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浙江山歌《对鸟》的旋律分析

浙江山歌《对鸟》的旋律分析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5-26 11:38:01

蔡雪晴 胡香

摘 要:浙江山歌《对鸟》采用我国传统的五声徵调式,以本土方言语调为创作基础,结合多种创作手法,形成了一首极具地方特色的乐曲。以《对鸟》的旋律为研究内容,基于对中国民间音乐及该作品的了解,从方言语调、曲体结构和美学特色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感悟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关键词:《对鸟》;
山歌;
旋律

山歌,中国民歌的基本类型之一,是人们在田野劳动时有感而发所演唱的歌曲,曲调多高亢嘹亮,节奏自由,结构简单,歌词通俗易懂。山歌遍布我国农村,数量多,种类丰富,流传广泛。其演唱形式大多为独唱或对唱,曲调往往从一开始就采用全曲的最高音,就像压抑许久的感情终于得以宣泄,因而山歌的第一句就能轻易俘获听众的耳朵,令其动容。也正因此,山歌的演唱常常要使用假声或真假混声。

我国北方地区的山歌大多都有自己的专有名称,例如陕北的“信天游”,山西的“山曲”,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甘肃的“花儿”,等等。而南方地区的山歌往往未形成特定称谓,人们常冠以地名而称之,例如云南的“弥渡山歌”、江西的“兴国山歌”、广西的“柳州山歌”、浙江的“温州山歌”等等。

一、《对鸟》的创作背景及发展历程

《对鸟》是浙江山歌中的代表性作品,起源于浙江温州的乐清市。乐清位于浙江南部山区,青山绿水,风景优美。然而在历史上,乐清曾遭受洪水、干旱、山体滑坡和海水倒灌等自然灾害的摧残。但由于乐清地处偏远地区,当时的统治者难以关注到,因此造就了乐清人民自立、自强的优秀品格。《对鸟》正体现了乐清人虽身处恶劣环境但仍积极向上的精神,是美好精神世界情感寄托的产物。《对鸟》源自牧童对山歌,但一般山歌对的是花,而《对鸟》是关于鸟类知识的问答式歌曲,因此更具特殊性,也需要对歌者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对答技巧。歌曲描绘的是两组牧童的领头者站在山头,一人问、一人答,竞猜鸟名的生动场面。

这首歌曲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一直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直到1949年朱一正在偶然的一次机会中听到山野间有牧童在对唱,随后将其记谱保存下来,才有了流传至今的《对鸟》,这是原生态民歌成功传承的典范作品。首唱者是温玲菊,是她将《对鸟》带上舞台,因她的演唱,这首山歌开始被大众所知晓。1956年8月,浙江歌舞团温州民歌手姜幼梅演唱《对鸟》,获全国第一届业余音乐舞蹈比赛二等奖。1957年7月,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莫斯科举行,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名推荐《对鸟》参赛,由温州籍歌手朱玲仙演唱,最终荣获一等奖。1989年11月,《对鸟》还入选了《亚洲、太平洋地区民歌集》,成功入选的中国作品仅七首,可见该歌曲的国际影响力之大。2016年,“中国民歌大会”節目将《对鸟》推至全国。现今,卢桂改编的《对鸟》在音乐院校中广为流传,成为民族声乐专业学生经常演唱的保留作品。《对鸟》还被收录到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中,因而被更多儿童所熟知。此外,在传播温州精神的电视剧《温州一家人》中,也采用了《对鸟》这首乐清山歌,将其作为片尾曲。为了使该歌曲能被更多的观众接受,改编者将原本的乐清方言歌词替换成普通话,但保留了“介母”这两个字。《对鸟》是牧童对歌中的佼佼者,其影响力(在浙江民歌中)仅次于《采茶舞曲》,是中国民歌中的优秀作品。

二、《对鸟》的旋律分析

(一)方言语调与旋律的关系

我国近代著名的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曾提出,歌曲要结合我国语言的声韵和地方方言的语调进行创作。杨荫浏在他的著作《语言音乐学初探》中也曾指出:“语言所用的音影响着音乐上的音阶形式,语言的风格影响着音乐的风格。”可见,在音乐创作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我国民间音乐的创作中,方言语调对于旋律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民间音乐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乡土性。受生存环境、方言语调、性格气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人民创作出来的民间音乐在音乐形态方面有所不同。例如人们熟悉的民歌《茉莉花》,由于语言特色的不同,音乐旋律和音乐风格等方面也有所不同,如表1所示。

