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2023年度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优秀15篇(完整)

2023年度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优秀15篇(完整)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6-04 08:19:01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优秀农村信用社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落实和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优秀15篇,供大家参考。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优秀15篇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优秀篇1

农村信用社正处于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落实和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发展的科学性,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各种关系,把与时俱进与求真务实态度很好地结合起来,明确支持方向,突出支持重点,把握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效益的统一,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提高素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农村信用社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企业,资产规模固然重要,而人才则是比资产规模更重要的资源。目前,农村信用社已经拥有了一支庞大的员工队伍,但是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已成为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障碍。为此,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人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员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公平竞争、注重绩效,建立健全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和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不拘一格发现和选聘提拔对业务发展能起重要作用的优秀人才,并委以重任,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和施展才能营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建立完善的培训和考核体系,通过对从业人员特别是业务骨干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学科的知识培训,强制充电,以实现员工队伍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四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常言道:“树有根而坚固茂盛,水因有源而长久不息。”企业文化就是“根”、“源”。连续几年雄踞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坦言成功的奥秘在于:“沃尔玛的企业文化,是其所有战略成功实施的土壤,没有这些,沃尔玛的奇迹就不可能发生。”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以塑农信精神、扬职业道德,树良好形象为重点,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农信社发展信心和动力,促进农村信用社稳步、健康发展。

与时俱进,理清思路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治理结构,目的就是加强和改善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搞好支农服务,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三农”工作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政策。就是要加大支农资金投放力度、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时代要求,遵循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加强“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战略部署。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农信社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我省实际情况看,能否做好支农服务工作与农村信用社自身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从我县信用社的实际情况看,相当一部分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连续几年本金收回率、利息收回率均在97%以上,这说明农民群体就是很好的金融资源。可以说,如果脱离了农村、农业、农民,农村信用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失去赖以生存和壮大的土壤。同时,也应该看到,只有经济发展了,特别是农村经济能保持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势头,农村信用社才能保持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势头。

??我们既要从政治层面认识服务“三农”的重要性,又要从经济、金融层面认识到服务“三农”是农村信用社立身之本、强身之道。要主动适应新的形势,抓住新的契机,进一步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与联保贷款,在确保农户生产生活贷款需求的基础上,认真研究现代农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县域经济等对贷款的需求,创新信贷服务方式和担保机制,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发挥农村金融对“三农”更加积极、更加重要的支持作用。当然,也要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严禁违规发放贷款,注意防范金融风险。农村信用社要采取有效措施,多方筹集资金,加大支农信贷资金投放力度,确保不误农时、农事,切实发挥好农村金融的经济杠杆功能,把现代农村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双赢”。

求真务实,规范管理

坚持求真务实的发展观,大兴办实事、求实效的风气。应充分估量自己的实力,辩证看待自己的优、劣势,要理解优势和劣势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要扬长避短,科学发展。农村信用社当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资产质量差,历史包袱重,机构人员多、素质差;基础管理薄弱,以贷收息、换据贷款、冒名贷款还都有不同程度不同的存在,案件防控压力大,干部职工惯性思维严重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农村诚信体系不健全、守信意识差,信用环境不宽松,信贷高投入、低产出、效益差,风险防范难度大。宏观上整个农村金融市场面临重新洗牌,农法行业务下伸,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快速壮大、农业银行重新确立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村镇银行批准设立,为农信社的长远发展增加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对手。信用社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以规范为前提,只求发展的数量,不讲发展的质量就会成为“泡沫经济”。

无矩不成方圆,就是要求我们要遵章守制,切记不能闯红灯,踏红线,打擦边球。这里所说的规范不仅要规范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要规范人的行为,包括经营行为,操作行为等。农信社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规范”二字为其保驾护航,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信用社员工务必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各项操作流程办理业务,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行为不检点,放任自流,害人害己害事业。我们要把规范管理作为一种习惯和企业文化,根植于每位员工的大脑,一是建立健全员工工作岗位职责和操作规范、行为规范和服务规范,做到业务操作有章可循,违章处罚有章可依;二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三是强化制度对员工的行为约束和规范,严格要求,严格奖惩,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做到每项安排都要精心、每个步骤都江堰市要规范、每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做到程序严密、责任明晰、避免失误、堵塞漏洞、防范风险。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优秀篇2

科学发展观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必经之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30年正是中国高速发展的30年,无论是经济体系、对外贸易,还是科技创新、国防力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巨变都得益于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始终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总结反思苏联共产主义的失败教训,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于处在新世纪复杂局面下的国家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它对于我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提供了保障,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路。

【关键词】发展 科学发展观 复兴

【正文】

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标志着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创立。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正式的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标志我国坚定走科学发展的决心,同时也对我国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建国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 面临着许多机遇,加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基本国情的存在,导致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全面认识了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地分析新机遇新挑战这一背景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立足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吸取国外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发展理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在江西考察工作时, 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2003年10月14日在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中岛战略思想。2012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更是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一论述,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亮点和历史贡献,也是党的十八的灵魂所在,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与历史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应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的一种经济形态。”其核心内容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也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也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要做到科学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平衡与和谐,防止片面性和单一性,防止出现因发展不平衡而制约发展的局面。

3.经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动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手段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不断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经济发展仍是根本手段。

4、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系统总结了十七大以来各方面工作都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工作的指导思想,就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把它作为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具有前瞻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战略思想,体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持之以恒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开拓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广阔空间。

三、坚持科学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要认真领会这一论述的深刻内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切实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现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二大贸易国。“蛟龙”下海、“神八”飞天、“辽宁舰”启航,我国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标志着我国的科技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国际地位随之进一步提高,同时这也是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一大飞跃。

今后的五年,我们要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秉着“实干兴邦”的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而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为奋斗,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托起13亿中国人的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优秀篇3

《试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南。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内涵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185-02

胡锦涛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所做的题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又一次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发展观是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和进步水平。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引导和推动着发展的实践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因此,发展观对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全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发展观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使各方面的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既考虑当代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一句话就是以人为本,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的内涵、发展的定义、发展的本质所做的进一步深入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吸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的内涵、创新发展的观念、开拓发展的思路、破解发展的难题提出的重要理论,其内容本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升华基础上的重要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是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对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妥善应对我国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党和政府机关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这些关于中国发展的战略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品格,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的高峰上日益显现出他伟大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当代政府以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权利为主旨,是新形势下中国人民各项事业的科学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后,中央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战略决策,并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注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五”计划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各地在实践上大都把经济的增长,特别是GDP的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尺度,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经济发展不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拉大,就业压力增加,区域差距扩大,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也在发展中显现出来。显然,这是与发展理念的偏差有很大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但又不拘泥个别问题而论,主要是带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是理论结合实际,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加广阔,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面对这些问题更要注重统筹兼顾,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主题,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首先是要抓住经济发展,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发展观,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符合中国国情,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的科学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对全球发展、全人类进步体现出的负责任的态度。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必将对全世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科学发展观彰显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所蕴含的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涵盖了当代中国革命理论与实践的精髓,为新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指明了方向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重要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个“人”主要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个“本”主要是指国家全部生活的主旨。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充分实现,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理念的主要手段。在经济领域重大发展的前提下,才可能在这一经济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道德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具体权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各种权益越来越得到充分的保障。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的性质。马克思说,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应当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享受的需要。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还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三、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直接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而且还是辩证思维的集中体现。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是指现实的人,客体是指自然和社会环境。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底下,人类受自然的控制和奴役,客体成为主客体关系的重心,人们对自然界只能是盲目崇拜与屈从。近代以来,特别是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不断提高,人们又错误地认为自己是自然的征服者,走上了另外一个极端。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尊重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目的性和规律性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总结历史经验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是在汲取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包括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它又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到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统一。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为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要在今后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就必须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发展速度。抓住战略机遇期,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代价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的基础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方法。全面、协调是空间的结构优化,可持续是时间上的动态平衡。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还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乃至政治、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只有不断地塑造我国发展的可持续能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问题,关键要做到统筹兼顾,正确地处理各种复杂矛盾。这就需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方法,它是全面性和重点性的统一、目标和手段的统一、现实性和长远性的统一、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它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运用和反映。学习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掌握它体现出来的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优秀篇4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位党员领导干部提高领导素质、增强党性修养的迫切需要。在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宏观发展形势下,战斗在财政监督一线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重在“四真”上下功夫,为推动财政监督事业科学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一,学真理,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重点从“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等方面系统揭示出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精神实质,是财政监督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实践已充分证明,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得愈深刻,贯彻落实的行动就愈自觉、愈坚定。一是要勤奋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境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各种矛盾,针对当前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客观情况,只有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才能坚定信念辨是非,坚定立场明方向;才能立足现实看长远,拓宽视野长才干,增强大局意识和全局观领导,准确把握新时期财政监督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进而全面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领导能力。二是要勤于思考,重要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财政监督工作既要系统地总结过去,又要客观地评析现在,更要通过完善制度和创新机制科学把握未来的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依法行政、科学监管的理念和方式,确保发展的模式达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定位科学,发展的进程达到运行有序、措施有效、保障有力,进而全面提高推进科学发展的驾驭能力。三是要着力提升,就是要紧密结合财政监督工作实际,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检验的良性互动,不断增强对科学发展观理性认识和感性升华,进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指导意义,全面领悟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持续不断地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二,练真功,坚持不懈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实践是培养领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第一课堂,也是将科学发展观付诸实施的基本途径。对于财政监督干部而言,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在服务改革、促进管理中拼搏进取,在破解难题、勇闯新路中增长才干。一是要着力优化发展思路,重点是要按照部党组提出的“更新监督理念,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的指示精神,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积极构建财政监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在健全财政政策体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税制改革、推进依法理财等方面的保驾护航作用,全面提升财政监督功效。

