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7篇(精选文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7篇(精选文档)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6-03 15:57:01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纲》写于1845年春,最早发表于1888年。对于这个《提纲》,恩格斯给予了高度地评价,认为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7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7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篇1

《提纲》写于1845年春,最早发表于1888年。对于这个《提纲》,恩格斯给予了高度地评价,认为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24、25页)在《提纲》中,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在这个《提纲》中心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就表现在他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上。实践问题,就好是一条主线一样自始至终地贯穿在整个《提纲》的每一条中。在这里,马克思非常强调实践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强调指出用革命的实践去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之点。由于马克思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并把人的活动了解为实践活动,把人看作是能够改造世界的实践的动物,这就为以后系统的制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奠定了基础。因此,强调实践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中所做革命变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就内容而讲,整篇文章可以分为四大部分:

一、揭露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第一条)

唯心论先验论看到了主体的能动性,但夸大了能动性

旧唯物论承认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但否认了主体的能动性

二、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点明新唯物主义的特点:实践的能动性。(第二条)

辩证唯物论能动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对实践作了科学规定——人类感性、能动、批判的活动。

2、提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相联系,实践中主体和客体构成双向关系,表现为:

人化自然(客体主体化):主体把自身的目的、愿望赋予客体,创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东西。

自然人化(主体客体化):主体吸收了客体的本质、属性,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把主客观相联系。

实践是主观指导下对客观存在的改造,实践把主客观相联系。

三、以实践为基础,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相结合,对旧唯物主义的各种错误进行一一的解剖和批判。(第三~九条)

1、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概括

人的本质是后天形成的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劳动实践是人和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社会生活的最终根源在于实践

3、思维、理论的世界根源于现实的世界

四、在指出新旧唯物主义立足点的不同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第十~十一条)

1、过去的哲学停留于“解释世界”,而不在力于“改造世界”。

2、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1)、一种理论作用的发挥只能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

(2)、一种理论作用发挥的程度在于人们实践活动中被接受的程度。

(3)、正确的理论最终会被大多数人接受,也才会在思想史上留下它的地位,成为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篇2

马 克 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888年由恩格斯发表的稿本)

马克思论费尔巴哈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 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单纯经院哲学的问题。三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如,在罗伯特- 欧文那里就是如此)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四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中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性活动。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⑴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的个体;

⑵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的思维的此岸性。 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例。

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并在云霄中固定然后用排斥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

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

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各人纯粹自1

五六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各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社会”的单个人的直观。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

类。

十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选自《费尔巴哈》

注 释

① 本文写于1845年。1888年恩格斯把它作为的附录公开发表。出版时恩格斯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

② “市民社会”,马克思主要指的是“资产阶级社会”

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 ,人民出版社年版第87--90《路德维希2-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十1988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篇3

在对《提纲》进行了解读后,我们可以总结,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史观相对于唯心主义史观和直观唯物主义史观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主观作用于客观环境的感性活动,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是联系主体和客体、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特征。实践的基本特点在于它走出了意识活动的范围,指向了主观领域之外的客观世界,成为一种能够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活动。然而,实践自身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矛盾对立并不是僵死的、抽象的对立,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规定,从而克服各自的片面性。在实践中,一方面人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同样,实践也在不断扬弃人的主观性,把主观性、目的和理想付诸现实,使超感性的东西感性化。人正是通过这种自身所特有的感性活动把观念转化为直接现实性的存在,使自己的思维对象化。主观世界以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实践本身就是主观作用于客观的活动,并使主观和客观真正意义上达到了统一。

第二、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在实践中,相对于客体来讲处于主体地位,实践的发动与运行,以及所产生的结果,都是从实践主体的利益和需要联系在一起的。人通过实践能够认识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利用规律使物按人的要求同人发*关系达到物被人所掌握和占有的目的。实践的自主性确立了人对自然界的主体地位。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的实践活动,实际上也是个体与社会统一的过程。

第三、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实践活动最大特点是具有能动性、创造性,这说明人的实践不是简单地适应自然,也不是简单地复制自然,而是对自然的积极改造。但同时人的实践活动也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实践活动使得客体主体化,使得人在实践过程中日益把非人的纯自然物质力量越来越多地转化为人所驾驭支配的属人的物质力量。随着实践的发展,主客体矛盾和主客观矛盾关系也在变化发展,新的"事物、新的规律涌现出来,成为人的新的制约力量,由此也使人的受动性得以改变和扩大。人只有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驾驭并改造世界的自由,实现人的能动性,实现人的本质和价值。

