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兰
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可见语文学习是得“意”又得“言”的思维活动。寓言将丰富的思想内容融入简单的故事中,指向思维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透过寓言表现形式领略到作品的深刻内涵,并切实感受中国语言文字言简意赅的独特魅力。笔者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相矛盾》为例谈谈如何指向思维组织教学,使寓言教学“言意共生”。
一、循文知义
古代文言文中有一些字词的意思在文化传承演变中发生了变化。学生要学好文言文就要打通古今词义的壁垒。文言文中的有些生僻字或古今字义差别较大的字,教材会用注释的方式标明意思。有些古今意思差别不大,或无法用注释准确注解的字词,需要学生借助插图、朗读、联系上下文推理等方法加以理解。
《自相矛盾》一文注释了“鬻、陷、或、夫”几个古今意思相差较大的字。文中还有如“誉之曰”的“誉”,“其人弗能应也”的“弗”,“不可同世而立”的“立”,它们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比较接近但又有细微的差别,需要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推理感知。上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大声读课文,在读不通、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借助课文的注释理解课文,对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想想猜猜,尝试理解;
用一句话概括寓言的主要内容;
根据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地读好寓言,尤其注意句子的停顿。在理解“誉”字的时候,结合卖矛和盾的人吆喝的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以及“誉”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教师引导学生推理“誉”这个字在这篇寓言中带有“夸赞”甚至带有稍许“炫耀”的意思。学生对“誉”的理解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说明白,教师再次引导学生:“能不能把你的理解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表现出来?”学生用炫耀的语气朗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从朗读中可以听出,学生对“誉”字的理解非常深刻。本课中对“立”的理解是学习的难点。“立”在学生的认知中常常被理解为“站立”的意思。教师若是不加指点会造成学生理解的偏差。教学中,教师列举出“立”字在词典里的所有解释,即“站立、做出、存在、马上、姓氏”。学生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和词典里的解释,立刻就弄清了“不能同世而立”指的是“坚不可摧之盾与无坚不摧之矛是不可能一起存在的”。学生在朗读最后一个长句的时候,也能正确处理朗读中的停顿——“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解决了文言文理解上的难题,学生对寓言的故事梗概就有了整体印象,即“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先夸自己的盾坚不可摧,再夸自己的矛锐不可当,有人问他用自己的矛刺自己的盾结果会怎样,卖矛和盾的人被问得哑口无言”。在对故事梗概的梳理中,事情的前因后果立即清晰起来,思维的链条也环环相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推理、辨析、归纳、总结,习得了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二、循言辨意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习语文不仅要关注文本表现形式的“言”,还要进入作品的世界,深刻领悟文本之“意”。朱光潜先生说,言是固定的、有限的,有迹可循的;
意是瞬息万变的、无限的,缥缈无踪的。文学“言不尽意”的特点带给教学的启示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建构自己的思想,实现“言意共生”,形成独特的精神风貌。
《自相矛盾》这篇课文总共五句话,前四句叙事,第五句议论。为了帮助学生循言得意,教学中教师组织了一场辩论:“若是‘以子之矛陷子之盾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卖矛和盾的人所说的话是否自相矛盾呢?”学生通过辨析,列举了两种情况:如果矛刺穿了盾,则说明世上没有“无不陷之盾”;
如果矛不能刺穿盾,则证明世上没有“无不陷之矛”。可见卖矛和盾的人说的话前后是自相矛盾的,从而证明本文的观点“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接着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深思:“为什么卖矛和盾的人说话会自相矛盾呢?他在说每一句话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学生表示:“夸矛的时候,卖矛的人一心想把自己的矛推销出去,只顾夸夸其谈,忽略了事实本质;
夸盾的时候,卖盾的人一心只想着把自己的盾推销出去,从而夸大其词。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做事都不能脱离实际。”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文本之“意”,教师继续引导:“那个提问的人为什么能一下子看穿问题的本质,问得‘其人弗能应也?”有学生立刻说道:“卖矛和盾的人要么见‘矛忘‘盾,要么见‘盾忘‘矛,他每次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说出的话自然比较片面。看的人不仅考虑到了‘矛,还考虑到了‘盾,因为他看问题比较全面,所以说话也就更加严谨。可见看问题的目光不能狭窄,而要站到更高处,看清事物的全貌。”在层层的辨析推理中,学生探究到文本的内涵,在独特的精神体验中受到思想的启迪。
经典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应领悟寓言的言中之意。“理不辩不明”,教师可以创设辩论的情境,让学生理解文本中那些内涵深刻的言辞,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回顾展望中咀嚼品味,用广角思维领悟文本的“意”蕴,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循言生智
教材中收录的寓言多通过短小精悍的故事揭示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寓言教学中,教师仅仅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是不够的,还需将阅读与生活链接,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达到明德启智的教学目标。
学了《自相矛盾》这篇课文,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否则无法自圆其说。这样具有逻辑性的寓意,需要借助适切的教学手段,引入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内容,让学生内化于心,生成为人处世的智慧。于是在教学中教師引入了这样的事例,请学生模仿《自相矛盾》续编故事:“有一青年,曰:‘吾欲发明万能溶液,能溶天下万物。或曰:‘ ?其人弗能应也。夫 ,故 。”续编故事将古代寓言的意蕴迁移到学生较为熟悉的情境中,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掘生活中的素材:“你们是否也曾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过这样‘自相矛盾的现象?”学生立刻想到了“脑白金”的广告:“前半句已经表明‘今年过节不收礼,后半句却又出尔反尔地说‘收礼只收脑白金。”有学生列举了发生在自己同学身上的事情:“小琴为了提醒别人不要在墙壁上乱涂乱画,自己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墙上涂写了‘禁止涂画这几个字。”“晓东自习课上管纪律,他自己却破坏纪律,反反复复用刺耳的声音大声喊着‘不要说话,保持安静。”还有学生例举了发生在妈妈身上的事情:“妈妈每天熬夜刷剧玩手机,熬坏了身体和皮肤,然后又买来大量的保健品和护肤品来保养。”最后学生收获了这样的人生智慧:“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不能背道而驰,否则将事倍功半,或落得个前功尽弃的下场。”这样由文本向生活的延展,将从文本中获得的智慧融合运用到生活中去,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寓言是借言说理的文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不仅得其言,还要让学生得其意。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寓言的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积累语言经验,获得思想启迪,从而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五甲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寓言文言文文本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21年5期)2021-08-06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21年5期)2021-08-06寓言文苑(2020年5期)2020-11-19成长的寓言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时装寓言智族GQ(2020年3期)2020-06-01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制造技术与机床(2019年10期)2019-10-26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小学教学参考(2015年20期)2016-01-15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