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民国文献的分类保护研究

民国文献的分类保护研究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5-27 10:57:01

娄纯

摘 要 民国时期文献资源保护是新时代图书馆建设的重要任务,现阶段实体文献保护工作已取得深入进展,围绕原生性与再生性保护分别展开深入研究与实验性实践。面对馆藏差异,应根据文献实际保护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从文献破损情况、文献版本、馆藏稀有度三种形式出发,按照“普遍”到“特殊”的原则给予文献分类保护,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为最终构建合理完整的民国文献保护体系提供新路径。

关键词 民国文献;
分类保护;
图书馆

分类号G25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3.04.009

Abstract For the protection of literature resources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t has been a significant task of library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An in-depth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the protection of physical literature at the current stage. By focusing on the original and regenerative protection, the in-depth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practice are carried out respectively. The formulation of targeted protection measures should b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protection needs of literature in the face of library collection differences. In this thesis, the literature is classified and protected according to the “universal” to “special” principles by starting from the three forms of literature damage, literature version and library collection rarity. Then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is conducted on this basis, so that a new path can be provided for the final construction of a reasonable and complete literature protection syste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Keywords Literatur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lassified protection. Library.

0 引言

民國时期文献,一般指1912年1月至1949年9月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具有珍贵的历史、学术及文物价值,但也普遍存在老化、破损等问题,应给予重视保护。作为新时代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民国文献保护现阶段主要按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两条主线进行。基于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缩微数字化、专题数据库、影印出版等再生性保护措施已取得了丰富成果,民国文献修复、脱酸等原生性保护也在相关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近年来有研究者呼吁对民国文献实施抢救性保护,但目前有限的保护资源尚不足以匹配庞大的文献数量,难以实现逐册保护,因此,有必要对民国文献保护需求进行考察,制定更有针对性、更精细的保护方案。

1 民国文献分类保护的现实意义及保护原则

民国文献的载体形式多样,除图书、报刊、档案、手稿等传统文献外,还包括书信、海报、老照片、电影、唱片、日记、传单、票据等特殊载体。基于对民国文献保护需求的思考,可对上述各类民国文献采取“分类保护”的措施,从文献破损情况、文献版本、馆藏稀有度三个方面出发考察民国文献特征并制定相应保护方案,分类分批逐步实现文献保护,最终为构建完整、合理的民国文献原生性保护体系服务。

1.1 民国文献分类保护的意义

民国文献的分类保护具有现实意义。首先,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推进民国文献原生性保护。根据实际馆藏情况考察破损状况、制定合理修复方案、优化存藏条件,防止实体文献进一步受损,为文献再生性保护打好基础。其次,有助于完善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分类保护的过程也是充分挖掘馆藏的过程,要利用现有资源做好文献开发、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等,构建合理馆藏体系。最后,有助于实现民国文献传播与文化推广。“西学东渐”带来的先进思想和技术使民国时期各学科得到发展,大量优秀文化值得学习,同时民国时期承载的深厚历史意义更值得记录传承,近年来在弘扬红色文化的背景下,各级各类图书馆积极响应,立足馆藏资源建设数字化红色文献、专题数据库,开展展览教育等活动,保护馆藏的同时也让优秀文化得到传播。

1.2 民国文献分类保护的原则

民国文献分类保护是一个“以小见大”的过程,要遵循“小分类,大综合”的原则,既要从整体抓住文献的“普遍性”,也要重视文献个体的“特殊性”,按层级有次序地对馆藏进行分类,立足实体文献保护与馆藏建设两个出发点制定保护措施,最终逐步实现文献精细化管理与保护。

按文献破损程度保护,目的是实现文献修复与脱酸;
按文献版本保护,目的是挖掘珍稀版本,保护文献形态与内容价值,在考察版本特征时还要注意挖掘其个性特征;
按馆藏稀有度开展保护,目的是丰富馆藏,完善馆藏建设体系。三种保护形式各有侧重点,也有联系。文献分类保护应按照从“普遍”到“特殊”考察过程进行。民国文献普遍存在破损问题,基础阶段要先考察文献破损情况,确定文献破损部位、破损表现、破损程度、纸质pH值等。分类阶段根据破损情况及版本项进行整理,对馆藏版本进行初步分类,各小类中再考察馆藏稀有度,确定馆藏稀有、特色版本等。

