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高校美育的价值意蕴、现状和实践路径探究

高校美育的价值意蕴、现状和实践路径探究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6-14 09:57:01

摘要: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立身之本是立德树人。新时期,美育能够助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美育能够以美启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以美润德,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以美育心,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
以美增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持续传导“成其为人”的生命发展自觉,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当前,高校美育工作发展呈现不平衡的态势,美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差距;
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待改革创新,广度和深度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美育的实际成效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存在较大的偏差,推进和评价机制不够科学。推进高校美育工作要聚焦顶层设计,健全美育发展制度;
构建课程体系,夯实美育教学基础;
注重现实探索,实现美育以知促行;
开拓情境资源,挖掘美育呈现的丰富载体,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于此,文章探讨高校美育的价值意蕴、现状及实践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美育;
价值意蕴;
现状;
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1-00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创新转化与传承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SJZDA142

美育,即审美教育。1793年,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最早提出“审美教育”一词,该书被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1903年,《教育世界》刊发《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作者王国维第一次提出“美育”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用艺术的熏陶满足人性发展的内在需求。20世纪前半叶,由于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环境因素,美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推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深化,现代意义的美育工作进入繁荣发展时期。

1 新时期高校美育的传承创新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形势下高校美育、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提升。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明确要求“要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1]。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是我国学校美育工作的首个专项指导文件。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2]。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3]。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高校美育工作开展提供顶层设计和具体指导。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高校美育承担“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全国高校把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理解其价值意蕴,审视美育工作存在的现实短板,探究其增量提质的内涵式实践进路,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高校美育的价值意蕴

2.1 以美启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理解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在大脑中形成无功利性、形象化的情感形态,这就是审美感知。这一过程具有较为强烈的主体性和情感性特征,受到现实生活和发展状况的深刻影响。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高校美育立足时代发展的历史方位,用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夯实大学生的审美基础,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能够有效优化大学生对美的认识与体验、感受与欣赏、评价与创新,满足大学生更高层次、更高品位的审美和精神需要,形成对美清晰的价值判断。

2.2 以美润德,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高校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研究美育和德育的发展规律,以德育充实美育,挖掘美育蕴藏的德育元素,把审美感知、审美情趣、审美追求、审美体验融入美育全过程,可以有效契合道德的生成、演进,优化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和实践探索,使其在观照、创造美的过程中涵养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纯粹的道德品质。

2.3 以美育心,塑造美好心灵

大学是学生美好心灵、和谐人格塑成的重要阶段。当今社会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施展抱负、实现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大学生也面临社会和产业结构调整、“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带来的“心理震荡”,以及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正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通过美育活动的情感熏陶,可以充分激活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大学生在自我调节中化解心灵阴霾、平衡不良状态,促进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以豁达的心态面对成长成才过程中负面情绪的袭扰。同时,高校美育可以有效去除学生的功利性审美情趣,在铸魂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4 以美增智,培养创新意识

智育是“培养知识体系和智力的教育”[4],主要目标是增强大学生的思辨能力,课堂教学传授科学文化,提升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水平。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活动中,高校美育虽然不是直接参与主体,但美育聚焦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音乐、书法、美术、高雅艺术等蕴含丰富想象力和情感教育要素的载体和形式,促进学生将习得的科学文化知识内化为综合素质和能力。美育和智育的融合渗透,是感性思维的发展弥补理性思维不足的过程,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内生动能和创新潜能。

3 高校美育现状

3.1 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不健全

美育是新时期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但高校美育工作发展不均衡。许多高校对美育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美育人的理念贯彻不到位,对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发展规划中未明确美育的项目指标、关键结构、实施步骤等内容。部分高校美育严重不足,没有打造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实践性的浸润式美育活动体系,在对接人才培育目标和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上存在现实性差距。

3.2 美育教学有待改革创新

美育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第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以普及性通识教育和选修课程为主,部分高校的美育课程设置主要是传统的音乐、书法、绘画等艺术课程,对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考虑不足,课程之间缺少联系和融合,没有切合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期待。第二,教学内容单一,主要集中在艺术方面和娱乐怡情层面,教学内容的更新不够及时,不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第三,教学方法单一,部分高校虽然将多种教学方法引入美育,但在具体使用上往往是照本宣科,采用传统的板书讲授、观看视频等方式,教学内容同质化、程式化,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3 推进和评价机制不科学

当前,高校美育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受到办学经费、课程资源、师资力量、场馆设施等条件限制,美育的实际成效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教育发展的地域性分布差异,使美育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的均衡化配备存在较大的困难,优质的美育师资大多向重点综合性大学和专业艺术院校汇集,普通高校缺乏专业的美育教师,美育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大多数高校通过“第二课堂成绩单”来记录学生美育实践活动的参与学时,给予相应的学分评价[5]。这种评价方式强调操作的便捷性,对美育的开展形式比较重视,对结果过分关注,而对更为重要的内容载体、实施过程的重视不够,因此容易降低定量评价的客观性,不能完整反映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质是否得到提升。

