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第1篇课堂使用探究式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教学情境良好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学课堂还必须有教师的合理引导。教师正确指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欲望,增加对知识的渴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教学常用教学方法23篇,供大家参考。
课堂使用探究式教学,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知识
教学情境良好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学课堂还必须有教师的合理引导。教师正确指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欲望,增加对知识的渴望度,从而使学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激发更多思考。例如,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利用关于学生自己制作的“多面体”的手工作品出发,不仅掌握书上的重要理论知识点,更参加了动手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更好地牢记、掌握知识。理论实践过后,学生会自主联想“多面体”的日常应用,无论有没有老师在身边进行指导,都能自己开动脑筋,拓宽知识面,开阔学习视野,发散思维,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充分提高。
营造良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
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进行好的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与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关系。不论教师在课后花费多长时间进行备课,但是不能与学生进行沟通,不能够站在学生的位置进行考虑,备课即使再认真,也是向学生传授死板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记住的是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要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要充分了解到这一点,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那么就会受到学生的喜爱,这样学生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才会愿意听、喜欢学。如果教师刚走进教室,就给学生带来一种恐惧,那么学生就会将注意力放在老师的身上,而不是放在学习上,这种情况是无法满足学习需求的。所以,保证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
创设良好的小学数学教学情景问题
当前课程改革的特点就是将引入知识、提出问题、解决办法与情境相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够好,不能正确地理解抽象的事与物,所以,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将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情境当中,呈现在小学生面前,能够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同时,通过某些情境的再次展现,还能够对小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心理特征以及认知能力来创设情境内容,情境的选择要能够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发挥出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找到数学知识。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一节课中的情境问题不能太多,虽然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但是教师如果创设过多的情境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多余的遐想,不能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一堂课中情境设置不能超过两个,太多情境反而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语言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语言已成为当今语文教育必然的抉择。如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我尝试并采用了以下措施:
首先,保证训练的时间。平时,一般的学生阅读及练习的时间仅约10分左右,因此,需加大力度,保证学生阅读及练习的时间达到每节课时的一半以上。其次,要注意训练的质量。在训练过程中,切勿盲目追求训练的数量,应有针对性、有效性地训练,侧重在听说读写方面训练。再次,训练要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训练到位,有层次,重点训练分步实施,训练过程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迁移,特别是要帮助学生掌握培养其思维能力的过程与方法。最后,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训练,让其在训练过程中共同参与、共同合作、共同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上措施,不但增强了学生有指向的紧张智力活动时间,促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内化,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的规律就是多读多写。用学者的话语就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学习主要是进行符号实践,符号研究服从服务于符号实践。但是读与写的分量并不等同,古人学习语文的实践经验是“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只有下苦功夫多读书,才能轻松作文,也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三十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阅读的作用怎么说都不为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阅读对于学好语文、掌握知识、精神奠基的作用已被古今中外无数人的实践所证实,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化较少的时间读到更多高质量的书。
我们班有一个孩子特别喜欢讲故事,讲得也特别好,几次获得我们当地的讲故事比赛的大奖,在教《蘑菇奖励给谁》这堂课时,我采取了新的教学方法,前一天晚上就让这个孩子事先预习好这个课文,告诉他明天给他一个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让他把《蘑菇奖励给谁》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
上课伊始,我就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听某某同学给我们讲故事,平时同学们就非常爱听他讲故事,今天要在课堂上听他讲故事,同学们情绪十分高涨,竟然大声地鼓起掌来,那个同学很有范儿地走到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起来,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这堂课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以后我又尝试了把《小松树和大松树》还有《吃水不忘挖井人》都用这样的方法教学,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是活跃学生学习氛围的主要阵地,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开展好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条件。因此,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他们在思想教育中明确学习目的,促使他们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忧国忧民的抱负,逐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其次,要紧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恰当地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使他们感受学习不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快乐的有意义的活动。
我清醒认识到:不论是何种作业形式,过量的作业或罚抄、罚写,只会使学生不堪重负,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反感和厌学情绪,最终使得课堂生态被破坏,教学环境被人为地恶化。不同层次的学生被统一要求的大量作业所累:成绩好的学生因觉得简单无必要而厌做,成绩差的学生因觉得太难、做不出而不做,教师却又因学生没能按要求完成任务而不悦,良好的课堂氛围也就没有了。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变强制性的布置作业为商量式的推荐作业,根据所授内容在一定范围内,指定一些分量或难度有所不同的题目由学生自由选做。
