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炫
摘 要: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以人类学的实证方法为基础,讨论特定文化背景下审美经验的学科,表现审美多样性和差异性是其最根本的价值诉求。在这种价值诉求的影响下,国内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性审美经验以及民间传统艺术,这固然是审美人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但要想使这门学科更具有当代价值和生命力,我们仍需对其研究对象进行不断拓展和挖掘。
关键词:审美人类学;日常生活;大众文化
雅克·马凯在谈及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时,做了如下界定:“因为人类学是实证的,所以审美现象必须要予以界定,以使其在通常的人类学观察技术中被识别出来。而这些技术通常需要某些来自人类学家的解释。”“人类学的技术排除内省或心理分析,因此,当论及审美现象的定义时,我们心中所想的不是其本质或实在作多少陈述,而是首先想到允许我们将其与其他现象区别开来的显著标准,但是这些标准必须和其‘本质紧密联系。”“因为人类学是比较性的,所以定义的有效性不会受限于一种文明,或是一些同类文明(如有文字或无文字文化,工业或非工业社会)。”[1]这个定义是基于美学的最终目标和人类学的实证原则所建立的,在这种定义或者类似定义的指导下,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对异文化、非西方文化和少数族群的关注上,到了国内,这种思路就体现为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等族群的关注,呈现出一种边缘化的局面。然而,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对这种局面进行反思,试图从更多元、更新颖的角度对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拓展。
一、从少数民族到都市大众
国内审美人类学所研究的群体目前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二是较为偏远或者较为封闭的乡村。然而随着全球化、城镇化的发展,对于弱势文化的判断,不能仅仅通过民族或者地缘来判断了。都市大众同样值得审美人类学学者关注。从地缘上来说,当今国内许多城市都因其不同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呈现出不同的文化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的滋养下,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当地特色的艺术品和审美活动,这亦是一种“地方性知识”,一种地方性审美现象。而这些城市中的审美现象是不稳定的,由于城市文化的开放性和城市人口的流动性,这些审美现象的参与人群、物质媒介、价值取向以及在社会整体文化中的影响力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对于这一变化过程的考察,有助于我们对当代城市丰富的文化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和反思。
从研究对象的群体来看,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固然是受到主流文化引导的,然而由于当今文化的自由度与开放度,同样一个群体,在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环境下的审美偏好和审美理想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审美人类学应当利用实证的方法,对同一人群不同时间的审美偏好和审美活动进行历时性的考察,这有助于我们从纵向的角度对我们的文化进行更深层的认识和反思。当然,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群体,对某一个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式书写同样能为我们展现当今时代不同文化的变迁与兴衰。审美人类学作为一种跨文化的学科,不同文化的对比是其最根本的研究思路,而将人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时间的在他或他们身上发生的审美活动进行对比,同样也是一种对比方式。而在文化生活空前丰富、审美偏好和审美趣味快速变化的今天,这种历时性的对比是更能展现当今文化生活的特征与脉络的。
二、从传统艺术到当代文化
如果说从乡村到都市是空间上的转向,那么从传统艺术到当代文化就是时间上的转向。工业革命以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文化也随之改变,呈现出新的面貌。当代新兴文化与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相比,有几点是值得研究者关注的。首先,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国内文化产业飞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我们在对新兴新兴文化现象进行考察的时候,是不能忽视其产业化现象的,在对某一现象的文化的、审美的、艺术的要素进行考察的同时,其中的经济要素也是不容忽视的。资本在一个文化现象中的位置到底是什么,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偏好的,这是我们在研究当代文化和当代艺术时必须加以注意的。其次,在文化产业化的推动下,物质媒介就成了审美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人们的审美活动是如何通过物质体现出来的,对于艺术品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就艺术品本身的物质材料和背后的生产模式,都是审美人类学值得关注的地方。第三,“大数据”、“新媒体”这些概念已经成了当今社会的关键词,审美活动不仅仅依靠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媒介进行表现和传播,更依靠数字媒介和数字平台,网络文化为文化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提供非常丰富的素材库,在网络上不同审美主体的交流与碰撞,使得许多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在许多新兴文化中,可能有着相同的审美偏好和审美取向,而在同一种文化中,又可能因为其他文化的影响,产生出更小群体的差异。而这个交流的过程,都离不开网络平台和新媒体的发展,以审美人类学的原则与方法,与媒介革命的理论相结合,可能会更加准确而深入的把握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现象与审美现象。由于传播平台的不同,同一种文化在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审美规范和审美制度,对不同审美规范、审美制度的考察,正需要我们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和思路,以综合的眼光来看待。
三、从风俗仪式到日常生活
之所以强调对于日常生活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仪式的日常生活化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与其去原始部落中搜集那些即将消亡的宗教仪式,不如整体的把握从传统仪式走向日常生活的整个过程,对于这个变化过程中的物质基础、文化背景、审美制度等的变化进行深入的分析,正如马尔库斯所指出的,“人类学并不等于盲目搜集奇风异俗,而是为了文化的自我反省,为了培养文化的‘富饶性,在现代社会,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彼此认识程度都已经提高了。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就需要新的写作风格。在人类学中,这样的探究有赖于将我们的注意力从异文化的描述这种单纯兴趣转移到一种更加富于平衡感的文化观念上来。”[2]以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今天,艺术创造、艺术鉴赏等审美活动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由于上文提到的文化产业的空前发展,导致人们的审美活动和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正如王铭铭谈到的,“关注社会生活的人类学家不应当将社会当作是整齐划一的个体粘结起来的整体,也不应当将文化当作是这一粘结起来的整体的‘象征表达,而应将社会当作生活,当作是大大小小的人物相处的方式来研究。”[3]当然,在审美人类学的考察范围中,不仅仅要研究人与人的相处方式,更应关注人与物的相处方式,人对于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与审美是怎样的态度,生活中的艺术与审美活动又是怎样对人产生影响的。这是需要人类学的观察方式和研究方法进行具有现实意义的分析的。
另外,以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田野调查并不仅仅是地缘性的田野,更多的意味着一种身临其境的观察与描述,而对日常生活的观察障碍远远小于对异文化的观察。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日常生活的描述,并不是对日常生活审美现象的单纯书写,其重点还是在于对其背后审美文化意义的阐释。这需要我们具有人类学的反思精神和整体目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人类学的根本价值诉求。
以上的三個方向,仅仅是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文化环境进行的一些思考,然而审美人类学要想拥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长足的发展,不仅应从研究对象上进行拓展,更应在人类学基本的价值诉求下,以美学的理论为指导,探索更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只有这样,审美人类学作为一门跨文化、跨学科的新兴学科,才能展现出更多的当代价值,为当代美学和人类学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注释:
[1]Jacques Maquet,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 Anthropology,Malibu Undena publications,1979.4
[2][美]乔治·马尔库斯等.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的实验时代.王铭铭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1
[3]王铭铭.人生史与人类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124
参考文献:
[1]王铭铭主编.《20世纪西方人类学主要著作指南》北京:后浪出版咨询责任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日常生活大众文化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海风(2022年4期)2022-06-09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小作家报·教研博览(2021年26期)2021-09-10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语文周报·教研版(2019年17期)2019-05-20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意林·作文素材(2018年16期)2018-09-18浅析“大众文化”西部论丛(2018年9期)2018-09-04浅析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审美批判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9期)2016-11-07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初中化学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