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为鉴
城市如泉,企业如源。
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泉的清澈与活力,便在于源头是否有活水注入。
城市与企业之间,同样是这种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关系。城市为企业提供着生长的土壤,而企业则为这一方水土注入发展的动力。
青岛这座城,依山傍海而生,不仅以风光秀丽闻名于天下,更凭借一众名企在城市中脱颖而出。从曾经靠轻纺工业获“上青天”的美誉,到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交相辉映,再至如今奔赴于创业创新之路……
青岛的城市故事,每一页,每一行,总留存着企业与企业家们创业争先的身影。他们是这座城市宝贵的财富,也是这座城市未来的描绘者。企业兴,则城市兴;
城市强,则企业强。
5月27日,青岛年度经济成就宣传发布典礼举行。翻阅发布的青岛年度经济成就系列榜单以及“2022青岛企业100强发展报告”,有欣慰,有发展,有思考,更有期待。这是一份企业发展的榜单,又是城市发展的缩影,虽是记录着2022,却凝聚着过往,专注于当下,而后看向未来。
底蕴:巨人仍旧在此
过去的一年,用“咬紧牙关”来形容也并不为过。疫情的挑战、全球市场的动荡、经济下行的压力……面对巨量的挑战,每走一步都显得颇为不易。
这是一段考验我们韧性与决心的时光,能咬紧牙关度过寒冬,便是值得尊敬的事情。在这样的背景下,2022青岛企业百强榜所展示出的内容便显得振奋人心。
从入围门槛来看,2022青岛企业100强的入围门槛为营业收入35.95亿元,较上一年 (26.82亿元)上升了9.13亿元,增幅达34.04%。从整体数据看,2022百强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纳税总额、研发费用分别比2021百强企业增长了20.42%、8.78%、15.98%、23.37%、17.22% 和19.42%。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青岛市的韧性,特别是在充满未知与变动的年代里,青岛通过政府扶持与企业奋发的“双端发力”,稳住了这座城市的经济基本盘。
城市发展呈现稳中提升的状态,这在韧性之外,同样离不开城市底蕴的加持。
青岛的底蕴来自于何处?或者说,百强榜所展现出的力量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巨人仍旧在此。
“巨人”的概念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即企业与产业。在企业端,既有海尔、海信、青啤、山东港口青岛港、双星、澳柯玛这类知名企业砥砺前行,又有海湾、赛轮、利群、新华锦、德才这类充满底蕴的企业奋发不息。
2022年,海尔总投资130亿元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园,引领青企数字化转型浪潮;
海信电视机全球出货量第二,创下中国品牌最优成绩;
青岛啤酒平度智慧产业园竣工投产,品牌价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
山东港口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完成6.8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682万标箱,双双超越广州港,成为全球第四大港……
一众名企的奋而发力,让青岛在动荡的2022年拥有了站定、向前的底气。这是这一方水土所蕴育出的力量,城市为基,企业为盾,何其幸哉。
在产业端,制造业与服务业这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地位依旧稳固,上榜企业分别为39家和37家。同时,上榜的制造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929.89億元,占百强总营业收入的53.56%;
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5522.43亿元,占百强总营业收入的29.78%。
毫无疑问,制造业与服务业仍然在青岛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也为城市的“过冬”注入了暖意与安全感。
科创:有喜也有忧
城市的发展活力,来源于企业,也来源于创新。或者说,企业的创新之力,影响着城市的创新之力。
特别对于如今的青岛而言,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也是谋求发展的必经之路。重新聚焦于百强榜单,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要素。
而从科技创新这一维度分析,过去一年青岛市的创新发展有喜也有忧。
喜在何处?数据显示,2022青岛企业100强中有79家企业填报研发信息,企业数量较上一年增加了6家。这些企业研发费用总额达309.90亿元,与2021百强(259.51亿元)相比增加了50.39亿元;
此外,2022百强平均研发投入为3.92亿元,比上年增加0.37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百强企业平均研发费用增长率高达139.98%,较上年(7.68%)提高132.30个百分点,增幅巨大。
很显然,2022年青岛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呈上升态势,这从侧面证明了青岛市科创能力的提升,也符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逻辑。
但在欣喜之外,青岛的科创之忧同样也引人关注。
在79家填报研发信息的企业中,研发投入过5亿元的企业共有9家,总研发费用为212.20亿元。但在这个数据的背后,海尔、海信2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却占据整体的49.42%,这即是说明青岛市企业整体研发投入情况并不均衡,研发投入仍集中在少数大企业身上。
与此同时,在研发强度方面青岛企业同样存在差距。按国际通行标准,企业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高科技企业甚至要达到15%以上。
而若是以这个标准来衡量青企,那便多少有些令人遗憾的意味。在所有填报信息的企业中,研发强度超过5%的企业仅有5家,甚至比2021年还要少1家,且没有任何一家企业研发强度达到15%。
更极端的是,在这些上榜企业中,有34家企业的研发强度不足1%。这也是众多企业踯躅于传统行业、传统产品,在“红海”竞争中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创新毫无疑问是企业与城市发展的核心利器,但在打磨利器这件事上,青企的科技创新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路径:高质量与数字化
路,始终要向前走。看到了差距,要奋力追赶;
看到了方向,则应该坚定不移。
在科创这条道路上,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不足,但同样也应该积极地告诉自己,这并非没有找到追赶的路径。
那么青岛发展的路径是什么?当有两条,高质量与数字化。