2 按文献破损程度分类保护

民国文献普遍存在破损问题,纸质老化或外部因素引发的破损往往导致纸张外观、结构、性质发生不可逆的改变,表现为酸化、泛黄、发脆、虫蛀、霉蚀、撕裂、锈蚀等。判定文献的破损现象及程度并给予保护,一方面应寻求技术性手段对破损文献进行修补、脱酸,属修复性保护;
另一方面需制定保护方案防止文献进一步破损,属预防性保护。

民国文献破损程度可按酸化破损和其他破损两类分别判定。《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1](下称《标准》)规范了11种古籍破损术语:酸化、老化、霉蚀、粘连、虫蛀、鼠啮、絮化、撕裂、缺损、烬毁、线断,根据各破损项表现划分出五个破损等级,各破损项之间属并列关系,凡符合其中之一,即可定为该破损级。与古籍不同,民国文献酸化破损应区别其他破损单独提出。首先,民国文献酸化普遍发生于整册书页,不同于其他破损项只发生于某个部位;
其次,民国文献的酸化程度比其他时期文献更为严重。《标准》对纸张pH值定损为:pH值小于4为一级破损,pH值小于5为二级破损,pH值小于5.5为三级破损。根据国家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2],民国文献平均pH值为4.4,已处于古籍酸化一级至二级破损之间。由此,民国文献酸化问题有必要单独提出。

2.1 民国文献的酸化破损

判定民国文献纸质酸化等级是文献脱酸的重要前提。脱酸对民国文献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周崇润、李景任经测定认为“纸质文献经过脱酸,纸叶的pH值可以提高到7.0~9.0”[3],这意味着如果能对民国文献进行有效脱酸,可极大程度减少因酸化带来的纸张破损。

民国文献纸质酸化程度测试可参照《纸和纸板表面pH值的测定》(GB/T 13528-2015),制定合理的操作流程及规范,根据馆藏实际对待测文献预先“定量”,在此范围内进一步选取文献种类,尤其面对馆藏量大难以进行穷尽测试的情况,既要控制成本又要保证样本丰富。因此,可采取抽样测试的方式,出版项、文献类型、馆藏特色、排架分布等都可作为抽样条件,较之于随机抽样更有针对性,能够有效丰富样本类型。测试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做好监管与结果记录工作。首先,保证良好的操作环境,合理控制库房温度、湿度,确保操作台、仪器等使用规范,保证人员操作规范等。其次,严格监管测试各环节,避免文献受损。最后,准确、客观记录测试结果。结果记录应包含每本文献各个测试点的pH值、文献基本信息、测试员、测试时间、环境温湿度等信息。文献不同部位纸质酸化程度有差别,因此测试点的选取原则上不少于三个,尽量覆盖封面、封底、内页,测试点位置包含中心点、边缘处,确保pH均值计算的准确性。结果分析阶段要根据测酸结果对文献纸质酸性程度“定性”,确定酸化等级。取每本文献不同测试点的pH平均值,作为该本文献纸质pH均值。划分酸化等级可以参考《标准》,也可根据整体测试结果重新划分。最终确定的酸化等级对文献破损定级及后续脱酸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但酸化等级不能等同于破损等级,文献保护还要结合破损等级进行。

此外,酸化程度测试要合理控制成本与变量。为保证测试结果准确,需要足够的样本量,且每本文献应选取多个测试点分别进行测定,单册文献的测试时间和技术成本都有所增加,前期要计算好人员与时间配比。在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纸张酸化过程会一直进行且不可逆,酸化程度测定结果不能一劳永逸,要考虑测试结果的时效性。

2.2 民国文献的其他破损

民国文献其他破损项的考察主要从文献修复角度出发,最终实现文献修复与预防性保护。由于民国文献尚未形成统一破损定级标准,在考察时可直接按破损部位进行,便利之处在于:第一,同一部位可能出现不同破损现象,以部位为单位统一进行考察,可将各破损项建立联系,便于后期有针对性地开展文献修复。第二,尽可能避免因人为造成的主观判断差异,操作上更简单。