二是着力优化监督理念,重点是按照部党组提出的财政监督“三个贯穿于”的发展要求,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积极促进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紧密衔接且相互制衡的财政管理运行体系建设,在推进财政改革、构建公共财政体系的进程中,实现财政监督从制度设计和机制运行等方面,全方位融入财政管理,内化为财政管理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着力提升综合成效,重点是按照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管,加强制度建设,优化内部管理,深化队伍建设,整体推进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和工作成效。四是着力提升自身素质,积极投身财政监督工作之中,主动承担艰巨复杂的工作任务,在实践中迎接考验,在锻炼中提升能力。不仅要坚持自我扬弃,即对实践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对工作中的失误和教训进行总结剖析,积极积累实践中探索出的成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而且要充分发扬民主,虚心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充分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发挥集体智慧,进一步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增强团队意识与和谐氛围,在提高领导能力的同时营造团结向上的发展态势。

第三,办真事,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基本准则。“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真心实意、脚踏实地工作,既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觉悟和品格,也是为 “官”从政的基本行为准则。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突出强调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求真务实,整体推进。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发展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的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功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更好地贯彻和运用到财政监督工作的始终,真抓实干,讲求成效。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突出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财政监督工作要更加重视民生财政建设,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重点是要通过财政监督,确保三农、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各项利民惠民财税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促进构建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二是坚持整体推进,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着力抓好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确保财政监督业务工作、内部管理和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建立健全科学有序的长效发展机制。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财政监督工作的阶段性特征,认真剖析收入监管、支出监管、金融监管和会计监督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系统规划,科学部署,以点带面突破难点,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稳健发展。

第四,用真情,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爱因斯坦曾经讲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黑格尔也曾强调“要是没有热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热爱和热情都是真情的流露,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发展”具有可持续特性,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不断地分析查找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及薄弱环节,不断地采取措施予以改进和完善,从而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真情对待工作不仅仅需要我们进一步弘扬爱岗敬业精神,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拼搏向上的工作态度和饱满旺盛的工作激情,始终清醒地认识财政监督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特征,不为传统思路和方式方法所局限,主动适应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积极更新发展观念,主动拓宽发展视野,深入扎实地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和模式;始终清醒地认识本单位和本人在现阶段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常怀忧患意识,常思进取之策,不断增强危机感和使命感;始终清醒地认识发展道路上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不为既有的经验所束缚,不为将来的困难所困惑,而是要坚定信心,按照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勤于实践,善于创新,敢于突破,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更高水准和更高层次上积极推动财政监督事业科学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优秀篇5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资和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行业的安全风险堪忧,各类安全事故不断,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虽然目前各级政府加强了建筑安全的管理力度,但仍然缺乏长效机制,管理漏洞不断,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除了发挥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能外,还应充分发挥勘察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主动性,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把人的安全始终放在首位,多位一体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1建筑施工阶段风险的来源与途径分析

1.1自然方面的风险宏观方面主要有恶劣的天气情况、恶劣的现场条件、未曾预料到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未曾预料到的一些不利地理条件、工程项目建设可能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微观方面主要是指施工现场条件特别恶劣,处于陡坡、隧道、潮湿或雷雨多发区,如无相应的防护措施,极可能发生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或是施工区域持续高温、多有凶猛动物、毒蚊虫等,易使员工受到袭击或伤害。

1.2社会方面的风险主要指政治方面的各种事件和原因所带来的风险,例如战争、政策多变、动乱等因素带来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也往往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导致一些建筑企业血本无归。

1.3经济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在经济领域中各种导致建筑企业经营遭受损失的风险。如汇率波动、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建材和人工费的涨落以及房地产市场的销售行情等等。

1.4组织与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项目有关各方关系不协调以及其他不确定性而引起的风险;或是在总体方案确定、投资决策、设计施工队伍的选择等方面,决策出现失误对工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或是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不强、经验不足、合同条款不清楚导致企业损失;或是生产指挥不当、操作人员观察不够,导致机械设备损坏伤害现场人员等等。

1.5法律条文与实施方面的风险这方面,或是建筑行业法律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相关法律的内容的频繁变化导致建筑企业无所适从,或是对相关法律未能全面、正确理解,工程中可能有触犯法律带来损失的行为等等。

2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再好再快的发展都失去了意义。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高度和谐统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用科学发展的行动实现将来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拉动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制于行业特点、社会发展水平、管理乏力、工人素质、文化观念、监管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整体较低,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根据住建部的统计,20xx年前三季度,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384起、死亡478人,比20xx年同期事故起数增加20起、死亡人数增加25人,同比分别上升5.49%和5.52%。20xx年前三季度,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按照类型划分,高处坠落事故213起,占总数的55.47%;坍塌事故59起,占总数的15.36%;物体打击事故50起,占总数的13.02%;起重伤害事故31起,占总数的8.07%;机具伤害、触电、车辆伤害、中毒和窒息等其他事故31起,占总数的8.07%。有效解决工程建设过程的安全问题,是摆在各个建设参与主体面前的一项艰巨课题。

由此可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安全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必须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高度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加大重大环节的安全检查力度,确保较好的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安全风险管理迫在眉睫,具有极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的征途中,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始终摆在第一位。在工程建设领域,安全事故具有不确定性,一旦发生损失非常严重,而且往往带来人员的伤亡和负面的社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改善建筑安全管理现状,将建筑安全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对于国家的繁荣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根据我国的现状,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应该是全员参与,全过程介入,全方位控制,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消除安全风险的影响。因此,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核心是以人为本,方法是全员参与、贯穿全程和全面管控。从全员参与的角度来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各参建单位、社会公众都参与到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当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从贯穿全程的角度来看,需要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使用阶段都对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常抓不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从全面管控的`角度来看,需要做到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相统一,形成对建筑安全风险的全方位防控措施,随时做好应对预案。只有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渐建立长效机制,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之路。

4结语

总之,影响建筑安全生产的因素有很多,只有通过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的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各级人员积极参与,协调配合的工作。只有全方位、多角度控制建筑安全风险,形成保证生命财产安全的长效机制,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之路。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优秀篇6

(一)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就明确指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在回顾马克思如何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时说,马克思首先发现的是历来为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述说明什么呢?那就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二)马克思主义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关心和重视作为社会历史活动主体力量的劳动者的需要及其满足,要求一切社会历史活动必须在根本上造福于广大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有利于人民群众作为“人”所具有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及其才能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谈到理想的生产时认为“这种生产,是以满足社会以及每一成员的需要为目的的”;“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造福于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的物质生活需要及其满足。不断创造日益富裕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实现这一人文关怀所必需的条件。二是人的精神生活潜能及其需要。三是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需要。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是人的社会性的根本体现,人的社会性在人类本质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人类本质得以形成和实现的必备条件。要满足人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需要,就必须自觉地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及其制度安排,适时进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所以,搞好人类的制度文明或广义的“政治文明”建设,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