第四、科学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实践的受动性要求实践具有科学性,实践的科学性就是实践合乎规律。人们要成功地实践,必须以自身所面对的世界为前提和基础,正确地认识它存在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人的活动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但人的创造并不是无中生有,也不能随心所欲。人类的伟大在于能自觉和全面地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认识和理性掌握的程度越深,范围越广,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就愈益得到提升和增强。人类的实践活动越符合自然规律,就越具科学性,也就越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实践价值性也在于实践的“目的性”。人们探索和认识世界,追求真理,不是为了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任何实践都是出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实现要求,实践的价值性就在于实践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实践活动中既要遵循科学性,又要追求价值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意志和意识”,把世界变成了人类所理想的现实。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人们既通过主体客体化过程创造出主体所需要的价值世界,又通过客体主体化、人性化的过程,创造了主体自身的价值需求,实现了创造活动自身的价值。人是价值的创造者,人只有在创造性的劳动中,才能显示自己的能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篇4

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其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这个《提纲》,被恩格斯称为 “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在《提纲》中,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表现在他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上。实践问题,就好是一条主线一样自始至终地贯穿在整个《提纲》的每一条中。在这里,马克思非常强调实践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且强调指出用革命的实践去改造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前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之点。

由于马克思十分强调实践的作用,并把人的活动了解为实践活动,把人看作是能够改造世界的实践的动物,这就为以后系统的制定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奠定了基础。因此,强调实践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中所做革命变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马克思在文中第十一条说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此,他阐明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伟大历史使命。由于以往的哲学家们不懂得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他们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只能停留在思想领域“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不可能指出将理论转变为革命实践的要求。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性的唯物主义,它服从和服务于无产阶级改造现实的斗争,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和彻底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实践性,从而实现了哲学革命中的伟大变革。

《提纲》为系统地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它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学习掌握《提纲》的基本原理。

同时《提纲》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它要求我们在一切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建设事业的新阶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篇5

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对象、现实、感

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的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性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他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2、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

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3、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

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例如,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合理的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4、 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

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

5、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

性活动。

6、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①撇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②因此,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的联系起来的普遍性。

7、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的社会产物,而他所分析的个人,实际上

市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

8、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

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9、 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理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市民

社会”的单个的直观。

10、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文化的人类

11、 哲学家们只能是用不同的方式理解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篇6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之四的心得体会

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文章以时间为主线来阐述唯物史观的理论。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称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的主要标志”。文章主要是为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而写的提纲,而且为了改变旧唯物主义世界观,指导工人运动而写的提纲,提纲一共分为十一个小段落,我主要对于其中的第四小节,得出一下的几个理解:

1、关于费尔巴哈对于宗教的基本观点。

年青时代的费尔巴哈的激进观点,让他一直没有在学术界得到成功。1839年发表了《论哲学和基督教》宣称“基督教事实上不但早已从理性中消失,而且也从人类生活中消失,它只不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公开反叛当时的观念。1841年他发表的《基督教的实质》,重申了对基督教的看法。费尔巴哈的批判观点主要是揭露基督教的本质、宗教产生的根源及宗教出现导致的反社会作用。观点很激进,认为宗教是科学的死敌。但是费尔巴哈是德国哲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公开的同基督教决裂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他完成了德国资产阶级对传统宗教地批判。他提出的关于宗教的观点,一部分还是得到马克思的肯定,但是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宗教产生的本质根源。因此,写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来说明与费尔巴哈在宗教产生的这个问题上面的观点的肯定、否定及补充。

2、文章四小节多处提到三次“自我”的意义。

“自我”的解释有三种,第一,强调独立自我主体存在的自觉性,既本我的意识能动性。第二,与现实有关的个性的意识部分。第三,通俗来讲:就是自己的个性、喜好、观点。“自我异化”,其中“异化”是指当人发展到一定时候,由于内在和外在的多重因素,出现了一个对立面,异己的一种表现。自我的异化是人类自己不能承受现实的状况以后,把“自我”里面分离出来一个神圣的在云霄中固定存在的“独立王国”,这个王国在主导着人类的一切。这个王国是人类“自我异化”之后而创造,却被所创造的物体来控制人类自己。在“自我异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两个很重要的阶段,一个是“自我分裂”,一个是“自我矛盾”。人类在受到外界的刺激以后,因为不能适应其发展时候,由“自我”分裂两个不一样的世界,想象的世界和实现的世界。现实的世界,在“自我”不能改变的状态下,往往想象的世界就是人类所想要寄托的世界。可是,当现实的社会状况和压迫,让他们对于“自我”意识开始分不清楚,出现“自我矛盾”,无论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还是人与人的矛盾,都要在现实世界去找,这样我们才可以发现什么是“自我”所要存在的价值。

