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3-29 10:00:03

方 敏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2016 年12 月7 日至8 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课程思政的核心,是在授课的过程之中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想引领。

首先,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要求把所有专业课程都纳入“大思政”体系,各专业以及所有开设课程都要承担起培育和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责任,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全程育人的格局。

其次,课程思政不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思政理论知识。课程思政是指以课程专业知识为导向,在达到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根据所授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挖掘与课程内容关联、符合课程特点的思政元素[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无形地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让学生产生共鸣,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情操、文化涵养。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当前,虽然高职院校在思政理论课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思政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仍存在“孤军奋战”的困境。课程思政要求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状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同向同行,是实践“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课程思政补充完善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格局

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各种思潮以及非主流思想、网络舆论对大学生价值观带来了冲击。这使得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单纯依靠思政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形单影只,这就迫切需要吸纳其他非思政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同向而行的“小伙伴”,发挥各自优势,全面展开思政教育。因此,课程思政进一步丰富了思政教育的主体,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形式,扩大了思政教育的范围,强化了思政教育的效果,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有力补充。

(二)课程思政是协同育人合力形成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的提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进一步拓展到其他课程的建设实施之中,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之列,使“立德树人”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岗位职责和神圣使命。除了思政课教师,其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都要担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担,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汇聚成强大的育人聚合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达到“1+1 >2”的良好效果,共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服务[2]。

(三)课程思政是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

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达到新高度,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备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家国情怀、文化修养、法治观念等高素质能力。大学阶段是青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我的关键时期,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充分发挥协同育人效应,将政治、历史、人文、法律等多方面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避免他们被各种消极、错误价值观念同质化,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使之成为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新时代大学生,为国家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课程思政使专业建设更具深度和温度

“课程思政”这一理念赋予了所有课程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的责任,而所有课程在发挥育人功能后,也可以更好地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因为任课教师在挖掘本专业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同时,需要转变理念,主动从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关键环节进行教学改革,使教学更具深度和广度。课程思政的实施,使学生不仅能学到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这些“冰冷”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接收到严谨的治学态度、质朴的家国情怀等精神力量,促使学生把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这使得专业建设既具深度又有温度[3]。

随着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思政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各高职院校都在努力推行,但在当前课程思政的推行中仍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课程思政理念意识淡薄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师偏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育观念确实存在偏差。他们与思政教育联系较少,缺乏思政教育意识,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程的责任,是思政教师的责任,自己更擅长严谨的实验操作和技能培养。很多教师对课程思政这种新兴的育人理念尚不理解,对思政元素没有认识到位,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更没有领悟。为了“完成任务”,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实施上流于形式,甚至否认思政教育是自己的职责,对自己所教授的专业、课程中是否存在思政元素、能否进行思政教育存在疑虑,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完善

当前,除了“上海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向专业教学体系转化缺少经验做法。绝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完善:学校层面未能将课程思政纳入整体工作布局进行统筹规划,缺乏强有力的协同保障机制,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制定了相关制度,但有的过于笼统,并未将制度细化、系统化,可操作性不强;
学校各部门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定位把握不清,没有形成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配合跟进,工作之间缺乏有效对接,难以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合力;
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力度不够,“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理念仍然不能根植于心。

(三)各类课程之间融合度不够

在以往的课程教学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两者互不干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之间“两张皮”的现象始终存在。很多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系全面,但思政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专业课教师无法有效找到“融入点”。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更注重实践环节,理论知识的传授深度不够,较难发掘新颖的思政浸润内容。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多样的授课方式,专业技能与思政之间融合转化难度更大。

(四)生源多样化对教学带来的冲击

随着扩招政策的贯彻落实,高职院校学生生源整体上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由原来的普通高中、中职生源,扩展成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一方面,他们在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方面有明显差异;
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思想和价值观上差距更大。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者,不再是简单的依据教材传授知识,而是需要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和教学过程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掌握精湛的技术同时,感受“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和人文自信,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因此,如何在同一门课程中融入符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思政元素以满足不同类型生源学生的教育需求成为当前教师面临的难题,这也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应精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了解它的特点,深刻解读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精确找出推进它的障碍,对症下药,只有从强化意识理念、做好顶层设计、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入手,才能高效地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

