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乐之所在,故我所在

乐之所在,故我所在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5-27 12:57:02

邱宇岚

“音乐是世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学习音乐的活动是一种文化学习的自然过程和人们生活成长的一部分,音乐是我们认识世界、走向世界及认识自我的窗口。”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通过各种体验与实践活动,帮助儿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让儿童在音乐中了解世界文化,了解自身。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出现了诸多问题,而具身认知理论为儿童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一、乐美润心: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多途径的,但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培育学生的音乐感觉,深入感知音乐带来的美感,加强学生从内心认知音乐的质量;
其次,我们也应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把握,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合理的宣泄,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生长;
最后,我们还要带领学生感受音乐与人文之美,增强审美意识,培养他们珍惜美好的事物的情操和勇于超越的精神。

(一)解码音乐感觉,唤醒内心感知

首先,艺术哲学家德玛西欧认为,“感觉”是躯体的传感系统,他们作为身体的内部导向,帮助我们和他人的信号进行交流,这些信号也可以引导感觉,“感觉”既不是非物质的,也不是难以琢磨的,它是一种认知。其次,音乐是一个完全自成体系的系统,它是有组织性、结构性、艺术性的声音,是在大自然中无法找寻的。我们在进行聆听、分析、表现、创作音乐的时候,已经沉浸其中,音乐无形的给我们的内心创造了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所发生的”,也是音乐所做的——是在有察觉、有意识的层面作为感觉到的知晓与体验,这个过程充分展现“感觉”的无限微妙与复杂精深。最后,当我们聆听某段音乐旋律时,大脑系统就会活跃起来,人的躯体状态会发生变化,神经层的“感觉”便开始出现,人与旋律进行互动混合,这种“互动经历”作用到人的躯体,在这样的行为中,“感觉、躯体、心灵”三者融为一体。因此“感觉”就是对躯体和躯体经历的生命察觉。

(二)强调音乐情感,理解作品内涵

“感觉”与“情感”紧密联系,但有着质的区别,感觉比情感更进一步,在音乐起到作用的阶段,情感是很大层面上的激活,是一种很宽泛的察觉,“感觉”是比较实际的,是躯体的传感系统。

我们经历的情感与音乐带来的情感背景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从音乐中获得的情感,也是取决于音乐所效力的媒介在进行着什么。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营造美好的学习氛围,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抒发情感;
也应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理解世界范围内的音乐,这将帮助孩子理解各种音乐,同时也能理解世界多元文化。

(三)感受人文之美,增强审美意识

2003年10月,随着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飞行,我国也步入了太空时代。太空时代有着更广阔的星际视野,它更多关注的是地球文明,因此,太空时代的音乐也是面向全人类的,它是立体的、多元的、多项的音乐世界。“音乐”作为我们认识世界、走向世界以及认识自我的窗口,充分体现了人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人作为文化的创造者、欣赏者所具有的学习文化,理解、传播和继承文化以及进一步创造新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二、生命缺失:儿童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困境

音乐审美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自然的浸润,阐述着生命的意义,甚至超越生命。受到传统教育模式和功利性目的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过分注重音乐的理性知识和技能,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儿童的直接体验,造成了儿童音乐审美能力的缺失。

(一)忽视儿童感官体验

音乐审美的过程不是单一、简短的感受过程,而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的、多层面的心理体验过程,需要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结合而完成。感官是多种的,包括听、视、触、嗅、动等等。但在目前的课堂中,音乐教学只停留在表层的感受,注重音乐符号的认识、乐谱的学习等,缺乏音乐的深度聆听,使得儿童的感官逐渐弱化,渐渐丧失了审美感受能力、想象能力、表现能力。

(二)忽视课堂情境营造

音乐审美活动是一个连续、发展的、复杂的思维过程,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要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情境,走进创作者的心灵,才能更好地理解歌曲、表现歌曲。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总是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理性的分析,忽视师生的情感交流,缺乏儿童的情感参与,弱化了音乐本体的情感性、愉悦性,致使音乐审美远离了本质意义,导致儿童审美精神的荒芜。

(三)忽视儿童表现需要

儿童的音乐审美过程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与无限发展自我价值的不斷超越。儿童的“自我表现”是一种需要,即“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自己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忽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从而弱化了学生的个人价值与心理发展需求。

三、具身认知:儿童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新策略

具身哲学是当代在西方研究领域兴起的一种新思潮,是梅洛·庞蒂等哲学家对笛卡儿身心二元论进行批判的产物。梅洛·庞蒂认为,“身体主体间是共存的,身体主体与世界也是共存的”。具身认知理论强调从身体内部实现自我身心关系合一,从身体外部实现自我与世界的合一。具身认知理论为当前的儿童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策略。

(一)多维调动,提升儿童音乐感知

多维调动指的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如通过视觉、听觉、动觉多种感官的融合,帮助学生进入音乐,产生共鸣。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依赖于身体与身处环境的对话、互动,在身体感官、身体体验以及身体经历等多层面交互中生成。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感觉运动逐渐减弱,视知觉和认知发展呈上涨趋势,音乐体验的发端伴随感觉与感知,会导致听觉想象,所以,音乐感知的深与浅,极大程度依赖于听觉识别、听觉联想和听觉记忆的技能。因此,我们需要在聆听的基础上,多维调动学生的感官,有效培养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

