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对策建议

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对策建议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6-20 16:57:02

吕天舒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玉米深加工是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措施,也是玉米消费的重要增长点。从玉米加工产业链来看,玉米果穗可直接食用,经简单加工制作粮食、冷冻食品、即食和罐头产品;
成熟的玉米籽粒经过破碎、分离、提取与转化等工序加工成玉米淀粉,玉米淀粉作为中间产品再向下游转化为淀粉糖、变性淀粉、燃料乙醇、有机酸、氨基酸、聚乳酸、玉米油等玉米深加工产品;
作为玉米主要副产物的玉米秸秆、胚粕、皮也是工业和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源,可用作畜牧业饲料的原料,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1]。

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地处于我国东北平原,土壤、水和光照资源十分丰富。玉米是黑龙江省第一大粮食作物,长期以来,在全省粮食作物中玉米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始终保持第一[2]。2021年我省玉米种植面积为8200 万亩左右,玉米种植面积大约占全国1/6,2021年玉米总产量约36000 万吨,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15%。据统计,2020年,黑龙江省玉米加工企业生产淀粉492.8 万吨(位列全国第2)、淀粉糖72.2万吨(位列全国第3)、酒精267.3万吨(位列全国第1),多元醇6.1 万吨(位列全国第5)、氨基酸及其他发酵制品37.8万吨(位列全国第5),全国玉米深加工产量超过100 万吨的省份有13 个地区,黑龙江省在酒精、淀粉、淀粉糖等初级加工产量位居前列[3]。

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技术发展方向包括燃料乙醇领域、氨基酸类、生物酶制剂、微生物发酵、玉米变性淀粉、有机酸及聚乳酸环保材料、医药中间体、多元醇、维生素等[4]。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比重不足,大规模精深加工企业偏少,玉米产业链偏短,收益偏低。受市场需求不振,玉米及其替代品大量进口,原料价格高位运行,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前景异常严峻复杂。

黑龙江省玉米加工产业已经涵盖食用玉米淀粉、麦芽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糊精、食用葡萄糖、山梨醇、结晶糖、玉米蛋白粉、菌体蛋白、玉米胚芽粕、纤维饲料(喷浆玉米皮)、玉米油、酒精(燃料酒精、医用酒精)、燃料乙醇、酒糟蛋白饲料(DDGS)、苏氨酸、色氨酸、古龙酸、缬氨酸、赖氨酸、赖氨酸盐酸盐、赖氨酸硫酸盐、硫酸钾、速溶胶粉、辅酶Q10、维生素C、维生素B12,胡萝卜素、肌苷、腺苷、呈味核苷酸二钠等30 余种。属于深加工产品主要有山梨醇、燃料乙醇、苏氨酸、色氨酸、赖氨酸、赖氨酸盐酸盐、辅酶Q10、维生素C、肌苷、腺苷、呈味核苷酸二钠等[5]。

黑龙江省玉米加工企业众多,但是其中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并不多,目前玉米加工行业向精深加工转型,增加玉米产业的产业链和附加值,通过研究黑龙江省玉米加工企业生产情况及专利情况,对黑龙江省玉米加工企业进行分类。目前,黑龙江省拥有玉米加工企业123 家,玉米食品加工类34 家,玉米酒精加工类企业12 家,玉米淀粉加工类企业16 家,玉米饲料加工类企业61 家,共计拥有专利648 件(非完全玉米领域),发明专利331 件,平均每家企业拥有专利5.26件。

黑龙江省企业共计拥有玉米领域相关专利1400 件,排名全国第11 位,但是其中有效专利仅为335 件,失效专利高达874件,失效专利超过60%。黑龙江省企业在玉米领域的专利主要集中在食品、收获机械、饲料等领域,占比超过61%。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是全省唯一拥有玉米加工燃料乙醇专利的企业;
玉米加工酒精工艺专利仅有5 件,其中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2 件、黑龙江大学1 件、东北农业大学1 件、个人1 件;
玉米加工氨基酸类工艺专利38 件,中粮生化能源(龙江)有限公司15 件、黑龙江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9 件、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5件、齐齐哈尔龙江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 件、黑龙江成福食品集团有限公司2 件,绥化象屿金谷生化科技有限公司2 件;
玉米加工乳酸及其衍专利18件,其中安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3件、东北农业大学件1、哈尔滨工业大学2 件、环宇格林粮食开发有限公司2件;
玉米加工维生素及辅酶Q10专利15件,其中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1 件、东北农业大学4 件;
玉米加工医药中间体专利2件,均为肇东星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请
玉米芯提取物专利9 件,哈尔滨商业大学4 件、东北农业大学2 件、哈尔滨希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2 件、哈尔滨工业大学1件。