(一)强化“育人共同体”理念

高职院校应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凝神聚力,鼓励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共同组建以育人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育团队,通过研讨教学内容、分享思政元素挖掘等手段不断促进团队达成课程思政的理念共识,逐步形成良好的课程思政教育生态。每一位教师应从思想上牢固树立“育人共同体”意识,坚持教书和育人的统一。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肩负着用主流价值观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责任和担当。每一位教师都应改变传统观念,要深刻意识到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分工合作的关系,既互助合作、相互支持,又“和而不同”、各有侧重。在高职院校“育人共同体”中,无论是思政课专职教师还是其他课程教师,承担的育人使命都是一致的,要不断强化“育人共同体”理念,共同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二)做好顶层设计,提供各项保障

高职院校应紧跟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趋势,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工作,成立以党委行政共同牵头,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教学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从专业发展、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整合校内的各项资源,做好统筹工作,制定可行性强的建设方案和指导意见,全面负责指导、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工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保驾护航。教学部门则应当大力促进课程体系革新,将思政教育目标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修订教学大纲,鼓励各任课教师在教学研究、教学管理、教学改革、课堂应用等方面有所作为,拒绝课程思政“形式化”。同时,教学部门应统筹做好教学设计,创新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和实训实践不同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充分根植自身的办学定位与特色,使课程思政建设易开展、接地气、有成效,形成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三全育人”格局。

(三)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学习,提升思政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师是课程思政的践行者,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思政能力,他们的政治素养、价值观念和道德修养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因此,全体教师要在思想上抛弃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清醒地意识到课程思政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主动地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将课程教学和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每一位教师也应意识到,课程思政不会占用专业知识的传授时间,如果应用得当,反而能够成为专业课堂上的点睛之笔,增强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每一位教师都应积极主动地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德育素养和人文底蕴,这是实施好课程思政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课堂上能否展现出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独具特色的个人魅力,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开展的效果。

(四)注重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

课程思政的实施要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的专业和课程,要避免讲大道理。高职院校应引导、鼓励专业课教师打破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藩篱,与思政教师“强强联手”,共同挖掘、整理与专业课程相适应、相契合的思政价值元素:思政教师为专业课程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帮助他们挖掘课程中的思政素材关键点和闪光点;
专业课程教师将思政元素关键点和闪光点融入实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中,从小处和细处入手,结合专业发展新动态、产业转型新趋势等,及时更新完善理论教学内容,打造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需要注意的是,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机械嫁接或拼凑,而是以科学的专业知识为背景,以客观的现实情况为依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践行。此外,专业课程教师还应深入了解和分析当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兴趣,使知识传授不再局限于专业技能的刻板传输,这样学生才能更加乐于接受、主动接受思政教育。

(五)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

课程思政的实施要达到良好效果,使学生自发接受教育,主动践行主流价值观,就必须结合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以往的思政教育载体单一,缺乏创新,教学载体应用不够丰富。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创新教育教学载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途径,选择与时俱进、符合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资源。在信息交流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师可以将各种媒体作为教学载体,开展情景教学。例如,利用视频、动画等来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合理利用微课和慕课及在线开放课程,突出思政教育主题。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专题的理论指导与经验分享培训会,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开展“课前十分钟”思政教育活动,让学生站上讲台探讨时事热点、播报行业新闻、介绍民俗风情等;
邀请企业能工巧匠进课堂,让学生领略真正的职业素养;
运用“翻转课堂”的优势,把以教为主的课堂转换成以学为主的课堂;
打造课程思政“金课”;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使案例式教学更鲜活、探究式教学更直观、体验式教学更丰富、互动式教学更亲密、专题式教学更深入。通过丰富和创新教学手段和载体,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让学生不仅积极参与新知探索的过程,而且能在情境感染、氛围熏陶下,树立家国情怀、敬业精神、大国工匠等高尚道德品质,进而实现专业学习与道德培养、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三全育人育人思政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新班主任(2022年4期)2022-04-27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