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湘玲
摘要:文章结合传播学领域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从角色置换视角对高校现行的教学信息传播活动进行分析,与“教而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相对比,明确践行“以教促学”新型教学模式的优势所在,并从学生群体的角度,探讨其在“使用”教学信息以“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中,学习内外驱动力的成分构成。由此,提出如何在高校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有效获悉、掌握学生群体的学习驱动力呈现,论述提升其学习驱动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
学习驱动力;
角色置换;
教学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18-0141-04
基金项目:本文为“长春财经学院2021年度校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使用与满足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学习驱动力研究”(XY2021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自21世纪初期开始,我国便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在规模上已然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第一大国,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上来看,并非是高等教育强国。究其原因,传统的教育理念已不再适应当下全新的教育形势,高度同质化、同构化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如今追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学生群体。因此,如何转换教学思路,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切实提升其学习驱动力,使其自发、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去,将是高校落实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心所在。
依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论,高等教育发展不仅意味着“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在“质”上实现高等教育变革。在高等教育“质”的变革中,阐释“高等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基础而且重要的议题。基于国情,结合实际,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主要集中在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而在培养此类人才的进程中,传统“教而后学”的模式已然呈现出刻板、陈旧的弊端。长久的被动性学习使学生群体极易产生依赖心理,一旦脱离教师的约束、支撑,部分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目标,或在学习过程中茫然四顾。从长远来看,这对我国所要实现的人才培养目标极为不利。因而,转换固有教学模式已是大势所趋。当下,唯有践行“以教促学”的新形式、新路径,才能在昔日的教学樊篱中寻得突破,对契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从学生切实需求的角度促进其发展。
以往奉行的“教而后学”遵循的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思维。在固有的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中,教师是“主动”的传播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收者。教学信息的传播效果检验主要借助于最终的统一性考核,缺乏过程性的反馈,效果的呈现往往存在滞后性、唯指标性等问题。特别是在学生体量相对较大的情况下,教师往往只能通过后期的结果性呈现,从整体层面泛泛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此情境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反馈自发性往往处于缺席状态,难以同教师形成有效交流。在“沉默螺旋”的作用下,师生存在沟通障碍,极易形成“沉默的大多数”。
“以教促学”讲求的是以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互动式教学逻辑。教学信息不再是单纯的线性传播,而是以教师为“边际”导向、学生为“探寻”核心进行的循环性传播。教师之于学生更多地是在发挥塑造教学信息传播与交流环境的作用,充當的是“议程设置”与“指点迷津”的引导性角色,学生则化“被动”为“主动”,成为教学信息的探求者。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是有利于其学习的条件,以及适当的指引,是学习途中避免学生迷路的“引路人”,学生才是开拓路径的规划者,延伸路途的践行者。教师和学生这二者的互动与反馈行为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将进一步推动教学信息的有效传播,从而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教促学”模式下的教学信息传播,传播活动不再以教师为核心,而是以学生视角为着力点。基于学生对教学信息的“使用”目的与偏好,“满足”其切实需求,统筹衡量高校的顶层设计,以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在这种“使用与满足”的过程中,学生并非一无所知,而是带有明确意图参与到教学信息传播环节中,这种意图就是促使他们能够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的驱动力,即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其中,内部驱动力主要受学生自身具备的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成就愿望和对学习成绩归因的影响。知识价值观涵盖学生对获取教学信息的目标明确程度、对教学信息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教学信息获取形式的认同程度。学习兴趣涉及学生对教学信息与内容上的个人偏好、教学信息的接收主动性和接收的参与度。学生的成就愿望包含其在接收教学信息后所要实现的目标和自我效能感。学习成绩的归因则取决于学生将接收教学信息的收效归于自身的能力还是努力。学生如果将这种收效大多归于能力,那么当结果未能达到其预期时,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从而对其日后的学习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学生如果将收效主要归于努力,那么当预期落空时,就会自我反思,激起继续努力拼搏的心性。外部驱动力主要受个体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周边氛围、竞争程度、奖惩措施、利益牵扯、就业形势、名誉地位等诸多因素。这种外在条件的构成是复杂且盘根错节的,无法仅凭一己之力对其进行整体干预,只能在行为主体能力范围之内进行局限性建构。
