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多维融合国潮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多维融合国潮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6-26 13:19:02

何彦云 鲁思媛

【摘 要】近年来,随着民族文化意识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潮” 进入公共生活,以其为引领的社会审美时尚的变化,使公共空间在文化表达和数字艺术表达层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基于行业的发展背景,高校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也应适时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高校教育服务文化发展的功能,以艺科文交叉融合为教学理念,将国潮文化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施等方面有机结合,通过课—赛—展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跨学科跨文化思维转化和设计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文化归属感,并为数字设计时代培养艺术审美与技术并重的复合型应用型设计人才。

【关键词】公共空间;
国潮文化;
教学实践;
多维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8—200—03

一、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现状

(一)对课程的介绍

《公共空间设计》属于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专业素质并重的课程,与后续实践课程、毕业設计和实习任务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掌握室内设计规律、提升综合设计素质和设计思维的专业课。课程以实践为主,在理论和技术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项目设计能力。课程主要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独立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秉持人文关怀的设计思想,梳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二)目前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设,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在我校已经有了一定的建设基础,但仍有几个问题值得深思。一是文化和思政内容上缺乏主题性,多以"宏观理论"为主,缺少与学生认知的交集,缺乏对学生思想上的引导作用,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以外的隐性素养重视不够,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二是课程实践项目不贴近行业,虚拟项目缺乏实际指导意义和可持续性的转化,导致学生对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三是在新艺科的教育背景下需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学习环境,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创新思维的提升,以适应创新设计3.0阶段的发展。基于以上问题,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开展多维度融合国潮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以数字艺术为表现形式,探索课程在设计、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跨文化视野、跨学科基础和创意创新能力的新时代环境设计人才。

二、国潮文化

从2010年至2022年,国潮从1.0时代发展到3.0时代的“新国潮”。它的范畴不仅仅是国产品牌领域,更是文化和科技的全面崛起和繁荣。其中,对文化和科技的关注度提升最为显著,俨然成为国人引以为傲的新领域。“国潮”文化涵盖的范围广,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形象和理念,消费或宣传带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成为许多年轻人表达情感、彰显个性的重要方式。

Z世代是引领国潮新势力的主力军,他们对国潮的兴趣集中在文创产品、影视或国潮主题的空间场所等,并逐步蔓延至电子智能设备等高科技领域。随着大众的关注度不断提升,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艺术等空间于一体的国潮文化设计案例不断涌现。为了实现新国潮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国潮文化营造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以Z世代的教育为突破口,以年轻群体为对象,扩大国潮文化在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公共空间设计的特点是为生活、娱乐、文化等社会活动创造有组织的空间,同时兼具地域文化和内涵属性,这与国潮的文化属性不谋而合。

三、国潮文化符号多维融合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路径

(一)课程的核心目标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公共空间设计理论知识,在专业的综合素质上得到提高。课程以文化为切入点对课程目标进行重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增强审美能力和人文底蕴,提升对民族时尚文化的鉴赏能力;
二是加强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对文化符号的解构、重构和设计改造能力,对文化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
三是提高实践技能,以国潮文化为主题,与设计、文化、艺术与科技元素有机结合,进行项目实践。良好的审美认知能力是设计能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践训练,以强化设计思维,促使学生养成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和独立的思辨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1.深度挖掘课程内涵

在教学内容的深度上,首先,以公共空间课程的内容为主体,从专业层面深入挖掘课程的核心知识的内涵外延。学生应了解行业动态和热点信息;
掌握公共空间的概念、设计原则及要素;
明确公共空间的功能构成;
掌握项目设计方法和流程。其次,探讨公共空间的文化属性和内涵。从课程核心目标中的人文底蕴层面出发,嵌入国潮文化知识点,梳理国潮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分析国潮文化在公共空间中的表达形式,加深学生对国潮文化精髓的解读。通过案例诠释品牌故事、工匠精神和民族文化,使学生在增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情趣,深化人文积淀。再次,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实现理论知识与感官体验、实地体验与项目实践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公共空间、国潮和文化符号的感知和认知。最后,要注重项目、文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拉近教学与学生的距离,进而体现国潮文化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2.横向延展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横向延伸主要体现在与行业和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联系。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行业层面有知名建筑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等行业领军人物以及现在炙手可热的元宇宙国潮设计师;
行业案例如tx淮海、新天地、国潮艺术主题街区、各种国潮主题空间等;
行业展览动态如敦煌光影艺术展、国潮文化活动等;
线上平台上的国风文化输出作品如只此青绿、只有河南等优质案例以及元宇宙国潮设计案例。以上行业动态用以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输出与输入的双向互动。课程内容分为认知、记忆、应用和扩展四个模块。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课程采用“教—学—练”的螺旋式上升模式,使学生在“理解—思考—研究—执行”的探究式学习模式中,将专业知识内化,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并加以应用。

认知模块和记忆模块主要内容是公共空间的概念、设计原则和方法,以讲练结合教学法为主,辅助案例式教学和调研法。课程过程组织为“导入—讲授+案例—实践+讲评—总结”。选取时下流行的国潮主题空间设计案例,了解最新的国潮文化表达和设计手法。案例素材来源不限于设计网站,可扩展至小红书等平台软件或其他app。线下调研国潮主题相关的文娱、餐饮、专卖店、主题展示展览等空间,通过实地考察,现场体验并感受空间的表现效果和文化氛围。

