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饭圈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引导路径研究

“饭圈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引导路径研究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6-13 16:00:04

靳颖 徐穗 鲁金金

摘  要:互联网时代,“饭圈文化”也逐渐大众化,呈现出更强的粉丝参与性、更高的圈层壁垒、一致的情感认同等显著特点。“饭圈文化”在给青少年价值观带来榜样激励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如盲目崇拜是非不分、非理性消费以及引发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处于尚未稳定阶段。因此,国家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积极引导;
网络平台要实事求是,公正客观;
学校教育要尊重发展,创新教学;
父母要根据身心发展特点,引起重视;
明星艺人要遵纪守法,承担责任。各方通力合作,共同引导“饭圈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往正确健康方向发展。

关键词:饭圈文化;
青少年价值观;
引导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4-0193-04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追星”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早已摆脱传统的CD、录音磁带、电视节目等“追星”方式,转阵网络平台,受众群体大多为青少年,以打榜、在线投票、应援、粉丝后援会等形式开展,“饭圈”以及“饭圈文化”也应运而生[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因此,本文对当前“饭圈文化”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原因进行探究,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饭圈文化”的定义

“饭圈”是指由某个或某几个明星粉丝组成的以趣缘为纽带的圈子,既可以作为追星群体的统称,也可以作为每个明星各自粉丝的集合[3]。“饭圈文化”是追星亚文化在网络社会中通过网络媒介建构粉丝族群形成的粉丝圈层亚文化,以偶像崇拜为核心,以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为根源[4]。

二、“饭圈文化”的特点

1. 更强的粉丝参与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粉丝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可以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主要通过QQ、微信、微博超话等网络平台进行实时互动。同时粉丝的参与方式和互动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

2. 更高的圈层壁垒。与以往只要听过同一偶像的歌曲和看过同一偶像的综艺节目、电视剧就可以有共同话题的粉丝不同,在“饭圈”中,粉丝们形成了只有“饭圈”群体自己可以理解的独特语言和体系。

3. 一致的情感认同。“饭圈”是具有相似审美、精神需求的个体为了彰显人取向而创建的组织,“饭圈文化”的形成意味着具有共同情感认同、兴趣的群体的集成[5]。青少年群体基于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偶像,在“饭圈”中获得了一致的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

三、“饭圈文化”产生的原因

(一)网络平台私利欲强,责任感弱

大众传媒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得到了长足了进步,并逐渐由传统媒体演变为直接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网络传媒与移动传媒。不断更迭发展的大众传媒成为饭圈成员给自家偶像创造人气和流量的主要阵地,为“饭圈”及“饭圈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前提。受韩国文化影响,我国的明星出道方式发生了变化,各类综艺、选秀节目层出不穷,随即制造出了一批“流量明星”。大众传媒作为可以直接向用户提供娱乐服务的网络平台,是人们了解訊息的指引者。节目主办方与大众传媒一起进行多渠道广泛宣传,通过一系列具备诱导性的宣传语,诱导尚未具备正确三观的青少年通过短信投票、微博打榜等方式为节目流量造势,使青少年被动成为“饭圈”中的一员。同时,青少年为了让自己喜欢的明星能够稳居各类榜单和排名的首位,只能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无意识地加入这场偶像明星的“流量之争”。

(二)学校教育只注重分数,思想意识建设薄弱

长期以来,“唯分数论、唯考试论”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学校教师对于学生的“追星”行为以及对“饭圈文化”可能会对青少年造成的消极影响并不重视,因此并不会对学生的“追星”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部分学校教师只看重班级的升学率,一切以成绩为主,将成绩作为学生优劣的判断标准;
与此同时,忽视学生的思想层面以及日常生活,没有经常与学生谈心、主动了解学生的喜好。这些行为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毫无底线盲目“追星”,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金钱的严重后果,教师并没有做到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追星观念。

另外,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教师对于追星行为只知道一味打击,把它当成是学习的阻碍,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症下药,这只会让学生产生叛逆心理。同时,学校并没有对“饭圈文化”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利用学校的师资人才库对“饭圈文化”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不能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特点开设“饭圈”的相关课程,正确引导学生理性追星,树立正确、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青少年因为喜欢同样的明星偶像,更能在“饭圈”群体中感受到集体认同感。作为教师要看到“饭圈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的两面性,在其充分发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要更加重视其对青少年的不良作用,深入探究“饭圈文化”产生原因,履行教师职责。