再比如《孟姜女》,江苏的《孟姜女》更为温柔、婉转,河北的《孟姜女哭长城》则旋律起伏较大,音程多跳进。由此可见,在我国民间音乐的创作过程中,方言语调与当地民间音乐的旋律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鸟》作为乐清山歌中的代表性作品,其音乐旋律多以当地方言语调为基础进行创作。《对鸟》产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属于吴语区。吴语的主要特点表现:少翘舌音而多单元音,发音部位靠前,嘴型变动较小,听起来特别轻柔、绵软;
语调平和,语速适中,不“硬”不“侉”;
善用前后缀和叠字。温州位于吴语区的最南部,与浙江和福建接壤,温州方言和吴语的结构规律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差异。温州方言保留了许多古词中古语法和古音韵特点(这是其他吴语所没有的),然而又因其与闽语区毗邻,又具有一些古闽语的语言特征。歌曲开头所唱的“介母”即乐清方言,是“什么”的意思。歌曲一开始就采用re的同音反复,若将歌词与旋律联系起来看,不难发现歌词的第一句为“介母飞过青又青哎”,旋律走向与方言语调基本相同,都为同音反复。歌词音调主要为一声,故歌曲节奏也主要是采用同音反复的节奏音型。除了第三句没有遵循同音反复的创作原则外,第一、二、四句都采用了同音反复的节奏音型。这种在第三句进行变化的创作形式也非常符合我国民间音乐创作时采用的起承转合创作手法,能在保证对乐曲乐思进行完整表达的同时,增强乐曲旋律的律动感和层次感。上述这种遵循方言语调进行旋律创作的方式,使乐句的旋律更具节奏感,充分展现了浙江山歌婉转、秀丽的音乐特点。综上所述,《对鸟》的旋律创作深受乐清方言语调的影响。

(二)曲体结构

江浙山歌的基本形态多为四句体,旋法以级进为主,音域比北方山歌窄些,音乐委婉秀丽。常见的有徵调式、羽调式和商调式,最常见的是徵调式山歌。《对鸟》就是江浙山歌徵调式基本曲调的变体。《对鸟》的曲体结构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变化重复的乐段,第一乐段负责提问,其歌词是:介母飞过青又青?介母飞过打铜铃?介母飞过红夹绿?介母飞过抹把胭脂搽嘴唇?第二乐段是对第一乐段的问题进行回答,歌词是:青翠飞过青又青,白鸽飞过打铜铃,天雉飞过红夹绿,长尾巴丁飞过抹把胭脂搽嘴唇。全曲调性统一在徵调式上进行。整首歌曲的旋律较为平稳,保留了sol、la、do、re为主干音的五声徵调式的特点。

第一乐段为非方整型乐段,共四个乐句,分别由“4+3+3+4”的小节数构成。第一乐句从徵调式的属音re开始,通过同音反复、级进和装饰音的旋律发展,最后下行跳进落到la上。第二乐句从do开始,起初也是同音反复的创作手法,从第六小节开始,旋律发生了变化,经过了五度上行、七度下行、三度上行、四度下行的旋律发展,在保留第一乐句的基础上增添了戏剧性和趣味性,更突出山歌的特点。最后落在主音上,对前两句做一个暂时的总结。第三乐句较前两个乐句而言有了较大的变化,从主音开始,整体旋律线呈上行级进的走向,最后七度下行跳进落到la上。结束音与第一乐句相同,体现了音乐发展的统一性原则。第四乐句采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继续从la开始,前两小节回到同音反复和二度级进的发展手法,后两小节与第二乐句的后两小节大致相同。为了缓解前一乐句落音la的不稳定感,最后落在主音上,实现完满终止。第一乐段的四个乐句符合我国民间音乐常用的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

第二乐段为第一乐段的变化重复发展。将两个乐段对比来看,第一乐句基本相同,只是歌词更加紧凑了。第二乐句整体变化不大,但是前半拍从主音开始,比A乐段第二乐句高了五度,然后下行七度跳进至la。这两个音的变化,使这一乐句的旋律更加生动活泼。第三乐句为第一乐段的基本原样再现。然而,第四乐句的旋律提前了半拍出现,似乎在着急回答第一乐段所提的问题,其与第一乐段不同的是从mi开始,后经过同音反复、级进、跳进的发展,最后两小节又回归到第一乐段的旋律。

(三)旋律的美学特色

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音乐更加重视旋律。旋律是所有要素当中的主宰,比如音区、音色等变化都需要以旋律为中心,这样才能保持音乐本身的流动感和线条感,给人一种别致的美感。

