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资产证券化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机制

资产证券化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机制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6-25 18:00:02

李辉 陶圆

摘   要:基于2SLS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选取81家中国商业银行2012—2021年微观数据,分析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并进一步从盈利能力视角和信贷扩张视角分别研究两者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资产证券化通过提升银行盈利能力显著提高其资本充足率,净资产比率越高、不良贷款率越低、贷款占比大、资产规模小的银行,其资产证券化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更好的效应;
资产证券化刺激了银行信贷扩张却增加了银行不良贷款率,流动性越强、成本收入比越大、资本充足率越低的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越大。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目的在于提高盈利能力和增强资产流动性,但是利益的驱使和监管不到位会促使银行过度资产证券化,从而增加银行风险。

关  键  词:银行资产证券化;
盈利能力;
资本充足率;
信贷扩张;
不良贷款率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517(2023)03-0038-12

DOI:10.16620/j.cnki.jrjy.2023.03.004

一、引言

中国作为世界最主要的经济体之一, 近年来,受各种复杂因素叠加的影响,经济发展面临很多不确定性。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强调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银行处于金融业的核心层面、中心纽带位置,金融体系中银行危机的爆发必将传导至其他行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从银行业崩溃到实体经济衰退,全球经济受到了灾难性冲击。此次危机的爆发正是由资产证券化的过度繁荣和监管缺位所导致。此后,全球开始对银行业进行了更加严格的监管,《巴塞尔协议Ⅲ》通过了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指标规范银行微观行为,各国开始将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在此危机之前, 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有过短暂的推进,2012年随着我国金融深化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资产证券化业务得以重启,特别是在2015年之后,我国资产证券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且风险贷款不断上升①, 研究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的关系,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现有学术成果,探讨证券化发行对银行微观行为的传导机制,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但是国内外相关研究较少从盈利能力视角研究资产证券化能否有效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也较少研究信贷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流动补充是否会加剧信贷扩张, 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

本文将从这两个问题入手进行研究, 以期促进我国银行业金融工具的完善,为银行风险防范提供新的思路。

二、文献综述

(一)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

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盈利性作为商业银行遵循的三个原则之一,一直被视为银行日常经营活动的主要目标。银行为了提高盈利能力会增加流动性强的盈利资金比例,而资产证券化可将当前缺乏流动性但能在未来产生现金流的信贷资产打包售出,从而满足盈利性对于流动资产的需要。Bakoush等(2019)基于中介效应模型研究表明,流动性越强、风险越小、融资成本越低的银行,资产证券化越能够提高其盈利能力[1];
与此同时,资产证券化能够拓宽银行融资渠道和降低银行融资成本。郭江山等(2019)研究表明,银行融资途径的多样化有助于提高其收益率[2]。安丛梅等(2021)将杠杆率和非利息收入作为中介变量,研究认为资产证券化会显著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3]。李佳等(2019)以银行Z值作为衡量风险的代理变量,研究表明资产证券化通过提高资产流动性、盈利水平和资本充足率来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并且资产证券化能显著降低银行风险加权资产占比[4]。部分学者从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角度展开研究,认为资产证券化促使银行进行长期贷款, 能缓解期限错配问题,拓宽获利渠道,提升盈利能力[5],同时还能有效提升其资产流动性水平[6]。王晓等(2021)基于异质性视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表明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资产证券化拓宽盈利增长点,并且相对于上市银行和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小银行通过该渠道更能显著提高盈利水平[7]。

资本充足率作为商业银行监测风险的核心指标, 能够充分反映自有资本与风险承担的关系。虽然资产证券化在国内起步较晚,但在盘活非流动资产、提高银行盈利能力、改善银行融资结构方面的作用显著,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其资本充足率,从而满足监管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8]。通常,商业银行会将部分风险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一方面降低风险资产的比重,另一方面增加流动资金持有比例,以达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目的。特别是当面临最低资本监管规定时,商业银行更加倾向于进行资产证券化来满足监管要求[9]。鄒晓梅等(2015)用杜邦分解法对美国银行季度数据的研究表明,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能够提高银行的ROE, 但ROE的提高主要来源于资产周转率和杠杆率提高[8]。