(三)家庭教育单一化,忽视身心引导教育

虽然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但是父母以及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同样不能忽视。当前青少年仍处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的阶段,但在网络平台传播各种信息的影响下开始具备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希望能够受到别人的关注,渴望吸引别人的眼光,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但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不难发现此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与叛逆期,一旦家长对其行为进行管控,就会产生强烈的抵抗情绪,对父母的一些安排进行抵抗,从而与父母疏离。父母管制越严格,青少年的孤独感与异化感就会越强烈,他们对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需求就会更加强烈。但是大多数的父母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征情况并不了解,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需要被忽视的后果。但是通过对明星偶像的追捧、“饭圈”活动、聆听明星音乐、观看明星影视作品等活动,青少年可以暂时获得心灵上的平静。通过与“饭圈”成员的不限时间、空间限制的交流与互动,使青少年在其中产生了强烈的个人认同感与集体归属感,这也正是大部分父母忽视的地方。因此,父母对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忽视也是青少年盲目追星、成为“饭圈”成员的重要因素。

(四)劣迹艺人不良引导,恶意煽动

近年来,部分劣迹艺人利用明星偶像选秀节目想尽一切方法进行宣传,企图通过鼓动粉丝盲目投入来获取更大的利益。这对于目前尚无收入能力的青少年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在“饭圈”中,成员会通过对偶像明星打榜花钱的数额大小来判断对偶像的喜爱程度,一旦金额变少,偶像排名就会因此下降,粉丝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为自己的偶像加油,而商业资本正是充分利用粉丝这一心理。

四、“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的影响

(一)“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的积极影响

1. 激发榜样激励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批明星偶像向疫情严重地区捐赠善款和物资,起到了榜样和激励作用。他们背后的饭圈组织积极配合,纷纷投身于疫情的志愿服务中。如2020年1月21日夜,演员朱一龙的粉丝团在得知武汉市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出现后,在半小时内就筹集到近18万元,这笔钱款购买到的20萬只口罩,20万份一次性消毒棉片及1000瓶洗手液即刻送往疫区。除了特殊时期的志愿行为之外,一些明星也会积极热心于公益事业。这些明星偶像对于公益事业、慈善事业作做的贡献以及励志的成长经历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

同时,为了提升自己喜欢的偶像明星的大众好感度,“饭圈”粉丝往往会通过公益的方式为自己的偶像加油。成熟的“饭圈组织”会通过不同的渠道,积极与公益组织展开合作,对处于困难中的人群给予帮助。参加此类公益活动对于青少年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的消极影响

1. 盲目崇拜,是非不分

“饭圈文化”因为其独特的圈层性,与外界有清晰的界线划分。青少年因为处在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阶段,所接触的信息只局限于自己崇拜的偶像与“饭圈”内部,对于其他文化、主流价值观等排斥性很强,极其容易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境。对偶像明星的盲目迷恋和过度追捧,容易导致青少年不明是非,一味在网络平台上为违法乱纪和违背道德准则的明星发声,在网络上充当键盘侠,造谣谩骂等行为,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发展。

2. 非理性消费现象

在“饭圈文化”盛行的背后,是资本为了获取利益在进行推动。由于青少年粉丝是当前“饭圈”粉丝群体的主力军,因此他们将青少年作为主要的盈利来源,通过举办选秀节目、粉丝投票送偶像出道的方式,蓄意诱导“饭圈”内部的青少年进行集资送偶像出道。投票以及应援等相关的费用多达上千万,“饭圈”粉丝之间一味攀比,互相竞争花费金额,导致青少年因此陷入非理性消费的困境之中,无法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同时,相关网络平台并没有以身作则,对青少年进行积极引导,反而称之为“割韭菜”,过分榨取“饭圈”青少年的经济价值。

