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运用大概念理念命制选择题的策略及反思

运用大概念理念命制选择题的策略及反思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6-27 09:19:01

沈大富 黄谊

选择题是当前纸笔测试常用的题型之一,如何运用大概念理念命制选择题,以达到与非选择题互补,或单独检测学生大概念的形成情况以及核心素养的达成度的目的?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以下主要策略。

一、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互补考查大概念

1. 明晰题型的优势,拆解和细化大概念

非选择题与选择题都能考查对事实性信息的把握和概念性信息的理解。非选择题利于综合考查学生的各种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多对应模块大概念和单元大概念的考查,往往先确定下来。选择题具有抽样广泛、排除写作技能影响、评分客观、精确定位学习错误等优势,能较精准地考查单元大概念或课时核心概念。

非选择题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查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通过选择题实现互补。这就需要进一步拆解和细化大概念,找到非选择题部分未考查到的重要层面或角度。例如,非选择题考查了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历程,但对于“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的“民族”的理解没有考查,难以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的大概念相衔接。这个不足就需要在选择题部分设置有针对性的命题以完善。

2.发挥选择题优势充实大概念的考查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是中国古代史的大概念,侧重国家层面以及各民族的发展史。到了近代才出现“中华民族”一词,而“中华民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族概念,此类民族也因其突出的国家属性而被称为国族。[1]因此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应关注中华民族觉醒这一领域。

《纲要》(上)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单元大概念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科书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抗战之外,还叙述了东南沿海工业和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的内迁、沦陷区工人的罢工、海外华侨的捐款捐物、华侨青年回国参战等史实,并且通过辅栏强调中国各民族、各政党和政治派别的求同存异,共赴国难。教学中应理解教材背后的编写立意,就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内涵,进而使学生体会到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战胜利之间的关系。

教学如此,命题评价也须有所回应。在参观博物馆时收集到刘眉生烈士的事迹就成为了命题素材。1937年10月28日,国民革命军八十五师510团代理团长刘眉生在忻口会战中身中数弹牺牲,时年33岁。忻口会战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统编教材正文描述为:“忻口会战历时近一个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刘眉生在上战场前给妻子写的家书非常感人,选取其中片段命题。

1937年忻口会战前,国民革命军代理团长刘眉生与家人诀别:“日寇兇残,夺我疆土,戮我同胞,愿以七尺之躯,以报生我育我之故土,……誓死抗敌,光我华夏。”此家书

①表明了作者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表达了作者义无反顾的抗日决心

③反映出中国远征军作战英勇

④揭示了中国军队反侵略的正义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设问围绕家书展开,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和单元大概念。家书中首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夺我疆土,戮我同胞”,揭示了中国军队反侵略的正义性,“誓死抗敌,光我华夏”则表达了作者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义无反顾的抗日决心。

二、以题组的形式考查单元大概念

在过程性测试中,当非选择题不涉及单元大概念时,往往需要在选择题部分以题组形式考查学生的大概念。

1. 以大概念搭建选择题题组的结构

中国现代史部分叙述了新中国的成立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内容。

非选择题部分考查了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电信事业发展的特点,分析其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的历史如何考查?依据课程标准、教科书凝练出单元大概念和相应的单元知识结构,再结合学情,从中选取较为重要、体现新教材理念的内容来搭建题组结构,主要包括: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作的努力;
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等。

2.采用多种素材创设命题情境

在以时序布题的传统下,应创设生活实践情境、学习学术情境等多种情境,既能增强试题素材的多样性,又能以多维度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生活实践情境方面,通过乡土历史资料或时政热点来命题,以贴近学生,增加亲切感。例如,下边这张照片反映了1953年《选举法》颁布后,北京学生在西单庆祝中国历史上首次普选的场景[2],反映出人们对当家作主人的喜悦。图中文字“把大家认为满意的人选出来代表我们管理”则揭示了将在普选基础上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特征。再如,2019年9月29日“共和国勋章”第一次颁授,李延年是首批获得者之一,“他是一位战斗英雄,曾荣立特等功1次,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称号,荣获解放奖章和胜利功勋荣誉章”。根据颁奖词查阅其事迹,发现在1951年10月的346高地反击战中,在我方伤亡严重情况下,李延年指挥部队作战,毙伤敌军600多人。战后被志愿军总部记特等功1次。由此来考查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举措。