(二)资产证券化与银行信贷行为和不良贷款

一般而言, 商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减持流动资产, 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发行又使商业银行进行新一轮的贷款。高蓓等(2016)研究表明,资产证券化降低银行负债的同时还能促使其进行信贷扩张,这种方式降低了银行杠杆率,提高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10]。李佳(2019)以不良贷款率作为信用风险的代理变量进行研究表明, 资产证券化不利于银行信贷风险的改善, 并且资产证券化通过信贷扩张增加了不良贷款[6]。对于整个银行体系而言,流动性缓冲的不足也会使流动性比率下降,其原因往往是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流动资金扩大了银行借贷能力, 从而减少了手中高流动资产的持有。屈剑锋(2019)基于中国商业银行构建动态面板模型研究表明, 资产证券化与银行信贷扩张和信贷扩张增长率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资产证券化增加的现金资产会被银行进行新的信贷, 杠杆率的提高和风险贷款的增加使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11]。

金融市场中的交易双方经常面临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安丛梅(2021)研究指出,资产证券化使得商业银行将流动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时间周期过长会加大银行流动性缺口,资金收回面临的更多不确定性加剧了贷款违约率[9]。Wang等(2014) 发现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带来了流动性扩张需求,从而降低了贷款群体资质审批标准,监管机构监管不到位和银行审批标准的放松都使商业银行扩大贷款群体,提高了银行坏账率和不良贷款率[12]。郭桂霞等(2014)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角度分析认为银行风险自留监管与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收益有密切关系[13]。高磊等(2019)选取坏账率、贷款损失费率和贷款损失权益比作为风险贷款变量,研究认为资产证券化能够增加银行风险贷款比例[14]。高风险贷款的增加势必会增加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进而使商业银行陷入高风险贷款难以再次证券化的局面。由于资产证券化同时具有增强资产流动性和风险转移的功能,银行发放贷款时往往会放松对申请人资产和信用的评审,金融市场中的借款人更倾向于寻求贷款(逆向选择), 银行基于盈利和资产流动性的考虑,对借款人的监督意愿、评审手续和放贷标准将会降低(道德风险), 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潜在的流动性风险[9]。基于盈利的需要,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行为与高杠杆行为并存,两者都会加大银行的风险水平。从基础资产质量来看, 若证券化资产风险低于表内资产风险,则资产证券化增加了银行风险,反之下降[15]。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将构建模型分析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资本充足率的传导机制,研究盈利能力的提高是否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有真实作用。同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加入存贷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资产证券化的发行是否扩张了银行的信贷规模,信贷规模的扩张是否真实增加了银行的风险贷款比例。本文的边际贡献如下:第一,创新性地考虑了“中介效应”传导机制,将银行盈利能力指标引入模型作为中介变量,考察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与资本充足率的关系,厘清了资产证券化与盈利能力到资本充足率的传导路径;

第二,国内目前对于资产证券化与风险贷款关系的研究不多且不深入, 本文以存贷比作为中间影响因子,从理论上阐明了资产证券化与信贷扩张和风险贷款之间的关系;
第三,考虑到模型中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本文用工具变量法解决内生性问题,同时用中介效应分析法更全面地推导了银行微观行为的影响机制。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资产证券化与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

首先,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新的金融创新工具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传统的银行盈利业务受到了诸多挑战, 银行开始探索新的盈利渠道。资产证券化就是银行金融工具创新之一,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资产的流动性,而Wagner(2007)研究指出,提高流动性并不是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最终目的,增加流动性仅仅是服务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需要[16]。盈利性一直是企业追求的目标,银行在确保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情况下追求利润最大化。资产证券化会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对银行盈利能力产生激励作用:(1) 与银行传统的贷款收益不同,资产证券化可以将未来的预期收入转变为当期收入,极大缩短了资金回笼周期[17],并降低了贷款逾期的可能性,贷款损失越少意味着银行利润空间提升就越多。(2) 存贷利差收入一直都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资产证券化提供的短期流动性来源会促使银行进行新的资金配置,将流动资金进行新的贷款或投资其他可盈利项目。(3)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发行施行“发起—分销”模式,此过程中的“二级市场”起着市场定价的关键作用,可以实现“低买高卖”的盈利方式[18]。因此, 资产证券化能够拓宽商业银行融资来源,降低资金持有的机会成本,延伸资金利用链条,拓宽投资渠道,促使商业银行实现盈利。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资产证券化能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

