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2023年度幼儿科学教案中班汇编11篇

2023年度幼儿科学教案中班汇编11篇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3-02 12:57:01

幼儿科学教案中班第1篇活动目标1、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气体。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理,培养幼儿发现事物、探索事物的习惯。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科学教案中班汇编11篇,供大家参考。

幼儿科学教案中班汇编11篇

幼儿科学教案中班 第1篇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气体。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理,培养幼儿发现事物、探索事物的习惯。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3、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难点: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气球、白色塑料袋、玻璃杯、纸、一盆水、蜡烛、打火机

2、自制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气球导入

教师出示气球,请一位小朋友来把气球吹起来。小朋友们现在看一下气球鼓起来了,那哪位小朋友知道气球里面是什么呀?(空气)下面老师就和小朋友们一起看一看空气的秘密。

(二)展开

1、实验一:

杯子里面放进去了一张纸,把杯子放进水里纸却不湿,为什么?

老师找一位小朋友再将玻璃杯口倾斜,出现了气泡,为什么?

2、实验二

教师把蜡烛点燃,然后找一位小朋友用玻璃杯把蜡烛罩上,看蜡烛怎么了?并讨论蜡烛为什么会灭。

得出结论:火的燃烧需要空气。

3、用各种感官感知空气

教师用塑料袋变个魔术,让塑料袋鼓起来,并讨论鼓鼓的塑料袋里有什么?

请幼儿看一看塑料袋里的空气,摸一摸、闻一闻身体周围的空气,让幼儿自主讨论空气是什么样的。

小结: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

4、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请幼儿闭紧嘴,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再请幼儿深呼吸,问幼儿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小结:人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人会死的,动物也一样。

5、播放课件

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污染的空气的事,这些事对人类有什么危害?

小结:如果我们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就容易得感冒、气管炎、哮喘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肺癌,对我们身体危害很大。

6、懂得保护我们的空气

教师:小朋友们平时的时候要怎么减少空气污染,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呢?

小结:种植花草树木、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不随便乱扔垃圾、让爸爸妈妈少开车、不要骑摩托车等等。

7、结束

鼓励幼儿争当“环保小卫士”,制止那些污染空气的行为,让空气变得更洁净。

(三)活动延伸

教师:现在每人拿一个塑料袋,咱们到外面找空气去!(让幼儿继续玩塑料袋装空气的游戏,以巩固对空气的认识。)

幼儿科学教案中班 第2篇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颜色的异同等。

2、知道鸡、鸭、鸟全都会生蛋,对事物有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各种各样的蛋

2、实物—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蛋

1、出示蛋,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蛋吗?

你们还认识什么蛋?

2、ppt课件:各种各样的蛋

引导幼儿将动物图片与蛋一一对应。

3、你还知道什么动物也会生蛋?

二、引导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蛋。

1、教师:这些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引导幼儿从蛋的大小、重量、颜色来比较。

2、教师小结:有的蛋大,分量重;
有的蛋小,分量轻。

有的蛋是深黄色的,有的蛋是白色的,还有的蛋是青色的活带斑点的。

三、由表及里观察,产生探索的兴趣。

1、教师:鸡蛋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并将鸡蛋打开观察。

2、观察:是不是每种蛋都有蛋白、蛋清呢?

每种蛋的蛋白、蛋清都一样吗?

(逐一打开蛋。)

3、教师小结:每种蛋外面都有很薄的蛋壳,敲碎蛋壳,里面都有蛋黄、蛋清。

四、活动结束

教师讲述有关蛋的故事,引导幼儿进一步讨论有关蛋的话题。

如:蛋黄怎么会变成动物宝宝的?为什么蛋有大有小?

结合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如何使蛋站立起来的各种方法。

幼儿科学教案中班 第3篇

设计意图: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让孩子们亲眼见到西瓜虫真正的样子,我和孩子们一起来到了操场上的角落里,用自己带来的铲子在泥土里寻找西瓜虫。角落里到处是黑黑的泥土和一些腐烂的树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争着去挖泥土。老师激励孩子们用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一组最先找到西瓜虫”。孩子们高兴极了,开始了“寻找西瓜虫”之旅。幼儿亲自参加活动感到非常兴奋,现在社会的孩子,他们平时远离自然,西瓜虫,让他们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幼儿在感受自然的同时,在玩中学,玩中乐。回到教室后,孩子们还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初步感知了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但使孩子们对小虫子产生了探索的兴趣,还学会了使用辅助工具(放大镜)研究西瓜虫。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感知西瓜虫的主要外型特性几其生活习性。

2、对小虫子产生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放大镜、画纸、笔、塑料透明小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论西瓜虫

1、教师出示西瓜虫的图片,引出话题:

2、“你们认识西瓜虫吗?”“你知道西瓜虫哪些有趣的事?“你知道西瓜虫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讨论怎样去捉西瓜虫

1、“幼儿园里什么地方有西瓜虫?我们到什么样的地方才能捉到西瓜虫?