(三)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是完整的人且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是既作为主体又作为客体而存在。作为主体的同作为客体的人的统一,或者说,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统一,充分体现了人的完整性。在唯物史观中,一方面,人是一个客体化了的主体,也就是说,当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创造着社会历史的进程时,他们是受着客观制约的,因为他们是一个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规定性的主体,他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这种客观规定性的范围内或前提下进行的,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因而他们的活动才是有规律可循的。从另一方面来看,人又是一个主体性的客体。

马克思研究完整的人,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的本质。马克思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它“将使它的社会成员能够充分发挥他的各方面的才能。”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建立在资本基础上的生产发展本身要求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使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这是一种客观趋势”。当今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这样的地步,“物质生产力的限制,取决于物质生产对于个人的完整发展的关系”,“在这个转变中,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础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人文关怀思想的极大提升,也是马克思人文关怀经济思想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优秀篇7

论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刚刚胜利闭幕,大会修改了党章,在新党章中正式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在这30年里我们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在这30年里,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经济的增长速度令世人瞩目。而且我们从一个工业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了现在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到处工厂林立,工业水平也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中型城市数量日益增多,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把经济增长速度放在第一位,只注重GDP的增长。因为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很低,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很少考虑到社会、环境和资源等因素。但我认为这是工业化进程的一个必经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对于一个经济、技术都很落后的国家而言,要做到经济和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是不切实际的,只有首先把经济建设好了,才有能力推动社会的发展,更好的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但是各个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因此资源大量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进一步恶化;城乡发展越来越不平衡,“三农”问题严重;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重;社会风气、道德变坏,精神文明建设落后。党中央及时认识到了问题,提出了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更是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这次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之一,是我党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点在农村,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在城市里也有两三千万居民生活水平较低。怎样才能让城市和农村中生活困难的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只是追求GDP的指标,它还应包括社会的发展、环境的改善、文化生活和精神道德水平的提高,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全面发展。

但是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又是摆在我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首先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中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福祉的偏颇。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科学发展观,并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因为目前我国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始终是发展最核心、最基本的内容,没有物质的快速增长,其他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社会目标就很难实现。

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定要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有的依然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有的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还有的不惜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甚至弄虚作假,贪大求洋,热衷于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因为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和中国新《劳动法》的颁布,我们制造的产品成本上升,在国内外市场上价格优势越来越小,而且现在是信息社会,是科技社会,只有拥有高技术才能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才能获得更大的利润。而且现在是绿色时代,我们的产品要讲究环保,健康。因此,一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二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三是以科学技术为依托。

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要着力推进以下几项改革:一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二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推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 能。要抓紧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考核评价的新的指标体系,不应仅仅考察GDP的增长,还要同时考核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等其他指标,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要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注意在实践中形成新思路,在群众中寻求新办法。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优秀篇8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解读》

摘要:本文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创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丰富的科学内涵,深刻把握其理论贡献使我们能够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的信念,肩负起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责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218-02

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这些重大理论和一系列战略思想,是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日趋成熟。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条件

(一)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的限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不可能完全解决后来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问题,但它为后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基本理论,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新的成就。

(二)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大国关系深刻变动,世界力量对比继续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对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基础上提出来的。

(三)认真总结我国的发展经验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起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但是在发展中我们也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概括地讲,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就是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这就迫使我们调整传统的发展观念、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念。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精辟概括。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完善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文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表述主题鲜明、言简意赅、层次分明、内涵丰富、逻辑严密,集中反映了当代发展理论的精华所在。

(一)第一要义是发展

我们所说的发展不只是经济增长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

(二)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是构成社会、国家的基本元素,只有当人的生存权等基本权利得到了保证,人才能有所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我们之所以要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因为: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可以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化解对我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发展进程,确保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

(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我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真正把全体人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形成广泛共识、集聚强大力量。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一)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强调,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以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前提和基础,并进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把代表和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在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上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高度统一的,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上是相互契合的。科学发展观就其本身内容而言,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世界等方方面面,这些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了其内容。

(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深化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

2005年2月,胡锦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要求作出了深刻的论述,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的实践,我们正在使社会主义固有的本质规定得到具体实施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论和新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

(三)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在新世纪,我们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党领导全体人民努力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到底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质上是通过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实现政通人和的执政理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课题

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并且阐明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崭新课题。要求我们严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严治党,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根本,全面推进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及时转变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我们党要与时俱进,就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五)提出了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积极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我们党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坚持发展”和“维护和平”这两个方面都有自己的显著特色。中国21世纪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要求我国全体人民及时把握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宝贵经验,站在21世纪新的起点上,整合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概括,体现了高举旗帜、坚持道路与理论体系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优秀篇9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投资和房地产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行业的安全风险堪忧,各类安全事故不断,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虽然目前各级政府加强了建筑安全的管理力度,但仍然缺乏长效机制,管理漏洞不断,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同时,除了发挥政府部门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能外,还应充分发挥勘察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主动性,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把人的安全始终放在首位,多位一体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1建筑施工阶段风险的来源与途径分析

1.1自然方面的风险宏观方面主要有恶劣的天气情况、恶劣的现场条件、未曾预料到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未曾预料到的一些不利地理条件、工程项目建设可能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微观方面主要是指施工现场条件特别恶劣,处于陡坡、隧道、潮湿或雷雨多发区,如无相应的防护措施,极可能发生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或是施工区域持续高温、多有凶猛动物、毒蚊虫等,易使员工受到袭击或伤害。

1.2社会方面的风险主要指政治方面的各种事件和原因所带来的风险,例如战争、政策多变、动乱等因素带来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也往往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导致一些建筑企业血本无归。

1.3经济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在经济领域中各种导致建筑企业经营遭受损失的风险。如汇率波动、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建材和人工费的涨落以及房地产市场的销售行情等等。

1.4组织与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项目有关各方关系不协调以及其他不确定性而引起的风险;或是在总体方案确定、投资决策、设计施工队伍的选择等方面,决策出现失误对工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或是管理人员管理能力不强、经验不足、合同条款不清楚导致企业损失;或是生产指挥不当、操作人员观察不够,导致机械设备损坏伤害现场人员等等。

1.5法律条文与实施方面的风险这方面,或是建筑行业法律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相关法律的内容的频繁变化导致建筑企业无所适从,或是对相关法律未能全面、正确理解,工程中可能有触犯法律带来损失的行为等等。

2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再好再快的发展都失去了意义。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高度和谐统一。当前我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实现自我价值,用科学发展的行动实现将来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拉动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制于行业特点、社会发展水平、管理乏力、工人素质、文化观念、监管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整体较低,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根据住建部的统计,20xx年前三季度,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384起、死亡478人,比20xx年同期事故起数增加20起、死亡人数增加25人,同比分别上升5.49%和5.52%。20xx年前三季度,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按照类型划分,高处坠落事故213起,占总数的55.47%;坍塌事故59起,占总数的15.36%;物体打击事故50起,占总数的13.02%;起重伤害事故31起,占总数的8.07%;机具伤害、触电、车辆伤害、中毒和窒息等其他事故31起,占总数的8.07%。有效解决工程建设过程的安全问题,是摆在各个建设参与主体面前的一项艰巨课题。

由此可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安全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必须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高度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加大重大环节的安全检查力度,确保较好的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安全风险管理迫在眉睫,具有极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的征途中,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始终摆在第一位。在工程建设领域,安全事故具有不确定性,一旦发生损失非常严重,而且往往带来人员的伤亡和负面的社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改善建筑安全管理现状,将建筑安全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对于国家的繁荣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根据我国的现状,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应该是全员参与,全过程介入,全方位控制,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消除安全风险的影响。因此,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核心是以人为本,方法是全员参与、贯穿全程和全面管控。从全员参与的角度来看,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各参建单位、社会公众都参与到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当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从贯穿全程的角度来看,需要在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使用阶段都对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常抓不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从全面管控的`角度来看,需要做到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与事后控制相统一,形成对建筑安全风险的全方位防控措施,随时做好应对预案。只有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渐建立长效机制,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之路。

