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4-25 18:00:03

【摘要】本文论述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尝试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从提炼主体内容、明确主题框架、开展课堂教学等方面开展课程建设与实践,致力于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过多关注学生心理消极因素的局面。

【關键词】积极心理学 心理健康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5-0028-03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各学科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整合学科资源提供了新思路。在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心理学科如何有效发挥作用,成为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等,较多关注学生的消极心理因素,而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后,笔者尝试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将其运用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创立的,强调从积极的角度关注人的心理,促进人的积极品质不断增长,使人的潜在积极力量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恢复或获得更好的发展状态。积极心理学拓宽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可以将其运用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中。

一、立足积极心理学,提炼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体内容

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符合国家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

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学习方式下的学生都可能存在有待改进的心理劣势,如人际沟通不良、情绪调控不当、缺乏自我意识等。针对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笔者决定联合学校开发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积极心理小学校本课程,以活动体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悟和提升,更清楚地认知自我,学会科学的自我调节方法,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快乐地与他人相处,成为“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交往”的阳光少年。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笔者参考了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奥格雷迪(Patty O’Grady)提出的积极心理学教育目标分类基准和指标模型(如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强调情绪和优秀力量的融合,而优秀力量直接影响人际交往的质量,并进一步影响更为深远的人生成就。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指导学生在个体和学校公共生活中如何行动、如何互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学习和练习,并在课后践行所学的内容和技巧,如用所学的知识调节情绪、发挥积极的力量、建立和维系友谊、乐于帮助他人并在生活或学习中获得成就等。此外,积极心理学还强调适应性积极力量的重要性,如信任、自主、主动性、勤勉、同一性、正直等。

按照上述分类基准和指标模型,笔者对其进行了整合,提炼了积极心理小学校本课程的框架内容,包括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学业辅导、自我认知、思维训练、积极的心理品质六大部分。在认知方面,着重于心智功能的培养,如记忆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在情绪方面,除了沿袭传统的了解和调节情绪的方法,还重视对感恩和复原力的培养;
在意志和行动方面,重视对想法、感受等自我意识的培养及反思与觉醒能力的培养。

二、依据分类目标,明确积极心理校本课程的主题框架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学前迈入小学的适应阶段,需要从松散、自由的学前状态慢慢过渡到规范学习的状态,适应并乐于投身小学的学习与生活。小学中年级学生进入培养发展学习能力的阶段,集体意识开始增强,人格进一步发展,情绪能力增强。小学高年级学生临近青春期,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开始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转变,重视人际关系,性意识萌动。基于积极心理学关注儿童最佳学习的影响因素(增加积极情绪、积极力量、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我们针对不同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明确了如下积极心理小学校本课程的主题架构。

一至六年级,分别对应提出了“适应”“和谐”“乐群”“善学”“开放”“进取”六个侧重点。依据这六个侧重点,又分别设置了对应的阶段目标、主题、关键词、聚焦点。横向来看,在不同年龄段中,不同主题衍生出不同的课程“关键词”和“聚焦点”;
从纵向来看,在同一主题下,纵向的发展根据学生年龄增长、心理水平发展的特点,在相应主题下逐渐深化“关键词”和“聚焦点”。

以表2为例。四年级的积极心理课程侧重点为“善学”,其主题包括A—F六个方面,关键词相应为“真诚、友善”“挫折教育”等,聚焦点对应设置了“友谊、倾听、语言表达”“坚持、宽容、主见、勇于面对挫折”等,教师可据此开展相应的课堂教学,以切实达成既定目标。