2、“我们捉西瓜虫需要哪些工具?捉西瓜虫时需要注意什么?

三、幼儿在园内自由寻找西瓜虫

1、教师鼓励幼儿结伴去找西瓜虫,并提醒幼儿听到信号就结合。

四、交流捉西瓜虫的经历

1、“你们找到西瓜虫了吗?怎么发现的?是在哪里找到的?

教师小结:

西瓜虫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五、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

1、引导幼儿借助放大镜观察西瓜虫。

“西瓜虫这么小,我们能看的清吗?可以用什么工具让我们看清它?

2、引导幼儿自由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带领哟额自由观察

“西瓜虫的头上有什么?是什么样的?西瓜虫的身体是什么样的?(教师可让幼儿自由说)

4、引导幼儿运用放大镜观察西瓜虫并进行交流,西瓜虫头上有什么?身体是什么样子的?有几只脚?它的脚长在那里?当它碰到危险时会怎样?

5、请幼儿模仿西瓜虫的样子.尤其是遇到危险后缩起来的样子。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画西瓜虫,并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

2、“今天西瓜虫跟我们一起玩,我们给这位小客人画个像吧!

3、小朋友在墙角里找西瓜虫。

活动反思:

让他们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让他们知道泥土有很多的养分,是许多动植物生存的基础,活动中幼儿乐于发现、主动参加科学活动,学会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比较。幼儿对本次活动充满了积极探索的乐趣。

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教学活动中也体现幼儿的经验。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宜性、个性化。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在研究和把握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发展需要和可能性的基础上,确定幼儿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方向和步伐。同时,老师们关注本领域的核心价值,给孩子们一个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幼儿科学教案中班 第4篇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了解石头的基本特征和用途。

2、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探索过程。

3、引发幼儿对周围石头的兴趣,关心周围的物质世界。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份:形状各异的石头;装满水的玻璃缸;内装纸盒、积木、雪花片、酸奶瓶的小筐;泡沫板、橡皮泥、擦手巾。

2、人手一份:水彩笔。

3、石头制品:石狮子、假山、石茶具、石头画、石臼、石雕等。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探索石头奥秘的兴趣。

带幼儿参观“石头展览馆”,通过看、摸、玩等形式感受石制品,了解其名称用途,发现它们的共同点(石头制成)。

二、第一次玩石头,初步发现石头的秘密。

告诉幼儿每块石头都藏着许多不同的秘密,以寻找秘密的方式比比谁找的秘密最多。

1、引导幼儿玩石头,用看、摸、掂、捏、敲、滚等方式从颜色、形状等方面来感知石头的不同特征。

2、引导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探索过程。

师幼小结:石头摸上去凉凉的,颜色有灰色的、白色的、红色的,石头的形状有的是尖的、有的是圆的,鹅卵石是椭圆形的,很硬、有点重……

三、第二次玩石头,进一步感受石头特征。

指导幼儿把石头放在水中玩,然后再往水里投入塑料、积木、纸盒与石头比较,发现问题。

1、启发讨论:玩石头要注意什么?

2、幼儿操作,发现问题。

a、透明的石头在水中变得更透明;

b、有的石头会变色,图案变得更清楚;

c、石头会沉在水底,塑料、纸盒、积木会浮在水面。

3、教师小结(结合幼儿的回答和幼儿一起重复一次实验过程,并作完整小结)

四、通过谈话、分类等活动深入了解石头。

1、石头的家在那儿?

(江、河、湖、海、沙滩、山上、公园……)

2、石头有什么用途?

