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丹丹 张名书
摘 要: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为依据,对我国人教版的小学科学教材低年级有关天文和物理的知识进行了内容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人教版的教材均体现了总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人教版的教材更侧重于“学会”“动手”的基本素养,基于这个研究,对我国人教版的科学教材的改进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小学科學教材;核心素养;天文;物理;低年级;科学;教育;儿童
不论是在亚洲的中国或者是日本,还是在西方的美国或者德国,科学教育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存在但是却一直都是政府重视的课程教育。而我们国内的小学科学课本图片形式比较多,基本上直接告诉孩子们什么是什么,这个结果为什么这样,参与的实验活动是少之又少,这样对于孩子来说缺少了兴趣他们不会去想为什么会这样,只是被动的记得为什么是这样,中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大多是常识,缺少了人格修养思维逻辑等方面的内容。
一、研究内容
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要求,对小学低年级的人教版的科学教材进行了如下分析[1]。
( 一) 研究的问题
研究问题包括:人教版的低年级科学教材中体现了有哪些核心素养?针对每一项核心素养教材又 分别选取了什么知识点内容进行的讲解?每个知识点讲解的方式是什么?
( 二) 研究的对象
选择17年10月第一版的义务教学教科书-科学1-3年纪教材,是因为取决于它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使用地区包含天津、北京、广东、云南、河南等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人群较广泛,具有教材的代表性。在1-3年纪的教材里,总共14单元,关于天文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内容占了6个单元,由此可以看出天文和物理的占比还是很大的,由此选择1-3年纪的科学教材作为分析对象,关于讲解知识内容总共146页。其中关于天文和物理的知识内容总共41页。
二、研究结果和分析
由以上图表可知,一年级主要是认识身边的事物,二年级是了解,三年级是实验。
从讲解知识点方面分析,在一年级里的《有趣的磁铁》中,通过实验并观察的方式占了11次,思考的式占了4次,提出问题方式占了2次,手工制作方式占了1次,而在二年级里的《太阳升起来了》中,观察纪录占了6次,提出问题思考占了6次,交流占了3次,而在三年级里的《周围的空气》,《学习用品中的科学》《物体的运动》和《动力小车》中,则是以科学实践加拓展空间两部分进行的讲解。由此可知,人教版的教材主要培养的科学素养有“实验观察”“思考探究”“反思总结”等感性思维的培养,缺乏了“创新实践”等科学素养,主要原因是人教版的科学素材只是对于一个知识点的表面讲解,并不涉及于知识的原理,缺少了理性思维的培养。
而理想思维指的是崇尚真知,理解和掌握科学 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分析问题。
(4)小学科学教材的配图类别
从配图方面来看,人教版的配图大多是照片,只是单纯的把知识点和实验步骤逐步罗列出来,没有整体色彩的搭配设计、形象设计,缺少美感和乐趣,而7-12岁的儿童正是发展视觉和触觉最重要的阶段,是培养视觉美感的重要的阶段。
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一年级是认识磁铁,二年级就转到了太阳和月亮,而三年级突然又讲到了空气和力学,从“磁铁-太阳-空气-力”前后知识点是毫无联系的,每个知识点都是单独的个体,整个关于天文物理的知识内容呈现散点式。
三、建议和结论
1、建议在低年级阶段有关天文和物理方面 的知识内容加以扩宽
国家政策规定小学教育得适龄儿童是7-12岁,而七岁的儿童大脑的重量已经接近成人水平,相当于成人脑重的百分之90,这个时期的儿童思维也进入了具体运算阶段,也就是说他们能够同时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个客体的几个属性,并且认识到这些属性和维度之间的关系,比如说大小,和轻重之间的关系,这些多是认识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并没有涉及到思维方面。目前人教版的小学课程内容中的知识都比较简单,比较表面化,没有太多的自主思考知识点内容并且与初中知识点无衔接,无法使儿童在小学阶段确切的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不能更好的为初中或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2]。
在天文物理等有关的知识基础上进行串联,为小学生进入初中能够更好的学习理科知识做一个铺垫。在讲解知识的环节,我们通过提问-解答-分析-给出答案的过程,可以锻炼孩子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我们每天喝的水是怎么形成的?”这种身边常见的问题,再对这个问题进行引导和分析,就会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找出问题答案的动力,这就会使他们产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在设计每一节课程内容的时候,都考虑了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培养。比如在讲解地月日三者之间关系的时候,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昼夜,四季和月相的形成原和月相的不同类型,配合课件ppt里的动画演示,让学生在心里上建立起来了一个宏伟的观念和宇宙的概念,让他们知道这个自己的渺小和世界的广袤。这就为初中的物理化学课打下了基础不至于他们上初中时面对的是新的问题,这样小学和初中的知识之间就有了衔接。
2、建议在低年级阶段的授课模式更加丰富有趣化
从儿童身边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做进一步的分析和讲解这个现象为什么会这样,然后加上教具的配合,增加动手能力,通过从现象到讲解原理最后配合教具的实验,让孩子们了解原来所不懂的还有从未涉足过的新鲜事物。整个过程是一个闭环,在配合教具的使用过程中,孩子们还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在七岁左右的时候,大脑已经发育的快接近于成人,认知发展按照皮亚杰对儿童认知的阶段的划分,7-12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将由表象思维转化为运算思维,并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讲解方式从儿童的生活现象入手,这会使他们意识到科学原来就在自己身边,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
3、建议在低年级阶段的教材配图方面更加符合美育要求
经过调查发现,7-12岁的儿童的视力发展都比较完善了,在颜色上对于色调的变化能进一步的感知,并且开始注意到颜色得明度和饱和度。在这个阶段男生对于色彩是喜欢分别是绿,红,青,黄,白,黑,女生则是绿、红,白金,黄、黑。色彩更多的来源于中国古代壁画的基础上进行的提炼然后根据需要进行的调整。其实美育不等于美术教育,不等于弹词唱曲的浪漫情怀,更不是只跟个别人有关的教育,它是一种贯穿于生活的感受[3]。
4、结论
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科学教育更多的是要启发孩子对于生活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兴趣,其实孩子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它不需要被启发或者引导,更多的是需要保护。
科学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他们一个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实践出真知。当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或者是生活过程中遇见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运用在科学课上学到一些生活方面的知识或者是一些学习发方法,去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然后又获得了新的经验和兴趣,这样他们解决的问题越多他们就会越有兴趣就会越有求知欲,解决的问题越多他们就会越有自信。当一个孩子在儿童时期都已经具备这些特质,那么他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比他在没有接受科学教育的时候接受新鲜事物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要多一些。
参考来源:
[1] 刘一霖.基于儿童认知思维下的科普类书籍整体性研究[D].西南:
西南交通大学,2015:24-30.
[2] 雷鸣,袁瑞芳.我国增强现实类儿童科普读物的出版策略[J].实务, 2017, 3月下(288):49-51.
[3] 萧冰,王茜.增强现实技术在儿童科普读物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与出版, 2014(12.):108-111.
猜你喜欢天文人教版阶段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河南教育·职成教(2022年5期)2022-05-06天文篇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21年5期)2021-05-28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课堂内外(高中版)(2021年8期)2021-01-17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7期)2020-04-09天文冒险课堂内外(小学版)(2017年3期)2017-04-15天文与地理广东第二课堂·小学(2017年2期)2017-02-20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中学生数理化·七年级数学人教版(2016年4期)2016-11-19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新高考·高二数学(2014年7期)2014-09-18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中学生英语高中综合天地(2011年8期)2011-10-26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中学生英语高中综合天地(2011年8期)2011-10-26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