对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监管要求,会驱使银行降低风险资产比重, 增加手中高流动资产持有比例。资本充足率过低的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真实出售”的渠道将风险资产转移出资产负债表,减少风险资产的同时增加了银行资本,达到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目的[19]。高蓓等(2016)的研究证明在发行初期资产证券化能使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应对监管要求[10]。盈利能力与资本充足率的关系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孙红进等(2020)研究表明,银行利润的增速能够显著提升资本充足率的增速[20]。而钟永红(2014)认为,银行盈利的主要动力依然是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这样的盈利模式在消耗银行大量资本的情况下难以维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所以盈利性与资本充足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21]。本文认为,銀行盈利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优化资产结构,降低风险资产的比重,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资产证券化能提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资产证券化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功能也服务于盈利能力,提前收回信贷资产将有利于银行紧跟国家政策进行投资,扩大投资渠道并获得投资收益;
同时二级市场的功能可以实现证券化资产的低买高卖,进一步提升盈利空间。从银行盈利性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来看,银行盈利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优化资产结构,降低风险资产的占比,从而提高资本充足率,还有助于增强内部融资能力,扩大融资来源,增加银行资本内部积累。在监管约束的情况下, 商业银行必须满足监管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而在商业银行逐利特性的驱动下,对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否增加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盈利能力的提高是否促进资本充足率同步提高,上述过程能否促进内部良性循环, 现有文献并没有进行深入推导和研究,学者们仅研究资产证券化对盈利能力或资本充足率单一方面的影响。鉴于此,本文最后将对两者之间的传导机制进行分析。

(二)资产证券化与银行信贷能力和不良贷款率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平台承担了商业银行部分信用中介、支付中介功能,弱化了银行在这些方面的作用,抢占了其市场份额,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金融支付的便利性和比银行存款利率更高的特点,使银行存款规模下降,从而降低了银行存贷利差收入的利润空间[22]。然而,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依然是存贷利差收益,商业银行如何获取资金来扩张信贷供给,成为近年来银行面临的问题之一。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贷款资产的流动性,扩大商业银行融资途径,而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发展不仅解决了银行短期流动性问题,还增加了商业银行信贷供给[23]。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信贷扩张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银行盈利模式并未改变,传统的存贷业务依然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应对新兴金融平台的出现和其业务范围扩张,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提前收回资金,增加流动性供给,扩大信贷规模。(2)与传统吸收存款方式不同的是,资产证券化能够降低获取资金的成本,同时受货币政策的影响也较低,在不增加银行负债的情况下,银行以低成本获得的融资加快了资产周转效率,提高了银行信贷规模[24]。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资产证券化刺激了银行信贷扩张。

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的信贷扩张作用还会增加风险贷款, 风险贷款越多银行不良贷款率也就越高。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路径主要有:(1)当经济环境不稳定时,投资者对市场和金融产品信心不足,证券化的基础资产面临价值缩水风险,会加剧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李佳等(2011)研究认为次贷危机期间证券化资产价值缩水致使金融市场流动性紧缩,甚至陷入流动性危机[25]。(2)资产证券化过度扩张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化,当泡沫破裂后,投资者会面临较大损失,由于投资者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投资者的损失风险将传导至银行形成违约风险。(3) 银行为了尽快售出证券化产品往往将高质量贷款证券化,但是这会留下更大比例的风险贷款在资产负债表内,风险贷款的预期回报以及资产回收有不确定性,从而增加商业银行资金回笼难度和不良贷款率[5]。结合上文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资产证券化会增加银行不良贷款率。