3、文章第四小节的分析。当社会压力和自然压力,阶级压力和剥削压力同时在一个时代出现,世俗世界的人们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现实的状况,于是在自我中分离出一个神圣的独立王国,这是一个被人们所创造的物体,也是一个被人们视为可以用来控制人们自己的物体,于是产生了神。这种实现的颠倒就是一种异化的表现,带来的可以用来表述或者说是“可触”的状态就是宗教。宗教的产生,似乎反证出,宗教本身就是一种“异化”的产生。第四节“费尔巴哈是从宗教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就是在说明费尔巴哈从世俗基础去寻找宗教的根源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只是提出了正确的方向,却没有完成这个工作,没有找出宗教产生的本质根源。“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完成”。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关于宗教根源的方向是肯定的,但是还是确定的认为费尔巴哈没有找到宗教产生的本质根源,即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只看到根源,但没有去寻找根源,只对我们研究宗教产生给予方向。马克思明确说明,宗教的产生既有社会根源,也有阶级根源。“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出现的矛盾主要包含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然而,排除这样的矛盾,必须上面所说的两个矛盾入手,我们就可以用实践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展开革命。那么排除上面的矛盾,是我们最该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才是我们真正关键的问题。马克思的观点是在世俗世界中去解决两个矛盾。当时的时代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人改造自然的能力不发达。人的物质也大多数来自自然的产物,这种现成的获取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于社会的强烈依赖性。在经历了“自我异化”之后,产生了宗教。所以,想要打破这样的状态,我们必须要提高生产力,让科学技术变得发达。在阶级社会中,主要是阶级关系,剥削关系和统治关系占主要的部分。所以,我们人与人矛盾体现在剥削、压迫、统治下的不公平及制度不合理等等。为了在自我不能适应的世界生存,用宗教来麻痹自我。而统治阶级用宗教来统治人们,获取自己利益,巩固自己的地位。想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我们必须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灭统治。

4、对于最后的举例,与文章正文的联系。

“自从发现神圣家族的秘密在于世俗家族之后,对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从理论上进行批判,并在实践中加以变革。”最后的这个举例,我认为是马克思是在总结性的阐述他对于宗教产生根源的描述。“秘密”被发现,是在说明费尔巴哈从宗教产生的根源在于现实世界这个观点的发现。但是马克思认为我们应该对现实世界产生这样的原因,进行批判和解剖,在用变革这样的状态,并用实践来说明。这个小小的例子,却在说明整段小节的中心思想。虽然是“幽默”的用意大利名画的提名在说,但是在用对于独立王国的批判变成对世俗世界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当时制度不合理的批判。因此,我觉得最后的例子,是文章的四小节的中心论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篇7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读后感

金融三班 201304020329 阎娇娇

在我们读像马克思这样的历史伟人倾其毕生经历给后人留下的财富瑰宝时,需要抱着很虔诚的心态。我觉得这是表达对他们崇敬之心的最好方法,在马原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短短的十一条让我初探到马克思哲学世界的严谨和精彩。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纲领性文件之一,《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标志着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思想的形成。这份提纲简明扼要,思想深刻,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提纲的核心是唯物主义,而且是能动的唯物主义。同时马克思强调它的唯物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他认为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人是只能从实践中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一共有十一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两条是整个提纲的总论,主要指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第三至第九条为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与社会历史的研究,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第十和第十一条则是提纲的最后一部分,作为提纲的总结,揭露了唯心史观的阶级根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历史使命与根本任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领域所实现的变革。

马克思之所以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就在于他从根本上改造了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指出实践的本体性以及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在《提纲》中强调“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纳入认识理论的范畴,指出人的认识源泉在于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且实践的观点贯穿于整个《提纲》中,把时间引进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的,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受动性。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与社会历史,揭示了人的本质和社会生活的本质,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这就从根本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就哲学的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即人在意识中观念的反映、理解和再现客观对象的活动及其结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有能力和功能,是主体思维对客观信息的能动反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物质实践作为主管和客观认识与对象统一的基础,将认识的实践性、特点与过程,构建起以实践为根本的反映论。

既然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能动反应,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不仅要尊重客观事实,还应发挥能动的主体作用,从自我实践中建立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识 。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借助自己的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审美观和以往的实践经验对教育内容进行加工形成新的认识。因此,我们在学习任何理论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在文字的表面对书本死记硬背,必须结合实践经验,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对理论知识进行再吸收、再理解,从而形成对于客观世界的深刻的认识。

并且它也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它要求我们在一切革命和建设中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解放思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来开拓理论的新境界和建设事业的新阶段。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的真正意义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因此哲学的主要功能就是批判和扬弃。这种批判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且要广泛运用于实践之上。《提纲》第一次把科学实践观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不仅成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向上发展的关键, 超越了近代哲学,甚至现代哲学,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的特色, 从而开辟了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即新唯物主义《提纲》中隐含的现实主体与对象世界客体、宗教世界与世俗世界以及理论与实践等等的矛盾关系的萌芽, 为马克思日后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的全面展开和日臻完善开启了思想的帷幕。

《提纲》是马克思历史哲学理论的骨架或缩影, 而实践范畴则是这整个骨架的支点。所以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对于我们正确领会他的新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至关重要。在社会历史领域实践的观点其实就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实践出发就是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在现实的基础上不断实践创新,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作为一名大学生,《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对于我们自身的学习、发展更是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它启示我们要从实践出发,在现实社会中吸取经验,锻炼自己,使自己成为有价值的人,有着对生活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