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桃花源图》环境意象构成及组织方式分析

《桃花源图》环境意象构成及组织方式分析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4-25 12:19:02

查艳 黄小璇

内容摘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孕育了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典型意象——桃源意象。历代作者在自己的诗词绘画中塑造这一意象来叙述自身情感表达自身追求,桃源意象的内涵和意蕴也被不断丰富和扩展。本文选取仇英的《桃花源图》,在对其场景特性与环境意象构成元素梳理的基础上,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及人文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环境意象构成元素之间的组织设计方式。

关键词:陶渊明 《桃花源记》 《桃花源图》 桃源意象 环境意象

“桃源”是传统文化中意义深远的意象,其深切关联着每个时代不同人对理想社会图景的建构方向与内涵。仇英《桃花源图》既承接了文本绘画中的桃源意象,又引发了后世的联想创作,在现存的考究桃源意象的作品中占居了重要地位。在提倡“全面复兴传统文化”的今天,重新审视桃花源画作,在发掘其笔墨审美价值的同时,从环境设计专业的角度深入思考作者对桃源意象的建构方法,为当代桃源意象的重塑提供可借鉴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希望本文在对《桃花源图》环境意象构成元素总结分析中,找寻到环境意象组织方式。

一.概念阐释

1.桃源意象。美學理论和文学理论对于“意象”、“意境”这两个关键词定义诸多。在此借用蒋寅先生对意象的定义来解释,“意象是经作者情感和意识加工的,由一个或多个语象组成、具有某种诗意自足的语象结构,是构成诗歌文本的组成部分”。蒋寅先生侧重的是语言文本的文学性表达,而本文在探讨环境意象时,把环境设计专业的空间构成特征与审美特征融入进去,探讨的“环境意象”是指:经过体验者情感和意识加工的,由多个环境构成因素组成,具有某种诗意特征和表达的结构。

桃源意象由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进入文人视野,后经由历代相关的文学绘画作品塑造,发展到如今具有了多种形式、多重内涵。其实质是《桃花源图》中的具体事物形象组成的结构与观者自身的认知和情感相结合,产生的新的内涵与意义。此后,观者意识中此事物或事物的组合便与某种情感产生自然而然地联系。仇英描绘的“桃源意象”包括“桃花”、“桃树”、“山洞”、“黄发垂髫”、“田园”等典型的环境构成元素,这些事物形象反复出现于其中,成为桃源意象的代表形象。此外,桃源意象还包括时代特征、社会背景与创作者的个人感受等,《桃花源图》是在特定时间、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的是作者心中追寻与向往的桃源之所。

2.《桃花源图》概况。《桃花源图》是一幅长度472cm,宽度33cm卷轴画,其作者为明代画家仇英,他博取众长,集前人之大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仇英的山水画多表现士大夫林泉诗酒生活和清新旷远之自然景色,流露其隽秀飘逸的情怀。此次《桃花源图》灵感来源于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画面描绘了溪岸桃林、山有小孔、阡陌交通、田园屋舍、村人家居与高士追寻六个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暗含了作者对心中美好村落居住生活空间的向往。其中本文探讨的桃源意象的构成元素,不但是诸如场地、建筑、植物等环境中的物质因素,同时也包括历史、时间和日常生活等非物质条件。

二.环境意象构成元素及其特点分析

1.自然山水要素与作者个人情感的映射。《桃花源图》中的自然山水描绘的是一副夏秋之际的景象,烟云缭绕、山谷幽静、河流蜿蜒、植被葱郁。近处,形态迥异的高大松树与恣意盛开桃树生长在山脚与河堤,其枝叶繁茂、具体可辨、刻画细致。继续向上,画面以层叠的山峰为主,云间山峰中也穿插着高大的树木与成片的树林,群山中的开阔平地配合着高高矮矮的树木,给人物活动场景留出了空间。远处,云雾遮挡着青绿色的远山,成片的树林若隐若现,更显虚无缥缈。