4结语

总之,影响建筑安全生产的因素有很多,只有通过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的管理,才能有效控制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是一项涉及面广、要求高、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各级人员积极参与,协调配合的工作。只有全方位、多角度控制建筑安全风险,形成保证生命财产安全的长效机制,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之路。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优秀篇10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解读》

摘要:本文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创立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丰富的科学内涵,深刻把握其理论贡献使我们能够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的信念,肩负起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责任。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时代背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3-218-02

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同时,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有力的思想保证。这些重大理论和一系列战略思想,是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日趋成熟。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条件

(一)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的限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不可能完全解决后来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问题,但它为后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和基本理论,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新的成就。

(二)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深入发展,各国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大国关系深刻变动,世界力量对比继续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快发展,就要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的大局中来思考,发挥比较优势,把握有利条件,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努力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对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趋势的科学判断基础上提出来的。

(三)认真总结我国的发展经验

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起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但是在发展中我们也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概括地讲,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问题就是发展不够全面,不够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这就迫使我们调整传统的发展观念、确立科学的发展观念。

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精辟概括。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完善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文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表述主题鲜明、言简意赅、层次分明、内涵丰富、逻辑严密,集中反映了当代发展理论的精华所在。

(一)第一要义是发展

我们所说的发展不只是经济增长的数量,更重要的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确处理“好与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

(二)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是构成社会、国家的基本元素,只有当人的生存权等基本权利得到了保证,人才能有所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我们之所以要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因为:一方面,经过长期发展,我们积累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技术条件,可以在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有更大作为;另一方面,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不适应等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只有更加自觉地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化解对我国发展的各种制约因素,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发展进程,确保实现我国发展的战略。

(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只有坚持统筹兼顾,我们才能真正处理好我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真正把全体人民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形成广泛共识、集聚强大力量。坚持统筹兼顾,就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

(一)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高度一致。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强调,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以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前提和基础,并进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把代表和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在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上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高度统一的,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上是相互契合的。科学发展观就其本身内容而言,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自然、世界等方方面面,这些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丰富发展了其内容。

(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深化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

2005年2月,胡锦涛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要求作出了深刻的论述,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的实践,我们正在使社会主义固有的本质规定得到具体实施和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论和新实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

(三)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在新世纪,我们党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党领导全体人民努力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说到底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质上是通过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实现政通人和的执政理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大战略课题

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提出并且阐明了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崭新课题。要求我们严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严治党,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根本,全面推进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及时转变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我们党要与时俱进,就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始终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

(五)提出了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积极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我们党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世界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坚持发展”和“维护和平”这两个方面都有自己的显著特色。中国21世纪和平发展道路的选择,要求我国全体人民及时把握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懈奋斗。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我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宝贵经验,站在21世纪新的起点上,整合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概括,体现了高举旗帜、坚持道路与理论体系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有利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3]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优秀篇11

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党的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了出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我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根本依据,以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特征为基础,以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为借鉴,它的提出敬了一个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作为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继承和发展,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树立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人为本。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人是目的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把努力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必须把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来抓,一方面要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必须重视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高人们的素质,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享受,推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和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人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必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是目的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是根本的发展观。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以实现物质财富的增长为目的的经济发展观,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崛起和繁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但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危机、严重的社会问题和自然环境生态问题。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把发展的内涵由单一的经济方面推向社会的各个方面,强调要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以促进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强调一方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另一方面发展并不只是经济单方面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就可以代表社会发展的一切,还应包括卫生、教育、环境、道德、政治、文化等社会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就是强调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根本。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群众观点的社会发展观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这个“人”,其主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群众观点的社会发展观。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强调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是我们的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为本,是新的历史时期高举人的旗帜,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创造力的重要举措和根本工作路线,必须毫不动摇地始终贯彻,使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普遍的体现。然而,要想彻底地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之成为普遍事实,就得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否则就容易造成人的片面性和畸形,导致以人为本原则被歪曲、被贬抑甚至被摒弃。任何形式的社会关系都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的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要创造能够使人成为人的世界的主体、能够享受主体的社会条件,尤其是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人”,而且要尊敬他人为“人”,尊敬广大人民群众为“人”,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最终取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

第一,要克服在现实生活中仅仅把人看作是“经济人”的现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一方面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一些落后观念,对人们形成平等独立、自尊自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品格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特性和遵循的原则也不可避免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市场经济常常以物为中心,把人仅仅视为能带来利润的“工具人”、“经济人”,片面强调金钱的刺激作用,忽视人的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波及到党内,可能导致本位主义、分散主义、小团体主义;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如果被移植到包括政治、文化和精神领域在内的一切生活领域,就会导致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的健康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克服这种对人的片面看法,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植根于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富有潜力的资源和最为宝贵的财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立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尊重人的意愿,尊重人们的创造,充分释放人们的智慧和热情,不断提高人们的创造,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必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要公正地对待人,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谓要“公共地对待人”,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权利,一是要承认个人权利,包括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或“合法性”;二是在承认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要坚持个人承担的社会义务,坚持个人对自己、对组织和社会的职责、使命和任务;三是要坚持合理、正当、公平的利益分配尺度。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尺度是社会进度的重要杠杆。然而,由于经济的、自然的、生理的条件差别中,必然会出现人们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形成对于弱者来说“不公共”的现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既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由“先富”带动“后富”,同时又要采取各种形式维护和保障社会弱者(先无缺乏、伤残孤寡、灾祸损失等)的利益和权利。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就是公正地对待人,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的重要体现。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

第三,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对于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在处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时,应该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视自己为人民的勤务员、人民的公仆,努力地为人民服务。

一要热爱人民,与人民群众建立浓厚的感情。这是尊重人民群众主人翁地位的前提。人民是哺育我们的母亲,只有首先从内心滋生一种对人民群众的深深热爱之情,将自己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坚定人民至高无上的信念,才能激发和鼓舞我们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为人民谋利益。一个人如果对人民群众冷漠、轻视,毫无热爱之情,很难他会把人民的利益装在心上,为人民的利益而献身。

二要服务人民,甘做人民群众的勤务员。对人民的热爱之心、热爱之情应该转化为热爱之举、热爱之行,要把感情落实到具体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每个党员干部无论职务高低、权利大小、工资多少,一律是人民的公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谋幸福的,而不是捞取个人私利的资本。

三是要相信人民,支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应该充分相信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创造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奋斗去开创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四要尊重人民,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是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而且,人民群众有着许多优良的品质、作风和传统,我们应甘当人民群众的学生,虚心向他们学习,认真听取和接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五要依靠人民,坚持走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它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也是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将群众观点贯彻到具体的行动当中去,具体化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实际行动。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社会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 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学实践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把人民群众复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全部任务和责任。我们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党的工作好坏的标准。如果离开了群众,离开了执政为民,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失去了基础,丧失了目标,更缺乏实践动力。所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应当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把执政为民同以人为本有机地结合起来。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的方针政策中,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行动中,落实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情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以人为本中来。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忠实代表,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把它当作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作体现自身价值的根本要求。 第一,一切言行都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合乎最广大人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标准,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为人民说话,为人民办事,勇于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言行作斗争。个人的利益符合人民的利益,在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时,要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并尽可能地兼顾三个方面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矛盾、必须做出取舍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人民利益,自觉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人民的利益。在当前,就是要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增加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帮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要下更大的决心,坚决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的问题,坚决纠正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坚决纠正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坚决纠正教育乱收费和药品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只要自觉地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正确地对待权力、地位和个人利益,才能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形象展现在社会之中。

第二,必须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密切联系群众,最重要的是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我们要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多为群众办实事。对工作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要格外关注,重点帮助。要深入群众,加强工作指导。要到工作形势好的地方总结经验,更要到问题较多、矛盾尖锐的地方去同干部群众一起解决问题。要引导和支持先富地区先富群众进一步发展,更要关心和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要锐意改革,大胆进取,又要注意使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人民群众的程度相适应。要宣传教育群众,更要学习人民群众的高深品格和聪明才智。