4 高校美育工作实践路径

4.1 聚焦顶层设计,健全美育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是高校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是保证各项工作目标有效实现的基本程序,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是高校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培养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性工程。高校党委要明确自身在美育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担负起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统筹。

一是建立健全美育工作管理机制。书记校长和分管美育工作的校领导要定期研究美育工作和相关学科专业发展,牵头美育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院系直接负责,形成校领导总体负责、部门各有分工、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

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订美育发展规划。结合美育特点,构建新时期学校美育目标体系和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的美育实施制度。

三是通过专项经费等配套保障条件的落实来发挥教育评价在学校美育建设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采用发展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综合评价方式,建立以美育为基础、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

4.2 构建课程体系,夯实美育教学基础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是美育的主渠道,完善的美育课程体系是落实美育的基础要素和关键环节。

一是树立融入融合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互融合”[6]。美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互相促进,要把各学科蕴含的美育资源充分挖掘出来。学科间美育内容的有机整合要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引,加强不同学科和课程的美育渗透和有机融合。

二是完善课程设置,引培美育专门人才,组建专兼职美育教师队伍,“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开设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类通识课程”[7],开设能够凸显办学气质、具有校本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美育课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开发能夠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的美育课程数字“金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美育学习需求;
精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资源,依托翻转课堂,开展互动探究教学,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三是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明确落实高校主体责任是开展美育教材建设的首要任务,着力形成“以美学和艺术史论、艺术鉴赏类、艺术实践等类别为主体的公共艺术课程教材体系”[8]。

4.3 开展现实探索,实现美育以知促行

马克思曾指出,掌握世界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方面是认识世界,另一方面是依据人的目的改造世界。美育并不仅限于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吸收,美育知识真正内化,要通过美育实践进行创造和表现。

一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红色剧目演出、戏曲进校园等艺术活动开展。

二是实施“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建设计划,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比展示,大力培育校园文化精品,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三是积极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精心组织以美育为主题的课外校外实践活动,在社会帮扶和志愿服务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情怀。

4.4 开拓情境资源,挖掘美育呈现载体

由于美育具有形象性、普遍性、自由性等社会特征,所以在加强美育课程建设的同时,须充分借助开放的、立体化的社会资源,充分挖掘美育呈现载体。

一是借助丰富的新媒体表现形式,促进美育课程知识的吸收,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是利用和共享社会的美育资源,在重要时间节点和传统节日引进专业剧院、文艺团体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是创新网络和实境载体,充分发挥网络阵地和新媒体平台等优势,打造官网、专题网、新媒体和二级美育网络资源平台矩阵;
统筹规划校园环境人文景观建设,打造校史馆、艺术馆等典型的场所文化,丰富展示内容,优化展示方式,加强对学生的环境熏陶。

5 结语

在社会信息资源纷繁芜杂、文化创造相对浮躁的形势下,快餐式的浅阅读和碎片式的粗浏览,使青年学生的审美观念容易受功利思想的影响,主动参与美育课程和美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青年学生的价值辨别能力不强,追求综艺节目、娱乐动态、八卦新闻等亚文化圈层的猎奇和狭隘刺激,使得审美鉴赏有娱乐化倾向,侵蚀健康审美情趣。高校原创高雅文化的内驱力不足,文化艺术精品生成不多,美育工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下降,亟须提高重视度并提升其实效性。在美育过程中,应以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思维推进美育体制机制的建立完善、实践创新活动的开展,探索、挖掘、创新美育介质和美育载体,提升青年学生的审美素养,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html,2013-11-15.

[2] 習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808/t20180830_346669.html,2018-08-30.

[3] 新华网.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_348145.html,2018-09-10.

[4] 杨杰.当前高校美育工作的瓶颈及其问题辨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5(3):127-140.

[5] 王冠英,周炯焱.高校第二课堂美育现状审视与优化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1):50-52.

[6]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509/t20150928_211095.html,2015-09-15.

[7] 殷英,柯朝晖.高校美育的价值意蕴、生成逻辑和实践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2,21(4):68-75.

[8]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5_494794.html,2020-10-15.

作者简介:谢平(1973—),女,河北磁县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

猜你喜欢价值意蕴实践路径现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年1期)2017-03-15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理论导刊(2017年2期)2017-02-25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大众理财顾问(2016年8期)2016-09-28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企业导报(2016年13期)2016-07-19读懂名师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5年9期)2015-10-20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