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高端产品的生产技术和专利的大部分掌握大型加工企业手中,如中粮生化能源(龙江)有限公司(央企)、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央企)、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来自浙江)、齐齐哈尔龙江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来自内蒙古)、绥化象屿金谷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来自厦门)等企业均是外地企业来黑龙江省办厂,研发团队、核心技术在其他省份地区,核心专利技术大多掌握在母公司,子公司专利技术较少。玉米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核心技术并没有掌握在黑龙江省内,企业与黑龙江省内科研院所和大专院合作少,企业自身研发能力不强。玉米加工企业科研投入不足,技术研发能力弱,产学研合作力度低,大多省校缺少专业队伍,玉米加工产品技术研发能力不强[6]。

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玉米深加工技术创新也是地方产业发展的基础,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领域应在继续提高玉米淀粉、淀粉糖、食用酒精、燃料乙醇、味精、赖氨酸、氨基酸等传统玉米加工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生物酶制剂催化转化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等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玉米深加工领域的应用研究,并进一步强化营养健康和安全食品方向的研究,提高玉米变性淀粉、功能糖和各种氨基酸的生产技术,丰富维生素、多元醇类产品生产技术,加强玉米化工醇、有机酸、抗菌素玉米蛋白高值化产品、核苷及核苷酸、高端调味品、高活性玉米膳食纤维和聚乳酸环保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开展玉米食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包装等全产业链质量监测、追溯、评估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强玉米芯提取物、玉米秸秆还田、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玉米深加工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解决实际问题。建立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和培养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研发团队,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支撑能力。

3.1 产业链条延伸不足,产品没有竞争优势

一是加工方式相对落后。目前,黑龙江省生产的玉米大部分用作饲料加工或工业原料,省内的玉米加工企业仍以加工原粮和初级加工产品为主,淀粉是加工的主要产品,尚处于玉米加工的初级阶段。精深加工能力不足,酒精、淀粉、淀粉糖为我省玉米加工产业的主要产品,而变性淀粉及衍生物、抗生素、激素类、酵素等深加工产品几乎没有生产,产业链条尚不完整,向产业链条前端延伸和发力不足。二是产业发展不协同。我省玉米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接不紧密,上、中、下游产业的关联度不高,尚未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严重影响了新品种和技术的推广,降低了产品的附加值。

3.2 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品增值能力较弱

作为全国第二大玉米生产省份,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目前我省大多数玉米加工企业仍在使用传统的加工技术,食品和饲料行业是玉米加工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省内的玉米加工企业资金和劳动主要投入在生产环节,使得产业技术的发展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然而,当前玉米深加工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以玉米深加工产品和副产品价值远超初级产品。省内玉米加工企业因生产经营方式和加工技术落后,导致生产精加工难以实现,精加工产品带来的超高附加值更是无法获得。

3.3 企业技术创新不够,产学研延伸不紧密

一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强。我省玉米加工企业较多,但由于这些企业缺乏科研投入或科研投入不足,技术研发能力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相对较少,且申请专利的主要集中在食品、收获机械、饲料等领域,玉米绿色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深加工高值化、功能化关键技术缺乏。二是产学研合作不紧密。我省玉米加工企业合作意识不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合作较少,缺乏产学研合作,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缺少重要支撑,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

3.4 现有企业规模较小,缺少本土高端品牌

黑龙江省玉米加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特别是玉米主产区缺少大中型加工企业,尚未形成区域产业组织。一是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较少。我省小规模玉米加工企业偏多,缺少技术含量高、精加工度深、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名牌建设和品牌营销效果不显著,规模优势尚未显现。二是缺乏具有研发实力的本土大中型加工企业。我省具有玉米深加工高端产品的生产技术和专利大型加工企业均是外地企业来黑龙江省办厂,研发团队、核心技术在其他省份地区,缺乏具有研发实力的本土大中型加工企业。