商业银行出于盈利性、流动性和资金优化的需要,倾向于将信贷资产进行资产证券化,获得的流动性资金刺激银行信贷扩张。

在经济环境较好、资产证券化产品顺利发行的情况下, 资产证券化、流动性供给、信贷扩张会形成良性循环,即资产证券化刺激了银行的信贷扩张。但是,商业银行贷款总会存在违约的风险,经济环境变化,市场参与双方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以及资产证券化所选取的信贷资产质量都会影响到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当前国内学者研究资产证券化对信贷资产的扩张较少延伸到风险贷款的增加,同时研究资产证券化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也基本没有采用贷款扩张来推导。本文将选取存贷比为中介变量,用资产证券化推导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验证资产证券化的发行是否真的刺激了新的信贷扩张,新一轮的信贷扩张是否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最终分析资产证券化是否刺激了银行信贷扩张却增加了银行不良贷款率。

四、研究思路设计及样本选择

(一)研究思路及设计

为检验资产证券化与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的关系,同时检验资产证券化与信贷规模和不良贷款率的关系,本文参照李佳等(2019)[4]、安丛梅(2021)[9]的中介效应模型构建以下方程:

cari,t=β0+β1dummyi,t+β2controlsi,t+εi,t+μi+γt (1)

roai,t=α0+α1dummyi,t+α2controlsi,t+εi,t+μi+γt(2)

cari,t=γ0+γ1dummyi,t+γ2roai,t+γ3controlsi,t+εi,t+μi+γt  (3)

在模型(1)至(3)中,i、t分别表示银行个体和时间;
car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资本充足率;
dummy为核心解释变量,表示资产证券化的虚拟变量;
controls代表模型的一系列控制变量,涵盖了银行微观数据和金融市场宏观数据。方程中的β1、α1、γ1为模型核心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
β2、α2、γ3分别为方程中控制变量的系数向量;
εi,t表示随机干扰项;
μi代表个体固定效应。

nlri,t=δ0+δ1dummyi,t+δ2controlsi,t+εi,t+μi+γt(4)

ldri,t=μ0+μ1dummyi,t+μ2controlsi,t+εi,t+μi+γt(5)

nlri,t=φ0+φ1dummyi,t+φ2ldri,t+φ3controlsi,t+εi,t+μi+γt  (6)

模型(4)至(6)主要研究的是资产证券化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同时考虑了资产证券化带来流动性的充裕是否会增加银行的信贷供给,进一步探讨银行信贷资产的扩张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其中,nlr表示不良贷款率,ldr表示中介变量存货比。该模型中回归系数的含义与上文相同,此处不再重复说明。

(二)变量的定义和说明

1.被解释变量

本文在模型(1)和(3)中选取的被解释变量为资本充足率(car),中介变量选取资产收益率(roa)作为盈利指标代理变量,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与之前部分学者选取ROE作为盈利的代理变量不同,资产收益率不受权益乘数的影响,并且能够同时反映银行的盈利能力。在模型(4)和(6)中选取的被解释变量为不良贷款率(nly),部分学者也选取不良贷款率作为风险承担的代理变量,中介变量选取存贷比(ldr)来承担资产证券化对不良贷款率的传导路径。

2.核心解释变量

两个模型采用的核心解释变量都是资产证券化(dummy)的虚拟变量。之前大部分文献采用的方法是:银行i如果在t年进行资产证券化发行取值为1,没有发行就取值为0[26]。本文参考李佳等(2019)[4]所采用的方法,如果銀行i在t期没有发行记录取值为0;
有一次发行记录则取值为1;
如果发行的次数超过1次小于5次取值为2;
发行次数在5次以上则取值为3。

3.控制变量

为了全面分析资产证券化对资本充足率(car)和不良贷款率(nlr)的影响,本文借鉴李佳等(2021)[27]、刘琪林等(2013)[17]的方法来研究,银行微观层面的控制变量如下:流动性比率(flr)用来反映流动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流动比率越高意味着资金的利用效率越大,银行可根据资金的使用情况了解其流动情况;

净资产比率(nar)表示股东投入资本占总资产的比重,股东投入资本越多,银行面临外部冲击的风险越小,用来衡量银行的自有资本运行效率;
成本收入比(cir)用来衡量银行的经营效率;
不良贷款率(nlr)在第一个模型中作为控制变量, 是银行衡量信贷资产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标;
资本充足率(car)作为第二个模型的控制变量,用来衡量风险承受能力;
资产规模(size)对银行盈利水平和风险水平都会产生影响。从宏观层面的数据选取来看,目前学术界主要从国内经济增速和货币增速考虑, 本文和绝大部分学者选取的指标一样, 选取经济增长率(gdp)和广义货币增长率(M2)作为宏观层面的控制变量。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次贷危机之前,我国曾进行过资产证券化短暂的试点工作, 危机爆发后暂停了资产证券化试点,直到2012年重启。

