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均
【关键词】劳动教育;
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劳动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20-0091-02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强化课程设计的整體性。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应注重学科融合,重视劳动教育工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合理渗透有关劳动教育的案例、理论知识内容,能够引领初中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满足教育和学生发展需求;
能够增强初中生的责任感,培养其劳动精神,使他们在掌握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同时,正确认知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参加劳动活动,提高其劳动技能。为此,将劳动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融合,有利于培养初中生坚持不懈的劳动精神,促进劳动教育的有序落实。
1.科学创设问题情境
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初中生的探究心理,发展其逻辑思维。因此,为实现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教学内容,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下同)“增强生命的韧性”教学为例,该课程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挫折,强化其抗挫折的能力。教师首先为学生展示模范人物战胜挫折的视频,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其次,教师要提出“他们能成功克服困难的原因是什么”,启发学生思考。在此期间,教师及时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了解那些人物是在劳动中磨炼出顽强不屈的意志与坚韧不拔的毅力,使其能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增强劳动意识。问题情境的科学创设,能够实现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的目标。
2.挖掘教材劳动资源
劳动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遵循了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了课程一体化设计。因此,若想提升初中生的劳动技能水平、劳动素养,教师就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使学生了解学科和劳动的紧密联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动力,为完善学生的综合素养夯实基础。以“家的意味”教学为例,教师可围绕教材主题,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自己的关系,发展他们的劳动思维。首先,教师提出“同学们,家里谁做家务呢?有没有主动帮助父母承担家务?”等问题,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分享生活经历。教师再根据教学内容主题“家的意味”,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养成劳动习惯,让家庭更加和谐、美满。此外,教师还应依托网络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加深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明白劳动的重要性,锻炼其劳动能力,磨炼其劳动品质。
3.不断优化授课形式
教师需注重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积极优化授课形式,重视初中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劳动教育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以“活出生命的精彩”为例,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可营造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将整日打游戏、睡懒觉与主动参加网课、坚持体育锻炼等行为进行对比,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主动参与社会劳动活动,与自然、集体、社会、他人之间建立联系,明确劳动的价值。随后,教师应适当让学生了解志愿者、科学家、人民警察、医护人员等社会各行各业人员的辛苦劳动与付出,感染学生、鼓舞学生。通过分享工匠故事与劳模故事,有助于培养初中生良好的劳动精神、劳动品质,推进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融合。
4.合理组织教学活动
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较强,若想将其渗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就要合理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使课堂氛围愉悦又轻松,不断提升初中生的劳动素养及道德修养。教师需从教学活动视角出发,着重培育初中生的劳动精神,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劳动经验,从而为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提供保障。以“爱在家人间”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邀请几名学生家长来校旁听,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家长、学生互换角色,让双方能了解对方在不同劳动状态下的艰辛。在调节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能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不易,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育效果。此外,教师还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开展“劳动技能竞赛”,竞赛要包括做家务、烹饪美食、种植花草等内容,让学生掌握较多的劳动技能。学生在劳动环节既能深刻认识劳动内涵,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念。
5.适当引入劳动案例
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适当引入相应的劳动案例,鼓励学生向劳动先锋学习,丰富学科教育的内涵,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入。以“少年有梦”教学为例,该节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在课堂中,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解袁隆平院士的事迹及其劳动的观念,使学生明白袁隆平院士的贡献,主动向前辈学习,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责任。随后,教师需及时升华课程的教学目标,将理论知识与劳动教育进行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切身体会劳动的快乐以及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进而为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劳动素养奠定基础。另外,教师应正确掌握课程标准与劳动教育的内容,遵循初中生的发展规律开展课堂活动,将劳动精神真正根植在学生内心,使其成为合格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合理融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经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而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同时,教师要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
猜你喜欢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11期)2017-01-14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30期)2016-12-26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1+1”微群阅读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向着“人”的方向迈进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6年9期)2016-09-30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年6期)2016-06-12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