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宾
【导学设想】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3 课,也是本单元的第四个学习微专题。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这是必修教材中三个同类学习任务群中的第一个。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是阅读古今中外的论说名篇,把握作者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
围绕感兴趣的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学习之道”,由于是第一个思辨性的单元,单元的目标定位不能过高。可确定为: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能够理解论述类文章的现实针对性,能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感受文章的逻辑思辨力量,并能够在表达时有理有据地进行论述。
黑塞的《读书:目的和前提》和王佐良的《上图书馆》是有关读书的两篇随笔,虽然不是论说类文本,但其中的观点、经验可引发学生思考、激发阅读的兴趣,能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根据学生实际,我从“知识积累”“思维训练”“鉴赏创造”“文化传承”等方面设置了学习任务。
【学习目标】
1. 歸纳文章内容要点,品味课文语言,研究学习之道,了解获取教养的途径,理解阅读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2.鉴赏文章的论证结构,体悟随笔的写法。
3. 建立阅读经典对人获得教养是至关重要的认知,品味真正的图书馆之乐,思考自己的读书生活,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提升会读书的能力。
【学习任务设计】
任务情境:
早在20 世纪90 年代,笔者所在学校就成立了“五柳风”文学社团,社团的中心任务是开展课内外阅读和写作,经常性地开展研习活动。这次为配合第六单元的学习,高一年级举办了“阅读经典,成就人生”的系列专题活动。高一(8)班结合第13 课《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微专题的自读,开展的“探讨读书的意义与方法”是其系列活动之一。
学习任务一:知识积累
(学生自主积累构建语言基础知识,此略。)
学生除搜集赫尔曼·黑塞和王佐良两位作家作品的常识性资料外,还搜集了知识拓展的不少资料。例如:
1. 诺贝尔文学奖给黑塞的颁奖辞:
“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品格。”
2. 黑塞名言: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最危险的时期和对心灵最大的戕害,莫过于一天到晚沉思自己的性格、处境,孤独地承受自己的不满和弱点。”
学习任务二:思维训练
(一)教材关键句子
1. 怎样理解作者认为的“真正的教养”?
学生理解一:真正的教养是正视过去,直面未来,追求精神和心灵的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
学生理解二:真正的教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的,是永恒的。
学生理解三: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也就是说,追求的不是生存的手段,而是生存的境界。
学生理解四:真正的教养就是阅读世界文学,力求做到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有深入的理解。
教师小结: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关键文句。其实,真正的教养就是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追求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修养,是人生存的境界。前三位同学的回答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真正的教养”的内涵,第四位同学谈的是获取教养的途径和方法,对大家也有启示意义。
2. 关于“读书”,作者的哪些看法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
学生答案一: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道路永无止境。既因为人类的文学让人“望洋兴叹”,又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学生答案二:阅读杰作的目的在于明白一切生活的意义,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学生答案三:读者必须具备自身的人格或个性,否则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无益而有害。
教师小结: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在课文中,作者认为,阅读杰作,我们得先向杰作表明我们的态度,那就是对杰作要有崇敬之心、敬重之心。作者阐明了阅读经典关键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对知识怀有敬重之心,为获得“心的教养”而进行“爱的阅读”。同时,作者强调“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的时候要花力气、下功夫。
3. 文中列举的对于读书的错误认识与行为有哪些?
学生答案一:用“散漫的消遣”的态度对待读书,用虚假的慰藉自我麻醉,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
学生答案二:认为人生太短促,以为若舍弃泡咖啡馆、跳舞这样的愉快生活而花时间读书,是可笑又不值得的。
学生答案三:认为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厂、交易所和游乐场比读书更能接近真实的生活。
教师小结:几位同学从课文中不同的地方直接找出了作者认为的错误的做法。但要注意的是,文中还有一些隐性的蕴含相关信息的句子,也值得我们关注。譬如,“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不能把书读死,要联系现实生活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否则就可能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也就是说,死读书、不会联系生活来思考也是有害的,如果读成了书呆子,读书就“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那就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了。
4.《上图书馆》中写道,“这里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连我们中学生也可以进去随便阅览”。对于这种开放式的图书管理模式,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看法一:读者可以在图书馆自由行走,自由翻阅,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这是令人惬意的。
学生看法二:图书馆向社会各阶层免费开放,读者可以不受任何约束任何限制进入图书馆,只要大家都能自觉遵守图书馆秩序,就可以尽情地享受图书馆这一社会资源的服务,这是体现人的个性自由与平等的很好的方式。
学生看法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图书馆事业也必将日益发展,信息资源呈多样化、共享化发展态势,比如网上的开放式图书馆可以使读者享受越来越多的、越来越开放的信息资料,能实现图书资源的最大化共享,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教师小结: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求知权利人人平等,尊重每一个社会个体,才能让尊重之花永不凋谢,让所有人都能享受知识的光辉,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其实,不光是图书馆,还有美术馆、博物馆、剧场等社会公共的文化空间,只有它们提供全面开放的服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共文化设施,社会才能具有文化孕育的广阔土壤,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才能不断地提升。
5.《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都描述了作者自己读书求学的生活经历,抒发了属于作者自己的读书感悟。请将两位作者的经历和感悟加以对比,看看各有怎样的个人特色,又有哪些共同之处。