明代统治者推崇道教,仇英不可避免地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仇英对道教神话里描绘的仙山楼阁、奇珍异兽的仙境充满向往与渴望,把“桃花源”看做如仙境一样避难归隐之所。这些都在画面中有所体现,落英缤纷、间无杂树的桃花林,相互掩映的山体与云雾,隐秘的洞穴入口,画面中的白鹤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物质元素,它们不再是简单的山水林田,描绘了凡间之事又传达了仙境之意。以洞穴为例,在仙境的代称中,“洞天”常与世外之地相联系,《石田山房为毛叔达作》中说:“洞天宜避世。”渔人通过洞穴,进入“桃花源”这个有仙境气息的世外之境。一系列的营造蕴含着当时社会条件下文人们对“仙”与“隐”的追求,也表达了自己对置身仙境的期许与向往。

2.环境空间中人物活动元素的互动表达。在画面表现的桃源空间中,笔者将文本桃花源的记述分割为六个场景,分别是溪岸桃林、山有小孔、阡陌交通、田园屋舍、村人家居与高士追寻。场景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定界限,只是画面的叙事顺序的排列,这六个场景共同构成了人们对桃源空间的整体印象。通过人物活动把这些不同的场景串连起来,增强桃源空间的叙事性表达。

作者在各个场景中有目的的安排人物活动,开端场景作者描绘的是静谧的桃林,悠远的山河景象,以平静的叙事展开画面,为后面场景铺垫。继续向前行进,画面中可见有一洞孔,渔人进入山洞向前探索,岸边停靠着来时的渔舟,山洞、渔人、渔舟串联起了桃花源记中最典型的空间场景。视线穿越几座大山,以松树为界,我们看一幅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规整的土地,广阔的田野,田间一个孩子提着桶指向前方,眼神向后看着背锄头的长者,此画面的右下角出现一位架着渔舟捕鱼的人,他们展现的是对自然索求有度,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画面再次转换,山峰直冲云霄,植物密布,出现了一个茅草厅与掩映在山间的房屋,虽无人物出现,但这些建筑体现人们活动的痕迹。最后一个场景人物活动极为丰富,达到高潮,聚在一起畅谈的人群,从双层建筑的围院走出来的母子、桥边嬉耍的孩童,砍柴归家的农民、屋内门前交流的人们等等一系列生活场景铺陈开来,使画面一下子活起来。

3.时间维度上人文环境因素的组织设计。经过时间加工的环境意象最富有诗意,以仇英《桃花源图》为例,笔者认为今天桃源意象的形成至少经历了三个时间维度:其一是陶渊明文本桃源意象的形成、其二是仇英对心中桃源意象的绘画呈现,其三是观者欣赏理解仇英绘画呈现的桃源意象。陶渊明的文本与仇英的绘画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仇英理解文本描绘心中的桃源,其图像又呈现文本记述的桃源景象,加深观者的理解。同时对桃源意象的认知受当今时代的影响,年岁更替,周围环境变化,体验者的感受与状态自然随之而变,今天我们欣赏《桃花源图》,桃源意象自然而然融入了当下个人经验与感受。三者在时间的长河中发展变化,融入新的内容,共同塑造着桃源意象。

仇英《桃花源图》的画面中不仅呈现了文字记述的场景,而且包含了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仇英的个人感受等。从历史看,《桃花源图》是以《桃花源记》文本为原型而创作的作品,其中包含着陶渊明记述的桃源的影子,但同时受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影响,因此面对桃花源文本也会形成不同的感受体验,丰富对“桃花源”的理解。从社会看,明代社会画家的生存环境与仇英的宗教信仰对其创作影响极大。明代皇权专制、苛政残酷,致文人无意入仕,转而寻求“归隐”之所,隐逸倾向是《桃花源图》非常典型的情感传达。从文化看,道教的仙道思想与“桃花源”有交融之处,道教仙境世界中描绘仙山楼阁、奇珍异兽,仇英绘制了大量关于仙境的画卷,仙境影响着他心中“桃花源”的构建。从画中可以清晰看到,在选取文化符号构建桃源意象时,仇英有意识地使用了诸多大家所熟悉的文化概念,来形成了一个可以引起多数人共鸣的意象图式。从作者个人感受看,环境意象随时间与认知主体变化而变化,人是构成环境意象的关键所在。作者个人经验与情感的映射带来叙事性特征。借助历史文化、日常生活的融入,为画面打造丰富的内容情节连绵延续、层层递进的叙述过程,从而产生深刻的内涵意蕴。