应用模块主要内容是课程项目设计实践,以项目教学为主,穿插讲授和一对一指导法。在项目立项阶段,结合国潮文化相关的竞赛或校企合作项目,确定项目目标,分解项目任务。过程采用“任务—计划—实施—评价—总结—展示—分享/转化”的模式,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情境中感受、体验并付诸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思维。

扩展模块主要内容是公共空间的项目实施和项目管理。采用现场教学法和研讨式(探究式)教学法。内容分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管理和项目交付三个阶段,是项目蓝图转化为项目实体的重要阶段,是工程项目生产经营的保证。项目管理和实施所涉及的内容更加系统,与专业岗位密切相关。教学过程采用“实地调查—研讨深化—迁移应用”三个阶段。经过考察项目施工现场这一过程,得以验证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并在后续的设计中持续完善。

2.教学手段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一是借助智能化教学设备和工具、教学辅助软件等,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与线下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措施。智慧课堂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在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和“一对一”个性化教学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二是利用网络在线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课件、上传资料、发布学习任务、作业等,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签到、抢答、课堂测试、课堂小组讨论、学习动态跟踪、教学评价等教学活动。最后是拓展课程资源如微视频、图形图像、VR虚拟仿真等媒体素材,深化课程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

四、教学实施

(一)“艺科文”交叉融合的教学理念

“符号”是对国潮文化的凝练和概括,是对国潮文化印象的“符号化”建构和“二次”创新。课程实施中,要根据公共空间的功能和文化内涵,对国潮文化进行符号化提炼,并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对国潮文化中的主题形象、造型、色彩等物质文化元素和视觉元素进行凝练和再设计,并借助交互、信息、智能等设备,通过虚拟现实、VR全景和多种计算机辅助设计设备呈现,塑新国潮文化的符号识别特征,使其符合现代审美时尚的需要。

(二)交互+体验+实践的教学过程

公共空间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性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除了传统的知识讲解外,还采用了过程互动与体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形式可以优化教学组织,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过程交互体现在课程的理论知识模块中,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评加深学生对空间和文化的理解。体验实践体现在课程的项目设计部分,让学生参与公共空间的整个案例设计和项目实施中,将其对专业知识和文化的体验与感受转化为理性设计,通过专业技能来表达和呈现,最后在项目实施中进行验证和改进。

(三)课赛展的教学模式

1.课赛

将设计赛事引入课堂教学,以学科竞赛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组织。“课赛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是竞赛主题的选择应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是专业竞赛标准应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或行业认同度,能反映行业发展水平。第三,竞赛评价指标需要满足教学理论评价和社会实践评价的双元制标准,且具有良好的专业指导作用。第四,竞赛周期与课程计划紧密一致。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定期举办的大赛项目中会设立多个板块,可以选择文创板块或企业命题板块。另有专题设计赛事如文创设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设计大赛等,这与课程的国潮文化主题非常吻合。往期的课程已经实行了“课赛结合”的教学模式且教学效果得到印证。

2.课赛展

实施过程如下:第一步是提前设定展览要求:以国潮文化为主题,深入挖掘中华美学精神和气质,重塑文化符号,并注重文化符号的时代性、流行性和国际性,也可以设计和制作国潮文化符号衍生品。第二步是明确作品的呈现标准,学生按要求展示。第三步是确定作品展示的平台,展览灵活采用线上展览、线上+线下或者线下实物展的形式进行,教师负责分阶段指导、组织、策划、实施。最后,展览作为课程考核标准之一,测试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应用能力。

五、考核与评价

具体内容如下:(1)过程评估重点是参与程度,即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互动程度、参与感和完成度。(2)内容评估主要是对课程四模块(识记、理解、应用和拓展)的掌握、理解、应用与拓展能力。(3)展示评估指的是学生课程成果的全方位呈现,验证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设计表现方面的能力。学生对公共空间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国潮的理解、对文化在设计中的转化表现等,通过图文信息予以充分呈现。课程展览也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总结和评估。

六、结语

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公共空间设计必将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转变教学思路,践行艺科文交叉融合的教学理念,把国潮文化多维度融进教学中,通过课赛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數字媒体艺术为表现手段,提升学生的设计和艺术创作能力。同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以及跨学科跨文化思维的转换能力,为数字化时代培养优秀的复合型应用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晶.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2022(3).

[2]吴茜茜.基于核心素养的家具设计课程多维融合思政教学模式初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10).

[3]朱玉凯.地方本科高校环境设计类课程“以赛促学”教学方法探究——以《公共空间设计》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17).

[4]伍坚.设计展览模式下的艺术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J].学园,2018(35).

[5]秦学军.公共空间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教学[J].文教资料,2018(33).

★通讯作者:鲁思媛

作者简介:何彦云(1989—),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教研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

猜你喜欢公共空间教学实践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间:香港旧城华人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经验中国名城(2016年12期)2016-12-07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价值工程(2016年29期)2016-11-14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8期)2016-11-10“物”化的空间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8期)2016-11-10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江淮论坛(2016年5期)2016-10-31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