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生态共同体构建的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生态共同体构建的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02-14 17:38:01

梁 琦,林美卿

(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自然界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正面临现代化生产引发的温室效应、物种灭绝等现实性问题。人们如果无视自然、罔顾生态危机的紧迫性,最终会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陷入困境。生态环境关系全人类的生存与福祉,在这一背景下,亟须我们与国际社会友好合作,构建全球生态共同体。

生态共同体是指生态系统各物种之间彼此依赖、和谐共生的状态。它重新审视了自然界各生命体之间的关系,力图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生态共同体并不是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各成员间互相倚重,彼此建立互利共生的对等关系。人类和自然界作为生态共同体的基础,必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有效遏制生态危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

自人类踏入工业文明时代至今, “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1]。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生产力空前提高。在人类取得巨大成就的表象之下,实则是受资本增殖与功利主义观念的驱使,将科学技术的进步看作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出于对科学技术的崇拜,导致人们以征服者的姿态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与毫无底线的破坏。气候变暖、物种灭绝、粮食减产等问题接踵而来,西方国家不约而同地暴发了多起环境公害事件,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迫使人类不得不去探索一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的状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各国在生态层面也显示出高度依赖性。地球作为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其中任何一个地区暴发生态问题,或早或晚都会对其他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作为资本增殖的代价必然会触碰生态底线、违背自然规律。当前全球性的生态难题仅靠单一国家是无法解决的,为了实现世界各国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共进,国际社会要携起手来, “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的未来”[2],为共同建设生态共同体寻找最大公约数。

当前,构建生态共同体仍然面临国家之间生态利益的冲突、公民生态环境意识欠缺、生态保护机制的不完善及其执行力度不足等诸多因素的阻碍,使得生态共同体的推进陷入困境。

(一)国家之间生态利益的博弈

生态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各国在文化、种族、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国家之间的生态利益关系变得错综复杂。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率先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他们为了本国的生态利益,凭借经济优势和政治压迫,竞相争夺新兴国家的生态资源,将污染排放量高的低端产业迁移到发展中国家以此来转嫁危机,缓解本国的生态矛盾。而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贫穷的状态,为了加速本国经济发展,摆脱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只能被动接受发达国家投资建立的高污染企业,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生态利益差距逐渐增大。

西方国家呼吁各国建立平等、公正、民主的国际关系,本质上大多掺杂着大国的强权政治色彩。他们依靠制定国际规则的优势,漠视弱小国家的权益,认为自己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应对气候变化,全世界178个缔约方通过了《巴黎协定》,协议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将各国纳入保护地球生态、促进人类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中,提议发达国家应率先在减排问题上表明态度,同时充分照顾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困难。但发达国家对约定的承诺不能及时兑现,使得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目的产生质疑,这不仅限制了经济落后国家的生态治理,还拉大了他们之间生态利益的差距,加剧了国家之间生态摩擦,使得生态共同体构建的道路愈发艰难。

(二)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欠缺

在原始社会,人们靠天生存,主体能力欠缺,对自然持崇拜顺从的态度。随着生产力发展,想要统治征服自然界的观念逐渐占据人们的头脑,人类开始无视自然规律和环境承载力,肆无忌惮地猎杀野生动物、破坏地表植被、过度开采矿物资源。人们生态法治意识欠缺、对法令条例熟视无睹,在利益的驱使下再三触碰法律底线,殊不知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3]。

现如今,人们视自身的利益为一切实践活动的初衷和目的,无法意识到环境权益既是个体权益也是集体权益,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人类往往会感觉事不关己、心怀侥幸,对于不伤及自身利益的隐患,就采取放任的态度任其发展,人与自然渐渐形成一种对立的状态。另外,公众环境保护观念的欠缺体现在不能意识到环境权益既是代内权益,也关系到代际权益,没有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深入把握其中的利害关系,生态保护的观念无法完整地建立起来。

除此之外,很多地区对于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不够也是导致公众生态意识薄弱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决策者以及政府部门只是通过新闻、报纸、广告等媒介传递生态保护方面的政策和信息,没能深入贯彻实施,使公众在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下树立生态共同体意识,从而造成了公众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欠缺。

