展规划中体现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设计;③全校师生要转变观念,学校各级教育教学管理者、参与者要内化信息化建设观念,着力提升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改革发展的融合深度。

聚合统筹发力,精准筑牢一把手工程。高校要将信息化建设工作置顶为“一把手”工程,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加大对信息化的资源配置保障力度,要做好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高校主要领导应该充分重视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工作小组,实行CIO(首席信息官)负责制,组建信息化办公室执行机构,专门负责信息化工作推进,加强信息化建设顶层思维构建。

聚力多维融合,精准疏解“学教管”痛点。高校要加大对信息化资源的投入,保障信息化与学校发展、大学治理真正融为一体。重点要建立健全融业务系统与管理系统于一体的学校层面的信息化数据平台,形成教师信息化管理体系、学生信息化管理体系、学科信息化管理体系等不同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持续完善系统功能,及时做好信息的采集、核准和更新,切实提升大学治理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管理效能[17]。

4.2 能力提升:增强技教融合,构建因时而需的精准教学模式

增强技教融合内化力,打破媒介心理定式,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感。一方面,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习惯,消除媒介心理定式,增进对技术的接纳与认同,化解对技术的恐惧与焦虑,及时适应新型信息技术。另一方面,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方式、汇聚积极网络教学体验、提升网络教学效能感。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要确立的互联网思维包括:用户与跨界思维、流量与平台思维、简约与迭代思维等,运用大数据来开展教学设计、决策、评价和教学管理。

增强技教融合延展力,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强化信息化学教能力。①高校要以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为核心,开展信息化教学全员培训工作,建立教师职务评聘、考核奖励与教师信息素养、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挂钩机制。结合高校自身办学特色,整合优质资源与培训课程,以竞赛形式组织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切实提升教师队伍整体信息素养,实现全员胜任信息化教学。②高校要创新多元内容、方法与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培训课程体系,为教师提供多种信息化教学的培训课程,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平台,开展基于网络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训、骨干教师培训及教师信息化能力自主提升工程等。为夯实教师专业能力与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发展,全年至少实现一次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与学习全覆盖。③高校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生运用、开发信息技术意愿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素养融合共进。高校要利用信息技术培训、专题讲座、报告会、公选课或媒体宣传等形式,面向学生开展信息技术提升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研判和解决问题,推进基于“实践应用”的远程协同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团队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18]。

4.3 平台支撑:打破信息孤岛,开发互通共享的精准服务平台

精准供给视域下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就是要打破高校各部门间的信息壁垒,促进高校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这就要求领导层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要求各部门间要协同联动、相互衔接,生成全新的动态化信息服务平台。

以配套整体性政策制度破解精准支撑难度。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出台信息化建设规范性文件,如技术层面包括技术支撑、信息共享、资源配置,主体层面包括部门整合、人员安排,规范层面包括标准体系、责任要求等。破除传统部门间各自为政形成的孤岛现象,统筹制度设计与安排,统一注册、统一编码、统一认证,以制度性文件促进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以统一大数据交互平台增强精准支撑效度。基于数据共享的信息交换平台、教育教学服务信息系统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平台支撑的重中之重,应该盘活各部门现有信息数据资源,对现存数据进行筛选、聚合、分类,推动数据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利用。完善高校各层级间的信息共享、交换、对接、耦合,构建跨领域、跨层级、跨部门的信息资源互通与共享精准服务平台。

以完善标准化共享机制升级精准支撑信度。从大数据技术、协议、标准等角度出台教育服务相关规范,着力教育信息化服务系统建设、运行和管理标准的制定和统一,加快信息资源数据的共享与交换准则、目录与内容体系的规范等相关配套设施的建立,统一高校各职能部门的数据编码、处理、共享和交换标准,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信息采集、分类、发布、公开和共用等标准[19]。此外,还需建立基于校园一卡通的线上办公、咨询服务的流程和标准,简化环节、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实现“一证办、一号办”功能。

4.4 治理建设:坚持治评融合,构建规范有序的精准治理模式

基于我国高校现行的行政科层管理体制现实,制度上建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业务部门协同治理的层级结构,业务上建立场景与绩效在治理建设的融合机制,是实现信息化建设精准治理的应然选择[20]。

围绕战略决策构建“学校领导+专家小组”决策层。根据学校数字化战略整体规划和业务部门的实际需要,组建“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化专家咨询小组”的战略决策层,主要负责学校信息化战略规划、领导全校信息化整体建设。其中,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应该包括校领导、学工处长、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领导、科学研究和发展规划处长、二级学院领导、财务处处长等;信息化专家咨询小组应该包括CIO、技术专家和业务专家等。学校领导和相关专家共同协商、共同决策,确保高校核心业务与信息化建设融合发展,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

深化“场景+绩效”融合,实现治理模式一体两维发展。①横向拓展,以丰富“场景”融合为目的的信息化治理,构建“需求-决策-行动-反馈”的循环治理模式。首先,创新治理需求,常态化更新信息化方案、聚焦现实问题、主攻技术突破,实现需求治理;其次,完善协同、交互机制与渠道,促进科学决策、筑牢技术根基,实现决策治理;然后,信息技术赋能治理行动,严控质量、效率,实现行动治理;最后,扩大数据覆盖范围,构建信息反馈系统,实施精准控制,实现反馈治理。②纵向延伸,以提升“绩效”融合为目的的信息化治理,提升治理主体水平的关键在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立完善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治理机制是绩效融合的核心:一是要完善协同机制,发挥领导层规划和保障作用、业务部门支撑作用、教师学生主体作用、家庭社会协同作用,共同治理、形成合力; 二是要同步激励机制,建立融合应用示范点,鼓励更多主体结合自身实际推进治理融合。

随着世界各国对高等教育地位和话语体系的争夺日趋激烈,高校信息化精准建设已然是高校深化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1)通过剖析近年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文件,深入研究信息技术领域权威专家学者的经典论述,梳理出旨在以学习环境为基础、以教学模式为切入、以教育服务为根本、以教育治理为回归的多维立体式高校信息化精准建设的价值指向与意蕴范式。

(2)通过深入分析与系统归纳,总结了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突出的4点问题,即信息化建设定位不前沿、供给不适配、配置不灵活、管理不标准,这将成为深化高校信息化精准建设与改革的行动“戒尺”。

(3)基于精准供给视角,探索出一条育人理念与教学模式并举,服务平台与治理效能并重的高校信息化精准建设路径,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力引擎。

总之,精准供给思想指导下的高校信息化精准建设是一项需要高校全员参与、组织与制度深度聚合、内部与外部共同发力的系统工程。高校信息化精准建设能改变现有高校传统式、粗放式、低端式信息化建设现状,逐渐向现代型、集约型、高端型建设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精准信息化建设月“睹”教育信息化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年8期)2021-09-10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自贸区建设再出发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精准的打铁NBA特刊(2018年11期)2018-08-13《人大建设》伴我成长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保障房建设更快了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精准扶贫二首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