4.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重点支持本土龙头企业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全省玉米产业快速发展;
大力支持省内育种单位,加快对产量高、品质优、抗虫害品种的选育;
加速对市场上认可度高的特优品种成果转化,优化品种审定环节;
加大对玉米冷储、加工设施扶持力度,以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政策支持。主要依靠省内具有一定规模的玉米加工企业现有技术基础,通过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以及项目、技术落地,助力省内玉米初级加工产品向高级玉米深加工产品转化,加大关于特用玉米深加工产品如专用变性淀粉、功能性玉米肽、高品质酒精等的政策倾斜,以此带动省内玉米原料和玉米初加工产物以及种植户的良性发展。

4.2 延伸玉米深加工产业链

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将生产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玉米深加工产品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一是建议大庆、齐齐哈尔、绥化和黑河等地在已经形成淀粉深加工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以营养保健、生物医药、氨基酸、生物基材料和副产物废弃物综合利用,变性淀粉等为发展方向。二是建议佳木斯、双鸭山等地形成酒精产业布局的基础上有序推进玉米燃料乙醇、酒精项目,推动乙醇产业链向下游延伸发展精细化学品、酒类、碳酸饮料等,依托现有氨基酸、医药中间体等项目实施。三是建议哈尔滨和牡丹江等地支持发展玉米食品加工,并适度发展饲料工业和白酒制造业。四是应培育玉米精深加工和优势企业集群,依托于产地原料资源优势,继续生产淀粉、淀粉糖、酒精等这些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项目,进一步延伸玉米产业链,优化产品结构,加快推动产业提质升级。

4.3 强化技术创新,实现玉米深加工技术突破

进一步加强科技攻关,推动玉米深加工技术突破,促进玉米加工转化。一是在育种与种植上要开展高产甜玉米等专用玉米和早熟、耐密植、脱水快及适合全程机械化优质品种选育;
强化密植高产与资源高效利用的简化管理技术;
加强新型高效绿色复合专用肥料及环保型玉米田间除草剂的研制;
着力开展联合作业大型农机具的生产应用及卫星定位、激光制导等配套技术研究,指导玉米种植及收获[7]。二是在玉米食品加工上应加强特制玉米粉和胚粉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开发玉米主食化食品,开展玉米膨化食品、速食玉米片、速冻甜玉米等休闲食品生产加工技术的研究。三是玉米深加工应在继续提高玉米淀粉、食用酒精、燃料乙醇、味精、赖氨酸等传统玉米加工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生物酶制剂催化转化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等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玉米深加工领域的应用研究,并进一步强化营养健康和安全食品方向的研究,提高功能糖、功能性玉米油和各种氨基酸的生产技术,加强玉米化工醇、玉米水溶性蛋白、高活性玉米膳食纤维和聚乳酸环保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四是开展玉米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玉米皮、玉米浸泡水深度利用技术,充分开发玉米胚芽粕、玉米麸质、玉米糖渣、玉米蛋白粉的饲用价值及作为健康食品的价值,加强玉米秸秆还田与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及配套设备开发。

4.4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技术联合创新

围绕玉米加工产业发展中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面向产业创新发展和技术需求,解决在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形成若干服务支撑产业发展,指向清晰、任务明确的创新平台和研发团队,提升科技创新对玉米加工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支撑能力。一是以解决产业急需关键共性问题为目标,部署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二是推动玉米深加工产品高值化、高质化、品牌化、轻量化,避免同质化。优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菌种和酶制剂。三是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成联合攻关体、创新联盟等,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创新要素向产业和企业集聚。

猜你喜欢深加工黑龙江省淀粉从人工合成淀粉说开去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年6期)2022-08-17桃果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保鲜与加工(2021年1期)2021-02-06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应用能源技术(2020年11期)2021-01-26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6期)2017-07-25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22期)2017-03-26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2017年21期)2017-03-20MMT/淀粉-g-PAA的制备及其对铬(Ⅵ)的吸附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6年6期)2017-01-15农产品深加工 亦喜亦忧谨慎前行新农业(2016年19期)2016-08-16蕉藕淀粉与薯类淀粉特性对比研究中国粮油学报(2016年1期)2016-02-06我国有机食品深加工有待拓展福建轻纺(2015年3期)2015-11-07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