在驱动力的综合作用下,学生会在现有的教学信息获取形式中进行抉择,并更乐于接受、主动配合那些契合其自身驱动力和现实境况的教学形式。其间,出于对自我的充分认识,学生能够在使用现有传播形式获取教学信息后,形成相应反馈,并将成果性信息反馈给教师。
1.学习驱动力的群体特征掌握
高校要完善自身的顶层设计,实现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就要从学生视角审视其“使用”教学信息的根本意图,明晰其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成就愿望。通过对学生群体进行客观、真实且具备时效性的调查,借此整合学生群体所呈现出的学习驱动力特征,在集体性教育环境与背景下,从大方向上进行统筹把控,立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学生的成长愿望为施力点,将有助于高校拟定与修正未来的发展走向。当然,即便是身处同一个集体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需求也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对于这种群体性特征进行内部划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了解学生学习驱动力群体性特征的基础上,高校下辖的各教学单位,可以根据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细化掌握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呈现状态,再以此为依据制定差异性方案,开展个性化教学,使学生能够基于自身特质与优势各展所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平台,充分激发其个体潜能,以培养涉猎各领域的高层次顶尖型人才。
同时,这种群体特征存在逐步变迁的可能。学生的学习驱动力是动态的、变化的,其对自身成长目标的树立,对所接收教学信息的态度,都会随着其认知与观念的发展,以及所处环境的改变而迁移。因此,高校对学生学习驱动力的情况掌握应该是系统化、常态化的。只有保持同步跟进,实时了解学生群体的当下境况,设立合理的调查周期,阶段性开展复核工作,才能进一步明确学生学习驱动力的最新动态,并以此对培养方案进行相应的调整,有针对性地推进教学信息的传播。为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行政体系需同各教学单位紧密联系、协手共进,至上而下,从“顶层”到“基层”,层层落实,以形成体系化、立体化的运作模式。
2.驱动性价值观的正向引导
在掌握学生学习驱动力群体特征的基础上,高校要注重对学习驱动性价值观的正向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知识价值理念,从教学信息获取目标的明确,到对教学信息价值的重视,再到对教学信息获取形式的认同,全方位地为学生成长助力。学生自身获取教学信息的目标明确与否,决定其践行学习活动的根本趋向,左右其对所接收教学信息的价值衡量,并最终延伸至对教学信息获取形式的评判。这从根本上牵动着学生接收教学信息、投身学习活动的原动力。为此,高校可以在学生初入校园时,便设立专门的素质教育类课程,结合实例、时事带领学生分析自身的发展志向,制定未来的人生规划,了解为之所需付出的努力。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这一重要的人生转折期,进行这种深入性探索尤为重要。同时,在其他门类课程中,各负责教师也应发挥辅助性作用,从对应的专业领域,联系自身课程特点,适当融入相应环节,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价值观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特别是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化时代,依托于现代化、技术化的传播渠道与手段,信息的传播速度迅猛飞快,内容包罗万象,质量参差不齐,由此所形成的外部社会环境难免会对学生的观念塑造产生影响,且这种影响是逐步内化、渗透,连绵不断的,其中参杂的负向作用,给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因此,高校要做好长期“攻坚”准备,保有持之以恒的态度,在能力范围之内,辐射领域之中,尽可能地引领学生打造符合自己特质、个性鲜明的知识价值观体系,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为其日后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教学信息传播的指向性规划
为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信息的内容规划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所在,在遵循教学目标、培养方案的前提下,结合自身课程特点,尽可能地将基础知识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结合起来。特别是教学设计中的示例性内容要求新、求异,适时进行调整,随学生、随时代发展更迭,结合时事,贴近当下,而非一成不变。其间,所使用的课件等教学辅助材料的样式、展现手法也应尽可能丰富多样,综合运用各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以达成更好的视觉、听觉感官效果,力求赏心悦目。
同时,现代化教学信息的传播途径也应有所突破,不再局限于投影和板书相结合的传统形式,而应进一步积极探索,逐步转向多媒体、多平台的灵活搭配。投影和板书虽然在当今高校课堂中依旧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其运用场合受限,形式單一,无法同课下学习情境产生有效联动。一旦学生脱离课堂环境,教师对其后续教学信息的接收动向所能施加的引领作用就会被削弱,甚至消解于无。因而,结合当下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将视线投于形式愈加繁多的教学媒体和平台,择其优者合理运用在教育领域内就成了高校的必然选择。当然,在媒体与平台的选用上,高校要格外注意不能盲目跟风,流于形式,止于表面,而要注重其实用性,在充分调研、了解其功能属性和操作技巧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力争做到既能保障课程教学所需,又能保障学校整体在践行、落实使用时的兼容性与一致性。
在传递教学信息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内容的规划上,还是在传播途径的使用上,高校教师都要不断学习摸索,革新思想,及时了解教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方式、新思路,为课程“推陈出新”,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唯有师者保有积极进取的心态,才能带动学生于学海中认真求索。
4.基于反馈性信息的教学规划
在教学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驱动力呈现会直观地反映在课堂环节当中,并通过其对课程学习后的效果反馈给教师。因此,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环境中借由直接与学生交流的机会,获悉学生的最新动态,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