学生答卷一:黑塞和王佐良经历的共同点是,阅读时最初的兴趣,似乎都是从猎奇开始的。黑塞说,“总不断有某种特殊的爱好使我着迷,有某个新发现令我神往,有某种新的热情叫我兴奋不已”,“我所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这样的“新”或“奇”能够激发作者天然的阅读乐趣。王佐良在“公书林”读书,由于“英文程度很有限”,看不懂原著,所以仅仅“看看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類”,还翻着美国杂志的图画看看,以满足他“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
学生答卷二:两位作者都谈到了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受。黑塞在谈及他阅读《论语》的感受时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惊异和心驰神往,书中所说的一切对我如何既陌生又正确,既符合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王佐良则说:阅读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等,使他“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教师小结:两位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归纳了两位作者的共同之处。除了这些,两位作家的共同之处还有都喜欢阅读经典作品。自然,王佐良先生是一名中国读者,他却培养了阅读英文杂志的习惯;
而黑塞作为一位德国作家,却对中国道家、儒家的经典著作着迷:这也可以视为异中有同。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甚至会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在人生的学习阶段就要打好精神的底座,确立正确的阅读方向。
(二)思维拓展
《读书:目的和前提》从界定概念与阐释道理入手,点明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
再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出发,阐释作者对于读书的思考;
最后结合所处时代环境下的阅读现象,强调阅读杰作的意义。《上图书馆》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前三段总领全文,引出话题;
然后以时间为序,回忆在图书馆读书的三段经历;
最后总结全文。作者对图书馆充满怀念之情,同时因国家动乱而产生的思乡和爱国之情也溢满字里行间。
阅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对于文学经典,有人认为应该精读,有人认为应该泛读。你的观点是怎样的?试做简要阐述。
学生一:我认为应该重在精读。世界文学经典是人类思想文化的结晶,是滋润灵魂的甘泉,是滋养精神的养料。不深入、细致地阅读,就不能领悟其精髓、吸收其养分,也就不能起到提升、完善自我的作用。泛泛而读,读得再多,也等于没有读。
学生二:我认为应该泛读博览。世界文学经典浩如烟海,而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每本书都要精读,所获得的知识将会十分有限;
如果像陶渊明那样,“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就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从而通过泛读“博采众长”,获得更多的知识。
学生三:我认为应该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法。精深应该以博大为基础,经典之作,必然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如果没有通过泛读获得广博的知识,就难以理解世界文学经典的精神实质。博大应该以精深为归宿,只有在泛读的基础上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对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有帮助的书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才能让书籍真正为我所用。古今中外的许多大师都采用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方法,最终使自己的学问达到了博大精深的境界。精读重“质”,泛读重“量”,两者相辅相成,将会大有裨益。
小结:关于世界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且分析得很有道理。对于这个问题,我想任何人都很难给出一个能说服所有人的标准答案。同学们能够热爱阅读,并在阅读中获得教益,就是用行动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学习任务三:审美创造
《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都是随笔,各自记述了作者读书的生活与感悟。同学们对于读书都有哪些难忘的经历呢?请课后写一篇读书随笔,与大家分享。
学生随笔精彩片段展示:
片段一: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行的路;
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
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因为读书,人生才更精彩。
片段二:阅读分为浅层阅读和深度阅读。浅层阅读主要是了解文章的内容,譬如有哪些人物、哪些情节等。深度阅读是研究性阅读,要通过作者的写作背景、生活经历、语言风格去理解作品、感悟作品,尝试去发现作者文字表达的意蕴。
片段三:读书不一定是为了挣得脸面,也不一定是为了获取分数。多读书,可以多一点魅力;
多读书,可以多一点修养;
多读书,可以多一点信仰。愿同学们徜徉书海,尽情享受幸福快乐的美好时光。
笔者也写了一篇随笔,题目是《白首未觉读书迟》,发表于2022 年11 月25 日《浔阳晚报》。其中最后一段是这样的:
“时光无痕,走过我,走过你。我的那些和学生一起走过的读书岁月,会成为生命中最美的回忆,每每想起,总是令人感到愉悦而温暖。丰子恺说:‘己心妩媚,则世界妩媚;
己心温暖,则世界温暖。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期待着自己和更多的人一道,把书香从‘天堂洒向人间。”
教师小结: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它与典型的议论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随笔兼有叙事、抒情、议论等多种特性,一般篇幅短小、不拘形式、语言灵动、表达自由。随笔记录下作者的生活与情感,也传达作者的思索和见解。多写随笔,可以养成多感多思的好习惯,还可以锤炼语言,丰富我们的人生记忆。
学习任务四:文化传承
批注是一种很实用的读书方法,请同学们完成下列表格里的批注。
提示:批注可以写心得、评价;
也可以联想、概括。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表格左边内容并认真思考,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对所给内容进行批注。
教师小结:以上让大家批注的,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文人学者的诗文名句。理解他们对于读书的看法,结合我们今天学习的两篇课文,对于培养我们的学习习惯,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读书方法,相信一定会有所启迪。
【教后感悟】《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这两篇文章,是作者读书经验的阐述。对于高中生来说,除了少数含义深奥的句子,文章的理解难度并不是很大,我们把自读的重点放在思维的拓展训练和写作上。因为是作者的现身说法,能带给学生较多的思考与启迪。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精选了我国文学史上四位著名大家关于读书的经典诗文名句,要学生做批注。批注法是古已有之的、最简单易行的读书方法,是对传统圈画阅读法的继承与发展。相信学生通过精读、体悟后写下批注,围绕“学习之道”这个主题,会更深入地“寻道”“悟道”,进而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学习之道”。如此,也就比较理想地达成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黑塞教养读书微言大义检察风云(2022年5期)2022-04-05车夫总在刹车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2021年11期)2021-12-16及时刹车故事会(2021年19期)2021-10-13我爱读书作文评点报·低幼版(2020年31期)2020-07-23正是读书好时节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教养方程式妈妈宝宝(2018年9期)2018-12-05夜间读者(2017年24期)2017-11-29我们一起读书吧学苑创造·A版(2016年6期)2016-06-20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公民与法治(2016年2期)2016-05-17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人生十六七(2015年4期)2015-02-28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