从资产证券化分析网检索得知,截至2021年底, 我国共有112家银行至少进行了一次资产证券化。

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持续性,本文剔除了部分数据缺失超过2年的银行样本和政策性银行,对于连续的数据缺失小于2年的银行采用插值法补全数据。

最终本文选取81家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其中上市银行33家,非上市银行48家;
近10年平均资产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的银行31家,其余平均资产规模在100亿元~5000亿元的有50家;
农村商业银行21家, 城市商业银行43家和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综上,本文选取的银行涵盖了中国银行业的特点,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本文资产证券化数据来源于中国资产证券化分析网中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列表”检索;
银行微观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银行年报,宏观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表1是相关变量的定义与描述性统计。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资产证券化与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的关系判断

表2为资产证券化与银行资本充足率和资产收益率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资产证券化能够显著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car)和资产收益率(roa),与安从梅等(2021)[3]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能是因为商业银行在面临最低资本监管要求时,需要进行资本补充,资产证券化可以方便及时地满足银行资金需求。从另一个角度看,银行如果选取了部分有风险的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将会降低风险加权资产的占比, 这一过程也增加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表明:净资产比率(nar)与资本充足率(car)和资产收益率(roa)均显著正相关,说明银行自有资本越多,银行风险管理和风险承担的能力越强,对资本充足率产生正向效应,这与理论事实相符。不良贷款率(nlr)与两者关系均显著负相关,即不良贷款率越高,资本充足率越低,意味着风险贷款占资产比重越大,同时还会给银行带来贷款损失,降低银行收益,银行面临的风险也就越大,这也与事实依据相符合。资产规模(ln size)与资本充足率显著负相关,但与资产收益率的关系不显著且系数为负,这与刘琪林等(2013)[17]研究相似,说明资产规模越大的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次数越多和规模越大。商业银行一方面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要按比例支付相关服务费用,另一方面还必须购买一定比例的证券化产品,表明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進行资产证券化对其资产持有的影响也会越大。

广义货币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均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与李佳(2019)等[4]的研究结论一致,即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从理论上来说,在经济周期处于上升阶段时,金融市场对于资金的流动性和供给量有更高的要求,经济预期向好会刺激信贷扩张和杠杆率,这将给银行带来一定的风险。广义货币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与资产收益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主要是因为在经济稳定增长的情况下,市场对资金需求量增大提升了银行基于信贷扩张的盈利能力。结合上文可知,假设1和假设2得到合理的证明。

(二)资产证券化与银行信贷扩张和不良贷款率的关系判断

表3为资产证券化与银行不良贷款率和存贷比的估计结果,结果显示:资产证券化能够显著提高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这与李佳(2019)[6]和安丛梅(2021)[9]的研究结论相似。可能的原因是: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发行的证券化资产能够被投资者购买,一般会选择信贷风险等级较低的资产进行打包出售,在资产负债表内留下的是风险等级较高的贷款,无疑会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另一方面,在经济周期处于下行阶段时,由于借款方不能及时偿还银行的贷款, 信贷资产由于经济环境不好或者周期过长,也会面临违约和逾期的风险,从而增加了银行不良贷款率。资产证券化与银行信贷扩张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与高磊等(2019)[14]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致,原因可能是银行出于盈利的目的并不会停止信贷扩张。从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来看,流动性比率(flr)与不良贷款率(nlr)呈现正相关关系,原因可能是银行为了逐利性的需要,会主动提高资金流动速度, 在传统的盈利方式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银行依然会利用证券化资产获得的流动性进行贷款, 在享受流动性带来好处的同时, 也增加了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car)与不良贷款率(nlr)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风险贷款越少,自有资本越多,不良贷款率就越低,这与理论事实相一致。成本收入比(cir)与不良贷款率(nlr)显著正相关,说明银行经营成本越高、费用越多、经营效率越低,越不利于银行资产结构的优化, 这也与理论相符合。银行资产规模(ln size)与存贷比(ldr)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规模大的银行信誉更高,借款人对其信心越强,贷款的客户越多。