其间,教师能否有效接收到相关反馈信息,将成为能否切实提升学生学习驱动力及学习效果的关键性因素。包括其于课上接收教学信息时是否具备坚定的成就目标,在接收教学信息后自我效能感上的变化,是更趋向于积极,还是反而转向消极,以及将自身学习成果归因于能力还是努力。这种种信号呈现,能够最为直观地反馈出学生对一门课程学习的目标界定和成效认知。教师可借此掌握学生情况,而后通过对课程的深刻内涵与蕴含意义进行剖析,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自身学习的成就目标,激励其朝着既定目标继续努力。为此,高校教师要注重对自身职业品格和人格魅力的培养。要善于观察学生群体,乐于与其进行交流,并具备与之沟通的能力,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
教师在接收到反馈信息后,可以进一步对其进行提炼分析。首先,从微观角度凝练出所任课班级学生群体的学习驱动力特征,有针对性地对自身的教学方案进行匹配性调整,合理布局,为学生设立更加符合其实际情况的考核目标。在此期间,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学习时的过程性体现,适当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环节。其次,再从宏观视角着手,将自身所归纳的反馈性信息整合至一门课程、一个专业,直至最终传递至整个学校层面,“自下而上”地与学校的顶层设计相呼应。在此过程中,教师需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通过积极参与培训与研讨活动,拓展知识储备,革新教育理念,全方位磨砺自身的教学能力。
5.校园环境的外部驱动性建构
于学生而言,其对“使用”学习信息的核心驱动力,不仅是其由内而外的内源反应,同时也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反向影响,这种覆盖性环境可以延伸至整个现实乃至虚拟社会。其间,高校的辐射范畴是有限的,无法独立对学生施加外在影响。但至少在校园范围内,高校可以建构相对有利的学习环境,以调动学生获取学习信息的外部驱动力,发挥校园环境自外向内的协同效应。
首先,基于課程建设这一基础层面,高校便要立足实际,从课程的属性出发,设立相应的考核目标,践行灵活的考核方式,并将考核目标与方式清晰地传达给学生群体,进一步与其在校内的评优评先等活动有机结合,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所学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实现自身学习愿望的驱动力。同时,学校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校内、校外的活动。这既可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磨砺其实践能力,激发其斗志,促进其个性发展。其次,在教学信息的传递环节设计中,教师可借助翻转课堂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自学及相互交流、配合的机会,让学生在面对新的教学信息时,能够自行摸索,主动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体悟,并有机会进行主观表达,与他人形成思想上的碰撞。再次,教师要对其间的知识信息进行补充、扩展、纠偏,为学生塑造良好的自学环境和互学环境,使学生能够真正沉浸到学习的各项设计与环节中去,深入挖掘学习的本质,而不再停留在教师的单方面规划当中,局限在简单完成任务的层面上。
这种对于学习环境的塑造,不仅需要“软件设置”,也需要“硬件支持”。学校不仅要在教学方面进行合理规划,还要在基础设施方面进行适当投入。课堂、图书馆、讨论角作为学生学习与交流的主要场所,要力求在环境层面上舒适、静谧,技术层面上便捷、多样。学习场所的硬件建设,将会于有形或无形之间,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心境。基于此,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力所能及地为学生有效开展学习活动多方位、多角度地创造和提供条件,为提升其学习驱动力营造有利环境。
高校之于学生,是人生路上的中转站。无论是在观念的塑造上,还是在知识、技能的培养上,都是关键性的一环。教师之于学生,是行进途中的指引者,重视学生的现实关切,践行职能使命,不堕师者之名。二者共同施力,从学生角度,探知其内心所需所求,才能真正发挥“教育之功”。
参考文献:
[1]靳培培,周倩.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人才观的重塑与践行策略[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1(06).
[2]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夏风琴,孙崇勇,白素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4]常静.大学生多维学习力影响因素研究———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为样本[J].高教学刊,2022(29).
[5]邱岭,周玲,苏露,李庆本.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4).
[6]安冬.群体动力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18.
Discuss on Effective Ways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Yuan Xiangling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lin Province, Changchun 130217,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se and satisfaction"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teaching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ctivitie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ole replacemen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t clarifies the advantages of implementing the new teaching model of"promoting learning through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 groups, it explores the process of "using" teaching information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the composition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driving forces for learn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how to effective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learning driving force of student groups in the dissemination process of teaching inform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discusses effective ways to enhance their learning driving force.
Key words:
useand satisfaction;
learningdriving force;
rolereplacement;
dissemination ofteachinginformation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