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凯颖
(泉州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各地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基础。自“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提出以来,我国政府和社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企业(以下简称“文化企业”)实现了营业收入89 257亿元,比上年增长8.2%,呈现出继续高于GDP增长的良好态势[1]。据对全国6.8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调查,2022年前三季度,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 4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增速比上半年加快1.1个百分点[2]。分业态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 08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9%,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5个百分点[2]。近2年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继续显现,我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产品供给质量稳步提升,文化消费市场总体趋向活跃,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发展壮大。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相对独特的城市空间,具有文化和经济双重属性。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文化功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又要发挥其经济功能,通过构建园区运营模式,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地方经济的深度融合及其产业创意化演进。因此,经过科学规划后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自身有一个基本定位,那就是:对相关产业进行合理布局,聚集相关企业,打造产业链上中下游同园区发展模式,并构建多元化发展平台,为其提供一体化服务。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至今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20多年来,政府及市场主体都对园区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在政策创新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已经成为支撑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地方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地和文化创新创意的策源地。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何更加贴合新时期社会需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为发挥优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典型示范作用,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原文化部文化产业司于2004年至2014年开展了6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工作,累计命名347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
2007年至2014年开展了5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评选命名工作,累计命名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1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3]。截至2014年,2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共投入近20亿元用于孵化文化企业,孵化企业总数超过1 000家,聚集各类文化企业超过1.7万家,园区内文化企业实现总收入超过3 000亿元;
339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总收入超过3 900亿元[4]。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类型按区位依附划分为老建筑改造型、校企运作型、全新创造型以及依附型(以传统文化社区艺术家村为依附)等四种类型。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老建筑改造型,占总类型的2/3以上。老建筑改造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保留城市建筑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形成创意产业园区,为城市老建筑特有历史文化底蕴注入新的产业元素。
1.新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背景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不仅有经济价值,还有文化价值。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自身是一个立体的商业网,与其他商业体之间相互协作,运作灵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够为更多中小企业提供来自国家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从而使中小企业得到和其他大企业竞争的“资本”,也有利于促进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如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的业态面临着转型发展的问题,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也需要配合城市的转型发展进行调整。调整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实现城市各个区域之间功能分布和形制结构的调整和改变,实现城市废旧空间的改造和再利用,充分发挥老旧城区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促进城市文化消费,更好地便民利民。
一是契合新时期文化发展需要。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系统部署文化产业工作,描绘了文化产业发展蓝图[5]。《规划》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深度融合,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提升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赋能,为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进步注入文化活力;
激发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活力,从壮大各类主体、完善服务体系、规范园区建设等方面,对文化市场主体发展进行了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的部署[6]。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规划》中也进行了专门的部署。《规划》提出,要建设“特色鲜明、主业突出、集聚度高、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园区”,明确了园区的发展目标;
要“提升文化产业园区服务企业能力和水平,推动园区由要素集聚空间向创新发展平台转变”,强调了园区作为服务和创新平台的重要性;
要“引导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园区结对共建”,建立园区协作发展机制[6]。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出要建设成为“政策集成、企业集聚、产业集中、引领发展的文化产业先行区”的更高要求,强调要发挥示范园区的引领作用[6]。新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完善。同时,文化创意产业是城市文化更新的重要推动力,城市的文化发展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也为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机会。
二是满足新时期文化消费需求。新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发挥其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同时,应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往往是生存和安全需求得到了满足之后才会考虑的。但是,许多城市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往往注重物质消费而忽略了文化消费,或者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消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构建在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之后,能够更好地为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提供场所和空间。所以,只有先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普及,使更多的城市居民接受高端的文化消费,才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文化消费水平,推动城市文化发展。
三是顺应新时期城市文化发展需要。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助推城市整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够为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消费环境,推动城市文化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加快城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泉州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居福建省前列,但文化消费水平不高。泉州市政府加大了文化消费领域的投入,2016年兴建了被称为“四朵花瓣”的泉州市公共文化中心,并于2018年出台了《泉州市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实施方案》[7],以促进泉州市传统消费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泉州市“四朵花瓣”由泉州科技馆、泉州东海工人文化宫、泉州大剧院、泉州图书馆组成,不仅可以为泉州市民提供歌剧、舞剧、话剧等高雅表演,还可以为市民提供名家讲坛、高端培训等文化服务[8]。泉州公共文化中心的成立,不仅能够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有利于助推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城市功能升级,而且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文化消费需求,改善了城市的人文环境。
2.新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特点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特点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园区发展势头强劲,园区功能定位不明确。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势头强劲,但是普遍出现了园区功能定位不明确、园区产业构成单一、服务管理不完善、高端人才缺乏、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二是投资主体多。在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获得的投资渠道和机会都比较多,其中有来自政府的投资,还有由民企出资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例如,坐落于杭州市的西湖创意谷、杭州创新创业新天地、白马湖生态创意园、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溪创意产业园、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就是集体投资建设的代表,而运河天地文化创意园为国有、民营合资型[9]。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都属于杭州市政府规划的“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三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入驻主体以民营企业为主。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租金低廉的办公场所及配套设施,解决了中小企业因为自身资金有限而无法租赁优质场地的问题。