第三,勤政为民、求真务实。勤政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备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勤政为民工,必须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以突出的政绩造福于民,必须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以突出的政绩造福于民,以优良的政风取信于民。党员干部首先要积极进取,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坚持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要把精力用在勤勤恳恳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甘当公仆、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不可浮躁浮夸。要爱惜人力、财力、物力,着力解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当务之急,反对搞华而不实和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坚决刹住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歪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要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

党的十七大是我国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作的报告是在这个关键阶段指导我国继续深化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道路。报告中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新高度来面对新的挑战,超越单纯的经济眼光,树立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全面发展标准的发展观,也是着眼于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长远需要的发展观。学习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将引领全国各族人民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优秀篇12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从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导方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在立足于学习、研究有关如何发展的问题上,着眼于运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实现发展这一根本目标。是坚持以认识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认识这一方法论的具体应用。

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实践总结,是谋求长远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尽管我们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就,但是在我们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不科学、不符合发展、影响和制约我们进步的理念和行为。从全国大范围来看,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以付出环境、能源和生态的高昂代价,走高能耗、高投入、粗放式、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尚未完全突破,而且在某些地方,在不正确的政绩观的诱导下,还有盲目上演的苗头;从发展理念看,全局和长远的发展眼光认识不足,急功近利,盲目冒进,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还大量存在;当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也日益凸显,社会管理的压力增大,维护稳定、实现和谐还任重道远。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都只有通过科学发展观来得到有效解决。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就学习讲学习而不讲解决实际问题、就学习谈不足而不谈谋划发展举措,其核心目标是提高主观认识,集中精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解决问题,是在求索的过程中发现病情、诊断病因的前提下开出药方、驱除病情,是用实质性举措来革旧出新的攻坚过程,是以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认识来抓落实、抓深化、看效果、看收获的过程。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科学发展观不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不是哄人骗人的“花拳绣腿”,更不是口若悬河、纸上谈兵。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员干部受教育”,但不是需要唱工好的干部,而是需要真学实干的“练家子”。只喊学而不动手改、不敢触及矛盾的根本甚至主动漠视、回避、掩盖矛盾,这样的学习实践无异于因循守旧,遵规蹈矩的守旧主义,与求一时相安无事,图一时“盛世”安详,本分地做晨钟暮鼓的“和尚”并无差别。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要敢于在矛盾的要害处下、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症结位置上寻求突破口。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改革每深入一步,触动的是更深层次、更多领域、更多社会群体的利益,若不能有效地对这些潜在的矛盾和深层次的问题加以解决,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流于形式的秀场,而是养虎为患,遗患长远的严重问题。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拖延和掩盖不仅不会使问题消失,而且还使矛盾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积累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性质激化。不在、不敢于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只在表面上动小手术,无疑于讳疾忌医,最终必将为此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以学习指导实践,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眼下,在金融危机寒潮的影响下,促就业、扩内需、保发展等一系列难题使我们在原有面临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基础上雪上加霜,只有下大力度解决矛盾,将其从阴暗的角落中晾晒在阳光之下,对其进行恰当合理的分析、整改,消除其阻碍发展的负面影响,使之成为一种促进发展的积极因素,才能实现将科学认识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以科学发展理念指导实际工作的初衷。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使科学发展观从书面、口头上落在实处,使学习调研、分析检查的问题不至于成为形式主义代名词,使落实整改从“方案”变为行动。无论从大的国家改革还是小的单位改革,在每一次改革风暴后,在不同的层面、不同的领域中总有一些角落死灰复燃,究其原因就是当时也摸清了病灶要害,做出了手术方案,拿起了手术刀,然而就是在一环一环、一步一步的“救治”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漠视了矛盾主体的存在,忽略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真”功夫,致使“落实”一词在时间的流逝中转移出了人们的注意力,被淡化出人们的视野,只是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跳出隔靴搔痒、就活动搞活动的误区;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真正做到着眼于利泽长远;才能求得一剂使之不再旧病复发的良方根治形式主义这颗“毒瘤”,为今后发展构建服务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使科学发展观真正成为一种发展理念植根于我们的头脑中,在实际工作中使科学发展观成为真正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是学习实践的关键所在。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发展成果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创造实绩、结出硕果。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使学习成果得以巩固和发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了制度创新,出台科学决策,建立完善规制,从而形成有力于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增强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力,促进学习实践活动的深远影响。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才能打破因眼前短期的既得利益而迟迟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的僵局;才能打破因既得利益群体的顽固阻隔而兴叹不已窘境;才能真正树立起政府 “吃螃蟹”、做舵手、经世济民的信心;才能让人民看到政府功立千秋,不求名利,甘为孺子牛的平常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在触动影响和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上,我们宁愿听今天改革之痛带来的“骂声”,不听明天群众疾贫疾苦的“哭声”。

总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坚持“学”字当头,重在实践,重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优秀篇13

论科学发展观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笔者以为,要想把科学发展观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应搞好“五个结合”:

一是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相结合。科学发展观是解放思想的产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要任务是解放思想,根本方法也是解放思想。只有把解放思想贯彻始终,实现科学发展才有根基,才有保障。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决消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意识,坚决冲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认识的升华,就不能凝聚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扫除思想障碍、引领科学发展的重要法宝。而科学发展的实践又反作用于思想解放,为继续解放思想提供理论遵循,拓展思路,指引方向。解放思想必须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把握科学发展的取向,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离开了科学发展的内核,解放思想就会失去目标,甚至偏离方向、误入歧途。科学发展赋予解放思想崭新的内涵,推动解放思想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延伸,从而为解放思想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坚 m.1mi.net 持两者的辩证统一,在解放思想过程中谋求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实践中推动解放思想,才能不断开拓解放思想的新境界、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跨越。

二是理论学习与指导实践相结合。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工作,而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就是要通过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当前,我们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全党同志都应全面系统地学习科学发展观,切实领会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掌握其人民性、科学性、创造性、针对性、前瞻性等重要特性,在弄懂弄通上狠下功夫,不断增强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密切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要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抓紧研究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抓紧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抓紧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三是运用理论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科学发展观是有关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在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比如,如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进一步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如何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如何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如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何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等,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从根本上破解制约改革和发展的各种难题。

四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曾于1943年6月1日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说:“我们共产党人无论进行何项工作,有两个方法是必须采用的,一是一般和个别相结合,二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只有领导骨干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便将成为少数人的空忙。但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确的方向和提到高级的程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也是一样,必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尤其要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和主体作用。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因此,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着力解决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群众意识,真正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取得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由原来习惯于替民做主转变为让民做主,彻底改变“干部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群众不知道干部在干些什么”的怪现象。 五是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先进性,既是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改造客观世界,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推动社会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自我修养。良好的作风既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党员干部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相应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率先垂范,为人师表,领导好改造客观世界的工作。现在总的看,党员干部表率作用是好的,但在少数干部身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诸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工作敷衍,作风飘浮;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心态浮躁、追名逐利;脱离实际,劳民伤财;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讳疾忌医,刚愎自用;贪图享受,情趣低下;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以权谋私、与民争利;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与科学发展观极不相容的。因此,我们应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努力使党风廉政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科学发展观在博弈世界中运动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文化进步的方向

进步是自然界中神秘的概念,任何生物都是沿用这一条件和大自然保持着同步,如果失去方向就会停滞,就会在方向的尽头消失。

科学发展观的进步不再是自然界无目的、无明确方向的演化,而是把马克思的革命斗争思想演化成了改革开放,又把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演化成了心物二元论的博弈实体文化。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是一项博弈的基本原则,是一个创新的文化成果。科学发展观是社会发展的主题,是一个精神的文化世界。《博弈圣经》对精神作了陈述:“我们把主体的瘾魂,用气质自由合成的唯一个性,看成精神。”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文化,在每个人精神上的活动会制造一切文明,并对政治、经济、社会关系有重要影响,它的各种观念可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扎根于人民心中。它为生产力的博弈创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物质条件和社会面貌。它还体现着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潮流,迎接全球经济与科技方面的挑战。在具体问题上,它把正理作为经济行为的导向,用道德与博弈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并把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文化融入这个社会的文明之中。可以说,科学发展观这个先进文化的方向才是民族的未来。 我们应该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博弈圣经》对内涵曾这样描述:“内涵是主体里的瘾魂、气质、个性、精神被我们用情感的概念,创作出来的一切属性之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文化,把它的精神内涵落实到具体事件中,归为一个博弈实体,然后用科学精神、用心物二元论的平行法则实践区分出实体与性质,以此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