首先是确定破损部位与破损项。民国文献外部形态已与古籍出现较大分化,以平装为主,多数装帧工艺简单、用紙质量较差,破损部位可分为封面、封底、内页页面、装订部位(含书脊)四部分,前三部分统称为书页,有函、套等附加装具的可单独备注。破损现象可分10种:撕裂、霉蚀、粘连、虫蛀、鼠啮、絮化、缺失、烬毁、锈蚀、装订破损,前9种均发生于书页,装订破损指装订部位(含书脊)发生的破损,包括线装、钉装等各种装订形式。上述破损现象参照《标准》进行了调整,如民国时期已出现钉装等铁制装订部件,由此引发的锈蚀破损较为常见;
线装书逐渐向平装书过度导致线断破损逐渐减少等。

其次是判定破损程度。结合破损部位考察并描述破损现象,填写《民国文献破损情况记录表》。结合《标准》各等级鉴定标准,可将民国文献按轻度、中度、重度破损三个级别划分,依次对应《标准》的五级、三至四级、一至二级破损:

轻度破损(+):破损现象不明显,破损部位轻微受损。

中度破损(++):破损现象比较明显,破损部位已受损,但未破坏文献整体形态。

重度破损(+++):破损已影响文献内容呈现,文献形态严重受损,亟待采取修复措施。

破损项的描述及破损程度判断依据如表1所示。

根据破损面积及破损对文献的整体影响可将破损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破损,轻度破损不考虑面积大小,中度、重度破损面积参考《标准》进行调整。具体如表2所示。

根据破损记录表制定保护方案,既能更加直观地反映文献破损情况,同时开展修复工作时也更有针对性。按酸化和按破损部位两种保护方案均围绕破损现象进行,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最终目的均为制定合理的修复方案服务。

3 按文献版本分类保护

我国自古就有“版”“本”之说,张舜徽指出:“‘版的名称源于简牍,‘本的名称源于缣帛,是确无疑义的了”[4]。唐宋之际,二者合为“版本”,用作书册通名,后又指雕版印刷的本子。传统意义上的“版本”主要指古籍版本,19世纪末西方印刷术传入中国,出版业历经革新,也催生了现代图书版本研究。姚伯岳定义版本为“一部图书的各种实物形态”[5],既包含书籍的外部特征形态,又包含文本内容。上世纪30年代,作家阿英在《版本小言》一文中提出要重视“新书”版本研究:“注意版本,是不仅在旧书方面,新文学的研究者,同样的是不应该忽略的”。[6]现代图书的版本研究不仅要挖掘出版过程中的差异特征,形成辨别文献真伪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历史发展角度探寻文献流传过程中的形成的一般特征。

将版本调查同文献保护结合,也是文献保护措施之一,典藏工作中应注意挖掘版本特征并给予合理建设与保护。以往对民国文献版本的研究主要从文献价值出发进行揭示,而将版本与文献保护相结合的研究还有待探索。张铁对民国文献版本特征进行讨论,提出要确立保护“民国善本”意识[7]。李海瑞、朱慧从版本价值角度考察民国平装书的著录问题,从文献著录角度丰富版本信息,实现文献保护[8]。

按文献版本保护即通过筛选文献版本并对其进行分类并给予相应保护,可按照“筛选—分类—保护”这一过程进行。

3.1 筛选文献版本

筛选馆藏版本的过程是双向的,一是将现有收集到的特殊版本信息有针对性地与馆藏进行匹配,准确定位,节约成本与时间;
二是根据版本项对现有馆藏进行整理,可以穷尽调查馆藏版本情况。民国文献的各个版本项,也称“版本要素”,可按版本形态特征、文字特征、特殊或特色版本三类筛选。

版本形态特征主要指构成或能够反映文献实体的各版本项,包括封面、开本、装帧、印刷、纸质等,筛选各版本项主要特征,如:封面的设计形式、设计者等;
开本的尺寸、异形开本等;
装帧形式采用精装、线装、平装、钉装、函装、盒(套)装等;
印刷形式采用油印、影印、胶印、铅印等;
纸质为机械纸、新闻纸、土纸、手工纸、铜版纸等。

