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男 杨雷
摘要:高校学生资源丰富,是社区志愿服务参与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高校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有利于社区综合治理,有利于大学生融入社会,也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和成长成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现状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存在培训指导不足、氛围营造不够、服务内容不丰富、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本文通过调查,提出了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建立合理的激励制度、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等措施,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促进社区公益事业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社区;
志愿服务
社区志愿服务是广大爱心人士参与奉献的渠道,是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区文明进步的重要象征。[1]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2]通过参与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对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養关心他人精神、了解社会、提升道德评价、提高知识技能水平等方面有着正面积极的影响。大学生寓教于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增强服务意识,自觉在实践行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
为了摸清在校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现况,我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分析,了解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面临的现实困难,为更好地推动大学生持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提供决策参考。[4]
一、调查方法与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和非结构式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个案访谈作为调查问卷的重要补充部分,可以深入了解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
调查问卷针对对象为至少参与过一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大学生,共随机发放4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00份,问卷有效率为95.2 %;
个案访谈针对的对象主要包括大学生社区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志愿服务组织者、志愿服务受助者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者。
二、现状调查情况
(一)参与服务频次调查
由表1可知,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间隔频率表明了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的频率并不高,仅有9 %大学生每月参与社区服务,而39.75 %的大学生一年只参与一次社区服务活动。
(二)参与服务积极性调查
表2显示,大学生对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认可度,46 %的大学生表示对于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兴趣一般,29.5 %的受调查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意愿较低和很低。
(三)获取志愿服务信息渠道调查
表3显示,当大学生被问及如何获取社区志愿服务信息渠道时,超过60 %的学生表示获取志愿服务信息的方式不多,由此可见,在大学校园内营造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氛围不浓,学生即使有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意愿,但是缺少相关部门、社团组织、青年组织的有效宣传和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削弱了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四)服务内容和参与频次调查
表4显示,大学生参与的社区服务活动75 %以上是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主要类型是社区环境保护和协助社区开展主题教育宣传活动。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领域较窄,服务内容单一,很多参与的学生都处在被动被支配状态,学生的服务意识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服务中自身能力提升并不明显。
(五)志愿服务参与动机调查
表5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都是本着为志愿服务活动做贡献和提升个人能力的目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他人、服务社区的同时,大学生志愿者自身也得到了提升和发展,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志愿者端正态度,有助于树立奉献精神。从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较为成熟,认识到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既是“服务他人” 也是“悦纳自己”。大学生志愿者能够认识到志愿服务不仅为社区内弱势群体解决了现实困难,使人与人之间产生相互关爱的情感,同时也有助学生自身学以致用,能力得到有效发挥,获得社会的尊重。
三、提升学生参与水平的应对策略
问卷调查表明,社区志愿服务存在志愿服务培训指导不足、校园志愿服务动员参与的氛围营造不够、志愿服务内容不丰富、学生参与度认可度不高等一系列问题。通过个案访谈发现,大学生参与几次社区志愿服务后,部分志愿者认为自身个人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志愿服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志愿服务活动既没有达到帮助他人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快乐自己的效果。大学生满怀期望参与志愿服务行动,但在服务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认识社会生活的艰难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容易遭受挫折,心中的理想抱负未能展现,一定程度影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热情。解决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短板和大学生参与意愿之间的矛盾,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三方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形成长效一体化运作体系。[5]
(一)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大学生在家庭氛围、校园环境、自身成长经历等方面不同,因此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上也有所不同。[6]调查显示,大学生存在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实际需求,希望将自身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工作中。指导老师应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在组织志愿服务中,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素养及实际需求来安排工作,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此外,由于大学生个人成长经历不同,自身具备的能力和经验也会存在差异。志愿服务策划者和组织者应以诚恳的态度与志愿者开展交流,让大学生在和谐的志愿服务氛围中开展工作提升能力。
(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促使大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度也会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如果志愿服务参与体验感良好,就会促进志愿服务持续进行,如果体验感受不佳,就会影响参与度,甚至导致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停止。要增强大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荣誉感、成就感,使大学生志愿者有一种“被认可”“被赞许”“被需要” 的感觉,从而达到“帮助他人,悦纳自己” 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报社会是十分有必要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帮助他人、愉悦自己,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有意义的,这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学校应积极营造社区志愿服务参与氛围,对于乐于奉献的志愿者予以宣传和表彰,吸引更多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在志愿奉献中体悟志愿奉献精神。
(四)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虽然倡导不求回报,但是适当的奖励有利于提高志愿者参与热情和推动志愿服务长效发展。调查显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除了精神需要和成长需要,在学分、奖学金、荣誉证书等方面也有现实需要。学校应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行动和支持志愿服务长效发展,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参与者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并定期开展志愿者素养和能力提升培训;
社区也应该对参与者提供服务保障,在发放服务补贴、颁发荣誉证书、提供人身保险等方面给以支持。
四、结束语
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和提升自我,对社区的管理和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大学生对社区志愿服务的参与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虽然现阶段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凭借大学生特有的活力和朝气,相信大学生能够在社区志愿服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取得长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楊文霞.社区教育志愿组织服务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为例[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 2019(2):49-53,67.
[2] 刘庆.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调查: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2):33-38.
[3] 任云霞.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行为意向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30-132.
[4] 巨东红,康凯.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及行为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215-219.
[5] 徐远博.提升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能力的路径选择[J].学理论,2017(1):84-85.
[6] 陈爱萍.基于“志愿者精神”建设[J].成才与就业,2016(s1):
54.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