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亚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2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7年11月,教育部党组印发通知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2020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要求“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这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在国家层面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是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的基础,是落实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特别是《指导纲要》的出台意味着以课程思政为基础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由综合改革试点到全面实施,要求更加具体、督促更加严厉。《指导纲要》中明确了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最终培养的是“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2]。如何建立”三全育人”格局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是新时代对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出的时代命题。
“三全育人”理念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思政课程设立之初已有之,而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三全育人”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1.1 “三全育人”的全员育人强调教育主体的广度这里的全员涵盖高校全体教职员工、各级部门党政工青团等都具有教育引导学生的责任,高校党委要发挥顶层设计的核心作用、引领作用,其他部门要发挥全员育人的合力作用,所有教职工都要具有价值引领观念、行动引领意识、实际行动引领效力,构建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要明确贯彻“立德树人”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有与学生培养有关的人及部门,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2 “三全育人”的全程育人强调教育内容的宽度高校课程体系通常划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三类。要根据不同课程学科的特点、特色和方向,深入研究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课程学科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2]。要将课程思政涵盖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各个教学环节,初步形成课程德育的全程性育人格局。
1.3 “三全育人”的全方位育人强调教育目标的深度 社会主义高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编制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关职能部门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规律,要从整体上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情感目标,以人才培养主导技能目标,以知识能力提升兼顾认知目标,设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教学目标模式,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1 从全员育人的广度看 自2016年开始课程思政建设以来,党和国家持续推出加强相关建设的政策和文件精神,作为教育主体的中医药院校对课程思政建设也有一个认识逐步深化、思维逐步更新的过程。从实际情况看,在教学工作理念、思路、设置等方面全员育人的意识增强,教职员工能够立足本职工作,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授课过程中能将医学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有机结合,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较为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上,还有少部分学院、学科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目的不是立足于人才培养而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的某项考核和任务。个别教师教育理念上重知识传授、缺价值引领,知识储备上专业性有余但价值引领性欠缺等,课程思政的思维和理念存在偏差。二是管理机制上,各职责部门、教职员工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作用不显著,存在着育人是教务部门、教师的工作,其他员工主要责任是保障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忽略了高校的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名员工,都负有一定的育人职责。三是教学体系上,存在重专业轻思政等现象。尽管近几年国家各级教育部门多次强调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但是仍然有些部门、教师忽略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或者认为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2.2 从全程育人的宽度看 目前普遍存在两种课程思政建设“简单化”倾向,一是将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学院、各专业、各课程、各门课教师(不包含马克思主义学院及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教师),此种倾向导致课程思政建设零散化、缺少系统性,每个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改造课程,因专业背景等的相同或相近,必定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同质化的内容与套路化的操作。二是将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指标分解落实到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课教师,以及其他各学院、各专业、各课程、各教师。此种倾向导致一些专业课教师(含通识课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是做简单的“加法”即“专业课+思政”。这两种倾向或者将课程思政理解为新建一两门课程、改造一两门课程,或者把课程思政的责任完全落实在专业课教师、落实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导致课程思政内容出现思政课专业化或专业课思政化现象,忽视课程思政建设的内生性。《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内容重点是“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2],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宪法法治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题。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课程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彰显着医者仁心的为民精神、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要以这些重点内容为主线主题,深入挖掘课程中包含的这些思政育人元素,这种挖掘不是从专业课之外去搜寻“思政”的要素,而是内涵于中医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即课程思政是内生性育人而不是外嵌式育人,真正做到“盐与水”的关系。
2.3 从全方位育人的深度看 2020年11月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教高〔2020〕6 号)提出中医药院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强调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目标设定模糊化现象,具体体现:一是手段与目标混淆。一些学科、专业常常将达到目标的手段作为评价工作成效的唯一指标。如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部分中医药院校出台检验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的是一些具体的、可操作、可衡量的指标,这些指标大到出台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文件、政策,小到专业课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培训率、覆盖面以及完成课程思政建设的课程数目等等,这些考核目标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部分学院、学科甚至专业课教师完全依赖这些量化指标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忽略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加强思政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一致的,是解决育人和价值引导与塑造的问题,不能把手段当目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应当在“育人”上,各项工作只是载体和途径而已。二是具体工作与目标混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将学校课程思政的推进与学科评估、学校升格、专业认证、教学竞赛等具体的工作指标联系起来,并将此作为巡视、检查和督导的重点,这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力举措,但部分院校从领导到部门到教师,忽略了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操作的层面,缺失了围绕育人育才目标对课程思政的整体性、系统化设计。三是专业课程的情感目标设定混淆。专业课教师(含通识课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坚持以情感价值目标为先导,技能目标为主导,兼顾认知目标。但部分中医药院校专业课教师对情感价值目标有排斥心理,认为专业课教学只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只要讲清楚药性药理,只要掌握好处方制剂等本专业知识足矣,认为学生治病救人的过程就是一种情感价值的教育,而忽略了将这种情感由自发向自觉的引导恰恰是专业课教学中内含的思政内容,是育人的根基;