任何矛盾和斗争的文化形式,都是一次向前,矛盾论却有可能使经济停顿。未来的经济不完全是掠夺经济,而是道德与博弈经济,也是博弈实体经济。博弈实体知识论就是区分,它是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因而,谁掌握了博弈知识论,谁就掌握了个人的先进生产力。这样,他会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集中起来,展开竞争,追求民族个性、民族自信、民族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鼓励人民用道德与博弈的知识权衡利弊,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性区分出大小、多少、好坏,从而作出正理的选择。不能再用矛盾论这种简单的方式认识事物,而应该用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的哲学,更广泛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题内涵,识别博弈实体的文化和更复杂的问题,在学习实践中培育高层的知识水平。高层应该不断拓宽科学发展观的帕累托边际效应,更快地利用更多的效应提高各级组织的凝聚力,让每一个人理解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博弈实体,让每一个人懂得和博弈实体的关系,从而更加巩固执政的地位。

当前,要把科学发展观来自大自然的科学成分更快地形成理论,因为忠诚的民众迫不及待地需要这个理论。如果这个理论在应用时变得迟缓、勉强,就会有人在犹豫中给以讥笑。一个高深的科学理论,如果让一些有成就的科学家解释就会形成理论,如果让一个原始的部落解释就会形成宗教,如果让一帮虚伪的人解释就会形成口号,如果让忠诚的人民解释,他们就会变成实干家。《货币的威力》一书中曾说:“忠诚的价值是让你兴盛的法则。”我们先不要评价民众对科学发展观的忠诚和信仰,而是先看高端专家在讲坛上能不能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用情感、用真诚表现出语言的节拍。《博弈圣经》上说:“诗人的情感,画家的情感都是语言节拍式的表达。”“这种表达尽管不是无意的,但人们也不会忘记语言节奏,最终会接近节奏的发源地。也许自然界就是一段音乐或一首诗,无声不动的东西也有声乐转化来的效果,刺激着人的情感,影响着人的动作。眼前无形的非物质的东西只要借助一种媒介就会产生节拍的效果,节拍是人接受外来信息的最基础形式。”那些自我培育而成的各路科学家,应该用深思熟虑的思想,用不同的语言节拍,表现出生动、鲜活、掷地有声的科学发展观概念,表现出成熟甜美的科学发展观文化,表现出治国主题的科学发展观教育。

人类越是朝气蓬勃,需求越是简单。科学发展观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简明的问答形式,即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什么是发展,什么是观念,什么是正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博弈。今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或纠正偏差的过程,也是文明的发展过程。只有不断地吸收各民族之长,借用各种内容和形式,帮助民众理解和信服简明的理论,民众才有兴趣,才会信仰。

改革开放已经满足了民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当前,我们还需要从科学发展观理论中找出最具睿智的格言、名句,人人当成准则,来指导民众更快地信仰与钦佩。这就是文化进步的方向。

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文明的流动

今日的科学发展观不再是西方唯心主义或唯物主义的哲学,不再用非白即黑的矛盾论看待万事万物。矛盾论是博弈的最终结构,它显示了粗暴斗争的简单性。它只能显示博弈的动机,还不能称为博弈的思维。其实,革命斗争哲学并没有在辩证的发扬和放弃中,利用博弈的手段给以和解,而和解的有效性应该是哲学的功能。西方斗争哲学中的属性是局限的鲁莽哲学,它只能表现出勇敢和对抗的博弈优势,这只能说是对一部分生命的尊重。任何一个人不需要学习,利用这种单一斗争的方式,就可以形成对抗,但这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反而造成翻来覆去的争论和无休止的纠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素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些都展示了科学发展观的正理均赢论的概念。科学是大自然永恒不变的主题;发展就是增长,是连续性的自然特征;观念是所有文化的中心。我们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发现它是从马克思革命斗争思想演化过来的一套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文明模式,这种演化是时代的文化开放。科学发展观会使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在智力、知识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方面面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 科学是自然的概念。我们呼唤科学,追求科学,其实我们就是走在科学的文化进程中。如果想从中找到自己,必须依赖自我创造的文明,才能被感知、被遗存。 美好的理想是博弈的思想, 坚定的言辞是赌徒的誓言。 空想的共产主义属于精神的文化, 空想的博弈结果属于精神的文化, 所有的文化都是空想的虚无特性。

空想不是科学,是文化进程中博弈的性质; 空想不是对错,是文化进程中博弈的属性。

可以说,文化进程就是一直在猜想,直到文明的达成,实现“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的论断。 为什么会有矛盾论?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两种派别?这是大自然给定的国正论,是非绝对对立性的两块,一大块,一小块,大块为国,小块为正。无论多么复杂的事物,人的大脑都会把一个实体粗略地分为两块。《博弈圣经》在《哲学是博弈的路标》一文中陈述了国正论形成的过程:“过去、现在和未来一起构成了时间的特征,通过时间,我们把主观认识的在场的东西持续不断地引入了思想中,一旦我们深思它,未来的它就是大小不同的两块,我们把分配给它的时间在它上面停留,一段时间之后,物体便会区分出大小。因此,心灵活动创造了观念,经验观察提供了理智。两块物体在时间的交互中,我们就以各种矛盾思考并陈述这些东西,这样我们就处于各种矛盾的陈述中。”

我们今天用非绝对对立的国正论哲学观察人的行为,发现人在社会中始终处于文明与野蛮的非绝对对立之中。文明与野蛮的发生不可复原。文明是进步、创造、增长,野蛮是倒退、创造、浪费。它们都有着共同“创造”这一小半的特性,而其它一大半则不同,这就是非绝对对立的国正论。它可以引导人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在无限多的博弈行为中,用正理的标准检验自己的行为。

现在,东方人认识到是科学发展观造成了社会的繁荣。很多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宣讲它的要义和主张,出现了一大批宣讲家,但他们之中绝大部分是表面和字面上的理解,是一些经验的总结和常识,还没有真正让人信服的绝妙的理论和新潮的概念。实际上,那些看似没有阶级性的文章,才是最有价值的理论。《博弈圣经》上说:“只有科学才能形成理论。”观察人类的行为可以得知,所有的人都是在鉴赏目标没落时,很容易出现信仰。几乎所有的信仰都是在中立时刻的一次觉醒,都是在飞秒瞬间用感情确定了派别。唯独当认为科学发展观是真理的时候,个人才拥有真理,才显示出真理的普适,并与它共存,这样才能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忠诚信仰者。《 与科学发展观的特征》上说:“经过飞秒瞬间将主题的文化基因积累的爱融入科学发展观的实体基因里,那才是对科学发展观真正的爱。”

让那些有发明、有发现的大科学家、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和青年学术才子们,一起挖掘科学发展观里的科学概念,剥离出简明鲜活的理论,撰写出与科学发展观相匹配的经典文句,在民众大脑中固定下来变成尺子,这样才符合民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符合正理作为检验博弈行为的唯一标准,也会避免无意义的纠缠。

一个繁荣社会的文化主题,一个光彩照人的文化果实,一个治国的纲领,一定会扎根于人民心中。主题里一个闪亮的表征,甚至一句话或一个理念,可以有效抑制人生无谓的争吵,也可以发挥威力无比的社会效应。像“不折腾”三个字,已经出色地表现了这种本质特征,它让社会肃静了很多。我们眼前是一个有形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的瘾魂、气质决定人的精神,精神演变成文化,形成了文化进程,一直到文明的达成。文明的流动是人类进步的理性化目标,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社会就是这样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圈环,并以博弈的形式和科学的方式进展着。

三、科学发展观的正理是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博弈

人们对于情感只能粗略地分成两块:一块是精神,一块是感情。目前,人们还没有能力直接创建这种情感,只有根据以人为本,让精神利用人体携带的信息与外界沟通。科学发展观提倡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正是在一个大国崛起之时,对文化进行更精准透彻的思考。如果放弃精神,社会就会变得贫乏。人们只要满足基本生存条件之后,就会将精神扩充到物质上来。