宏观经济变量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的关系,说明一方面,经济环境越好,金融市场相对稳定,银行能够根据政策和市场动向进行投资,从而优化了投资组合和投资领域;
另一方面,在经济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借款方贷款违约的风险较低,也能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结合上文可知,假设3和假设4得到证明。

(三)内生性检验

本文考虑了内生性问题, 采用Durbin-Wu-Hausan检验对解释变量是否为外生进行检验,结果发现dummy、ldr和M2在1%的水平上显著拒绝原假设,认为这两个变量存在内生性,均采用一阶滞后进行回归;
同时考虑到模型(3)中自变量资产收益率(roa)和被解释变量资本充足率(car)、模型(6)中的自变量存贷比(ldr)和被解释变量不良贷款率(nlr)都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模型不可避免地存在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系统GMM进行稳健性检验,用工具变量2SLS来对模型(1)至(6)的传导关系进行机制分析;
方程的不可识别检验得到P值大于0.001,即P值小于0.05,强烈拒绝“不可识别”的原假设,这表明所选取的工具变量是合理的,模型的设定是可靠的。

(四)稳健性检验

本文借鉴宋清华等(2018)[28]更换模型为系统GMM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对模型(4)选取风险加权资产占比(ralr)替换被解释变量不良贷款率(nlr)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回归结果显示动态面板模型序列相關,同时结果显示Sargan检验的p值均大于0.1, 即所用的模型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
AR(1)的值均小于0.001,AR(2)的值均大于0.1, 该模型高度拒绝了存在二阶序列相关的假定。对模型(1)的分析结果如下:资本充足率(car)的一阶滞后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上一期资本充足率越高,对本期的正向效应越明显;
资产证券化系数显著为正,与上文得到的结果一致,表明资产证券化能够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对于模型(4)中将被解释变量替换为风险加权资产占比(ralr)的分析如下:风险加权资产占比滞后一期的回归向量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上一期的风险加权资产会对本期有影响;
资产证券化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资产证券化能够增加银行风险资产比重,与上文的分析是一致的。

六、资产证券化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的机制分析

(一)资产证券化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机制分析

通过采用工具变量2SLS来对模型(1)至(3)的传导关系进行机制分析,实证结果发现资产收益率是资产证券化影响资本充足率的中介渠道。

基于模型(1)对中介效应进行处理。表5列(1)和表2均表示不考虑中介效应的估计结果,上文已经进行说明,此处不再讨论。第(3)列是加入了资产收益率(roa)为中介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行能够提升银行盈利能力,盈利能力的提高提升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car),并且总效应为0.624,直接效应为0.521,中介变量(roa)产生的中介效应占比为?琢1?酌2/?茁1=0.1645,显然中介效应成立。即资产证券化确实能够增加银行利润, 银行盈利能力的提升能够优化银行的资本结构,对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正向效应。

具体来看,商业银行优化融资结构、提升盈利能力、增加资产流动性、改善资本充足率是资产证券化的重要作用,银行资产证券化可以根据业务结构调整资产风险等级和收益率来改善投资组合,从而在低资本需求和高运转效率模式下提高组合收益,或者在银行收益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另外,净资产比率的提高能降低银行负债规模和杠杆倍数,从而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资产证券化能使银行在二级市场实现“价差盈利”模式,明显提高了银行盈利能力,同时还能显著改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18]。

结合上文可知,资产证券化能够提升银行盈利能力,并且对于净资产比率越高、不良贷款率越低、资产规模越小的银行而言,盈利能力的提高越能显著增加银行资本充足率。

(二)资产证券化影响不良贷款率的机制分析

通过采用工具变量2SLS来对模型(4)至(6)的传导关系进行机制分析,研究信贷扩张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发现信贷扩张是资产证券化影响不良贷款率的中介渠道。