(盖房子、铺路、造桥、造假山、制工艺品…)

3、启发幼儿按大小、颜色、形状给石头分类。

【活动延伸】

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石头进行粘画,并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幼儿科学教案中班 第5篇

活动目标:

1、知道海洋中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大小、颜色不同的鱼,种类繁多。

2、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初步知道鱼类的身体结构是水中生活相适应的。

3、喜欢鱼,能大胆的在班级中介绍自己所知道的有关鱼的知识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过程:

一、今天教室里来了一些小动物,你们猜一猜他们是谁呢?坐也是行,立也是行,行也是行,卧也是行。

二、海洋里有着各种各样的鱼,你认识哪一种?他有什么特征吗?介绍给小朋友听一听。

幼儿拿着图片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鱼的名称和特征。(教师适当的加以补充和小结)

三、教师和幼儿共同探究海底里其他神奇的鱼

、射水鱼:能从口中射出水滴,射猎水面上的昆虫为食物,身体有黑色斑点或有黑色条纹,射水鱼十分爱动、调皮,色彩鲜艳。

提问:你发现射水鱼有什么特有的本领?

2、蝴蝶鱼:是大海里的小型鱼,体型均小,游动姿态像蝴蝶飞舞一样,色彩特别鲜艳,所以起这样的名字。提问:你喜欢蝴蝶鱼什么地方?

3、比目鱼:栖息在浅海的沙质海底,捕食小鱼虾。由于它们的身体扁平。双眼同在身体朝上的一侧,这一侧的颜色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很好;

它们身体的朝下一侧为白色。提问:比目鱼有什么特点?

电鳐:背腹扁平,头和胸部在一起,尾巴粗粗的,整个身体像一把扇子,以能发电伤人而闻名……提问:你觉得电鳐哪里最厉害?

5、教师小结:

海里的鱼真多,每一种鱼跟别的鱼长得都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扁圆有的细长,有的身上有刺,有的有美丽的花纹,还有的鱼会变色,甚至连游泳的方式也不一样!真是有趣极了。

四、结合各种鱼类,绘画丰富的海底世界,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请家长配合,在纸上用及时贴等材料制作海底世界背景图。

五、活动结束

展示每一组的作品,进行评比。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孩子在观看各种各样图片的小鱼时都惊叹“:哇!好漂亮啊!”一下子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氛围一下子就上来了。在第二环节个别幼儿上来撕自己的鱼,导致后面幼儿都照着上来幼儿的方法撕出很多同样的鱼。

幼儿科学教案中班 第6篇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几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发展比较、观察能力。

2.学会使用符号做观察记录。

3.体验沉浮游戏的乐趣,愿意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积木、塑料瓶、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筐子、装有水的塑料瓶等;记录单。

活动过程:

(一)以情景导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1师:今天过节,小蚂蚁要到河对面运粮食准备过冬,老师准备了积木、泡沫、小石头、小纸片、珠子、橡皮泥等物品,请小朋友们帮忙看看这些材料有哪些适合当小船帮助蚂蚁过河。

2.教师请个别幼儿讲述。

小结:有的小朋友说纸张可以当小蚂蚁的船,有的说珠子可以当小船。

(二)引导幼儿探索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且记录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单,讲解记录方法。

2.介绍材料,讲解要求。

师:记录单、笔、珠子、纸张、泡沫、积木、小石头、橡皮泥、装水的盆、抹布。轻放入水中,并在记录单上做记录,如果桌子、衣服湿了要及时用抹布擦干。

3.幼儿分组探索原先的想法,鼓励幼儿玩多种材料,观察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并集中记录结果。

(1)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2)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3)幼儿讨论。

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哪些物品会沉下去,哪些物品会浮起来。(个别幼儿回答)

(4)师小结:小朋友说的很好,小纸片、泡沫会浮起来,积木、珠子、橡皮泥、小石子会沉下去。

(三)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我们已了解很多东西沉与浮,,大家回家去看看还有什么东西沉下去与浮起来。

活动反思:

将科学现象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使每个幼儿都有探究的条件和可能。让每位幼儿都能动手操作。通过操作和探索,让幼儿去感知、去探索,对幼儿有意识地加以启发与引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展示自己的发现,借助这种隐性示范,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从而发现水的秘密,萌发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尽可能地满足幼儿在已知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解决的方法,并进行验证,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大大的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帮助幼儿培养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科学素养。

幼儿科学教案中班 第7篇

活动名称:

和纸玩游戏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纸张吸水的快慢,能用语言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用观察、尝试、探究、讨论的方法客观记录事实。

3、知道爱惜纸张,体验发现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师生家长共同收集宣纸、卡纸、铅画纸、玻璃纸、报纸等。

2、装有颜料的盘子人手一个,抹布若干,记录纸、水盆。

活动过程

一、“花儿朵朵开”,激发幼儿兴趣。

二、初次探索:用比较的方法给宣纸、卡纸洗澡。

1、猜测――两种纸宝宝洗澡后会变成怎样?