或者忽视了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史、中医药大师的职业操守、价值追求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价值元素,难以从精神内涵、思想价值的角度提炼情感价值目标,没有凸显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目标。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3]中医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要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理念贯穿于课程思政建设全过程,这是中医药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做到以下方面。
3.1 全员育人——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课程思政建设要落在实处,必须抓好全员育人的顶层设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2],形成多主体、多体系、多课程协调的协同创新机制。一是教育主体的协同创新。尽管马克思主义学院对于课程思政建设责无旁贷,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不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也不能将任务仅仅落实到专业院系、专业教师,只有学校及职能部门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才能够协调全校资源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组建包括思政课老师、专业课教师、教学课程设计专家以及学生在内的教学团队,思政课教师负责思政元素的提取,专业课教师负责专业资源与思政元素的结合,课程专家负责教学方式方法和过程的设计优化,学生负责教学效果的反馈和完善。”[4]二是教育体系的协同创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都是解决学生认识问题与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承载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工作的具体体现。思政课程以真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的维度讲解理论和史实,体现理论的系统性和史实的连续性,彰显理论的真理性和史实的意义性,使学生进一步树立家国情怀,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理论的深度、思想的厚度、视野的广度。而课程思政不强调理论的深刻系统、史实的丰富,只要对学生做人做事产生正面影响,对学生成长有积极引导,在培养学生精湛医术的同时,培养学生医者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就达到课程思政效果,只有二者协同才能相得益彰。三是教育课程的协同创新。公共基础课程的重点是打造一批提升大学生素养、修养,提升见识、品德,培养精神、情怀的课程。特别是医学人文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对医学溯源,探讨医学价值、医学文化、医学精神等,让学生领略到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情怀。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中医药院校要以中医药理论、专业知识技能为载体,以中医药学科特点为抓手传承精华,守正本源,重点打造一批以价值理念为引领,有思想、有情怀、有专业、有内容的课程,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中医药类学科实践性较强,实践类课程要通过中医药学理论、专业知识技能与临床实践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进一步增强职业道德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3.2 全过程育人——加强课程设计,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课程思政的本源是课程。因此中医药院校从专业培养方案设置到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材选择、教学过程管理与评价的各个环节,都要深入梳理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的有机统一,建立全方位、多领域、多途径的评价机制。一是多角度评价。不仅仅强调结果性评价,更要强调过程性评价,要将学生日常表现作为学生成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学生日常生活、体现在日常言行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呈现具有滞后性,作为教育部门既要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品德情操也要关注学生步入社会之后用人单位的评价、患者的评价,建立学校-医院-药企综合评价机制,切忌急功近利、形式主义。二是多维度评价。不仅仅考核学生的专业素养,更要考核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品德、社会公德等,将育人要素与育才要素都作为学生考核评价的指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多需求评价。不仅仅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考核培养学生,更要从学生的现实需求、思想实际出发,如针对医患关系问题开展相关教育,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等相关研究对课程思政的成效进行评价。
3.3 全方位育人——加强目标设计,建立完善教师培养机制 立德树人的关键在教师。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要素。承担课程思政改革的专业课(含通识课)教师,要在思维理念上实现从专业授课到课程思政授课的根本性转变,要具备从事课程思政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一是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5]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不但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更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政治信念,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时刻保持政治的敏锐性、信仰的坚定性,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对于错误的思想观点敢于旗帜鲜明地做斗争。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全国中医药院校连续几年举办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通过各地院长、骨干教师研讨推进了中医药院校思政课与专业课结合。中医药院校专业学科可以借鉴这一方式,通过研讨、交流、培训提升专业课(含通识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引导教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特色育人要素,这个特色主要体现在学校所在地域的地方历史、学校发展、学科特点、人才培养、课程背景等,专业课教师(含通识课教师)要学会用专业的话语讲思政而不能将专业课讲成思政课,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6],凸显专业课程思政的特色性,增强吸引力。三是课程思政建设贯彻始终。作为专业课教师(含通识课教师),这种贯彻始终不是体现在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进行“思政”,而是指课程思政不仅在课堂上,也在课堂之外、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社会实践中,在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力行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后,加强课程思政视域下“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构建,还需要长效保障机制。“三全育人”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作,《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建设计划,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2]中医药院校如何统筹各类资源以确保机制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需要经费落实到位,更需要不断改革创新。
猜你喜欢三全育人专业课中医药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现代临床医学(2021年3期)2021-07-16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年7期)2021-01-13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安徽医学(2020年6期)2020-07-17“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从《中医药法》看直销知识经济·中国直销(2017年7期)2017-07-24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3期)2014-03-01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