这样,可使学生在不感到负担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让其少做些琐碎的作业,推荐他们做些课本以外的练习,以拓宽加深其知识结构;对于中低层次学生,在推荐作业之前,教师需精选一些示范题进行讲解,做些必要指导。如:在学习关于《别……》的诗词后,就可要求成绩好的学生做这样的作业:收集古代联“送别”的诗词曲赋文,作专题研究。使得他们必须去查找有关“送别”类古诗词资料,这样他们既学到了与课文有关古代诗词曲赋知识,又培养了查找资料的能力和写作能力;对其他学生,则只需要能做出课文中的巩固性练习即可。
小学语文常用教学方法有哪些三
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阅读产生疑问时,正是他们积极参与学习,认真思考,主动探究,使思维向深入发展之际。因此,训练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以及自主意识的重要手段。平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发问;从课文内容发问;从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发问;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发问;从标点符号的运用发问;从课文的中心发问;从某些修饰词语发问,训练学生从敢问到善问的能力。
如学习《静夜思》这篇古诗,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了第一句话后,带领学生归纳学习方法:①读诗句;②讲字义;③连成句。然后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第二句,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学生自学后提出:不懂"疑"和"霜"是什么意思。老师便针对学生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解疑,这样,教师的思维活动与学生思维活动协调一致,使教师思维暴露在学生思维最恰当的地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习动力,而学习第三、四句时,老师则采用伙伴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四人一组,运用学法自学,互相质疑、解疑,然后向全班汇报学习过程。这样学习,用时少,负担轻,效益高,学生获得了知识与能力,取得了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常用教学方法有哪些二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加强学生对字、词、句、段、篇巩固和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并能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一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社会交流,为将来步入社会、服务社会打好基础,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所以,语文应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需要重新组合,以丰富学生对内容上真正有联系的文章的感受,进而在“意相近” 的层面上领悟文字表达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形式,更是一种学习生活方式。在一个群体中,学习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作用,不但有知识的传递、经验教训的传播,还有相互的激励、暗示,从而使学习效率更高。
它在增加学习机会的同时还能增强合作、交往能力,培养领导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让教以学”“学多教少”、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必由之路。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书面问题时比较流利,但在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只要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责任者是我们教师,是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过分地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某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小张先行一段路程后,小李才出发,又经过一段时间两人相遇。小张和小李同时从甲乙两地向相反的方向前进。小张和小李同时从同一地点向相反的方向前进。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利用动画,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能碰到相遇问题的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这样的教学,让数学知识贴近生活,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进课文背景教学,让学生在了解课文背景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这样的课文适合伟人故事、科学家故事等的教学。伟人故事要跟学生交代这个伟人的主要事迹,和对我国的贡献及其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等等。
科学家的故事,要交代这个科学家在科学领域的贡献,和这些科学贡献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进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得更多,而且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和老师所讲的知识。
运用现代技术,制作幻灯画面教学[2]。幻灯教学的课文适合风景优美,文字优美是课文,比如古诗。利用幻灯教学,给课文配以美丽的画面或者动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画意,画中的诗情。
不仅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带给他们美的享受,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审美观。
游戏教学,引进竞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在教学中不妨玩一些游戏,让学生全员参加,或者是小组比赛,或者是个人比赛,胜利者有奖,比如是一朵小红花,或者是发表获奖感言。
抑或是惩罚机制,让失败者唱歌,或者总结失败经验,这样的小小竞争机制,可让学生领略到胜利的喜悦,同时也让他们学会总结失败经验,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有益的。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当前我国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提问法
提问法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法,在讲授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通过老师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是所有学科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朗读法
朗读法就是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学会运用相关字词、体会文中的情感,在组织过程中注意要有老师的点评,朗读法一般常用在语文、英语学科。
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活动方式或者完成练习题目,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
练习法在各科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
练习法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组织形式上可以是同桌之间讨论,也可以是小组讨论或者全班讨论。
小组讨论是最常用的组织形式,组织的时候注意设置问题、组织分组、设定时间、让同学回答、老师评价、最后总结,所有学科常用小组讨论法。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
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通过实验法,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
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活动法
活动法就是老师通过组织一些形式灵活的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还学会实际应用。
活动法形式灵活,常见的形式有比赛、角色扮演、调查、游戏等,适合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以及小学学段的文科类学科,比如语文、英语、历史、思想品德等。
应用题教学既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重点。小学数学应用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占比重很大,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在解答应用题时很容易出现障碍和困难,需要教师多加指导。
一、影响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水平的因素