三.环境构成元素的组织设计方式

1.自然环境、山水空间组织。自然山水环境的营造与描绘反映了仇英丰富的想象力和他崇拜的道教信仰。他所描画的各种各样的仙境是根据历史文献中所描述的“仙境”来创作的。道教仙境思想中理想空间布局讲求与自然相融,背山面水、田野广阔、林木环绕,追求道法自然。

《桃花源图》运用散点透视技法形成山高水长且气韵灵动的意境,营造出理想山水空间。自然环境主要由山石、植物、水、云雾等元素组成。在组合样式上,山石往往以三角形的形状组合,这些三角形趋势一致但又包含着方向大小上的变化,由中心向外慢慢扩散,多个组合排列形成山体,在山体走向趋势上符合现实之景,但内部纹理特征又给人以奇特迷离之感。此外,画面呈现各样植物,桃树位于在河流两岸,竹子、银杏依托房屋分布,树法虚实相间,层次丰富。其中山脚平地的松树在画面的占比最大,松树枝叶造型独特,往往被用于仙境之景色,在此画面突出表现,暗含隐逸的情趣和意境。画面下方连续延展的水面与从山间缓缓流出的河流,水流平缓但具有很强的趋势感。云雾处于画面的远方,环绕着隐约可见的山体,轻盈透气,氛围感的营造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山水空间贯穿画面始终,占据主要空间,植物做山水与生活空间的过渡。近景,采用团块堆砌,穿插复杂的山石组合搭配精细刻画的高大树木、蜿蜒河流贯穿前后。远景,绵延细长的远山,缭绕白云半遮半掩,传达虚无仙境之感。《桃花源图》中无不体现着人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理想生存环境,其以自然山水为基础、广植乔木、布局建筑人物,形成层次丰富的山水空间。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出于精神满足的需求,仇英眼中的桃源是仙境的化身,传达的是对于隐逸生活的追求。

2.多样的生活空间及人物活动组织。仇英依据画面叙事性对各个生活场景巧妙安插,细致处理人物间所进行的活动,形成环境空间中的巧妙连接,层次递进,保证叙事完整性,使其与陶渊明文本的叙事性达到高度的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诗意自足的结构。

在人物方面,画面有四十五人,其中渔人有三,洞口内、渔舟上、以及与人交谈的渔人,其他的人物形象特征鲜明,各司其职,依据故事场景的发展阶段决定画面人物数量和活动,画面起始从没有人物活动到两三人的互动,最后发展到几十人同时出现在一个空间场景中,人物活动也由原先的驾船、指路转换为聚众交流,团坐畅谈,达到画面发展的高潮。此外,动物的描绘作为画面的细节表现同样打动人心,近处的牲畜、远处的仙鹤搭配人物活动场景更添趣味与层次。在建筑方面,画面中描绘了人们生活的建筑,它们多用茅草和瓦片作为建筑材料,位于山脚下,符合古代村落选址的思想——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展现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完美场景。

在画面安排人物,并细致处理人物间所进行的活动,引领人们跟着画家所经营的生活空间来观赏绘画作品。从画面可以看到,渔人、渔舟作为线索贯穿始终,串连了六个空间场景,呼应桃源主题。从右至左,卷轴画的开端无生活景象,其次广阔田野中的人物互动,再次以各类建筑场景表现生活迹象,最后大量集中的建筑人物与自然交融生活景象。日常生活场景带动故事情节循序渐进,空间中的各类元素都暗示着高潮的到來。在此过程中,空间的排布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而每一个乡村生活场景却自由惬意,生动形象,虽然是人类在脑海中虚构的一种理想生活蓝图,但都是有迹可寻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士大夫常常在俗世受挫失败,至农田耕作“归”于土,“隐”于江湖,希望用桃源中的生活慰藉自身并寻求内心的安宁。