基于模型(4)对中介效应进行处理。表6列(1)和表3均表示不考虑中介效应的分析结果,上文已经进行说明,此处不再过多赘述。第(3)列是加入了存贷比(ldr)为中介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资产证券化能够提高银行的存贷比,意味着银行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流动资金进行了放贷行为,银行信贷扩张提高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nlr),并且总效应为0.104,直接效应为0.083,中介变量(ldr)产生的中介效应占比为?浊1?渍2/?啄1=0.2178,显然中介效应成立。即资产证券化确实能够促使银行信贷扩张,过度的信贷供给对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负向效应。

结合上文分析,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促进了银行贷款增加,这与高磊等(2019)[14]、李佳(2019)[6]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如下:从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看,依然是存贷利差收益,资产证券化会刺激银行为了获得更多盈利增长空间进行新一轮贷款;
在资产证券化顺利发行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会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形成稳定的预期, 认为只要有现金流就可以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这种预期也会促使商业银行在信贷扩张和资产证券化之间不断循环。加入存贷比作为信贷资产与不良贷款率的中介变量,中介效应成立。原因可能是:在资产证券化和信贷供给的循环中, 银行每次贷款的增加都会增加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的风险, 这也会增加不良贷款率;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也会使银行陷入违约贷款和不良贷款的风险中。

结合上文可知,资产证券化能够促进银行信贷扩张但增加了不良贷款的风险, 对于资本充足率越低、资产规模越小的银行来说,刺激信贷扩张规模显著提高了其不良贷款率。

七、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立足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数据和银行微观行为,系统分析了银行资产证券化对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并纳入中介变量来推导影响路径。实证与理论相结合得出以下结论:(1) 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能够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2) 盈利能力的提高是银行资产证券化影响资本充足率的中介渠道之一, 并且对于净资产比率越高、不良贷款率越低、贷款占比大、资产规模小的银行而言,资产证券化对其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有更好的效果。(3) 资产证券化能够促使银行信贷扩张。(4) 贷款增加是银行资产证券化影响不良贷款率的中介渠道之一, 并且对于贷款越多、流动性越强、成本收入比越大、资本充足率越低的银行而言,不良贷款的风险越大。

本文的研究丰富了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研究领域,拓宽了资产证券化对我国银行微观行为的影响渠道,补充了银行资产证券化对不良贷款的影响路径。本文的启示如下:(1)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资本充足率。如果银行资产证券化能够很好地发挥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金流动性的作用,可以适当放松限制条件来引导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但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正处于起步阶段,仍需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2) 资产证券化能够使银行获得短期的流动性补充,从而促使银行信贷扩张, 但也加大了不良贷款的风险。一方面,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是重要原因,因此,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另一方面,在资产证券化顺利进行的情况下,银行对资产证券化形成稳定的预期,即信贷资产都可以进行资产证券化,这将使银行放松资质审批标准, 加大风险贷款比重。因此,应该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银行信贷风险监管体系,促进银行业合法合规进行资产证券化。(3)从资产证券化引发的次贷危机来看,一方面,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能够拓宽银行的融资渠道,丰富银行的资金来源,增加银行资金流动性。另一方面,过度的资产证券化会诱发基础资产泡沫化, 因此银行要严格筛选资产池的基础资产,完善信用评级和信息披露机制,防止金融风险扩散。

参考文献:

[1]ABOUARAB R,WOLFE S,SEGOT T L.Disentangling the Impact of Securitization on Bank Profitability[J].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2019,47:519-537.

[2]郭江山,王澎涵.新增資本补充渠道对商业银行效益的影响[J].金融理论探索,2019(5):16-25.

[3]安丛梅,张虹,马强.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J].金融论坛,2021,26(5):18-27.

[4]李佳,王晓,邓修英.资产证券化发展与商业银行风险——影响机制与经验证据[J].金融论坛,2019,24(12):14-26.

[5]郭红玉,高磊,史康帝.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基于流动性缓冲视角[J].金融论坛,2018,

23(2):9-19,34.

[6]李佳.资产证券化能否缓解银行信用风险承担?——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J].国际金融研究,2019(6):57-66.

[7]王晓,李佳.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盈利的影响——异质性视角下的研究[J].金融论坛,2021,26(3):48-59.

[8]邹晓梅,张明,高蓓.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相关性、影响路径与危机冲击[J].世界经济,2015,38(11):144-167.