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像一根琴弦,琴弦上不同节段有不同的空间节律。主题瘾魂——人的精神——情感文化——物质文明,这是一个社会文化三节律。精神文明的力量是来自主体瘾魂的动量,主体的欲望感觉到的文明,都是琴弦三节律性的文明。《博弈圣经》上说:“感情是依赖,是瘾魂驱动欲望过程中的殷勤创作。”感情与精神是瘾魂的动态信息,能动的智慧功能是构成整体科学文化的开端,也是人与自然的能动功能,它会创造物质文明。物质是局部的科学基础,也是构成科技商品反应出价值的优势效应。所以,几百年来它构成了西方经济体系的基础,并且组成了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国家等等。以上这些一旦形成一个博弈实体,任何人都会很自然地从周边向外扩张。人与物在场景中的三元实体结构(即精神与物质和第三空间的三元结构),是一种创新结构或二特性平行法则。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是物的概念,也是实体的概念,这种人与物相比较的状态,是相信自我的主要原因。如果在这里追加无数的自我反映,有时觉得伟大,有时觉得渺小,这种复杂的情感和智力的文化在混沌的背景中,由于生物亲序的本性,会产生文明。《博弈圣经》对文明的解释:“文化进程里恩怨游戏的终结就是文明。”精神与物质之间用情感和利益创造了局部文明,人们把局部的文明奉为科学,把局部的利益奉为真理。 政治一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博弈实体,就能够对人的精神和物质观念造成影响,其自身延续和社会持续发展会特别地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大地物产丰美。一个和谐社会的依据就是稳定的博弈实体背景,它里面的各种关系合情合理地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主题,所表现出来的真、善、美和高尚感,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主题的瘾魂对全民产生的精神影响一旦得到了传承,人人会得到博弈文明的教育,也会提升博弈文明的层级。确切地说,我们会把博弈的文明成果归为精神。自古以来,人的文明起源于神的教育,起源于宗教信仰的教育,起源于时代主题的教育。今日,我们接受的是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也是接受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中博弈正理的教育。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要用简单的矛盾论谈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博弈实体的结构,所以会错误地把博弈实体中的众多性质挑出来两个,让它们相互对立,就相当于错误地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对立,再用粗略的矛盾论解释它,这样就会出现任何人都谈不清的悖论。

由于政治主题、精神和物质是三元实体结构,人们最终会引进国正论的哲学认识这个博弈实体,把它分为一大块一小块,这会引出许许多多博弈正理的概念。在科学发展观介绍中有一句话“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应该改为“第一,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才是一项博弈的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讲的以人为本对应的唯物主义才是一个完整的博弈结构。那么,这个结构的标准是什么呢?怎样确定里面的正理呢?其实,这里的标准就是博弈实体知识论,它可以用国正论区分出实体与性质。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本质,就是要给人的行为定性,区分出输赢与均衡,找到博弈正理。

(正理:在博弈中的终极真相是无法从生物特性得到的,留出了唯一的出路就是引进一种方法,并用一种策略行为与初择样本的直觉进行对抗,用定性分解找出它的最小单元,看清粒子行为的内部结构,建立决策粒子二特性对局,这是唯一成功通向破解奥秘的理论。) 其实,寻找博弈正理的方法早已存在于人类的各种文明之中,人们没有意识到它在文化进程中一直悄悄地进行着,我们今天突然明白它,也许就像认识古代神秘的文明一样,非常神奇。

假如你想预见这个时代对我们自己的影响,应该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个伟大的命题开始。

四、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是对道德与博弈的思考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战略,只有摸着石头过河。

科学发展观就是一个战略性的治国纲领,它是一个文化统帅,它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它是国家战略的概念。战略是大自然的计谋,它是所有事件的总括。战略是一个博弈体系,它与战术对应着。《博弈圣经》上说:“战略是寻找连续正理、科学的文明实体。战术是达成局部真理 、文明的文化性质。”

战略的六法则:寻找、连续、正理、科学、文明、实体;对应战术的六性质:寻找—达成、连续—局部、正理—真理、科学—文明、文明—文化、实体—性质。战略体系中的每一项内容都可构成战略和战术的元素。战略和战术是用国正论非绝对对立性区分出了哪是实体,哪是性质。战略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无限宽广,又有万能的理性。战略不会直接呈现在大脑中,它是通过对博弈实体的区分,才给出计划、判断、执行的种种行为的观念。其实,一切输赢、大小、多少、好坏的选择,一切欲望的达成,以及一切真理的实现都是一种区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特性和任何战略一样,都是靠他人的行动才能学习实践,它自上而下贯穿各组织活动的各个阶段,并发挥战略优势设计的帕累托边际效应。《博弈圣经》上说:“战略的定义范式是检验国家战略、军事战略、经济战略、企业战略的模块,这是领导人博弈对抗战胜对手的六法则,可以检验出战略策略的缺陷,也可以检验战略家的能力,罪犯创造的罪恶只包含在战术中。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战术的特征是创造实在的行为。”战术的六性质是对创新结果的挑战。如果没有国正论的非绝对对立的哲学,怎么解释战略和战术的关系、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家和人民的关系?在博弈实体里,一个人与博弈实体的关系是相伴相生的。《博弈圣经》上说:“实体一元论在数目上的同一性,发生的因果次序不属于个人的部分本性,这种属性是实体的性质。”这种复杂的实体关系用矛盾论解释不了。矛盾论看似沿着一条无懈可击的路走下去,最后却出现了包容,出现了悖论。所谓矛盾论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思维方式,根本无法应付未来博弈实体中的一切经济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社会成为一个大的博弈实体,每个国家的发展战略必须纳入到经济体系中。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一定要符合国际规则(即道德与国际惯例),而孤立主义、利己主义是《博弈圣经》上说的经济学里的一二七死亡法则。所以,将来的国家发展战略既要考虑他人,还要保持国家的自身利益和稳定发展,这就需要道德和博弈。“优先预测悲剧后作出的忍让是道德,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道德与自信没有法纪,是第三空地里游荡的个人意志”。道德让人依赖自身,按照各种规则负起责任,自觉遵守或自我惩罚。道德是人类对自然的义务。道德是世界的秩序,道德适应这个世界。《博弈圣经》中《博弈文化属性之魂》一文,有一段充满哲学意味的隐喻:“假如这个与竞争基本对立的文化思想能被所有的人接受,它将会繁荣整个世界。”我们在《博弈圣经》的后记中找到了答案:“竞争与忍让基本对立,博弈与道德基本对立。”道德与法律在阳光下完美的体现就是道德与博弈。

独特的博弈知识就是区分,区分后又经过整合重要资源会再次形成博弈实体,这种战略背景的复杂多样性特点会使对手的智力失效,一切外部取胜的理论都会变成教条,而外部又难以观察模仿。一个竞争者,如果不能用国正论哲学对独特的战略进行区分,就把其作为初择样本组织有效的对抗,那失败一定是一大半。在未来的一切竞争中,高官或企业CEO要想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增加博弈知识,才能获得优势;缺少博弈知识,只能风光一时。未来战略的分析就是对博弈实体知识论的分析,博弈实体知识论就是对博弈实体与性质的区分,它有隐性的属性,有高度的战略价值。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它是实体的概念,它会悄悄地推进着国家的博弈工程。无论哪一个民族,如果更多地掌握博弈正理,它就会成为经济中心;如果失去了博弈正理,就会失控了经济。未来不是看你在战术中具有优先的经济模式,也不是看你在战术中具有局部的线性秩序,而是看你在博弈实体中掌握多少战略优势特性,这样才会在未来拥有市场经济地位。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和各种频繁的经贸往来,各行各业的业务都降到微不足道的程度。科学发展观提倡的一切创新,是指业务的创新,也是博弈金融计谋的创新。将来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的创新,会把所有的财富都集中到银行、证券、保险和博弈实体机构里。在未来的虚拟经济中,财富已经没有传统概念里的形态,财富的流动已不再是实物的运输性流动,而是一种道德与博弈的文化形式。在国与国之间、财长和行长之间、一切掌握巨额财富的高管之间,他们也许在一顿午餐或一张咖啡桌上,就把一个国家的财富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这就像猜测“高熵赛棋”红兰粒子一样简单。