3.明确的方向引导及意境营造组织。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桃花源图》内各环境元素在统一中蕴含丰富变化,画面布局安排循序渐进,使其最终呈现明确的叙事性表达。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位置”是“经营”的目的,通过经营每一物象的比例大小等关系,使画面协调合理,营造意境,抒发情感。

在单一的场景中,笔者将从“高远”、“深远”和“平远”三个方面论述场景内方向引导。一是“高远”,联想到渔人入洞时的场景,山洞在溪水边的山脚下,洞穴之上数座山峦层层堆叠,再往上,最后面的主峰冲出画面,直插天际,山峰高不可测。环境元素由小到大纵向排列,直至冲出画面,塑造了高耸入云的山体,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二是“深远”,画面里树木、山石与房屋前后交错、互相掩映。近景是松树的遮掩,向里是山石和杂树,继续向前是掩盖在树丛里的房屋,再向后是连续交错的三座山体,从山体的缝隙处还能窥见更后边的远山。在视觉有无限延伸之感,深远中又带着曲折,创造层次丰富空间体验。三是“平远”,山峰中平坦开阔之地的延伸感,从画面最下面的河流开始,向上经过溪岸,紧接着是大片田野,到最后是若隐若现的远山,起伏缓和,视觉上可以最大化的延伸,充满空旷舒缓之感。

在完整的巨幅画面中,仇英安排了“起始—过渡—高潮—回转”的空间序列,使观者的情感伴随着画面的前进而起伏变化,增强空间感受,引起情感共鸣。首先是入口序曲,作者以平静景物山林、溪流以及桃树开篇,为后文热闹的桃花源内生活做铺垫。视线向左,被一个山洞吸引眼球,渔人刚下船,进入山洞。在过渡阶段,规划整齐的良田、萦绕田间的桃林,两三人的简单互动,推动画面继续发展。在高潮部分,视线和景观都有了强大的控制力,山峰上的茅草亭,翠绿的山峰、花草树木与建筑人物交替出现的活动场景,人群集聚,交谈甚欢,活跃的村落生活场景跃然纸上。遗憾的是,回转阶段图中并未直接表现。作者通过对空间中人物、景物巧妙面安排,形成层次递进的空间场景,营造意境,增强叙事性。

本文通过分析仇英桃源意象中的自然环境元素、人文环境元素和人物活动元素和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人情感得出,在组织环境构成因素时,作者设计每一元素的比例大小,方向位置以及与其他元素的关系等,营造叙事性的空间变化,使画面融于自然,营造意境,抒发归隐之情。仇英用绘画表现方式营造了他对于“桃源意象”的认知图景,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认识与理解桃源意象,对进一步研究和重塑现代社会的桃源意象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蒋寅.原始与汇通:意境概念的古与今[J].北京大学学报,2007.(03).

[2]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J].文学评论,2002(03).

[3]梁雯.境是意象:文徵明拙政园诗画中的环境意象[J].装饰,2013(12).

[4][元]张翥.《蜕蓭集》(卷三),四部丛刊续编景明本.

[5]宗白华著.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许翔,罗杰威.中国古代理想村落生活空间探究[J].国画家,2019(03).

[7]孙皓,李梦颖.明仇英绘《桃花源图》的逸境栖居理想空间模式解析[J].中外建筑,2021(01).

[8]袁行霈著.陶渊明影像——文学史与绘画史之交叉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9.

猜你喜欢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失败了百家讲坛(2019年14期)2019-07-29《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上)——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08-1921)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4期)2019-05-28《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中)——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22-1937)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桃花源记》红领巾·萌芽(2019年4期)2019-05-17贫而无谄的陶渊明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2018年27期)2018-09-26另一面公务员文萃(2018年7期)2018-08-13陶渊明的“粉丝”高中生学习·高一版(2017年6期)2017-06-15解读《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感情倾向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12期)2017-01-17人教版语文教材《桃花源记》注释商榷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6年11期)2016-12-05不为五斗米折腰儿童故事画报(2015年8期)2016-01-27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