2、试验――验证刚才猜想的结果。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通过积极的语言引导幼儿大胆试验

3、讨论小结――你们发现这两种纸在水里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幼儿从吸水快慢、纸张厚薄等角度谈自己的发现。

三、再次探索:看看谁爬的快

1、猜测――哪种纸爬的快?哪种纸爬的慢?将手中的纸分一分,用自己的方法做记录。

2、尝试――进行操作。

3、比比并记录――哪种纸吸水快?哪种纸吸水慢?哪种纸不吸水?

四、拓展经验

1、你知道还有哪些纸?给他们洗澡会怎么样?

2、讨论:洗烂了的废纸有什么用?不烂的废纸又有什么用?

幼儿科学教案中班 第8篇

活动目标

1、了解弹性的基本特性,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能运用语言描述、归纳探索中的发现,表达探索中的感受。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初步感受弹簧等家具材料给人们带来的方便。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弹性的物品,如:弹簧床、小弹簧、各式橡皮筋、丝袜、弹性衣服、沐浴条、手表带、海绵块等);

2、其它物品:积木、石头、瓷砖、报纸。

活动过程

一、认识材料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

你们知道它们都是什么啊?小结:对了,我们桌上有海绵……

二、玩材料

师:现在啊我们小朋友一起来玩一玩桌上的东西,等会请小朋友来说说,告诉大家你玩了什么?玩得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1)请小朋友说说你玩的物品叫什么名字?玩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有的东西会变,它们都能变,怎么变的。)

把小弹簧放在桌子上,用力压它就矮了下去,松开手,它就恢复原来的样子;
用手拉橡皮筋,它就变长了,松开手,就会变回原来的样子。

(2)师:你玩的东西是怎样变的?(变长、变短、变高、变矮、变细,放了又会回到原来的样子)

(3)师:现在我们再来玩玩、按一按、想想,说出它们为什么会变?(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操作体验,讲出原因,允许有不同,做出不同的解释。)

师:我们现在换一种来玩一玩,看看你又会发现些什么?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玩的皮球、棉垫、松紧带、气球、拉力球、弹簧称等,只要你用力压它、拍它、拉它、吹它,就会变,或者变大了,或者变矮了,或者变长了、变粗了,你一松开手,它就恢复了原来的样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它们共同的原因是都有弹性。(让幼儿学说“弹性”)

师:(教师进行小结)小弹簧真有趣,用力拉或压时,它会变形,但手一松,它又能变回原来的样子,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3、寻找弹性朋友(游戏)

师:“你们的弹性朋友迷路了,找不到家了,你们试一试把他们找出来送回家好吗?”(让幼儿观察座位旁边的篮子里的物品,玩一玩,拉一拉,看看哪些东西有弹性,把他们找出来放在空的篮子里。)

师: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弹性的啊?(走的轮胎、皮球、头皮筋、玩的弹皮弓等)

活动反思:

在这个科学活动中,教师清楚的运用了三大环节,过程清晰、合理。在整个活动中教师运用了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发现秘密。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能为这个活动服务,如:第一环节的设计给了孩子一个清楚的弹性的概念。第二环节增加了孩子对弹性物品的认识,第三个环节迁移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更多的了解了有弹性的物品。

幼儿科学教案中班 第9篇

活动目标

1、认识消防车的外形和特征,了解消防车的特殊用途。

2、学会仔细观察消防车,并用清楚的语言描述消防车的外形特征。

3、知道消防队员勤学苦练、不怕困难,产生热爱消防队员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课件-消防器材(需要它)

2、图片-消防车,灭火器等消防设施。

活动过程

一、看课件,引起兴趣。

1、教师:在图片里你看到了什么?消防队员是干什么的?

2、他们是用什么来帮忙灭火的?消防车是什么样的?

二、观察消防车图片。

1、消防车和我们平时见到的车有什么不同?

2、消防车为什么是红色的?

3、消防车上为什么要安装警报器?学一学警报器的叫声。

4、消防车上有哪些灭火器材?还有哪些设施?