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导致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无法提高的因素有:
(一)文字理解能力差
应用题的特点是用语言、文字叙述日常生活、实际事情,一般由已知条件和问题两部分组成,解题的过程就是理解题目中表达的意思,并对所含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整理,最终正确解答题目。然而学生的应用题解题成绩易受数学应用题陈述不一致、语法、句子结构以及多余信息的影响。例如学生在解决比较问题中出现的主要错误为转换错误,在不一致问题中出现的错误比一致问题中出现的错误多。多余信息、增加一个额外的解题步骤、隐含条件都增加了小学生的解题困难。部分学生不能用自己的话正确地复述测试题的题意更无法提取已知条件、未知条件、隐含条件。
(二)问题分析能力不足
问题分析能力在解答应用题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解答应用题错误率高的原因主要是对问题的分析能力的不足。学生思维缺乏逻辑性,不能根据题意来明确解题思路,不会安排解题步骤。
(三)缺乏解题策略
部分学生在数学应用题解题策略上存在问题,表现在评价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确定和选择适当的解题策略、对计算结果的检查等方面。学生在解题策略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表现在思路不清晰,无法确定题意。
(四)计算能力和书写能力较差
通过长期的教学发现一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计算却经常出现错误,但列出的算式却是正确的,还有部分同学由于书写的不规范、不工整导致计算失误。
(五)学习兴趣是解决应用题的前提
数学源于生产劳动,应用题更是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的体现,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创设一幅生活场景,或用图表、文字叙述等形式呈现数量关系。通过这种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学习数学应用题的兴趣,进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策略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推理等思维方法的训练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智力的目的。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针对每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对应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
准确解答应用题的首要条件是细致地审题,弄明白题意。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解应用题时,可引导学生找出题所含的直接、间接条件,建立起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确定数量关系。审题时要求学生边读题边思考,分析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划线标出。
(二)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方法
传授解题过程中,许多学生不明白怎样解题,很多学生习惯于模仿例题和教师的解答方法,遇到练习过的类型能解答,换新类型就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很多学生可能无法理解题目的意思,难以表述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因此,教给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推理方法,借助于表格、情境图和漫画等方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让学生明确解题思路至关重要。
(三)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
应用题教学中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同时检查验算和写好答案的习惯至关重要,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正确的解题步骤解答,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总结,强化对的解题方法,找出错的原因所在。列式计算只解决了“如何解答”的问题,“为何这样解答”的问题没有解决。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检查验算的方法,最终发展成学生独立完成。
(四)帮助学生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解应用题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解答应用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标准》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要求教学要尊重教材、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而且培养了“数学生活化”思想,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选取应用题选材,创设教学情景,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通过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数学应用题的特点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数学应用题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而充分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图文演示法。
最早的汉字是象形字。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因此如果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具体、直观,又是自己熟悉的形象来帮助识字,效果会更好。例如在教“山”字时就利用画图画的方法让学生识记山字。首先让学生读一读,读准字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平时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接着让学生画一画,再接着让学生与山字比一比,最后让学生写一写,把“山”字写一遍。这种形象直观寓教于乐的形式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很快接受了生字,此后在学习象形字后,一般都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慢慢地学生也掌握了这种方法,也培养了学生识字的能力。
动作演示法。
低年级学生特别好动,根据他的这个特点,在教学“揉”、“扭”、“钻”时让学生做一做“揉一揉”、“扭动”、“向上钻”的动作,让他更深入地理解字义,更好地记字。
创设情境进行识字教学
在识字教学中,通过简笔画、动作、语言等,创设情景,使汉字与事物形象地联系起来,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如教“哭”字时,学生比较容易写漏一点,老师可以出示一幅小妹妹哭的图画,再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她哭的样子,老师指出“哭”上两个口表示眼睛,一点是哭的眼泪。这样,学生写“哭”字时,就会想到这滴眼泪,就不会漏写这一点了。又如教“跑”、“跳”、“推”等字时,可让学生做做这些动作,体会这些字的部首与意思的关系,从而记住这些字的字形。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适时适地地设置悬念,以悬念来激发学生对答案的追求,对新知识的学习。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设疑,如,在教授“年、月、日”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某同学今年已经12岁了,但是他真正的生日只过了3个,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都比较好奇,就会竞相猜测,这时候,悬念已经在心理上产生了,老师如果再说一句“学完今天的课程你就会知道”,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实际生活联系教材知识设疑,如,在进行“圆的知识”的学习时,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平常乘坐的交通工具的轮子都是圆形的,那么,为什么不设成三角形或正方形的呢?以此来吸引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猜想就是运用现有知识对未知知识进行的一种推断,猜想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有很大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猜想。首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猜想,在讲解新知识之前,教师根据所学基础创造一些与此相矛盾的情况让学生在猜想中对新知识有一定的认识;
其次,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猜想,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激起他们猜想的欲望,让他们利用生活和学习经验合理进行猜想;最后,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要善于帮助他们进行验证,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和创意,只有验证这种猜想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更积极地进行猜想。