(三)生态保护制度执行不到位

全球生态保护中存在诸多突出矛盾,很大程度上与生态保护制度执行力不足有关。因此,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生态共同体不仅要有完善的生态保护机制,更要强化制度的执行。环境问题的公共性决定了各国需要共同承担责任,如果各国在环境问题的解决上相互推诿,在生态保护制度的执行上不到位,就会大大降低制度的有效性。全球气候变化政策奠基人斯特恩曾说:
“我们越早开始把政策投入执行,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来作出冷静而深思熟虑的应对。现在拖延而以后忙乱,不仅破坏程度大增,而且有在投资决策上犯下代价高昂的错误的风险。”[4]在生态保护制度的执行方面,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没有承担 “先发” 的责任,弥补透支;
而发展中国家也因为经济和科技水平的落后,不能将对环境的危害程度降到最小。很多关于环境保护、气候治理等方面的制度都无法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得到有效贯彻和实施,没有充分发挥社会、政府以及各经济体的作用。

如果只有严格的制度体系,没有国家来切实执行同样无法缓解国际环境污染带来的压力。正如各国在污染防治、气候变化、碳减排等领域签署了相关的公约,承诺在环境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而美国却不守承诺,悍然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生态合作造成严重掣肘。

由此可见,完善的生态制度如果不能加以落实,其自身的优势依然无法显现。要想充分发挥制度的效力和威力,各国就必须要尊重制度、遵守制度,以此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整体性原则

生态共同体是面向全世界、全人类的价值理念,构建生态共同体不是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而是以整体性视角来看待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人与人的关系看,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每个人是生存在其中的个体。整体性原则体现在当个体处于整体之中时要以集体利益为主,个体利益只有在整体利益得到满足时才能够实现。生态共同体理念观照的是人类社会整体性利益,每个人之间都是命运与共、生死相依的。各国发展生产时若只顾本国利益而忽视共同利益必定会阻碍人类的共同发展。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看,人类与自然构成了水乳交融的 “生命共同体”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共同体,符合生态整体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将山水林田湖草联系在一起,他指出:
“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5]因此,人类应当树立全局意识,坚持整体性原则,不能顾此失彼,为了获得自身利益去挑战自然的极限,扰乱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习近平强调在生态治理过程中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各国要充分认识生态整体性的价值,切忌以环境破坏为代价、将局部的经济利益构筑于全球生态利益之上。

(二)开放包容原则

开放包容就是以世界的眼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从历史经验来看,封闭的国家必然会落后于开放的国家,被时代所抛弃。一个国家若想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就必须突破阻碍在更开放的环境下谋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加强全球生态治理、完善生态共同体建设必须遵循开放包容的原则。生态共同体不是彼此孤立、互相隔离的共同体,而是既涉及发达国家生态利益也关系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权益。世界各国在文化、制度、种族、信仰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若想要卓有成效地推动生态共同体的构建就不能将任何一个国家排除在外。各主权国家就必须要兼收并蓄、以尊重包容的姿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生态交流与合作,在开放中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和进步发展。

“一个国家强盛才能充满信心开放,而开放促进一个国家强盛。”[2]在经济全球化全面发展的时代,弱肉强食、欺软怕硬的做法无法走得更远,只有坚持开放包容,才能实现国家之间生态权益的互利共赢,为构建全球生态共同体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将自身的梦想和全人类的梦想联系在一起,与各国一道走开放发展的道路,提出深入推进 “一带一路” 生态共同体建设,深化了与各国在生态保护层面的多方位合作,为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生态问题的改善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不仅突破了中国和沿线各国的生态困境,更为全球的生态治理探寻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合作共赢原则

合作共赢是指参与交易的各方在共同完成一项事务时可以互惠互利、相得益彰。只有合作,才能促进发展,才能获得提高,最终才能实现共赢。在全球生态恶化的威胁和挑战下,国际社会要清醒地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跳出小圈子,摈弃零和博弈的思维,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当今世界,仍有许多奉行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大国站在世界发展的对立面,对落后国家的生态问题施加压力、搞零和游戏,这样做既解决不了本国的生态问题,更无法应对全球的生态挑战、推进生态共同体建设。

构建生态共同体,团结合作是必由之路。根据以往的历史经历和现实经验,大小国家只有相互合作,把本国的生态利益同世界各国共同的生态利益相结合,才能实现各国生态利益的共赢。中国作为全球性大国,坚守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在生态环境治理上尊重别国的主权和发展利益,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积极呼吁各国加入生态共同体建设。

放眼未来,国际社会难免存在竞争与分歧,但合作才是大势所趋。相信只要各国之间聚同化异、取长补短,深化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构建生态共同体的道路就能行稳致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才能更好地诠释。