版本的文字特征,可以看作除形态特征外以文字形式揭示版本信息的内容,在文学版本研究中,更有学者将版本内容细化,把除正文之外的标题、封面、序跋、注释、版权页等内容称为“副文本”[9],此概念最早由法国文论家热奈特提出,将副文本看作协调正文内容与读者的材料。民国文献版本文字特征包括正文、题名、序跋、注释、版权页、版权印花、题字、藏书章等,分别进行筛选。民国时期版权页著录已形成一定规范,一般包括出版时间、出版地、出版者、著者、发行印刷、版权印花、价格、版次、印数等,是文献重要的“身份标识”,也是鉴别版本的重要依据。文献附加的藏书票、藏书章、题签或其他文字标识等,有些也是版本流转的重要标识。正文、题名(译名)、序跋、注释等,要注意不同版本、版次前后是否发生变更,这是文学研究与版本考察的重点。

此外,有些版本特征在流转过程中还会形成特殊或特色版本,不仅具有收藏价值,也是民国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来源,如签名本、藏书票本、编号本、土纸本、毛边本、精装本、稿本、初版本、孤本、伪装书、红色文献等,版本筛选时应重点关注。

3.2 版本分类与保护

根据筛选结果对版本进行分类,有助于后续有针对性的开展保护与研究。对版本进行分类,并非对版本价值进行等级区分。版本价值的判断除各版本项因素外,还要考虑历史流转、出版发行等外在因素,因此分类保护进行的版本分类仅将版本特征与保护措施相近的版本归类,不作等级区分,大致可分三类。

第一类根据版本内容分类,筛选有重要历史意义与研究价值的版本。文献的主题词、作者群体、学科、历史等都可作为筛选条件。该类版本可作为文献整理的重点,形成专题研究或以影印汇编、丛书集结等形式出版开发。

第二类根据版本形态特征分类,版本项的特色、珍稀程度、制作工艺等都与之有关。该类版本可作为文献破损保护的重点。

第三类根据版本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价值分类。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附加的历史价值,可能为名人藏书、重要机构收藏、出版地或出版机构在特地历史时期发生重要事件等,在版本流传中具有重要意义。文献载有的藏书章、题签、版权印花等,以及其他历史资料记载都可作为判断依据。

4 按文献稀有度分类保护

根据文献稀有度进行保护要摸清实际馆藏量,同时结合缺藏情况、其他机构馆藏特色、文献市面流通等因素共同对馆藏文献珍稀程度进行划分。受历史客观因素与文献入藏主观因素影响,各馆馆藏文献种类、数量均有不同特点,划分馆藏文献稀有度,優先保护珍稀、特色文献,有助于精准实施文献保护,为后续补藏工作建立基础,保护馆藏的同时也不断丰富馆藏。

4.1 全面深入掌握馆藏情况

明晰馆藏情况,是开展文献保护与建设的前提,除明晰已入藏文献情况外,还要对缺藏文献、其他机构馆藏、出版流通等情况适当补充。

实际馆藏量直观反映文献入藏情况,也是衡量文献稀有度的重要标志。馆藏量统计应包括文献总册数、总种数以及复本情况。复本统计应包括复本总量大小、复本分布情况以及零复本(无复本的馆藏文献)情况,但有时情况相对复杂,如国家图书馆馆藏民国图书,复本量范围从零到一百余册不等,以二十六万余册的馆藏量为范围逐一进行统计工作量巨大,可先对零复本或复本量特别少的情况做集中统计。

4.2 确定馆藏文献稀有度

馆藏量是影响文献稀有度的重要因素,但文献稀有度的划分并非单纯“以量定级”,还应考虑文献市面流通情况、价格评估、出版发行量、其他机构入藏情况等因素,综合判定文献稀有度及制定补藏清单。

