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萍
“网课爆破”又称“网课入侵”,是指线上教学中,少数网课参与者作为“内应”,泄露会议号和密码,或是邀请“捣乱者”加入在线课堂或视频会议。随后,“捣乱者”(又称“爆破手”)通过强行霸屏、不断刷屏,甚至辱骂师生、播放与课堂无关的视频等方式,恶意扰乱网课教学秩序。其参与者以未成年人居多,出于对网课的不满或抱持一种“娱乐”心理,成立或加入“反对网课”组织。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类似“网课爆破”的网络侮辱、诽谤现象愈发猖狂,甚至导致受害人不堪其扰而自杀的事件发生。一名女教师遭受“网课爆破”后,不幸在家中猝死的消息震惊全国,引发了社会热议和强烈谴责。[1]
“网课爆破”关涉学生成长的三大环境,即家庭、学校和社会,其治理需联合三方力量,齐抓共管、多维共治。2023年1月,我国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建构“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做出的重要教育决策,不仅事关我国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更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大业。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视域下,分析“家校社”三方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究“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2]的协同育人机制,将有助于有效治理“网课爆破”,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网课爆破”具有突发性、偶发性、娱乐性等特征,加之参与者以未成年人居多,因此,大众容易抱持一种“家长式”容错心理,认为这种行为只是一种无伤大雅的“儿戏”,无需过多苛责,更是缺少合理、必要的依法追责。这种稍显“宽容”的社会舆论氛围没有发挥有效的监督效力,网络侮辱、诽谤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实施成本极低,事后亦无需承担法律责任。这导致此类现象猖獗不止,不仅对受害人带来严重的身心危害,而且污染了原本绿色、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指出,“当一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和独立的思想,而当这个人淹没于群体后,他所有的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独立思想立即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呈现出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3]在看不见真实面容的网络世界中,一个个独立的个体隐没在集体的狂欢之中,原先受到法律法规、社会舆论监督的道德良知被群体的声音所裹挟,个人的责任感和公理心消失殆尽。冷漠、娱乐至上的社会舆论,可能会让一些人的错误缩小,恶意无限放大。“网课爆破”亦是如此,一些居心叵测的不法分子将眼光投向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煽动他们参与、购买“网课爆破”,就是在用一种不法的群体意识“绑架”青少年学生,利用其认知局限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随着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法律法规在应对不断突发、形式多变的网络违法犯罪时难免显得被动和滞后。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法律在网络违法犯罪的规制上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罪名配置不合理、罪名体系不完善、诉讼程序设置不科学,以及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惩戒边界不明晰等。[4]我国网络信息立法还存在立法层次较低、缺乏权威性,多头立法、立法冲突严重,缺少必要的、强有力的基本法,执法过程中甚至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由于网络侮辱诽谤的现象频发、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网络侮辱或诽谤的成本极低,而行之有效的网络追责制度尚未完善,进而容易造成取证难、追责难等一系列现实困境,极易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社会效应,对青少年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网课作为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产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其延长了教学时间,拓宽了教学空间,有助于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获得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我们仍处于在线教学的摸索阶段,制度化的在线教学体系尚未建立,有效的网课监督机制有待建构。在线教学有待全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优化和完善,走出一条中国式在线教育道路。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矛盾性等阶段性特点,这导致青春期学生暴露出行事冲动、情绪不稳和容易受到他人不良影响的“缺点”。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频繁发生,给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都带来诸多恶果,青少年违法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网课爆破”的很多实施者就是上网课的学生,折射了“互联网+”和疫情暴发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存在法律意识淡薄、媒介素养缺失和学习动力不足等身心发展不良等问题。遭遇“网课爆破”的在线课堂,通常都是以授课教师被迫停止直播、结束网课而告终。这不仅助长了捣乱者的嚣张气焰,亦对师生身心健康和网课秩序造成无可挽回的负面效应。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作为在线教学的主体机构,正在加快在线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程体系建构。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如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线上教学的教材研发、课堂组织、作业布置及测试改革、特色在线校本课程设计等,都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提出了诸多挑战。仅凭学校一己之力,很难在短时间内臻于完善。
学校和班级授课制形成之后,家校分离理论逐渐盛行。学校教育开始成为儿童发展的主体性教育,父母将对子女的教育权让渡给学校和教师。[5]长久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存在“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的局面,学校教育占据儿童发展的绝对主导地位,家庭教育退而其次处于从属地位。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学校教育主导模式之下,教师承担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重任,“家校分离”倒也相安无事。
然而,网课就像一记重拳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家校分离”教育现状,也给家庭带来了巨大挑战,监管学生的重任又从学校回归家庭。但是,很多家庭早已不习惯子女长时间在家学习;
多数家长由于白天上班,无法监管子女在家网课的学习效果;
部分家长缺乏教育、管理子女的理念和方法,亲子关系陷入困境;
部分家长不能以身作则,难以担负起高质量陪伴或做好后勤服务的责任。家长既要应对繁重的工作任务,还要监管子女在家的网课生活,其精神压力不容小觑。由于部分家长的监管不到位,孩子不够自律,因而网课学习效果差,成绩直线下滑;
少部分孩子出于“好玩”和“猎奇”心理,加入“反对网课”组织,自己参与或邀请他人实施“网课爆破”,不仅扰乱了在线教学的正常秩序,还可能因侮辱授课教师和其他学生的行为触犯法律法规。