为何说高质量与数字化会是青岛与青企发展的新路径?答案同样来自于榜单。在本次发布青企百强榜的同时,2022青岛年度经济成就宣传发布活动也同时公布了2022年度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和2022年度数字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从这两大典型案例的定义分类上便不难看出,青岛市极为明确地将高质量发展与数字经济作为未来破局的关键路径。
而具体到案例本身,青岛市的路径布局也与众青企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在32个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中,海信多项实践入围其中,展现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决心;
赛轮聚焦橡胶轮胎产业的发展,以民企之姿谋行业未来;
海克斯康以元宇宙、工业互联网为关键词,将时代前沿技术赋予智能制造……
目光再投向37个数字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海尔系中多个品牌产出成果,在数字化转型中先行一步;
澳柯玛深耕供应链的数字化发展,以数智科技推进协同创新;
青岛城市传媒以数字化手段为抓手,实现了文化传媒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发展……
发展之事,并无独行。在青企发力于两大路径的同时,青岛市亦是坚定着自己的步伐。
在高质量发展领域,青岛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力度,截至目前,青岛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654家。而在青岛举办的“第四届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大会(2022)”中,青岛共有12家企业上榜,在全国位列第五,北方城市位列第二。
而在数字经济之路上,青岛以“数字化”为引擎,打造数字化营商环境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此外,深化数字化改革也成为青岛的着力点之一,在持续优化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的同时,青岛又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加码布局数字基建,以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为营商环境注入新活力。
找到了路,便不怕路远。既然青岛寻到了新发展的路径,那么坚定而行下去,终会有所回响。
期盼:下一个千亿企业
以制造业与服务业为支柱的青岛,正走在开放、变革、创新的道路上,也渴望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展现出自己的城市竞争力。既然视野放得宏大,那么对标者同样也应该充满竞争力。
近五年来,青岛市将“学深圳、赶深圳”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同时,两座城市的产业结构又都以制造业、服务业见长,其城市地位之于各自所处省份而言,亦都有经济核心的模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青岛企业的发展便可以与深圳横向比较一番。
青企与深企之间的对比,最直接的体现当是在全省的竞争力。在2022年廣东省百强企业榜单中,深圳入围企业达51家;
放眼青岛,在同时期的山东省百强企业榜单中,青岛上榜企业却仅有17家。51对17,这是一个相对悬殊的数字,且在这些数字中,深圳上榜企业多为民企,而青岛则以国企居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青岛企业的发展活力还远远不足。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有其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青企与深企相较,更多还是在于找差距,重反思。而综合自然环境、政治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方向等多方面要素,宁波与青岛有诸多相似之处,两城排名亦是伯仲。
对比青岛与宁波的百强企业,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便在于“千亿级企业”身上。从数量上看,2022年青岛营收过千亿的企业为海尔、海信2家,而宁波则拥有5家;
从时间上看,2022年青岛千亿级企业数量与上一年持平,但宁波却在一年时间内由2家增长至5家,实现了倍数增长。
相较于数量上的差距,青企的另一个尴尬点在于,自2017年后,青岛千亿级企业便一直停留在海尔、海信身上。
青岛的下一个千亿企业在哪?这是一种感慨,当然也是一种期盼。
而这个答案有没有?其实是可以窥见一二的。
作为青企百强榜中的“探花”,青岛海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随着不久前2022年度报告的发布,正式以1068.43亿元的全年营收跻身“千亿俱乐部”,成为青岛市第三个千亿级企业。
与此同时,在青岛市重点布局的“7+10+7”共24条产业链规划下,以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为代表的7大优势产业具备重围实力。其有望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中,逐步形成1000亿级、2000亿级、3000亿级产业的梯次发展格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百强榜单,看自己,也要看他处;
看过去,更要看未来。
青岛的故事,有自豪,有思考,有曲折,有奋斗。但无论如何,它终究要由青岛的企业来书写,并且共赴未来。
青岛这座城,清澈如泉,而意欲长兴,终离不开企业。百强榜的意义不在于罗列百强,而是希望以此为镜,可为后来者明目,而后映出千强万强,生生不息。或许有一天,青岛的泉水便可喷涌而起,冲出藩篱,最终汇于江海之中。
猜你喜欢百强青岛市青岛中国百强报刊中国金属通报(2021年12期)2021-11-02百强报刊中国有色金属(2020年17期)2020-10-12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商周刊(2019年18期)2019-10-12上合,从青岛再启航金桥(2018年7期)2018-09-25青岛如何引进人才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江西建材(2018年2期)2018-04-14百强榜单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7年9期)2017-12-20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中国卫生(2016年8期)2016-11-12青岛明月申牌?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6年5期)2016-11-072014上海百强企业上海企业(2014年9期)2014-09-22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