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得道多助教学反思12篇

得道多助教学反思12篇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5-10 11:57:02

得道多助教学反思第1篇讲完《敬业与乐业》,学生对议论文有了一定地把握,于是突发奇想讲《孟子》两章,试探学生对议论文的掌握情况,没想到收到的效果较好。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还没读完课文,就有学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得道多助教学反思12篇,供大家参考。

得道多助教学反思12篇

得道多助教学反思 第1篇

讲完《敬业与乐业》,学生对议论文有了一定地把握,于是突发奇想讲《孟子》两章,试探学生对议论文的掌握情况,没想到收到的效果较好。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还没读完课文,就有学生洋洋得意地以为自己一语道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待读完全文后,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老师,我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询问理由,学生却默默无语。

“看来我们学习议论文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啊!”我不禁感叹到。引导学生再读文本时,很多学生似乎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了相应的理由,这时我却不急,让学生讨论后再明确告诉我——(3分钟后)

甲说: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是举例论证,作者举了攻城和守城的例子,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乙说: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这里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很好地证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

学生对两位同学的观点都很赞成,但根本性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看来两位同学说的都没错,难道本文有两个论点?”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学生若有所思。

不一会,没等老师说话,学生竟自主地活动起来,似乎早已把我抛在了脑后。

有的说:“道”不就是儒家提出的“仁爱待人”嘛!实施仁政就能达到“人和”,所以作者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说人和的重要性。

也有的说:施行仁政就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反之,民众就会背叛他,这才是作者的观点。

“看来我们同学都在很用心地思考问题,但读书还要做到精、细,尤其是大家之作,他们在词句上是很讲究的,所以,希望我们同学能够再读,再思考”。我又一次强调。

当学生再一次审视作品的时候,有的学生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惊喜,原来他们发现了文中的一个词“故曰”。

“故有何意啊?”我试探着问。

“故在这里是‘所以’的意思。”

“哦,老师我明白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本文作者提出的观点,通过进一步论证得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不用我多说,学生似乎已经解开了疑惑。

这样一来,学生很好的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也很自然地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当然论证方法的运用也相应地得到了解决。

【教学反思】:

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乐趣。尤其在语文教学当中,每一个单元都会出现同一文体的文章,如果教师把每一篇文章都按照一种模式来处理,那么学生会觉得每一节课都是在重复上演昨天的故事,当然也就会渐渐地对语文失去了兴趣。适当的时候,教师不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因为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在解决较容易的问题时他们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如果学生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那么不用教师说,他们也一定会为自己的说法找理由,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进行点拨引导,但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成为知识虔诚的接受者,所以,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做到适时、适度。这样,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有效”。

得道多助教学反思 第2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八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学习这些课文,有助于学生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今天我上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借着写教学反思的机会,我就谈谈在这次开课中的“得”与“失”。

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不只是理解词义、句义,不只是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学习几个句式。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我就先谈谈我在这次教学中的“得”。

1、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安排了《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孟子生活的年代和他思想的精髓。并指导他们分类整理。这样活动就能为文本服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2、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小组交流中可以质疑,互相解决问题,交流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用读书卡片的形式归纳整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温故而知新”,这样可以巩固学习的成效。

4、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这些都是我觉得自己在设计过程比较合理的,但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想面面俱到确实很难,通过上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失”。

1、学生在汇报自己的翻译情况时没能注意形式的变化,使得气氛较沉闷,学生注意力没能高度集中。

2、文言文应该在诵读中理解,但我考虑到课堂的完整性没有充分的让学生接触文本,朗读不到位。

3、我设计的整理活动形式很好,但学生要有时间整理消化,最好把它放在《孟子》二章学完后做效果会更好。

4、在学生讨论中心论点时,没有紧紧围绕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展开讨论,使得学生的理解还不够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用一位老师的话说:“教师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应该务实,把每个问题都要讲透,这样学生才会有所得。”我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课堂设计才会出彩吧。

总结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整体感知,诵读训练”;
第二板块“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
第三板块“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一道开放性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
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
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