为了能更好更全面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较合理的评价,在教育环节中,我们要大量地、及时地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而确保反馈信息发挥高效性。在此方面,我采取以下方法:
一是建立逐级反馈系统。每一节课都应根据课时教学目标,特别是读、写重点和能力目标设计反馈环节。二是促使信息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作用,让师与生、生与生、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增加信息反馈的量与机会,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矫正的能力。三是及时评价,积极鼓励,让学生在以表扬、鼓励为主的学习中感受成功与喜悦,促使学生更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动。我们要利用以上措施对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学生等各种因素作出合理性安排,选出更优的组合,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从教数年中,我始终立足于课堂教学,把“学习——研究——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为主要目的,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中学习再学习,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师生角色相换
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学习“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课不能备得太满,要给生成留有空间,要对各种情况做出预测。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2、兴趣与疑问相杂
皮亚杰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以趣开头,精心设计导入语,(或以耳熟能详的民歌、童谣,或以动漫画面)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兴趣,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激疑同时也是激趣。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把激疑看成是“创设问题情境”,语文教学是围绕一个“疑”字展开的:无疑——有疑——质疑——释疑。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朱熹早就已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3、表演与实效相合
课堂情景表演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可以通过个人表演、小组合作、综合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断),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使学生在体悟中不断创新。
4、思维与创新相重
长期以来,在传统教学中不是缺乏创新意识,就是把创造性教学视为高不可攀。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增强思维活力,而不是要他们马上为社会做出有价值的发明创造。只要是在他们的知识范围内,能够提出具有新意的思考和设想,就要给予鼓励和引导。创造性思维往往自疑问和想象开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指导学生面对平常的事物进行种.种联想和想象,就有可能顺着问号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
5、口语与习作相融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交际环境,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交际气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语文的基本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他们之间密切联系,相互影响。一般来说,说话说得好,清楚、干净、有条理、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作文也会写得好。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根本,说是写的基础,说又是检验书面语言的尺度,要让学生照说话来作文;书面语言通过对口头语言的加工,又比口头语言更准确,更凝练,更规范。当然作文能力的提高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要培养初步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我们在进行小学作文教学时,要把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 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例如,10以内加法题一共有45道,学生初学时都是靠记住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
但是如果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如下的规律,学生的计算就灵活多了:①一个数加上1,其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后继数。②应用加法的交换性质。
③一个数加上2,共13道题,可运用规律①推得。④5+5=10。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其认识水平也可以大大提 高。又如,在计算得数是11的加法时,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出2+9、3+8、7+4、6+5等几道题之后,从中抽象出“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这样,在学习后面的所有20以内进位加法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了。事实表明,学生一旦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机械记忆就将被意义理解所代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布置作业的时,我们课业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选择自己喜欢去完成的作业或活动,杜绝像应试教育那样只会给学生带来疲劳去布置作业,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业。此外,要留足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体魄、体能。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均能做到脑、眼、口、耳、手并用,使得学生的身心在整体活动中协调身体器官和谐发展。为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保证性地提高,我们应做到:
(一)必须从思想情感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二)要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有思考、发挥、表现的机会。
(四)要恰当地利用竞争机制,培养其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效果。
另外,在学生语文学习情况评价表中,我们应设学习态度、完成作业情况、课堂发言次数、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科活动等更多的栏目,指向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策略、习惯等方面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表现,这样的评价,既引导学生着力于基础,又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提高,还可以使学生自觉地把语文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与自身个性、特长的发展融合起来。
除在课内抓好各单元的读写重点训练外,还可开展丰富的学科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和写作素材。
这种教法不是按教材内容结构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解和分析,而是采用“切入式”、“逆推式”(倒置法)等变序形式教学。其特点是单刀直入、直奔文章的中心,克服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高年级的教学,运用时,要从课文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抓好以下几 点。
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变序讲读,返析前文,悟出其中的道理。如《我的战友邱少云》(第11册),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他严守纪律的中心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①邱少云在什么情况下“一动也不动”?②他为什么要“一动也不动”?③这表 现了邱少云的什么品质?