[9]安丛梅.监管约束、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43(3):82-95.

[10]高蓓,张明,邹晓梅.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影响机制、影响阶段与危机冲击[J].南开经济研究,2016(4):17-37.

[11]屈剑峰.信贷证券化对信贷扩张和道德风险影响的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9,35(16):160-163.

[12]WANG Y,XIA H.Do Lenders Still Monitor when They Can Securitize Loan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14,27(8):2354-2391.

[13]郭桂霞,巫和懋,魏旭,等.银行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自留监管:作用机制和福利效果[J].经济学(季刊),2014, 13(3):887-916.

[14]高磊,郭红玉,许争.资产证券化、风险贷款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J].金融论坛,2019,24(3):16-30.

[15]LE H T T,NARAYANAN R P,VAN VO L.Has the Effect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on Bank Risk Taking Behavior Changed?[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16, 49:39-64.

[16]WAGNER W.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Opacity of Banks[J].Economics Letters,2007,97(1):6-10.

[17]刘琪林,李富有.资产证券化与银行资产流动性、盈利水平及风险水平[J].金融论坛,2013,18(5):35-44.

[18]李佳.资产证券化创新视角下的金融结构变迁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30(5):72-82.

[19]路妍,孙方舟.《巴塞尔协议Ⅲ》下信贷资产证券化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20(2):105-112.

[20]孙红进,李征.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0(1):164-169.

[21]钟永红.商业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4(1):64-73.

[22]姚梅芳,狄鹤.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的作用机制[J].当代经济研究,2017(12):82-87.

[23]李志辉,黄璐,李丛文.资产证券化对银行流动性、贷款供给和稳定性的影响[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6,31(3):3-15.

[24]何维达,辛宇非.资产证券化信贷扩张效应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7):82-84.

[25]李佳,王晓.次贷危机中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1,16(1):25-30.

[26]郭甦,梁斯.资产证券化是否改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一个来自中国的证据[J].国际金融研究,2017(9):67-75.

[27]李佳,闵悦,王晓.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1,36(1):77-93.

[28]宋清华,胡世超.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与系统性风险——基于中国上市银行的实证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3):27-39.

The Influence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on Bank Capital

Adequacy Ratio and Non-performing Loan Ratio

Li Hui, Tao Yuan

(School of Economics, 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2SLS method and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model, this paper selects the microdata of 81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from 2012 to 2021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asset securitization on the capital adequacy ratio and non-performing loan ratio of commercial banks.The paper also studied two conduction path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fitability and credit expansion. Research shows that:
(1) the improvement of profitability is one of the intermediary channels for bank asset securitization to improve the capital adequacy ratio, and the higher the net asset ratio there is, the lower the non-performing loan ratio there will be, the larger the proportion of loans there is, and the smaller the asset scale there will be. In other words, asset securitization has a better effect on bank capital adequacy ratio; (2) credit expansion is one of the intermediary channels for bank asset securitization to increase the non-performing loan ratio, and for banks with stronger liquidity, the higher cost-to-income ratio they have, and lower capital adequacy ratio there will be, and the risk of non-performing loans is greater. The purpose of bank-issued asset securitization is to improve profitability and enhance asset liquidity, but the motivation of interests and the lack of supervision will prompt banks to over-securitize assets, thereby expanding the source of risk for banks.

Key words:
bank asset securitization; profitability; capital adequacy ratio; credit expansion; non-performing loan ratio

(責任编辑:李丹;
校对:龙会芳)

收稿日期:2023-01-09

作者简介:李辉,男,云南昆明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陶圆,男,云南昆明人,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猜你喜欢充足率证券化不良贷款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实务的思考中国商论(2019年8期)2019-07-14公积金贷款证券化风险管理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8年32期)2018-11-30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饥饿”蔓延小康(2017年28期)2017-10-13交通运输行业的证券化融资之道中国公路(2017年6期)2017-07-25不良资产证券化重启一年债券(2017年2期)2017-03-18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股市动态分析(2016年30期)2016-08-15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金融周刊(2016年19期)2016-07-13不良率农行最高中国经济信息(2015年8期)2015-05-05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