得道多助教学反思 第3篇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我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和课堂的组织形式,都折射出教师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设计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为主。我计算了一下,教师讲话和活动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所以说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始终注意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宽松、民主、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较好等地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二、以读为本,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这篇散文语句优美,适于朗读,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郑教师,因此注重朗读的指导,让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灵活的运用录音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快速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答疑。并且每次朗读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例如第一次听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把握语调感情,解决难字词;
第二次指名读,要求同学进行朗读方面的"点评;
第三次自由朗读,要求划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同时齐读这些优美句子;
第四次默读,要求同学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读让学生从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纠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欣赏能力。

三、以问题意识为主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注意以“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很好的打破了过去那种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弊端,那种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时都是由教师事先设制好一系列问题,然后引诱学生陷入老师事先安排的陷阱里,按照老师设制好的思路,进行机械的学习和解答,限制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节课老师很好的打破了这个格局,注以“问题本位”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四、迁移运用,不断升华。

学完课文后,老师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例如老师展出了一幅图片,要求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片的句子,然后选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得道多助教学反思 第4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因为是诵读篇目,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我设计采用以诵读为主线,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值得肯定的:

一、在学习这课之前,我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孟子生活的年代和他的思想的精髓,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二、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小组交流中可以质疑,互相解决问题,交流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三、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这些都是我觉得自己在设计过程中比较合理的,但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想面面俱到确实很难。通过上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失”:

一、学生在汇报自己的翻译情况时没能注意形式的变化,使得气氛较沉闷,学生注意力没能高度集中。

二、文言文应该在诵读中理解,但我考虑到课堂的完整性,没有充分地让学生接触文本,朗读不到位。

三、在学生讨论中心论点时,没有紧紧围绕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展开讨论,使得学生理解还不够透彻。

用一位老师的话说:“教师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应该务实,把每个问题都要讲透,这样,学生才会有所得。”我想这样的课堂才会出彩吧。

得道多助教学反思 第5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借着写教学反思的机会,我就谈谈在这节课中的“得”与“失”。

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不只是理解词义、句义,不只是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学习几个句式。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我就先谈谈我在这次教学中的“得”。

1、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安排了《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孟子生活的年代和他思想的精髓。并指导他们分类整理。这样活动就能为文本服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2、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小组交流中可以质疑,互相解决问题,交流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用读书卡片的形式归纳整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温故而知新”,这样可以巩固学习的成效。

4、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这些都是我觉得自己在设计过程比较合理的,但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想面面俱到确实很难,通过上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失”。

1、学生在汇报自己的翻译情况时没能注意形式的变化,使得气氛较沉闷,学生注意力没能高度集中。

2、文言文应该在诵读中理解,但我考虑到课堂的完整性没有充分的让学生接触文本,朗读不到位。

3、我设计的整理活动形式很好,但学生要有时间整理消化,最好把它放在《孟子》二章学完后做效果会更好。

4、在学生讨论中心论点时,没有紧紧围绕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展开讨论,使得学生的理解还不够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用一位老师的话说:“教师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应该务实,把每个问题都要讲透,这样学生才会有所得。”我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课堂设计才会出彩吧。

得道多助教学反思 第6篇

在这节课上我显然不在状态: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不顺畅,课堂组织不力,引导不到位。总感觉到有些别扭。班还是我经常上的班级,学生还是我熟悉的学生,况且又没有其他教师听课,这只是一节平常的课,我为什么就这样不自在呢?

由此,我想到备课不但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还应该包括备自己——以最好的状态进入课堂。不管是穿着、心情还是精神气质,都要使自己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因为课堂是神圣的,师者的形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窦桂梅老师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一个举止从容大方、吐高雅、智幽默的教师肯定会赢得学生敬佩和爱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那么,我为什么会在这节课上不在状态呢?其实每一周的开始上课的状态都不是太好。这可能与双休日的"休息有关。在家还没有休息够,又要进入紧张的工作之中了,心理上多少有些不情愿。我了解到有不少老师也有这种表现。其次课前的注意力没有在备课上。以为课已经准备好了,教案也写成,课文以往教了好几遍,也再熟悉不过了,认为没有必要准备了。于是就不再思考教学上的事情了。