从文章的总结句或篇末总结性词语入手,追根溯源,弄清前因,理解全文。如《草原》(第11册)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教学时可紧扣诗句,逆向寻因,将各部分内容与结尾的诗句进行联系,弄清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体会其诗句“牵一发而动全篇”的妙用,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这种方法是从教材的整体出发,采用“从整体入手--分解导读--再回归整体”的三段式教法。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其课堂结构可分“整体感知--具体分析--总结深化”三个环节。第一步,要着眼于整体,开讲后通过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掌握梗概,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第二步应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懂得学习的基本方法。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讲读课文,剖析重点词、句、段的内涵,使其为突出文章中心这个“整体”服务。与此同时,又要从文章中心这个高度来探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中领悟其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第三步再回到整体进行强化训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成知 识向智能的转化。
这种讲读方法,既体现了小学语文教材(一课一事)的特点,也符合儿童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如《伟大的友谊》(第9册)便可采用这种方法。首先,解题明确中心,初知这篇文章是赞扬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是伟大的。继而,逐段分析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思路:
最后,联系首尾段落,概括出中心思想。这样教学,能与该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循序渐进地领会什么是中心思想,基本掌握概括中心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个学习较差的孩子在一次作业中把一道较难的题目作对了,我在他的作业本上画上一张笑脸,还在课堂上对他进行了表扬,同时,加上了一句:“老师期盼着你的成功,你做得真棒继续努力”。在设置作业时,我将繁杂的教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游戏中,这样完成的质量好学生的兴趣高。同时,在评价作业时也应时常鼓励学生,也许正是作业本中的一句赞扬的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起了孩子们学习的风帆。
例如:在教学“除法”时,我给同学们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题:“请你回家平均将桔子分给你的家人”,自己设置题目,自己解答,结果在第二天的课上,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等待着回答,这充分说明作业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的情况。就这样,这位孩子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中,学习认真刻苦从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
只要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进步,就会在这种美好的体验中产生继续努力的愿望,从而更加自觉地主动学习。教师务必做到:学生能自己探索的知识,就放手让他们自己探索,学生自己能获取的知识就尽量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有困难时,教师只作适当的提示和暗示,让学生感到知识是自己“发现”的,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成功。
如教学“教学十几减几”时,让学生摆小棒自主探索16-9的算法。有的学生是从16根小棒里1根1根的减,减到最后还剩下7根;有的学生把16分成10和6,10-9=1,1+6=7;有的学生把9分成6和3,16-6=10,10-3=7;有的学生想到用加法算减法,即9+7=16,所以16-9=7。这些算法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是学生探索的成果,应当加以赞赏和肯定,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以便获得学好数学的成功体验和自信心,保持自主探索的热情。
二、拓展教材,激发情感
用故事、史料激发学生的情感 好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故事往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课堂上能把教学内容与有趣的故事相结合,无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以先讲解数学家笛卡儿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据说,当笛卡儿躺在床上静静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他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然后再引入正题――我们如何利用网格来表示物体所在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被激发起来了。
用身边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果教师能把数学知识与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这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时,可采集一些呈轴对称的树叶,让学生在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增加对数学亲切感,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再如讲到黄金分割点时,教师可以指出播音员往往不是处于屏幕正中间,而是在整个屏幕的黄金分割点位置,因为这样视觉效果最佳;许多模特的身材之所以好,那是因为她肚脐眼所在位置是整个身高的黄金分割点。通过这样的事例让学生对黄金分割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知识点自然就深入到学生心中。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