《意见》分别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协同育人中的地位、权利与职责做出明确规定:学校通过及时沟通学生情况、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用好社会育人资源等路径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
家长通过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主动协同学校教育、引导子女体验社会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
社会通过完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推进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净化社会育人环境有效服务全面育人。[6]这启示“网课爆破”等违法犯罪问题的治理,亟需政府、家庭、学校和社区加强互动,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建构“多管齐下”的联动监管机制和多重预警机制,拓宽以社区作为教育资源的“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我国政府把加速网络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并取得了明显的整治效果。2019年以来,中央网信办累计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200多亿条,账号近14亿个,赢得了广大网民的支持和称赞。[8]中央各部委在印发《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宣传调研、网络监管的力度,出台了更详细、更具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如中央网信办近日印发《关于切实加强网络暴力治理的通知》,对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强化网暴当事人保护、严防网暴信息传播扩散等作出最新要求。[9]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和加快网络立法进程,促进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生态,不断完善在线教学法律监管,才能使“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的观念深入人心。
我国政府机关(立法部门、执法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网络监管部门)应建立多部门联动监管机制,完善对网络传播、在线教学的法律监管长效机制,加大针对网络违法犯罪的惩处力度。应研究适度降低网络违法犯罪的入刑门槛,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罪名配置,做到“有法可依”和“精准定罪”。以此提高网络违法犯罪的实施成本,切实保障包括中小学教师和未成年人在内的公民名誉权、隐私权和受教育权,最大限度地减少、消除网络暴力给中小学校和广大师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坚持体现依法治国、依法治教和依法治网的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同时,加大普法力度和重视矫治教育。如对于未满14周岁的网络违法犯罪者,可责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学校和社区参与指导、帮助家长实施家教过程;
必要时可寻求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具有正规资质的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治学校,依法对其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202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全球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指出: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计算机和网络正在迅速改变我们获取、传播、使用和创造知识的方式。[10]在虚拟的数字空间,未来的学习内容既可以无限扩张也可以变得极端狭窄;
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重新进行权力分配;
其作为控制杠杆,既可以解放我们的心灵,也可以压迫我们的思想。教育者必须保持警觉,以确保正在进行的技术变革能够增强我们对美好教育的获得感,而不是威胁到我们学习知识和创造未来的平等的、自由的权利。[11]依托信息技术革新,优化学校的网课平台建设,打造信息化“未来学校”是当下应对“网课爆破”等网络违法犯罪问题的有效途径。
针对“网课爆破”等现象暴露的问题,各大网课技术支持平台,如钉钉教学、腾讯会议等应对接广大中小学的教学需求加快技术研发。其不仅要为在线教学提供多种安全的进入方式,有效阻止无关人员进入在线课堂,还要赋权主持人在网课期间有权力限制与会人员的权限和功能,如恶意刷屏、播放视频等。其次,各款APP应构建网暴识别技术系统,为用户提供实时安全监控服务。一旦用户遭遇网暴风险,网站平台要及时发送系统信息,提示其启动一键防护,并自动向公安机关报警,保护用户免受侵害。再次,在线教学APP应向用户提供针对网暴信息的一键取证、信息存储等便捷功能,方便受害人快速取证和追踪网暴来源。最后,在线教学APP还应定期走进校园,对在校师生进行技术培训,尤其是要提高中老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确保技术与教学的无缝衔接、深度融合。因此,通过技术防范来打击“网课爆破”等新型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是保障网课安全和师生权益的必要举措。
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和父母职责进行立法,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从立法高度明确家长是子女教育的主体责任人,也划分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权责边界。《促进法》的颁发和实施深刻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唯师论”的一统局面,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受到空前重视。回应新时代发展的新情况,家长要积极学习科学的教养方法,掌握适切的教育理念,积极转变角色,主动与学校、教师沟通,让家校合作的效力发挥到最大效度。[12]网课期间,父母和其他监护人应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以实际行动践行《促进法》,做好网课监督和后勤服务。首先,家长应重视对子女的道德品质培育,教育子女要传承中华民族“师道尊严”的伦理道德,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教学,理应保持对授课教师的尊重和信任,不能将网络视为“法外之地”。其次,家长需重视子女家居生活的体育锻炼。例如,家长以身作则,陪伴子女每天进行一小时左右的体育运动或家务劳动。既可锻炼身体,增进亲子感情,还能减少孩子痴迷网络游戏,结交“损友”的机率。再次,家长要加强对子女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如正常作息、合理膳食和保持阅读等,在网课期间做好后勤保障服务,不仅要合理安排子女的一日三餐,更要关注其心理健康,多与子女沟通,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家长重视对子女的品德和性格培育,积极建设优秀的家教家风,为子女营造一个有“爱”的家庭环境,举千万“小家”的力量来推动树立新时代社会“大家”的文明新风。
猜你喜欢网课子女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中老年保健(2021年12期)2021-08-24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对网课不能听之任之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11-25遏止网课乱象重在落实甘肃教育(2020年24期)2020-11-25是什么“网课”让“学生们”好评如潮陕西档案(2020年1期)2020-04-14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03-17『选』网课幽默大师(2019年10期)2019-01-14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