还有,在课堂开始时导语没有做好。开头很重要,它甚至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在上课时我说:“在战国时代,战争频繁,人民深受战争之苦。继孔子之后,一位儒家大师出现了。大家说他是谁?”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是出孟子。“他有什么政治主张呢?”我接着问。这下学生没有回答上来。出乎了我的意料,因为学生在七年级时学过中国古代史,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但是70多个学生中就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令我比较失望,影响了接下来的上课心情。

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善于调节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教学进度,调节教学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是教学机智,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才能养成。

我串讲了课文以后,让学生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论证中心论点的?

3文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4孟子的政治主张对今天有什么指导意义?

这几个问题只要略动脑筋都能回答上来。因此,我没有让学生讨论,而是引导大家把答案说出来。这也是课堂上做得不足之处。

得道多助教学反思 第7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因为是诵读篇目,所以在设计教案时,我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我设计采用以诵读为主线,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值得肯定的:

一、在学习这课之前,我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孟子生活的年代和他的思想的精髓,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二、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小组交流中可以质疑,互相解决问题,交流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三、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这些都是我觉得自己在设计过程中比较合理的,但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想面面俱到确实很难。通过上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失”:

一、学生在汇报自己的翻译情况时没能注意形式的变化,使得气氛较沉闷,学生注意力没能高度集中。

二、文言文应该在诵读中理解,但我考虑到课堂的完整性,没有充分地让学生接触文本,朗读不到位。

三、在学生讨论中心论点时,没有紧紧围绕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展开讨论,使得学生理解还不够透彻。

用一位老师的话说:“教师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应该务实,把每个问题都要讲透,这样,学生才会有所得。”我想这样的课堂才会出彩吧。

得道多助教学反思 第8篇

在这节课上我显然不在状态: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不顺畅,课堂组织不力,引导不到位。总感觉到有些别扭。班还是我经常上的班级,学生还是我熟悉的学生,况且又没有其他教师听课,这只是一节平常的课,我为什么就这样不自在呢?

由此,我想到备课不但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还应该包括备自己——以最好的状态进入课堂。不管是穿着、心情还是精神气质,都要使自己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因为课堂是神圣的,师者的形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窦桂梅老师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一个举止从容大方、吐高雅、智幽默的教师肯定会赢得学生敬佩和爱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那么,我为什么会在这节课上不在状态呢?其实每一周的开始上课的状态都不是太好。这可能与双休日的休息有关。在家还没有休息够,又要进入紧张的工作之中了,心理上多少有些不情愿。我了解到有不少老师也有这种表现。其次课前的注意力没有在备课上。以为课已经准备好了,教案也写成,课文以往教了好几遍,也再熟悉不过了,认为没有必要准备了。于是就不再思考教学上的事情了。

还有,在课堂开始时导语没有做好。开头很重要,它甚至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在上课时我说:“在战国时代,战争频繁,人民深受战争之苦。继孔子之后,一位儒家大师出现了。大家说他是谁?”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是出孟子。“他有什么政治主张呢?”我接着问。这下学生没有回答上来。出乎了我的意料,因为学生在七年级时学过中国古代史,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但是70多个学生中就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令我比较失望,影响了接下来的上课心情。

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善于调节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教学进度,调节教学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是教学机智,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才能养成。

我串讲了课文以后,让学生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论证中心论点的?

3文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4孟子的政治主张对今天有什么指导意义?