3. 引发网络暴力和舆情

在“饭圈文化”中,粉丝们因为相同的偶像、相同的喜好以及相似的观点和情绪聚集到了一起。由于青少年粉丝比较单纯,还没有形成完备、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他们认为自己崇拜的偶像是最完美的。所以,当互联网平台一旦出现不利于他们喜欢的明星的信息言论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偶像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就要帮助偶像维护权益。在一些营销号与错误信息的误导下,他们会在“饭圈”群体内部号召,进行控评、反黑等来支持自己的偶像。因为粉丝行为的盲目性,他们甚至会通过造谣、人肉搜索等违背法律原则的方式,对其他明星或粉丝进行网络暴力。由于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网络暴力很有可能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危害,从而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五、“饭圈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引导路径

(一)政府有关部门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积极引导正向作用

政府相关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对各大网络平台加强监管,尤其要加强对网络暴力和营销炒作的追究力度。对娱乐圈中一些失德艺人以及违反法律法规的明星要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对“饭圈文化”加大监管力度,对“饭圈”中蓄意诱导青少年群体集资打榜、大额非理性消费等行为加以追责。

政府部门可以根据“饭圈文化”发展特点,多创作出如《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通过邀请一些青少年喜欢的明星偶像参加节目,来吸引青少年的关注,让青少年在追星的同时,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可以根据当前时代背景创作出一些新型偶像,如:“中国外交天团”“央视TFBOYS”等,通过主流媒体的宣传来引导青少年群体对国家、传统文化以及主流价值观表达认同,积极引导“饭圈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网络平台要实事求是,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公正客观地宣传与评价偶像明星,不能一味地榨取青少年粉丝群体的经济价值,同时也要强化主体意识,对于平台上一些容易误导青少年价值观的不当言论与网络暴力行为要及时整治,对于一些恶意营销号和黑粉“键盘侠”要进行封号并追究法律责任,积极培育青少年正确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

(二)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生个体发展,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

青少年是“饭圈文化”的主体,教师应尊重青少年的发展,倾听他们在“饭圈文化”影响下的体验与困惑,真正把握“饭圈文化”中青少年的行为本质,以此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家国情怀,防范“饭圈文化”中二元对立思维、个人中心论等不良影响。要善于发现“饭圈文化”中积极的一面,正确引导学生去学习偶像明星的优点。

同时,教师要摒弃传统价值观教育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创新价值观教育方式,与时代同步,结合青少年感兴趣的点,将一些明星偶像的热点事件融入课堂,形成典型案例,提高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学校要善于利用学校优秀教师资源,对“饭圈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与研究,能够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设置相对应的“饭圈”课程,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三)父母要根据身心发展特点,增加有效沟通的途径

父母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父母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关注,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知识。对于青春期、叛逆期的青少年追星行为要加以重视,要善于发现青少年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需求,重视孩子的心理需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塑造青少年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还要与学校形成合力,家庭与学校双向联动,共同推动青少年朝着健康追星、文明追星、理智追星方向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四)建规立矩,明确明星艺人责任,树立遵纪守法意识

明星作为社会公众人物,要自觉做到遵纪守法,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且还要做到主动引导青少年粉丝群体理智追星,引导“饭圈文化”往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发展。对有可能在“飯圈”中出现的一些不正确、不理智以及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和现象要及时制止。同时,明星作为意见领袖,应该对自身提出较高的素质要求与道德要求,热心公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青少年群体起到榜样作用和激励作用,主动承担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对作为粉丝主体的青少年群体真正起到正面引导,倡导广大青少年要理智追星、健康追星、文明追星。

六、结语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饭圈文化”,政府部门、网络平台、学校以及明星形成合力,共同建设相应联动机制,引导“饭圈文化”朝健康方向发展。同时要充分发挥“饭圈文化”的积极作用,促进青少年价值观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楚艺,张军厚. “饭圈文化”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11):80-82.

[2] 张烁.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3] 彭兰. 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J]. 城市党报研究,2022(02):94.

[4] 张鸿巍,侯棋. 从仪式建构到集体行动:亚文化视角下的未成年人网络饭圈欺凌[J].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21(03):4-13.

[5] 周宣辰. 协调、融合、共振:当代青少年“饭圈文化”的反思与引导[J]. 新疆社会科学,2020(05):124-132.

(荐稿人:桑国强,温州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