(一)积极承担生态保护责任,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生态关系

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改善全球生态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威胁,首先应当厘清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明确生态治理的责任主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承担生态责任方面有着显著区别。发达国家以全球的资源环境容量为基础,坚持 “先污染后治理” ,在资源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方面都远远超越了一众发展中国家。因此,发达国家应该对全球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承担主要责任,率先作出行动和表率。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应该在维护自身合法生态权益的同时积极履行相应的义务,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整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调动各国参与生态治理的积极性,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生态关系。在生态环境治理上树立共同体意识,凝聚各个国家和各国人民之间的生态合作共识,为全球生态发展制订切实可行的规划。解决世界环境与发展这一现实性问题,就需各国担负起与本国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开展广泛有效的国际合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做出实质性贡献。

(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传统工业将追求经济持续增长作为唯一目标,这种发展方式在创造财富奇迹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资源的迅速消耗和枯竭,严重摧毁了人类生命延续的自然根基。现如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应是对自然环境和物质资源的竭泽而渔,同样,对生态系统的维系与呵护也不应该是牺牲经济进步的缘木求鱼,而应在保持世界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协调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各国应从源头加大污染防治的力度,调整本国的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削减在生态资源上的消耗。建立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政策导向,鼓励绿色技术的研发与绿色理念的推广。

“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6],只有建构起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将加快绿色发展方式提上生态共同体构建的日程,才能使生态效益最大化,并持续释放更为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良好的环境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全世界人民都是自然生态的受益者、参与者,理应担负起环境保护者和建设者的职责。构建生态共同体作为全人类共同参与建设和享有的事业,理应实现原有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人们首先要树立绿色生活观和消费观,追求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

“绿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全社会建构起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绿色的生活方式。”[7]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就能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国际社会的自觉行动,生态共同体构建最终才能顺利实现。

(三)完善生态法律与制度体系,为构建生态共同体构筑制度支撑

联合国根据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已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应对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的方案和框架。但在法律体系、监督机制方面执行力度不足,也是构建生态共同体的一大羁绊。生态共同体建设既涉及各国企业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又关联全世界公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要消除全球性生态危机,实现这场变革,就必须将制度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加以推进,打破制约生态环境保护的藩篱。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在共建生态共同体的过程中,要将法治作为环境保护的根本手段,建立最严格、严密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联合国应该与各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制定一套公平、具有约束力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对于侵害他国环境权益、违背环境保护义务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与赔偿,并且要求其恢复被损坏的环境。在生态法律和制度的制定上,既要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及时更新和修正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为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提供更有力的法律武器,又要加强各国之间的协同配合,推进联防共治,维护国际生态治理秩序合理有效运行,使严峻的形势得以有效扭转。

(四)树立全人类命运与共的生态思维,培育生态公民

生态共同体建设既靠制度的约束、政府的主导,也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全面配合,才能凝聚全社会共建的合力。因此,深化全人类共同命运的生态思维,培育具有正确生态观念的生态公民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共同体的构建关键在人。生态公民作为生态共同体构建的主体,是生态利益的维护者和生态权利的行使者,对于解决生态危机、保护地球家园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要有效解决生态失衡、资源浪费的难题,就要对人类错误的消费观念进行彻底变革,将每个公民的消费行为与国家社会相联结,还要同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相挂钩。每一个人都应以生态公民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向外发力,构筑强烈的生态正义观念积极维护人类共同的环境利益,做具有环境人权意识和世界主义理念的公民;
向内发力,培养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主动担当生态重任,做具有良好生态品德和高度责任意识的公民。

构建生态共同体的道路艰难、任务艰巨,需要公民凝聚命运共同体意识,将生态价值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以身作则,自觉向生态公民过渡,为实现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夯实主体基础。

构建生态共同体、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既是人类社会的责任所在,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趋势所在”[8]。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利益关系至关重要。面对工业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生态创伤,中国遵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为世界各国做出积极的示范和表率。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中国不仅敦促发达国家肩负起时代责任,而且在减排方面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高度的责任担当推动全球生态共同体建设的进程,在全球书写了举世瞩目的绿色答卷。这不仅展现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参与全球生态治理的大国风范,也坚定了中国同世界各国共建生态共同体的信心与决心。共建生态共同体需要各国人民和衷共济、守望相助,才能共同应对地球生态问题带来的挑战,为子孙后代打造一个清洁美丽的绿色家园。

猜你喜欢共同体利益人类《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2年1期)2022-10-26爱的共同体散文诗(青年版)(2022年5期)2022-05-31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6期)2021-09-12配偶短线交易利益返还责任的解释论展开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人类第一杀手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0年2期)2020-02-06I Love You, Dear China阅读(快乐英语高年级)(2019年10期)2019-09-10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意林·全彩Color(2019年6期)2019-07-24利益与西瓜发明与创新(2016年5期)2016-12-18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