这几个问题只要略动脑筋都能回答上来。因此,我没有让学生讨论,而是引导大家把答案说出来。这也是课堂上做得不足之处。

得道多助教学反思 第9篇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我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和课堂的组织形式,都折射出教师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设计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为主。我计算了一下,教师讲话和活动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所以说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始终注意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宽松、民主、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较好等地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二、以读为本,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这篇散文语句优美,适于朗读,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郑教师,因此注重朗读的指导,让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灵活的运用录音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快速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答疑。并且每次朗读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例如第一次听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把握语调感情,解决难字词;
第二次指名读,要求同学进行朗读方面的点评;
第三次自由朗读,要求划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同时齐读这些优美句子;
第四次默读,要求同学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读让学生从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纠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欣赏能力。

三、以问题意识为主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注意以“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很好的打破了过去那种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弊端,那种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时都是由教师事先设制好一系列问题,然后引诱学生陷入老师事先安排的陷阱里,按照老师设制好的思路,进行机械的学习和解答,限制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节课老师很好的打破了这个格局,注以“问题本位”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四、迁移运用,不断升华。

学完课文后,老师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例如老师展出了一幅图片,要求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片的句子,然后选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得道多助教学反思 第10篇

反思课堂“得”“失”: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六册第十八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学习这些课文,有助于学生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今天我上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借着写教学反思的机会,我就谈谈在这次开课中的“得”与“失”。

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不只是理解词义、句义,不只是积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和学习几个句式。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更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我就先谈谈我在这次教学中的“得”。

1、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安排了《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了解孟子生活的年代和他思想的精髓。并指导他们分类整理。这样活动就能为文本服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

2、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小组交流中可以质疑,互相解决问题,交流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用读书卡片的形式归纳整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温故而知新”,这样可以巩固学习的成效。

4、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

这些都是我觉得自己在设计过程比较合理的,但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想面面俱到确实很难,通过上这节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失”。

1、学生在汇报自己的翻译情况时没能注意形式的变化,使得气氛较沉闷,学生注意力没能高度集中。

2、文言文应该在诵读中理解,但我考虑到课堂的完整性没有充分的让学生接触文本,朗读不到位。

3、我设计的整理活动形式很好,但学生要有时间整理消化,最好把它放在《孟子》二章学完后做效果会更好。

4、在学生讨论中心论点时,没有紧紧围绕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展开讨论,使得学生的理解还不够到位。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用一位老师的话说:“教师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应该务实,把每个问题都要讲透,这样学生才会有所得。”我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课堂设计才会出彩吧。

总结反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
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整体感知,诵读训练”;
第二板块“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
第三板块“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一道开放性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
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
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

得道多助教学反思 第11篇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我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和课堂的组织形式,都折射出教师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设计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为主。我计算了一下,教师讲话和活动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所以说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始终注意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宽松、民主、安全、愉悦的学习氛围,较好等地确定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二、以读为本,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这篇散文语句优美,适于朗读,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郑教师,因此注重朗读的指导,让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灵活的运用录音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快速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答疑。并且每次朗读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例如第一次听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把握语调感情,解决难字词;
第二次指名读,要求同学进行朗读方面的点评;
第三次自由朗读,要求划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同时齐读这些优美句子;
第四次默读,要求同学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读让学生从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纠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欣赏能力。

三、以问题意识为主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教师注意以“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很好的打破了过去那种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弊端,那种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时都是由教师事先设制好一系列问题,然后引诱学生陷入老师事先安排的陷阱里,按照老师设制好的思路,进行机械的学习和解答,限制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节课老师很好的打破了这个格局,注以“问题本位”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

四、迁移运用,不断升华。

学完课文后,老师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例如老师展出了一幅图片,要求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片的句子,然后选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得道多助教学反思 第12篇

讲完《敬业与乐业》,学生对议论文有了一定地把握,于是突发奇想讲《孟子》两章,试探学生对议论文的掌握情况,没想到收到的效果较好。

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还没读完课文,就有学生洋洋得意地以为自己一语道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待读完全文后,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老师,我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询问理由,学生却默默无语。

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乐趣。尤其在语文教学当中,每一个单元都会出现同一文体的文章,如果教师把每一篇文章都按照一种模式来处理,那么学生会觉得每一节课都是在重复上演昨天的故事,当然也就会渐渐地对语文失去了兴趣。适当的时候,教师不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因为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在解决较容易的问题时他们会获得一种成就感,如果学生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不同的意见,那么不用教师说,他们也一定会为自己的说法找理由,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进行点拨引导,但一定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成为知识虔诚的接受者,所以,我认为教师的引导要做到适时、适度。这样,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有效”。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