未来各国之间利用博弈的手段进行财富的大掠夺,会屡见不鲜。也许不远的将来,正像《博弈圣经》在开篇中写道的:“军事战争以外的另一场战争就是——经济博弈大战,也是未来所有的人都要参与的最文明的战争。”将来也许会有传闻,一些政治、经济、高管精英会冲破那些经济的壁垒,潇潇洒洒不分昼夜地飞越五洲大洋,在国际的交往中人不知鬼不觉地将对手的财富通过博弈的方式,转到自己手中。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发展观的博弈战略就是联系世界经济的桥梁和纽带。科学发展观的博弈知识论就是方法论,它是人类未来还未掌握的最具威胁性的文化武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东方的未来是一个遵照科学发展观建造的创新型国家,更多的人接受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和训练,会显示出精神和物质的两大文明。到那时,各式各样博弈行为的竞争,会演变成世界经济竞赛。也许人们懂得了博弈实体的优势,掌握了博弈实体知识论的区分,根据正理均赢论的持续性概念,把人类未来的经济行为引向世界,演变成最文明的世界博弈竞赛。那时的东方社会一定是令人神往的博弈乐土。

《博弈圣经》中说:“一个民族博弈知识的落后,也会落后其他民族。无论是穷国和富国,还是穷人和富人,都会要求改善博弈的结果。”“穷富的区别就在于分享博弈正理的多少。”科学发展观正在利用道德与博弈的版本作为战略,整合人才、知识、科技、创新的一切优势,推进着国家的富强,并向未来发出挑战。一个国家的高端人群和各界精英如果掌握了更多的博弈知识,掌握了博弈方法论,就会表现出令人难以臵信的经济成就。也许在某一时期,他们参与世界博弈的混战,世界经济也会为此颤抖。

总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应搞好“五个结合”。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持之以恒,下大气力,统筹兼顾,求真务实,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国富民,兴我中华!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优秀篇14

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功能配套能力不够强;二是规划建设水平不够高;三是人才支撑能力不够强;四是行政服务水平不够优。针对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面临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定发展新定位,主动转变思路,谋求抢占先机,继续为**市的大发展提供新的支撑,做出新的贡献。

第一,加快提升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对开发区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和要求。加快修订和完善产业规划,明确未来几年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在原有三大支柱产业基础上,加快完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启动一批科技平台和创新项目建设,努力推动区域总部建设工作。加快转变规划和土地利用工作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来调整规划和指导土地利用工作。

第二,不断提高硬环境承载能力。以突出开发区的城区功能、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为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效益,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为企业营造高效率、低成本的商务和生活环境。

第三,切实加强土地利用管理。土地使用要由注重确定开发项目为主逐步过渡到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以促进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在保证企业正常用地要求的基础上,坚决避免多占或滥占土地现象,使进区企业达到用地指标上的最小化,实现配置资源与效益产出的最佳组合。从大量建设单层厂房逐步过渡到多层厂房,降低开发区的运行成本。在进区项目的选择上,改变“饥不择食”和“良莠不分”的做法,立足好大高外,严把项目进区关,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对企业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实施跟踪监控,并定期进行清理。

第四,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合芜蚌自住创新试验区建设各项政策的落实,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切实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增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能力,加大高级人才、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全力打造一流服务环境。进一步深化企业服务工作,加强协调,积极沟通,主动服务、超前服务,深入、全面了解企业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的行政服务需求,及时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潜在的问题。加快投资服务中心建设,从项目接洽、落地到建设、投产,强化部门之间各项工作的无缝隙对接,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

科学发展观的论文优秀篇15

近年来,全县人民大力弘扬存瑞精神,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十五”期间,我们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连续三年旱灾的影响,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工业经济、农业主导产业、重点乡镇、民营经济的率先发展带动全县经济加快发展,重点工作实现突破,关键问题得到解决,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发展目标得以实现,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明本文来源于显改观,“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五年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7.3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5倍;财政收入同比增长64.5%,是XX年的2.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29.2%,是XX年的8倍,综合发展水平在全省位次实现前移,是隆化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一、立足县情,科学定位,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

把握好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要做到谋划在先,预事在前。从省情市情看,加快发展的要求更加明确,晋级升位已成为大的趋势和可能,为我们实现赶超发展创造了大的空间,提供了许多难得机遇。经过“十五”期间的较快发展,隆化的广大人民群众从发展中享受了诸多成果,解决了许多过去一直想解决而不能解决的问题,全县上下要求大发展、快发展的呼声日渐强烈,整体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十一五”是矛盾凸显和战略机遇并存的五年,针对隆化基础低、底子薄、产业层次不高的现状,要贯彻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照产业发展方向和结构调整的要求,继续抓好各项建设。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思路

做好“十一五”期间的各项工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县域经济发展,坚持依据隆化县情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民营化发展方向,坚持“突出发展,注意协调,重点突破,提速增效”总的工作要求,牢牢把握“追赶先进,跨越发展”主基调,强化产业支撑,扩张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创新机制体制,统筹社会发展,围绕打造“342”(突出发展以矿产品开采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机电产品制造加工业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阀门管件生产基地和风力发电机组装生产基地;坚持不懈地扶持培育以养牛为主的“养牛、水稻、制种、‘两杏一果’”四大产业,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肉牛生产加工基地;加快发展以物流、旅游为主的服务业,培育以董存瑞烈士陵园红色旅游项目为主的旅游品牌)经济发展架构,全面提升综合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推进和谐隆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实现速度更快,效益更佳,质量更优,结构更合理,发展更协调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抓住重点,推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出路。对于我县来说,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位是加快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

一是以财政增长为目标,努力在提高工业化水平上下功夫。工业是全县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十一五”的主要增长点,必须摆在突出的位置,优先发展。要牢固树立“工业立县”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强力推进“3433”工作方案的实施,即突出发展矿产品开采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机电产品制造加工业三大主导产业,巩固提高隆东、隆中、隆西、隆北四个工业小区,发展壮大30家骨干企业,滚动谋划和建设30个重点项目,不断优化我县工业经济的产业、企业、产品和区域结构,促进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强化“产业富民”思想,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从本地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着力抓好质量与标准建设,扩大基地规模,创出品牌,增强本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坚持培育养牛、水稻、制种、“两杏一果”四大主导产业。突出发展养牛业,扩大饲养规模,优化种群结构,加强市场建设,培育经纪人队伍,争取在龙头企业建设上实现突破;稳定水稻,扩大县内制种,提高“两杏一果”加工销售能力;进一步提高“四大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增强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积极培植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兴特色产业。围绕沙棘基地建设和深加工项目实施,培育沙棘产业。以格林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抓好中草药产业化项目实施,发展中草药种植业。积极做好稻田养蟹、食用菌等技术推广工作,促其形成产业。

三是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一是围绕构筑大避暑山庄战略,加快发展壮大以红色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加快董存瑞红色旅游项目建设,完善吃、住、行、娱等配套服务功能,打响红色旅游品牌。按照全县旅游规划的总体要求和详规,抓好以七家、茅荆坝温泉度假、茅荆坝森林公园为主的绿色生态游,尽快促使我县旅游业形成规模。通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消费和就业。二是大力发展物流业。培育发展壮大鸿兆集团等一批物流商贸企业,加大市场基础设施投入,合理规划市场布局,建设完善蔬菜果品、建材、小商品、燃料、服装、大牲畜等各类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培育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是抓好开放工作,在谋划和新上大项目上实现突破。按照深入谋划、精心包装、积极推介、广泛外联、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思路,抓好项目建设,做好开放工作,激活各类投资主体,催化生产要素聚集整合,拉动投资增长。充分运用好民族县政策,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项目谋划、包装和建设力度。把项目作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力争“十一五”期间新上一批产值过亿超千万,利税过千万超百万的企业,成为支撑县级财政收入的骨干企业。

五是优化发展环境,为加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协调服务,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切实发挥行政审批中心作用,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支持有条件企业上市融资,加强政策、信息、人员培训等方面服务,为我县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