1.开展游戏教学

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缓冲地带。儿童的学习离不开游戏,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燃起课堂的欢乐氛围,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如我在教授学生音符音高的时候,让学生一个搭一个人的肩膀,形成一列火车,当音高低时蹲下,音高高时垫脚,音乐开启时,学生开起连绵起伏的小火车,同学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2.深度体验音乐

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点巧妙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自主感知音乐所带来的美感,达到浸润心灵的目的。教授《黄河大合唱》这一歌曲时,教师先给同学讲授歌曲的创作背景,然后向同学展示黄河的雄浑壮阔,让同学感知音樂中包含的情感色彩,增加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因此,音乐教育必须通过系统的、艺术的组合音乐来培养每个人对音乐情感的感知能力,帮助所有人更有效地从内心认知音乐。

3.鼓励悦动肢体

音乐家柯达伊认为:音乐教育,首先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运动呼唤起音乐的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这一理论说明音乐具有动态特征,在音乐课堂中,应加强音乐律动和身体运动之间的关系,导入时可通过让学生走、跳、拍手等方式去感知并掌握音乐的节奏。记得我在执教《八只小鹅》一课中,在教授歌曲的第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并拢五指,推动手腕,模仿出小鹅行走时的俏皮模样,跟着歌曲节奏一起舞动。在这样的律动中,节奏难点已在律动中掌握了,学生也在动觉体验中完成目标。

(二)营造情境,激发儿童音乐想象

营造情境指的是通过语言、图片、影视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歌曲,还原创作环境。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身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认知如果离开了情境,就变得空洞、表征化,心智存在于大脑中,大脑镶嵌在身体中,身体根植于环境中,认知通过身体活动跨越了大脑和身体,与环境联合成一体,认知根植于身体,源于情境。在音乐课堂中,有必要营造适宜性的情境,激发儿童的音乐想象,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1.彰显“语言”意义

美学家杜夫海纳曾说道:音乐揭开了一个肉眼看不见的世界,一个智力无法表明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只可以用音乐来表达,因为一旦音乐结束,这个世界就消失了。这是一个十分深远的话题,在整个美学史或者艺术哲学中都很困难,因为他们深深触到了言辞无法有效描述的音乐本质,触到了语言所能表述的意义和音乐所能表述的意义之间,那个必要却又令人沮丧的鸿沟。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语言”是课堂必要的手段与工具,它具有两个基本的功能——揭示和解释。当语言能左右学生内心真实体验或者披露歌曲潜在意义的丰富性时,它就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2.歌曲情境重现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需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度。例如,在进行《草原赞歌》这首歌曲的鉴赏时,由于很多学生没有去过草原,很难体会“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因此,教师可以在教授之前给学生播放有关草原美丽场景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草原魅力,更能体会歌曲的美感。

3.趣味角色扮演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敏捷,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展开对音乐的想象,深入感受音乐魅力,让想象力得到合理发挥。例如我在教授三年级歌曲《春天来了》一课时,在导入过程,我让学生“化身”为春天的百灵鸟,跟随音乐,舞动翅膀,自由自在地在枝头上快乐歌唱,想象着春天已经到来了……一切都是充满生机!随后,我让同学们说一说身为“百灵鸟”的心情,大家的脸上都浮现出了微笑的表情,从而开启了一堂美好的音乐课。

(三)丰富活动,鼓励儿童音乐表现

具身理论认为,知识的产生应该是由身体主体参与外界环境的交往互动,通过身体的感官、运动系统而主动生成。音乐课堂应开展实践性活动,融合世界多元文化,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表现自我,突破自我。

1.创设表现平台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满足学生在体验成功、追求自我实现过程中的各种需要,因为在每个孩子的心灵中,都会有自我实现的潜在需要。在音乐课堂中,我们更需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如:在班级开设小舞台展示活动,参与学校开展的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感,从而满足其表现欲望。

2.融合多元文化

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要让音乐走出狭小的课堂,把音乐与舞蹈、戏曲、影视等方面相结合,把多样的方法统一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上,通过视听、模仿、鉴赏等方式进一步巩固歌曲,并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对乐理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课堂中自主有效地学习。例如可以将音乐剧、音乐会、电影作品等形式补充到教学中,丰富学生的音乐感官与音乐体验。

3.体现音乐创造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在归纳关于音乐经验特征时阐述:“所有的音乐经验都具有创造性,当你聆听或观看一段别人创作或演出的作品时,都需要个人练习控制他所听到的东西的细微程度以及他听到东西的情感投入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人的音乐经验决定了音乐体验的程度和深度。”学习《捉泥鳅》歌曲时,孩子们在聆听后,利用先前的知识找到了相似与相同乐句。有目的地聆听使参与者(学生)必须发挥他的能力,对音乐的意义进行“特别的音乐审美搜寻”,这时候的学生有了内心的参与,也就有了创造性。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儿童的艺术素养,造就审美品质,塑造完美人格。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多关注音乐的本体价值,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追求生命价值的意义,实现精神上的超越。

猜你喜欢身体情感音乐人为什么会打哈欠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1年4期)2021-04-20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中国生殖健康(2020年5期)2021-01-18情感小太阳画报(2019年10期)2019-11-04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中国生殖健康(2018年5期)2018-11-06我de身体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7年6期)2017-06-07我们的身体大灰狼(2016年9期)2016-10-13音乐东方艺术·大家(2016年6期)2016-09-05情感移植发明与创新(2016年6期)2016-08-21身体力“形”健康女性(2016年2期)2016-03-11音乐数位时尚·环球生活(2009年8期)2009-11-19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