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娜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发展指导的需求日显迫切,越来越多的地区与学校纷纷开始探索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进行学生发展指导,尤其要“注重指导实效”和“健全指导机制”。中小学生正值身心发展、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中小学生的成长进行指导,对其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宁波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坚持教育所能、学生所需、家长所盼、未来所向,积极探索中小学生“成长型”体验课程,致力于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助力学生身心全面成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知识的深度融合。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在实践中获得理性认识,最终实现生命意义的建构。因此,教育者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宜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吸收知识,收获成长。“中心”根据学生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结合宁波市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创设“成长型”体验课程场域,助力学生身心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与此相对应的育人方式也需要加以改变。指导学生放眼生命成长全过程,培养学生生涯规划能力、主动建构未来生涯发展,将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基于此,可以开展相关指导工作,如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兴趣、认识社会发展、制定生涯规划、提升实践能力等,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初步探索未来职业规划,提升生涯适应力。
“中心”根据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依托以“成长指导”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互动体验类场馆,打造了全景式的职业情境主题空间,开展“职业启蒙+生涯指导+心育宣教+咨询服务”等形式多样、讲求实效的“沉浸式”体验,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指导支持。如“中心”围绕“科技强国”主题设置一系列职业体验活动,通过编程教学、3D打印、智能无人机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见表1),为未来职业生活打下基础。
表1 “科技强国”主题职业体验活动
生活世界是学生实践的原初场域,更是其发展的终身场域。选取生活中比较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现实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索、体验、制作等,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对当下生活的深刻认知。在最为广阔的教学场域——大自然中,学生们通过接触山川草木、人文风俗等真实可感的课程资源,在互动中不断探索、实践、成长,逐渐成为“生动”的人[2]。因此,居民社区、博物馆、自然风景区等都可以成为研学场地,每一个目的地都可称得上是一所“学校”[3],与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理念不谋而合。
基于这些实践场域,中心围绕生态保护、动植物探秘等主题,开展养殖基地参观、考察等研学活动,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深刻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文化展馆、科技馆等场地,亲身领略城市的厚重文化与发展进程,在心中萌生为城市建设发展服务的理想……通过一系列的研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调动、重组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完成从理性认知向具体实践的转化,实现理想、生活、学业等方面的发展。
《意见》指出,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的经验性探索模式已不能满足“高标准育人”的要求。学生发展指导需要建立在理论和基础研究之上,要充分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优势[4]。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也日益紧密。推动大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一体化建设,是进一步打造高质量的学生成长指导特色课程的重要方式,也是助力“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方面优化配置高校的专家资源,有助于丰富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5]。
“中心”充分发挥在甬高校的学科资源优势,选育一批成长指导特色课程共建基地,开发高质量特色课程,形成“菜单式服务”对接全市中小学需求,丰富了“成长型”体验课程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一体化建设(见表2)。
表2 部分成长指导特色课程菜单
“双减”政策“减”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增”,教育的提质增效才是减负政策顺利实施的关键[6]。贯彻落实“双减”政策,需要构建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育人协作共同体,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让学生的课外实践生活形式多样、富有趣味。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是不可或缺的教育主体。家长陪伴学生共同参与活动,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亲子氛围,促进情感交流。创设亲子共同参与的课程体验活动,有助于学生在成长有指导、学习有陪伴、情感有抚慰的环境中逐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在探索中实现自身成长。基于此,“中心”创设了《神奇的3D打印》《创意激光——木盒制作》等一系列亲子主题体验课程。一位家长在体验后不禁感叹到:“原本以为简单的课程不会让我们学到很多,然而事实告诉我,参与的过程远远大于结果!孩子认真倾听,我们充分参与,不仅孩子成长了,我们自己也收获了不少。”
社会实践是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提高。社会实践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的有益补充,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在“学伴式”体验活动中,“中心”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出发,为每位学生制订个人课表(见表3),帮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收获知识与成长。在《新闻播报》体验课程结束后,程同学表示:“今天,终于真实地感受了一个新闻人的台前幕后。原来,在镜头前播报是这样一种体验,我很喜欢这种感觉,让我变得更自信了,以后我想做一名播音人。”
表3 程同学个人课表
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学生接受生活教育的重要场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了社区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社区需要为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便捷性、实用性的学习资源。因此,社区需要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基于此,“中心”面向社区开设“团队式”体验课程,根据学生年龄进行排班与排课,组成混龄的小组进行体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社会交往与良性互动的有效平台,增加了社区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帮助其在合作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在《巡线机器人》体验课程结束后,一位低年级学生说:“今天谢谢这位哥哥帮助我,在他的指导下,我的机器人也动起来了,真是太开心了。”
学生成长不仅是积累知识的过程,更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在此期间,他们面临着许多成长的烦恼、困难与压力[7],需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标准的发展指导教师队伍来为他们解惑助困。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发展指导相关教师的专业性尤显重要。
榜样的激励示范有助于学生在见贤思齐中学会自我反省和自我激励,在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奥运冠军、领军人才、大国工匠、文艺人才、特殊行业代表等方面的优秀人才,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榜样。“中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积极寻找身边的榜样人物,组建“顶尖人物”榜样团,开展学生成长指导工作。通过榜样人物分享自己的生涯规划、学习心得、心历路程、成长故事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效平衡学业、生活与休闲,适应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提升自身素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职业启蒙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作为一种有意识地影响学生探索、认知、体验以及规划未来的活动,职业启蒙教育对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方针、完善全生命周期职业教育体系和推动技能型社会教育体系构建具有重要意义[8]。因此,可与高校、优质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建立战略合作,吸纳不同专业特长的优秀教师和职场精英,组成高素质、强实践的职业指导教师团队,共同助力学生成长。“中心”积极寻找优秀人才,组建指导团队,围绕“科技强国少年”“工匠式职业教育”等主题开发系列精品课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各类职业角色,感受其工作内容,在心中种下一颗职业启蒙的种子,为未来职业规划打下基础。
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探索适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方式,是现阶段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涵盖学业、心理、职业发展等多个领域,如学业方面包括适应学习环境、开发学习潜能等;
心理方面包括认识人际关系、提高抗挫折能力等。因此,组建一支专职心理教师团队,面向学生开展个别辅导、团体辅导、沙龙活动、科普体验等活动,有助于为有心理困扰的中小学生提供心理支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基于此,“中心”组建了一支以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力量的“甬老师”工作团队,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点、线、面”全覆盖式成长指导活动,努力为有心理困扰的中小学生提供帮助与指导。
学生成长指导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内容。“成长型”体验课程拓展了成长指导的内容,丰富了成长指导的方式,促进了学生成长指导工作规范化、专业化、精品化,有助于形成多方参与、路径多元的学生成长指导格局,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猜你喜欢成长型职业课程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内蒙古教育(2021年20期)2021-03-08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家庭影院技术(2019年11期)2019-12-09职业写作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成长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年10期)2018-10-12——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成长型课程体系初探">在创造中生长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