中国音乐是“线”的艺术,有一种既流于大地表层,又游走于祥云间的美感。《对鸟》的体裁形式源于乐清抛歌,从名字上就能理解,抛歌属于一方“抛”、一方“接”的对唱形式。从这个“抛”字来看,可以把旋律想象成一条抛物线,是从高处抛下,因此歌曲在一开始就从高音re开始,通过同音反复和二度级进,最后落在la上,形成一个小小的抛物线。除了第三句是从下往上抛外,其余三句都大致相同。抛歌不仅要从高处抛,还要抛得远,让山那头的孩童们也能听见,因此歌曲每一乐句的尾音都采用了较长时值的音符,而且全曲的结尾处还使用了自由延长音。自由延长音的使用可以使歌曲旋律更加延绵且自由,达到一种意犹未尽的效果,延伸歌词未能表达的情绪,丰富歌曲的意境,体现了在山林间呐喊般的音调。这种类似于抛物线的旋律体现了热情奔放而又意境深远的旋律线条之美。

《对鸟》是浙江山歌中的代表性歌曲,同时它是在儿童歌谣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其旋律极具趣味性和即兴性。从乐谱上不难发现,歌曲中有不少装饰音的存在,包括倚音、下滑音等等。这使得旋律更加丰富、生趣,展现了儿童在山野间放牧、砍柴、采摘果实时嬉戏打闹的生动场景。同时,这些倚音与主干音之间的快速流动,给人一种如鸟声般清脆灵动的听觉感受。歌曲旋律还运用了一些大跳音程,比如在衬词“哎”“呵”处,还有歌词“打铜铃”“红夹绿”“搽嘴唇”等处都使用了大跳音程,使旋律更能贴合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歌曲中多处大跳音程和下滑音的使用,表现了乐清人民幽默、诙谐甚至有些调皮的性格,颇具乡土气息和神韵。歌曲前后两乐段的第三乐句相较于其他乐句有所不同,第三乐句的旋律更具律动感,切分节奏的使用打破了原有旋律的固定性,句尾处还巧妙使用了四分休止符,使音乐旋律戛然而止,为第四乐句的出现做足准备,使之更有期待感。第三句旋律的抑扬顿挫增添了作品的戏剧性,使之更具生活气息,这也正是《对鸟》整首歌曲旋律的点睛之处。上述创作手法使该歌曲的旋律具有了流动之美。

三、结语

从方言语调、曲体结构和美学特色三个角度对《对鸟》进行旋律分析,可充分得知《对鸟》作为一首独特的民间音乐作品,完美展现了我国民间音乐的魅力。其基于我国本土民族调式进行创作,以乐清方言为载体,充分挖掘唱词中的音乐性,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音乐旋律。同时,为了更好地诠释歌词内容,采用多种创作手法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万物和谐、百鸟争鸣的景象。《对鸟》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代代相传于民间,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情感来看,都无疑是一首可走向世界的民族佳作,是独特而鲜活的文化精品。

参考文献:

[1]施咏.翠山灵音:《对鸟》音乐分析:中国民歌音乐分析之九[J].音乐生活,2018(7):58-61.

[2]方划.来自山海的天籁:乐清山歌《对鳥》[J].通俗歌曲,2015(9):20-22.

[3]林培程.以乐清民歌《对鸟》为例分析民歌艺术创作的美学特色[J].中国文艺家,2019(8):83,85.

[4]刘海莉.不同地域《茉莉花》音乐特征和演唱风格探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7-102.

[5]黄晨鸣.温州地区民歌中的“对歌”:以乐清抛歌、永强撞歌、洞头船歌为例[J].音乐爱好者,2021(3):42-47.

[6]陈芸.山歌《对鸟》的艺术特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0(2):100-104.

[7]李芙.温州民歌《对鸟》演唱版本比较及其传播与传承:从“原生态”到新媒体形式[J].音乐传播,2018(2):10-15,34.

[8]杨炎锴.浅谈吴方言特点及成因[J].神州,2019(6):65.

[9]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10]肖常纬,刘小琴.中国民间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山歌旋律山歌还要妹起头音乐教育与创作(2022年8期)2022-10-11唐代口哨旋律拟解中国音乐(2022年3期)2022-06-10我的嫁妆是山歌音乐教育与创作(2022年1期)2022-04-26十八湾的山歌音乐教育与创作(2022年2期)2022-04-25山歌黄河之声(2021年7期)2021-06-21吟诵的旋律性初探黄河之声(2020年5期)2020-05-21苗山歌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苗山歌民族音乐(2017年4期)2017-09-22于海:飘扬在国旗上的旋律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7月,盛夏的旋律37°女人(2016年7期)2016-07-07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