学习学术情境方面,教科书以“伟大的建设成就”这一子目呈现,“学习聚焦”指出“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仍取得伟大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这样丰富、概括性强的内容,单个历史现象或人物都不足以代表,为检测学生对于这一阶段特征和成就的把握程度,借用《新中国七十年》一书探索篇(1949—1978)导言中的一段话来命题。[3]

“中国形成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能力,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经济体系,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华民族的江河水患,……打开了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交往的大门。”材料所述成就取得的历史时期是

A.1919—1949年     B.1949—1978年

C.1978—2000年     D.21世纪初

从答题情况看,有约1/3的学生区分不清成就取得的历史时期是在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学生所犯错误,一是提取有效信息不全面,对这些成就不能从“形成了”“建立起”“打开大门”等关键词整体认识其“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二是理解不准确,直接将“打开了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交往的大门”理解为“中美建交”,错误归入改革开放后这一时期。

三、挖掘课时核心概念的内涵与联系

除了课程和单元大概念外,每一课都有课时教学内容中的核心概念或重要观念。例如,中国古代史重点叙述了较为完整的王朝更迭和各个朝代的基本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北方少数民族对国家统一和发展的贡献,以及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等。这段历史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且头绪较多,在教学中应抓住课时核心概念的内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命题也是如此。

1.挖掘课时核心概念的内涵

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以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和赋税制度等三大制度展开叙述,其中赋税制度是教学难点。教科书第三目的“学习聚焦”强调“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直到两税法实行,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常见的测试题是将两税法名称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特点相联系,这仅是考查记忆能力,没有涉及理解层级,更谈不上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先从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问题本质。为此,选择教材“史料阅读”栏目《资治通鉴》的一段材料来命题,对难懂字词加以注释作为选项,设问则直指其针对的社会问题,试题如下。

唐中期改行的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其主要针对的社会问题是

A.“版籍(登记户口、土地的簿册)浸坏,多非其实。”

B.“所在赋敛,迫趣取办(逼迫催促),无复常准。”

C.“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

D.“上户优(通过各种手段免课税)而下户劳(负担沉重)。”

学生作答数据表明此题得分率较低、区分度较大。在讲评时追问学生的思路,学生反映能读懂,但好像以上答案都对,不知如何选择。这反映出教学中只关注两税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基本史实还不够,还应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分析。本题中,针对登记户口、土地的簿册记录不准确的现象,只需“重新统计户籍”;
针对收税逼迫催促,无复常准的现象,应该“明确时间和方式”;
针对职责混乱、巧立名目随意增收的现象,则应“明确职责,严加监督,整顿吏治”;
只有“上户优而下户劳”,即有钱人通过各种手段不交或少交税,而老百姓负担过重才是当时政府赋税征收困难的根本所在。因此改革的方向需要转到“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以资产为标准、上户多交税才能解决问题。教师在讲解此题时还可以指出税收政策向重财产演变是国家均衡财富的一项重要措施。[4]这一理念对今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挖掘课时核心概念之间的联系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甲骨文、青铜器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等。为了考查学生对于“早期国家”和“大一统国家”这两个核心概念的记忆与理解,命制下题。

与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国家相比,夏、商、西周等早期国家突出的特征是

A.中央与地方关系较松散

B.实行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C.拥有军队等国家机器

D.王朝世袭,设有职官

早期国家包括“夏、商、西周,之所以称早期国家是与秦统一之后的大一统相比较而言。而“拥有军队等国家机器”“王朝世袭,设有职官”均为后世所沿用,而“实行奴隶主土地私有制”本身是错误的表述。此题将“早期国家的特征”与秦统一后“成熟国家的特征”相对比,关注了核心概念之间或大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这一上位大概念。

总之,通过运用大概念理念指导过程性测试的实践,特别是明晰选择题的特点与命制策略,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诊断学情并反思自己的教学。

【注释】

[1]朱继军:《从近代中华民族建构理解家国情怀》,《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8期,第3—7页。

[2] [3]当代中国研究所:《新中国70年》,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9年,第49、2页。

[4]卜宪群:《中國历史的基本特点与国家治理》,2022年12月24日培训讲座。

猜你喜欢选择题考查概念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单项选择题狂练新世纪智能(数学备考)(2021年5期)2021-07-28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1年3期)2021-06-09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中学生数理化·高三版(2021年3期)2021-05-14数列选择题精选精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二数学)(2020年11期)2020-12-14例说速解选择题的几种有效方法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数学)(2020年5期)2020-06-02幾樣概念店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8年9期)2018-10-09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7年9期)2017-12-19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中学化学(2017年6期)2017-10-16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