馆藏文献可根据稀有情况分为珍稀文献、稀有文献、一般文献、待补藏文献四类。由于文献稀有度主要在馆藏范围内界定,应根据实际情况划分稀有度。从馆藏量看,稀有文献应突出“少”的特点,如馆藏仅一册的文献,基本可划入稀有范畴。珍稀文献在稀有文献“少”的基础上,还应具备“精”的特点,可体现在:文献为馆藏特色文献、发行量稀少、再版少、有收藏价值、其他机构较少入藏、无数字化资源等,符合这些条件的可划入珍稀文献范畴。有复本的馆藏文献可作为一般文献,但如果文献符合“精”的特点,亦可划入珍稀范畴。待补藏的文献主要指馆藏暂时缺少的文献,涉及补藏清单的制定。

按稀有度划分馆藏文献,后续采取保护措施时可以优先保护珍稀文献,是文献修复、数字化的首选对象,同时可考虑暂停或减少借阅流通,降低文献受损风险。

4.3 制定补藏清单

从文献保护的长远角度看,文献补藏是文献保护的重要内容,更是丰富馆藏建设的有效途径。补藏清单的制定,主要围绕馆藏缺失部分进行补充。缺藏文献主要分两种:一是曾经入藏,但因某种原因导致文献无法找到;
二是从未入藏过的文献,主要针对已经入藏的丛书、套书等,如某套丛书中有一册或几册未入藏,某位名家的著作有几部未收录等,这些“缺失”的文献可作为后续补藏重点。

制定补藏清单,也是文献整理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完善馆藏的过程。即使缺藏文献短时间内无法补藏,也可寻找相应的数字资源做补充。

5 结语

民国文献的三类保护形式是综合考察馆藏实际后对实体文献保护开展的思考,它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首先,调查馆藏文献阶段可同时进行考察文献破损、挖掘特色版本及文献稀有度划分三项工作,提升效率。其次,开展文献保护阶段可按次序、有重点地进行,按文献破损保护可优先、重点保护馆藏珍贵版本与稀有文献,制定文献补藏清单时可倾向重要版本或馆藏破损严重的文献。实际工作中要重视联系彼此,树立合理分类保护原则,按保护层级推进实现综合运用。

国家图书馆联合业界共同策划的“革命文献与民国文献保护计划”于2012年正式启动,历经十年钻研探索,积极开展了全国文献普查、资源整合与出版、数据库开发与建设、原生性与再生性保护实践、专题展览与主题教育等工作,极大推动了民国文献保护工作。2021年国家图书馆发布《革命文献与民国文献保护计划“十四五”时期规划纲要》[10],要求“实体文献保护不断加强”,保护实体文献作为一项长期事业,不仅要在今后工作中继续探索先进技术,突破障碍,在资源建设层面不断挖掘文献内容,更要从整体性出发,为民国文献长久保存构建合理的保护体系进行深入思考与尝试,让民国文献保护工作走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WH/T 22-2006 ,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S].2006:
1.

国家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酸性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分析[R].2004:
14.

周崇润,李景仁. 谈谈图书馆纸质文献的酸化与脱酸[J].图书馆界,2004(4):
55-56,62.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9:57.

姚伯岳.版本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

阿英.夜航集[M].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220.

张铁.从版本视角谈民国文献的保护[J].图书馆建设,2010(5):22-25.

李海瑞、朱慧.从版本价值角度探析民国平装书版本信息著录:基于民国时期文献联合目录平台[J].图书馆学刊,2019(1):68-73.

史忠义.《热奈特论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国家图书馆.革命文献与民国文献保护计划“十四五”时期规划纲要[EB/OL].[2021-10-28].http://mgwxbh.nlc.cn/bhjh/mgwxbhjh/202110/t20211028_202245.html.

娄 纯 国家图书馆馆员。

北京,100081。

(收稿日期:2022-01-17 編校:陈安琪,谢艳秋)

猜你喜欢图书馆去图书馆坐坐发明与创新(2021年6期)2021-03-10图书馆小学科学(学生版)(2020年4期)2020-05-21图书馆里送流年疯狂英语·新悦读(2019年10期)2019-12-13图书馆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夜间的图书馆幽默大师(2019年5期)2019-05-14图书馆里的小惊喜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19年5期)2019-04-25图书馆 Library幼儿画刊(2018年11期)2018-12-03时间重叠的图书馆文苑(2018年17期)2018-11-09图书馆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去图书馆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14年8期)2014-06-26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