三、按照主题框架,开展积极心理校本课程教学实践

开展积极心理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教师应将教学目标从只关注消极心理品质转变为既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又关注学生积极心理潜能的挖掘和发展。在上述课程主题框架内,以“积极”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目标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设计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人的主观体验,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使之成为真正幸福的人。为此,我们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设计开放的教学模式,通过典型、积极的案例,创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和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达到自助式心理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五年级心理健康《电子产品要用好》一课中,教师依据上述校本课程提出的五年级“开放”侧重点,设计“辩论”活动环节,将学生代表分成正方、反方。课堂上,正方、反方按照教师给出的“使用电子产品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论题,引導学生发表各自的观点,教师做好时间把控、思路点拨等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材料收集、观点碰撞、认真倾听等活动过程,激发了勇于表达、善于倾听、注重逻辑等积极心理品质,同时在辩论过程中获得了倾听他人、被他人倾听的良好体验,有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超越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只注重心理问题疏导的局限,达到了《纲要》提出的“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心理潜能”的目标。

(二)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

引导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积极体验的本质是愉快,因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以及对积极情绪的关注与保持能力,是教师进行积极心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设计和呈现积极的人物和事件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还可以通过设计和呈现关于失败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失败不是压力的来源,而是前进力量的源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失败,学会缓解沮丧情绪,保持积极情绪。

例如,在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六年级心理健康《生命故事》一课中,教师紧扣上述校本课程提出的六年级“进取”侧重点,通过设计“故事打动你的是什么”“他们在面对疫情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心情”“是什么让他们能在复杂的心情之下坚持下来”“类似的故事在你的生活中是否发生过”“你想对故事的主人公说什么”等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故事、事件、经历中一点点深入思考和挖掘故事体现出的积极力量,从中获得直面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体现了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人主观体验的理念,充分关注了学生积极心理潜能的挖掘和发展。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 R. Rogers)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由此可见,在课堂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要求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氛围应是宽容和谐、彼此信任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多方位、客观地认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通过与学生相处时的真诚、倾听、陪伴、共情等,对学生表露出的情绪和感受做出恰当、温暖的回应,让其感受到来自外界的支持。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教师传递出的温暖和支持时,就会愿意和教师互动,进而产生积极的认知,形成明显的学习倾向,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二年级心理健康《积极融入班集体》一课中,教师依据上述校本课程提出的二年级“和谐”侧重点,模拟了“师生冲突”的情境,让发生“冲突”的双方都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理由和观点,并让第三方(由班干部组成)做出评判。在这一过程中,情境中的每一个人都须保持理性的态度,杜绝出现大声吼叫、谩骂等不良行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师长、理解他人,认识到“和谐”的意义,从而减少孤僻、偏激、狭隘等消极心理,培养尊师、包容、团结等积极心理品质。

(四)运用积极多元的课堂评价

传统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更注重对结果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评价、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评价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教师对学生应进行多元的评价,以积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重视对积极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的评价,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客观评价自我,增进自我认识、增强自我接纳。

例如,教师可以设立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指标,包括自信心、自制力、耐挫力、适应力、情绪调节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真诚、正直、仗义、率真和守信等方面的品质。通过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的指标,科学评价学生哪些方面存在较为优秀的心理品质或潜能,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以鼓励学生扬长避短、积极磨砺身心,实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在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中,我们从宏观课程设计和微观课堂教学层面,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过多关注学生消极心理因素的局面,帮助学生将负面情绪释放出来。我们引导学生增加积极情绪、获得积极力量,构建积极的人际关系,还指导学生将这些积极力量运用到个人成长、融入班级和服务社会中,从而切实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为健康成长和未来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岩,张逸飞.积极心理学:引导师生积极健康发展[J].人民教育,2021(23):37-40.

[2]张菊兰.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0(8):228.

[3]赵建博.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9):188-189.

注:本文系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项目“基于互联网的‘主题式’城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2019JCJY017)的研究成果(2022年6月结项)。

作者简介:蒋馨茹(1993— ),广西桂林人,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责编 欧金昌)

猜你喜欢心理品质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爆笑心理学意林图解作文(小学版)(2019年7期)2019-08-01爆笑心理学意林图解作文(小学版)(2019年6期)2019-07-16爆笑心理学意林图解作文(小学版)(2018年9期)2018-10-11爆笑心理学意林图解作文(小学版)(2018年6期)2018-07-20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2期)2016-12-12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