目前,学界对公共文化服务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总则第二条规定,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10]。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是“四性”,分别为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11]。公共文化服务的优点,一是为有文化服务需求的贫困偏远地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助于构建更为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2];
二是公共文化服务能够发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作用[13]。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程。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整体缺位,但因为有政策支持,所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公共文化服务的稳步推进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三大任务之一。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深化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效拓展城市文化空间提供物质基础。
1.避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过度商业化 政府为了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招商引资的同时,会为开发商提供相应的土地租赁优惠政策,这势必使得富含文化底蕴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因为需要巨大资金投入而无法成为产生新文化和新创意的土壤,却成为了投资商短期牟利的手段。相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成为文化创意地产的附属项目,房地产商运用文化营销手段,把商业化产品强行贴上文化标签,赋予文化意义。这样一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同质化严重,园区建设千篇一律,起初只是为了国家优惠政策争相建立,但后期缺乏较为完整的园区规划和建设,最终导致园区内部向商业化倾斜,或者成为徒有空壳的地产项目。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真正的市场需求在于文化内涵的表现以及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体验感,支撑要素主要包括文化、科技、环境、人才等及其相互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往往是由内向外,自发向上形成的,而不是由政府或商业主导的。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园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强化消费者不仅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这一情况。同时,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某些区域规划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区域,或者加强其公共文化功能,能够充分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欣赏水平,提升园区的知名度,增进消费与生产的循环,加强园区的活力[14]。
2.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平台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能够为城市文化传承、展示、弘扬提供大量的基础设施,从而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不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其功能和定位,以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够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相对有限,以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够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则相对丰富一些。此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具备“无门槛设置”,以及城市居民无需付费就可以享受文化服务或者以低廉的费用就可以参与文化交流活动的独特优势。
3.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城市居民对文化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只有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有创新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一是,不同年龄的群体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尤其是,青少年处在文化接收期,创造符合这一年龄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二是,较之于外来务工人员,本地居民物质条件相对富足,具有较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能力,而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低价甚至免费的文化服务,比如公益讲座、免费图书、露天电影等,也是一个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是否完善的重要体现。
有效促成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融合,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及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必经之路。
1.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举办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 改变大众的文化消费习惯,需要社会和政府齐力协作,适当降低文化消费门槛,为大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和优质的文化产品。政府部门应着力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加强城市文化建设,为社会提供创作土壤和创作环境。相关行业应配合政府举措,举办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体验和了解文化创意,为文化创意营造艺术氛围。
2.营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公共文化空间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得以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而文化产业可以使文化资源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文化空间最重要的支点就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只有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使文化空间得以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营造公共文化空间,进而将文化资源、文化产业、文化服务和文化空间有机结合起来。城市的发展与传承需要有自身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才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提供公共艺术活动和进行文化传播。
3.保留城市规划中的文化元素,创立文化地标 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新建文化创意产业园也是一种办法。然而,能够连接一座城市过去与未来的,却往往是一些具有“年代感”的老旧厂房和基础设施。将这些厂房和设施进行合理改造,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并从文化旅游的维度对园区进行系统规划,在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商业功能的同时发挥其文化功能,为观光者和消费者提供一个新的文化休闲场所,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文化产业资源创意。如此一来,变废为宝,变旧为宝,带动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为城市创造文化名片。
4.培养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需要培育大量的文化创意人才。利用当地的大学资源和培训学校资源,开展文化产业优秀人才遴选工作,建立人才数据库,吸引他们加入到文化创意人才队伍中来。例如,云南建水紫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积极推动建水紫陶产学研的有机结合,通过“学校+企业+平台”的模式,形成了大学美术专业、职业制陶技术等不同层面的立体人才输送模式,每年为园区输送各类人才近千人[15]。
5.公共文化服务与数字技术结合 数字文化空间是以新技术和新媒体为平台的文化资源传播模式,具有流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有利于每一个单独的个体进行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互动,促进每一个文化生产者之间的协调和合作。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呈现方式,也改变了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改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传输方式。从实体服务转变为线上的资源,打破了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限制,也拓宽了个体的参与方式,使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到内容创作中来,无形中参与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整个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生产不再局限于政府部门及公共文化机构、文化产业企业,而变成了大众都能参与的社会化生产,短视频、微博的手机客户端的普及让每一个用户都能成为文化的生产者。
新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更好地融合发展,是现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能够为民众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还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建设水平。因此,紧紧围绕城市自身的特色和城市形象的定位,策划多种形式的文化艺术服务、打造园区中的小众空间、注重城市文化元素作用的发挥、重视人才和科技的加持,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就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转型升级。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构建纳入到城市的文化建设中,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区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今日农业(2021年8期)2021-07-28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今日农业(2020年23期)2020-12-31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华人时刊(2019年19期)2020-01-06园区的开放样本商周刊(2018年24期)2019-01-08从园区化到国际化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大江南北(2017年11期)2017-11-10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商周刊(2017年11期)2017-06-13中国文化产业园100强名单支点(2015年11期)2015-11-16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股市动态分析(2015年49期)2015-09-10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