5、车厢里有什么?它们有什么用?

三、分别出示相应的器材设施,供幼儿了解。

1、猜谜语:一位英雄,浑身通红,平常日子,坐着不动。一见着火,发起冲锋。

2、如果家里的被子、衣服着火了怎么办?

四、向幼儿介绍一些简单的灭火常识(用水、用沙、用灭火器等)。

幼儿科学教案中班 第10篇

科学活动:沙的特点

设计思路:

沙子具有细小、松软、加水后可以任意造型等特点,容易诱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欲。但平时,幼儿园的沙池或沙箱中的沙经常是干的或是湿的,而且,玩沙活动大多安排在户外活动时间,因此幼儿在玩沙的时候经常是在重复着铲沙、倒沙和堆沙动作,玩得不丰富,没有创造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幼儿不了解沙的特性,尤其不了解干沙和湿沙的区别,所以,玩沙活动停留在浅表的动作上,玩法上没有创造性。

目标:

1、通过幼儿吹、分离、挖、塑造、经验回忆等活动,感知和探索沙轻、细小、不溶于水及加水后易造型的特性,了解沙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诱发想象力和创造欲。

3、引起幼儿对周围自然物的关注,培养幼儿爱护周围自然物的情感。

4、学习能两人和四人合作玩。

重点:感知和探索沙的特性。

难点:加水后沙在造型功能上的不同。

过程:

一、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

1、用小筐子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

2、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干沙轻的特点。

3、把筛出的细沙倒入塑料杯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

4、寻找宝藏—一通过用手扒开沙子找玩具的游戏。体验干沙松软的特点。

二、体验干沙与湿沙的区别:

1、爱喝水的沙—一往沙箱中加水,用手感知干沙与湿沙捏合上的区别,即干沙轻,不易捏合;
湿沙重,易捏合。

2小组造型活动,体验湿沙可以任意造型。

三、谈话、讨论,了解沙的用途:

1、交流关于沙的用途:沙纸、沙画、沙球、沙包、沙漏等。2、害处:沙尘暴、河流泥沙、沙漠等对环境的危害。

延伸:

一、沙能不能种路物:

提供两盆植物(一盆用泥,一盆用沙),提出管理要求:每天给于一定的阳光;
浇同量的水,一周施一次肥;
每组做好纪录。

二、制作"七色彩泥"。

在细纱中加入水和颜料,混合搅拌,把沙染成多种颜色的沙,然后将彩沙晾干,分层装入或分色装入物色透明的器皿内。

三、制作"沙雕"。

幼儿科学教案中班 第11篇

目标:

1、通过观察,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发展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

2、探索复制指纹的方法,萌发多样探索的意识。

3、初步激发对科学、创造和探索自身的兴趣。

材料环境创设:数字卡片、小纸片、颜料、印泥、橡皮泥、镜子、抹布等。

设计思路:“我们的身体”是本班幼儿正在探索的主题活动,在探索小手的活动中,罗宜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手指上的线叫什么呀?”但是,小朋友谁都说不上来。这是一个颇具价值的问题,因为它是我们在主题活动中生成的,有利于孩子们继续对自身进行探索的兴趣的培养。而且,现代的指纹技术正越来越与高科技融为一体,涉及到了很多方面,适当地在这方面丰富一些见识,不仅能开阔幼儿的眼界,且对于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也会有好处。另外,作为一个新班,我们的孩子们在探索能力上还显得很单一,缺乏运用多种方式探索的意识,本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常识多种复制指纹的方法,对幼儿的多样化探索意识也是有帮助的。活动中,处于整合性原则,我还在其中,融合了识数教育,即观察时给手指纹编号,结合一切可利用因素进行自然衔接下的教育。

流程:

1、提问交流:

1)请罗宜家提出自己原先的问题。

2)引导幼儿观察手指,进行相关的经验交流,如:上面的线长得怎么样?

2、操作体验:

1)讨论:怎样将指纹复制下来,让别人观看?

2)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复制指纹,如:在橡皮泥上印指纹等。

3、观察比较:

1)介绍自己是怎样复制指纹的,渗透多元探索的意识。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从而得出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结论。

4、 拓展内化

1)讨论:除了指纹与别人不一样,还有什么也是与人不同的?

2) 讨论:指纹有什么用?

介绍有关警察用指纹破案的事和指纹锁的好处,激发幼儿对科学和创造的兴趣。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